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对比鉴定

合集下载

南宋官窑的鉴别

南宋官窑的鉴别

南宋官窑的鉴别1、修内司近年来,对宋代官窑的研究,由于北宋的汝窑、钧窑,南宋的郊坛官窑遗址陆续发现而有了较大的进展。

对南宋的修内司官窑的研究,因缺乏窑址印证与古文献核实而众说纷纭。

因此,对修内司官窑的性质及产品特征的认识,也就含混不清了。

北宋的“汴京官窑”与南宋的修内司官窑的窑址虽然均未发现,但两者是不同的。

关于修内司官窑的产地、时代、沿革及其器物的特征,在《坦斋笔衡》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此书还指出郊坛新窑与旧窑(修内司)相比,“大不侔矣”。

修内司为官署,隶属于将作监,北宋始置,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诏将作监并归工程,修内司兼统宫廷窑务烧造的瓷器。

据文献可知,修内司窑早于郊坛窑,其烧瓷史是短暂的,又因官窑保密,弃窑时作掩迹处理,因此,其窑址至今未能发现。

据《宋史.高宗本纪》记载,北宋亡于宣和末年(1126年),其间高宗辗转驻跸于扬州、常州、越州等地,至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才安居下来。

其颠簸长达12年之久(靖康元年至绍兴七年)。

绍兴十三年(1143年)置建郊坛,高宗作为天子始举行隆重的祭告天地诸神的典礼。

在此前17年间的祭奠(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三年)在建坛前,特别是杂建坛后,宫中用瓷器出自何处?来自旧京是不可能的。

北宋亡后宫廷珍宝重器均被金兵掠夺一空。

高宗辗转逃亡中,不可能把官窑瓷器携至江南。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有详实记载。

所以在这12年中,皇家需采取临时应急措施,烧制宫中用瓷。

“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应是这一背景的真实写照。

置建郊坛,举行祭典,当时祭器从简情况,在《咸淳临安志.郊庙》中有详细记载:“设祭器九千二百有五,卤簿万二千二百有二十人(原注二十五年,年郊增三十人)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卤簿应用文绣者皆以缬代之”。

说明初建郊坛祭典时,由于缺少铜质礼器,只能以当地生产的青瓷器与竹木器取而代之。

根据《宋史.高宗本记》可知,在定都前后的绍兴七年的5月、9月和11月也曾举行过3次大型祭典活动。

官瓷精华四海粹——官窑鉴定解析(二)

官瓷精华四海粹——官窑鉴定解析(二)

官瓷精华四海粹——官窑鉴定解析(二)本篇文章继续鉴定解析南宋的官窑瓷器:一:南宋修内司官窑:南宋的修内司官窑具体情况根据《咸凉临安志》卷十记载说,修内司位于青平山,紧靠南宋皇城。

据《南宋皇城图》证知杭州市凤凰山麓万松岭老虎洞遗址位置正属于南宋禁苑修内司官署之地,修内司隶属于将作监,北宋始置,据《宋史·职官志》载,将作监“所隶官署十”首列,“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署六即是“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供宫廷烧造瓶、缸之器”。

窑务本不是修内司所管辖,可能由于南宋初年多有战事,政权不稳,官署多有合并。

因此修内司除营缮宫城太庙本职之外,还兼统宫廷窑务,这和传闻修内司“设于宫廷内”有相合可信之处。

其窑址出土大量的官窑瓷片及窑具。

制瓷工艺及造型:制瓷工艺以轮制为主,个别手制或模制。

器型数量较多的有盘、碗、杯、碟、壶、罐、洗、灯盏等日常用具,另有花觚、香炉、熏炉、花盘、器座、琮式瓶等陈设品。

少数器物圈足及个别支烧具上有“戎”、“戎记”铭文。

修内司官窑胎、釉:其胎釉特征以厚胎薄釉、厚胎厚釉为主,而薄胎厚釉者少见。

胎色有深灰、浅灰(香灰)、紫褐色、黑色等,常见有紫口铁足现象,釉色以粉青、米黄为主流,其次还有翠绿、灰青、黄和浅褐色等。

釉面有开片或冰裂纹,其中米黄色及粉青釉的正烧品釉质莹润,极其精致,而有玉质感,质量略高于郊坛下官窑。

二: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早期特征:郊坛下官窑窑址在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一带,距修内司窑窑址2.5公里左右。

