古诗三首练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四上9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四上9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 sè yín shī tí mù cè miàn lú shānyǒu yuán jiànɡ luò fèi lì wén zhānɡ shān fēnɡ二、选择题。

1.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一组词语是()。

A. 降落伞(xiánɡ)阁楼(ɡé)B.萧瑟(shè)投降(xiánɡ)C.骚客(shāo)文章(zhānɡ)D.谦逊(xùn)浪费(fèi)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下列词语“逊”的意思和诗句中“逊”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出言不逊 B稍逊一筹 C黄帝逊位3.对于本文中三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A.《暮江吟》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B.这三首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C.《雪梅》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雪梅争春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之情。

4.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三、用诗句回答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2.《暮江吟》一诗中含有比喻的诗句是:。

3.《雪梅》一诗中“雪”和“梅”对比的诗句是:,。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解释词语:可怜:真珠:(2)诗中作者把比作,把比作,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色景色,读到这两句诗我会想到这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四、古诗赏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书写1.看拼音,写词语。

gūchéng yáo wàng shān yuè____________ wàn rén shānjìběi____________lèi tì____________ yīcháng____________ xiāng yáng二、选择题2.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城/遥望/玉门关B.五千/仞/岳上摩天C.漫卷诗书/喜欲狂D.白日放歌/须纵酒3.下面对《古诗三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部分三首古诗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中第一句诗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给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4.不破楼兰终不还。

()A.还有B.物归原主C.归来5.南望王师又一年()A.拜访B.向远处看C.盼望6.却看妻子愁何在。

()A.妻子和孩子B.男子的配偶C.孩子7.青春作伴好还乡。

()A.青年时期B.指春天C.美好的时代三、填空题8.查字典填空。

1.“巫”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画,可以组词为_______。

2.“摩”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它在课文中的读音是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

3.“遗”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遗失;②遗失的东西;③遗漏;④留下;⑤专指死者留下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古诗三首》是谁的作品?A. 杨洪基B. 王维C. 孟郊答案:B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由以下哪位唐代诗人创作的?A. 杜甫B. 白居易C. 柳宗元答案:C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的是哪一季节?A. 春天B. 夏天C. 冬天答案:C4.《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指代答案:A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独立揖尔寒”中的“寒”指的是什么?A. 寒风B. 外面的天气C. 寒冷的北方答案:C二、辨识题1. 请辨识下列句子是否出自《静夜思》。

A.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答案:A2. 请辨识下列句子是否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A.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案:A三、解答题1. 请简要描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情景描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一位名叫武判官的官员离开北方归京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北方寒冷的自然环境,如大风卷地的白雪,寒冷肃杀。

同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表现了武判官感慨自己东巡察访的艰难和寂寞,以及回到京城后的欢乐和热闹。

2. 解释《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意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一个寂静的夜晚,窗前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让人产生可能是霜华的错觉。

这描绘了诗人一个人静静地独坐在床前,看着窗外的月光,感慨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3. 比较《静夜思》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

《静夜思》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但它们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练习题

练习题︱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练习题作者:贾翔荔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

A.春日B.初夏C.盛夏D.秋天【答案】B【解析】在“昼出耘田夜绩麻”和“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中都可以看出季节的特点来:“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桑阴”即桑树的叶子形成的树荫。

桑树春天发芽长叶,夏天茂盛可成树荫。

2、“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一句中“儿女”的意思是下列哪一个?()A.儿子和女儿B.女人和男人们C.指成年男女,特指年轻人【答案】C【解析】此句的诗意是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细品诗句可以看出,全诗用老农的口气描述,“儿女”即成年男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3、下面哪两句诗也出自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A.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B.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C.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D.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答案】A【解析】A项出自范成大的《过故人庄》(其二);B项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C项出自翁卷的《乡村四月》;D项出自王建的《雨过山村》。

4、《稚子弄冰》诗题中,“弄”的意思是()。

A.手拿着、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B.做;干;办C.设法取得D.耍;玩弄【答案】D【解析】《稚子弄冰》这首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

故诗题中“弄”之意应理解为“玩耍”。

5、你认为《稚子弄冰》的诗眼是哪一个字?()A.稚B.弄C.冰【答案】A【解析】这首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只有稚气和乐趣才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故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来源】《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出版社。

(出题: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阎楼镇小学贾翔荔)。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2.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3.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有误的是()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A.相安、和谐的意思;一面铜镜B.连词,跟‘同“相同;洞庭湖的湖面C.相安、和谐的意思;洞庭湖的湖面5.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选填序号)①碧水东流至此回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②山色空蒙雨亦奇A.云雾迷茫的样子B.空的,没有东西③水光潋滟晴方好A.非常美丽B.波光闪动的样子④山色空蒙雨亦奇A.奇怪B.奇妙6.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夸张(1)飞流直下三千尺。

(2)白银盘里一青螺。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RJ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RJ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 sè yín shī tí mù cè miàn lú shā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ǒu yuán jiànɡluò fèi lì wén zhānɡshān fēn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给下列加二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可怜..九月初三夜()A.可爱B.怜悯C.可惜2.题.西林壁()A.题目B.书写,题写C.品评,评论3.只缘.身在此山中()A.顺着B.因为C.因缘,机遇4.梅雪争春未肯降.()A.服输B.降服C.投降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5.写出诗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吟:___________瑟瑟:__________可怜:__________真珠:____________6.这首诗按_________顺序,描写了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这段时间江边的景色变化,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7.下列对于“铺”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写出了残阳几乎是贴着水面照射过来的景象B.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C.写出了霞光非常强烈,把江水映得通红的景象D.给人亲切、安闲的感觉8.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本诗前两句的景象。