郊坛下官窑瓷器特征是,胎体呈灰黑色,紫灰色,色均较深,故称“黑胎”,胎较薄,细密,但火候不算太高。

釉水南宋前期较薄,滋润,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为粉青为主,间有青灰、青黄、蜜蜡黄等色,通体满釉,用支钉支烧,支钉痕为小圆形,近似于汝窑风格,历史上称其为薄胎薄釉青瓷。

黑色薄胎小圆支钉南宋郊坛下官窑圆洗郊坛下官窑晚期特征:南宋后期,有的器物釉厚度超过胎。

多用垫饼垫烧,足端无釉处呈深灰或灰褐色,即世人所称的铁足。

辨别宋官窑真伪的技巧

辨别宋官窑真伪的技巧

辨别宋官窑真伪的技巧
1. 嘿,你知道吗,看釉色可是辨别宋官窑真伪的关键一招哟!就好比说,真的宋官窑瓷器釉色温润如玉,淡雅而含蓄。

可要是碰到那种釉色过于鲜艳刺眼的,那不就像是化了浓妆的小丑一样,太假啦!你想想,真正的美人需要那么浓烈的妆容吗?
2. 再来说说纹片,这也是个重要的点呢!真宋官窑的纹片自然天成,错落有致。

要是看到纹片生硬不自然,就好像僵硬的机器人动作,那肯定有问题呀!你难道不觉得很奇怪吗?
3. 器型也不能忽视呀,朋友!正品宋官窑的器型端庄大气,线条流畅优美。

要是碰到那歪七扭八的,像个喝醉酒的人走路一样不稳,你还能相信它是真的?别开玩笑啦!
4. 胎质也有讲究哦!真的宋官窑胎质细腻致密,就如同细腻的肌肤。

要是那种粗糙不堪的,不就像满脸麻子一样让人不舒服嘛,能是真的吗?你可别糊涂呀!
5. 观察底足呀,这可是个很能暴露真假的地方呢!真宋官窑的底足工艺精湛,修胎规整。

而那些底足乱七八糟的,就好像没整理好的头发一样,太明显啦!你还看不出来吗?
6. 重量也能说明问题呢!真的宋官窑拿在手上有沉甸甸的质感,就像一份实在的情感。

可要是轻飘飘的,那感觉就不对了呀,这还用说吗?
7. 听听声音也有门道哟!轻轻敲击真宋官窑,声音清脆悦耳,仿若美妙的音乐。

但要是那种沉闷难听的声音,不就像是破锣嗓子嘛,哎呀,肯定不对啦!
8. 还有款识哦,可别小瞧了这个!真宋官窑的款识规范工整。

要是写得歪歪扭扭的,像小孩子的涂鸦,那还能是真的?你好好想想吧!总之呀,辨别宋官窑真伪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各个方面都不能放过,可别粗心大意哟!。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一、特征1.雍正官窑和乾隆官窑两个时期的瓷器多为白釉瓷器,釉面细腻,光泽明亮,釉色白中微黄。

2.官窑瓷器的胎体质地坚实细腻,坯体通常为赤色或灰色,采用高温焙烧,具有一定的透光性。

3.官窑瓷器的造型线条简洁流畅,越发性稳定,比例匀称。

4.官窑瓷器的器型种类繁多,包含碗、盘、罐、壶等各种器型,形制设计独特。

5.官窑瓷器的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无瑕疵,气泡少,釉层鲜艳光亮,具有一定的透明感。

6.官窑瓷器装饰多采用刻划、雕刻、绘画等技法,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颜色浓艳,层次分明。

二、鉴别方法1.通过铭文鉴定:宋代官窑瓷器上多有篆书款识,篆法扎实利落,书法端庄规整。

通过对铭文的比对鉴定,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宋代官窑瓷器。

2.通过釉色鉴定:官窑瓷器的釉色为白中微黄,釉面细腻均匀。

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官窑瓷器。

3.通过胎质观察:官窑瓷器的胎体坚实细腻,胎色多为赤色或灰色。

可以用手轻轻掂量,感受其质地的沉重与细腻,也可以通过透光观察胎体的质地。

4.通过技法判断:宋代官窑瓷器多采用刻划、雕刻、绘画等技法进行装饰,纹饰精美,线条流畅。

通过对装饰技法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官窑瓷器。

5.通过形制鉴别:官窑瓷器的造型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匀称,形制设计独特。

通过对器型的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官窑瓷器。

总之,鉴别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和方法需要综合考证,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比对,结合瓷器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进行分析。

同时,鉴别也需要借助专业的鉴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确保准确性。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器型精致: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较为精致,线条流畅、比例
匀称,并且有一定的规模感。

2.釉面细腻: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呈现出细腻、润泽的质感,釉面平
滑均匀,没有明显的麻点或气泡。

3.色彩丰富: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有青绿釉、葱青釉、天
青釉、窑变釉等,每种釉色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4.烧制工艺高超: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烧得均匀稳定,很少出现烧裂、变形等问题。

5.古朴典雅: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体
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1.观察瓷器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
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可通过仔细观察胎质来判断。

2.检查釉色和釉面: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而且釉面呈现出
细腻、润泽的质感,如果有斑点、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仿制品。

3.辨别器型和造型: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精致,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如果造型粗糙、线条粗细不匀,可能是仿制品。

4.考察纹饰和题材:南宋官窑瓷器的纹饰多为简洁大方的装饰纹样,
常见的有莲瓣纹、花卉纹等,如果纹饰过于繁琐、复杂,或者题材不符合
南宋官窑的风格,可能是仿制品。

5.借助科学检测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可以通过放射性碳定年、X射线
荧光、红外线热成像等方法来辅助鉴定南宋官窑瓷器的真假和年代。

总的来说,鉴别南宋官窑瓷器需要综合考察釉色、器型、纹饰、烧制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借助科学检测方法,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观察、多比较,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一、看器型和造型
宋朝官窑瓷器的器型和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碗、盘、瓶、壶等。

官窑
瓷器的器型既注重实用性,又具有艺术美感。

官窑瓷器造型多为简洁大气、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整体感觉和谐。

另外,宋代官窑瓷器的
纹饰也非常重要,通常有刻划、划线、绘图等形式,纹饰清晰、精细。

二、看胎质和胎骨
宋代官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色泽白净。

官窑瓷器的胎骨通常是白
色或灰白色的,胎骨晶莹剔透。

通过观察器身和器底的胎骨,可以初步判
断瓷器的真伪。

三、看釉质和釉面
四、看烧制工艺和胎足
五、看纹饰和题款
官窑瓷器通常具有独特的纹饰和题款,这是区分官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观察瓷器的纹饰,包括图案、花纹和文字,可以了解官窑瓷器的时代背景
和制作工艺。

同时,还需要辨认瓷器上是否有官窑的题款或烧制窑口、年
号等字样,这对于确定官窑瓷器的真伪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鉴定宋朝官窑瓷器的真伪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器型、胎质、
胎骨、釉质、釉面、烧制工艺、胎足、纹饰和题款等方面的特征。

其中,
经验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官窑瓷器的特征和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同时
注意借鉴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鉴定结果。

南宋官窑的鉴定要点

南宋官窑的鉴定要点

南宋官窑的鉴定要点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

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

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宋官窑花口花盆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南宋官窑青釉葵瓣洗南宋官窑是南宋朝廷专设的御用瓷窑,它烧制的瓷器造型端庄、釉色莹润、薄胎厚釉,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今天简要介绍一下南宋官窑瓷器的鉴定要点:一是窑口。