读古诗,完成下列练习。

题西林壁,。

,。

9.“题西林壁”中的“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0.诗人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浪淘风簸.自天涯。

()A.颠簸B.簸箕C.巅峰(2)水村山郭..酒旗风。

()A.一个地名B.依山而建的城C.山顶(3)书.湖阴先生壁。

()A.书法B.写C.一本书(4)两山排闼..送青来。

()A.排列B.推开门C.门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3.下列关于《浪淘沙》(其一)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黄河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汹涌气势B.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展开了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C.“如今直上银河去”说明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了传说中的银河D.“同到牵牛织女家”表达了诗人要和家人一起去牛郎、织女家中做客4.下列关于《江南春》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红绿交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B.“绿映红”的“映”字,从视觉上突出了“江南春”花草树木争春的景象C.“千里莺啼”从声音的角度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D.第三、四句描写烟雨中的“楼台”,为全诗添加了寂寥、忧伤的情感5.下面对诗歌《书湖阴先生壁》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练习题一、默写诗歌。

1.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2.,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3.中庭地白树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

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描写了他在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和。

答案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轻烟散入五侯家 2. 迢迢牵牛星札扎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 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

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练习题班级:姓名: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jīn)呦呦(yāo)鹿鸣越陌(mài)度阡B.鼓瑟吹笙(shēng)绕树三匝(zā)暧(āi)暧远人村C.羁(jī)鸟恋旧林狗吠(fèi)深巷中久在樊(fán)笼中D.守拙(zuó)归园田周公吐哺(bú)榆柳荫(yìn)后檐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路漫浩浩漫:广阔无尽的样子B.枉用相存存:生存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对下列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古来名句,被誉为“神韵无伦”,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壮别的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排闼tà:推门而入)送青来——这首诗描写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护田”、“排闼”两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景写得活灵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是一首感情深挚的离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6.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

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枝。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螟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常睡起无情思,先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

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④/③/②⑤/①⑥ B.①/③④/②/⑤⑥C.⑥/③④/②/①⑤ D.①④/③/⑤/②⑥7.将下列诗句按作者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⑧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A.②⑨③/①⑤⑩/④/⑦/⑥ B.②⑨/⑤⑥/①⑩/③⑦/④/⑧C.①⑤/②⑨/⑦⑩/③/④/⑧/⑥ D.②⑨③/⑤④/①⑩/⑦/⑧/⑥8.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慷慨悲凉)。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有“三曹”、“七子”阅读《短歌行》,回答问题。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有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衣领C.鼓瑟吹笙弹奏 D.山不厌高厌恶E.周公吐哺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10.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

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阅读《归田园居》,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方:方圆、面积C.一去三十年去:离开 D.榆柳荫后檐荫:遮蔽1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C.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13.对下列加粗字的含义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误落尘网中②狗吠深巷中③久在樊笼里④依依墟里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4.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15.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16.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拓展阅读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完成练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造房 B.心远地自偏精神超脱世俗C.悠然见南山安闲自得 D.飞鸟相与还互相参与18.对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首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

B.诗歌写的是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反映作者清高的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

C.“采菊”两句,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D.本诗的语言简洁自然,婉曲含蓄。

“心远”二字是全篇的主旨。

19.对“结庐”以下四句,理解正确的是()A.重在表明脱离官场后住处的清静。

B.重在表明对清静住处的满意心情。

C.重在表明因住处清静,所以心里远离官场。

D.重在表明心里远离官场,因而住处清静。

20.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的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现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获得乐趣的恬淡心情。

B.这首诗虽然不曾号召人们对黑暗的官场采取激烈的斗争方式进行反抗,却启示人们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

C.本诗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

D.本诗语言简洁自然,明白显豁。

诗人要表现的追求蕴藏在所描写的景象之中。

2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真意”指________,而“忘言”则是因为________。

微型作文将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不少于300字。

《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参考答案:1.C(A.呦:yōu,B.暧:ài,D.拙:zhuō,哺:bǔ)2.D(“反”应该为“返”)3.B(存:问候)4.A(“及时行乐”讲错了)5.D(不是夸张手法,应该是借物写人)6.C(分别对应的是春夏秋冬)7.C8.C(“山水田园”应该为“田园”)9.D(满足)10.D(运用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11.B(方:四周)12.A(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13.B(①②都是名词,内、里;③是名词,里面;④与“墟”组成双音词,墟里,村落。

)14.C(“随意拈取”说法不妥)15.C(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16.D(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拓展阅读1.D(应该是“一起,成群结队”)2.A(“绘声绘色地描写”“生趣盎然,沁人心脾”讲述不恰当)3.D4.D(“明白显豁”表述不当,应该为“委婉含蓄”)5.自然不受拘束、羁绊的平和之乐生活的真谛需要生活中的人自己去体验,想回归者自会去争取,不想回归者说也没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