是狭义的南宋官窑还是广义的南宋官窑,或者是龙泉窑烧的。

二是器形。

南宋官窑的器形,很多都是按照青铜礼器烧制的,另外是按照唐宋代的金银器烧制的,主要是按这两种器形来烧制的,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器形。

南宋官窑青釉花觚三是釉色。

南宋官窑是以粉青为主,也有一些灰青的,黄胎黄釉的,还有月白的……每一件官窑器如果放在一起仔细比较,它的颜色总有一点细微的差别,没有全部一模一样的,同一件器物上下内外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四是釉光。

其光比较柔和,会产生酥光、亚光,当然它也有比较亮的,但是它的亮跟新出窑的亮不一样。

五是开片。

有的是大开片,有的是小开片,有的是鱼鳞片。

鉴别南宋官窑:看这里!!

鉴别南宋官窑:看这里!!

鉴别南宋官窑:看这里!!官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烧造,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官窑瓷器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宋官窑米黄色釉盏南宋官窑青釉瓶残器标本•南宋官窑青灰釉带把盏•高3.1、口径8.1、足径3.6厘米。

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

喇叭口,圆唇,斜直腹,矮圈足,口沿与腹间置一弯柄。

釉色青雅莹净,有冰裂纹,胎为深灰色,质地细腻坚致,呈“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青灰釉盘•高2.3、口径15、口径10.8厘米。

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

敞口,浅腹,平底微内凹。

通体施青灰色釉,釉质肥润,平整光滑,釉面开大小片纹。

盘底有六个支钉痕,从支钉的露胎处可见胎骨为铁灰色,胎体厚重,质地坚硬。

从盘的形制胎、釉等工艺特征来看,应为南宋官窑瓷器。

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是父与子的关系,从遗传学讲,有其共同特征:器物紫口铁足,釉下气泡密如攒珠,釉面开冰裂纹片,个别器物采用支钉支烧,这些均体现了两个窑口的共性,验证了'袭故京遗制'的文献记载是准确的。

南宋官窑青灰釉方斗炉南宋官窑青灰釉方斗炉底部,支钉烧高3.1cm\口径7.8cm\足径3.3cm\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深灰色胎,胎质细腻,瓷化程度高,釉面冰裂纹,有'紫口铁足'现象宋官窑青釉小盏高3.3cm\口径8.1cm\足径3.4cm\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紫灰色胎,胎质坚硬,釉面开片,有'紫口铁足'现象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和郊坛另设新窑,称南宋官窑。

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且开片多样,有“蟹爪纹”、冰裂纹、梅花片、蝉翼片等,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官窑对比鉴定
卞柔靓编辑
南宋官窑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有似玉,非玉,胜似玉之说。

备受后世藏家青睐。

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分。

据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以厚胎厚釉和厚胎薄釉为主。

有香灰胎、深灰色胎、紫色胎,黑色胎等。

釉色以粉青、米黄色为主,郊坛下官窑以薄胎厚釉为主,黑胎或灰褐胎为特征,釉色以粉青、米黄,翠绿为主。

以下选择几件(私人藏品),有南宋早期、晚期的官窑。

用对比的方式供大家赏析。

(南宋官窑瓷器的鉴赏,可以从窑口、器形、釉光、釉色、底足、流水纹,乳浊釉等18个方面鉴定。

)详细的尺寸、釉面描写在百度文库南宋官窑A、南宋官窑B、南宋官窑C、南宋官窑D、南宋官窑E《南宋为何有两大官窑口》里有解释。

也可以通过上面的QQ邮箱留言,同藏家了解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在鉴定学里有三种方法:科学法、经验法、对比法。

今天我们就来用对比法:区分南宋官窑两大窑口,慢慢就会发现两大窑口不同处。

我们现在从底足来区分:

从以上图片看:南宋修内司“厚胎”、南宋郊坛下“薄胎”,分得清清楚楚。

我们再来看器物的正面,会有什么发现:
从以上图片分开看:发现三种不同现象,厚胎与薄胎、流水纹与乳浊釉、底足修足与不修足之分。

我们来看一组碎瓷片:它们是不起眼的碎瓷片,没有完整器物优美的造型,正是他们残破的断面,让人直观看到胎体的颜色,釉层厚度,胎釉结合的情况。

成为研究官窑的标本,是鉴赏家眼的瑰宝。

浙江省龙泉市有位资深藏家说个几句话(不愿透露姓名),鉴定南宋官窑:碎瓷片是最好的老师,碎瓷片是最好的鉴定家,对比法: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方式。

南宋官窑讲的是紫口铁足,金线冰裂纹之说。

何为紫口:官窑胎质坚硬,瓷器口沿尖窄,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粉青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翠绿口沿处胎骨略显澄黄色。

此为宋官窑瓷器一绝。

底足对比法:
南宋官窑足沿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乌黑色,铁黑色,澄泥色都有,详见以下图片,修内司官窑早期花钵,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没有上一层青釉护胎汁。

露足部位泛出铁红色。

郊坛下官窑,用的是一种石灰碱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大,不易流动,早
期厚釉易粘接支烧工具,造成废品,详见早期翠绿樽式炉(早期常用环列六齿支钉烧制,三足上都有烧焦痕)。

到晚期变满釉支钉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沿釉薄处露胎处显“灰紫色”,“橙黄色”,而圈足底端刮釉胎处呈“黑褐色”,”乌泥色”,“澄泥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

花口洗,葵花洗圈足都有一层很薄的青釉护胎汁,即是同样的配方,色釉的厚薄。

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稍有差别,烧成的底足便有天壤之别。

资深藏家说得对:瓷器底足的信号很多。

鉴定一件瓷器的新、旧、作假、多看底足。

何为金线冰裂纹:(开片对比法)
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特征:就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比作“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开片,修内司窑开大片时有时会把胎也拉裂,详见以下放大图
片。

图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釉面开片密布,杂而不乱。

有出窑时开片,有保存时浅开片,也有新开片。

片纹中的颜色应该是黑胎中(紫金土中含铁量高)铁分子氧化而成。

从修内司窑花钵和花口洗和花口碗的胎裂上可以证明,颜色是从紫金土上泛出来的。

有些书上讲:颜色是器物出窑后尚未完全冷却之前署入颜色水中渗进而成。

这种说法是新仿的做法。

这种做法:只有一种:纹路一样、颜色一样、没有深浅、新裂纹之说。

现代釉面开片可以仿,但修内司厚胎被釉面拉裂开,这种自然现象是现代人无法仿制的。

水波纹和乳浊釉对比法:官窑似鱼油,这句话一点不夸张,从以上图片看釉层中“攒聚“着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还有长、短、新、老、自然开片,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鉴别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马上就分开两种底足,一种上青釉,一种不上青釉护胎,一种釉面上有水浪纹,一种釉面上乳浊釉,早期没有,晚期釉色滋润,玉质感强烈。

修内司官窑,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
石灰釉,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到后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两次烧成的厚釉工,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所以在晚期的官窑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纹,也是现在工艺无法仿制的地方。

南宋郊坛下“钧窑”
南宋郊坛下本意是为朝廷生产前朝钧窑。

有以下几个论点能证明:
(有对比就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研究,有研究就有论点。


郊坛下官窑用的是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

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时不易流釉,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的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氧,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翠绿釉,所以在早期的器物上只能看到青釉中的磷、酸、钙、镁和其他化学微量元素在煅烧时釉中沸腾,釉面泛出蛋白石一样乳白色的效果,就是北宋钧台“官钧”窑常出现的珍珠点,沉积、结晶釉、呈乳浊状、白色晶体。

到晚期的器物上厚釉层中又多了一种矿物质:石英,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

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和冰似玉的美感。

(有些专家把有石英矿物质的器物归到龙泉窑)。

釉面上有宋代五大名窑:北宋钧台“官钧”窑、才会出现的现象:“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珍品的必备条件。

现代钧瓷上的蚯蚓走泥纹是人工造的,只有五成像),它的形成是一种二液分相釉的现象,总之呈现雾蒙蒙的白色晶体,有动感而无流感。

有的似“蚯蚓走泥纹”,有的似雨后小虫掉到泥土上的纹,有的似彩带飘飞在釉面上的纹路。

结论语
1、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不是批量生产出口,产品一定从精、少、美为主,不可能用两座窑口生产同一个品种。

2、在南宋经济稳定的的情况下,不可能不生产前朝的产品。

汝窑和钧窑,古人评价修内司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汝窑中的香灰胎在修内司窑里就出现过,因此推测修内司窑必定有汝窑工匠。

3、北宋民钧窑和官钧窑都有乳浊釉现象,但有“蚯蚓走泥纹”现象的只有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后人称官钧窑“蚯蚓走泥纹”是当时烧造的缺陷,也是后人无法仿制的地方,在郊坛下官窑上从早期的乳浊釉到晚期工艺配方改进,都有乳浊釉现象,但“蚯蚓走泥纹”到晚期时已很少了,有的似“蚯蚓走泥纹”,又有的似彩带飘飞的釉面上,底足上青釉也是北宋官钧窑现象,钧窑底足呈现芝麻酱釉,南宋官窑呈现铁褐色,北宋胎是浅灰色,南宋官窑是紫金土(紫金土的含铁量高,所以两种底足呈现的颜色就不一样)。

4、从南宋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器上的乳浊釉的演变过程来看,当时,必有钧窑工匠参与烧制,而用氧化铜作为窑变釉的把桩师傅没有南下,在当时其配方以及相关的工艺都是保密的,不为外人所知,(古人云:三年能成一个秀才,但十年成不了一个把桩师傅这句行话)。

所以,在南宋140多年的历史中,龙泉窑系的窑口有300多处,(有人说:580多处窑口),有的是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几代人在退休后传给子女的,所以就出现了用瓷土、釉色、拉胚、配方都不相同的情况。

5、“靖康之变”之后,因为当时仓皇南奔,铜礼器都留在旧部,只好用瓷器代替。

两大窑口都有仿青铜器造行瓷器。

鉴定南宋官窑要注意以点:南宋官窑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

多数用凹凸直棱或弦纹装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一般藏家都知道,瓷器品相有四种:打碎深埋、出水瓷、窑藏,传世。

(打碎深埋不如出水瓷,出水瓷不如窑藏,窑藏不如传世。


鉴定一件藏品:
1、要看它的时代特征。

2、掂掂它的分量(轻与重)
3、用手敲敲器物(听声音)
4、最原始的方法(对比法)
南宋官窑历朝历代都在仿制,就“紫口铁足”仿不出来。

现代仿的好的,有以下几点注意就能识别:1、仿品不仅在外形上难以到位,而且釉色太艳,缺乏真品的神韵。

2、“紫口铁足”则为人为所造。

3、釉面有用细沙打磨做旧。

4、电动打磨冒充乳浊釉。

5、酸咬冒充石化斑。

以上研究与发现是我父亲和江、浙、沪几位藏家的个人论点,对国家研究南宋官窑也许能有帮助。

江苏、浙江、上海的藏家一直都在关注
老窑器、收藏老窑器。

好多藏家都说:现在收藏官、哥窑正当时,价格没有被收藏清三代的炒作,这要做好收藏年份证明。

现代仿的官、哥窑还能分得清,再过三年五年你就不能保证浙江龙泉窑不是第二个景德镇。

(高仿)
结束语
我希望喜欢南宋官窑的藏友和藏家、还有国家研究者,看了我的微博论文,到国外各大博物馆看看。

大多数南宋官窑都光亮如新,其中的鉴定方式人家只对行内人讲。

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中国的东西到国外就会被认可,真的让藏友们三思。

我父亲没有任何社会头衔,没有明星身份,没有金钱炫耀自己。

所以他的研究发现不能在各大收藏刊上发表。

所以我今天用微博的方式把它用图片对比配文字解释,编辑给藏家和网友共同分享收藏的快乐。

2012年11月16日
卞柔靓于江苏无锡完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