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出塞》是由徐锡麟所创作,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注释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
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的注释和译文

出塞的注释和译文《出塞》一般指《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一、注释:1、出塞:出关,出征。
2、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3、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4、但使:只要。
龙城:指卢龙城,一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长城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
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5、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6、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7、沙场:指战场。
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8、震:响。
9、匣:刀鞘。
二、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
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出塞的译文和注释

出塞的译文和注释《出塞》一般指《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一、注释:1、出塞:出关,出征。
2、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3、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4、但使:只要。
龙城:指卢龙城,一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长城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
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5、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6、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7、沙场:指战场。
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8、震:响。
9、匣:刀鞘。
二、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隋]杨素《出塞》原文、注释、赏析
![[隋]杨素《出塞》原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1718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d.png)
[隋]杨素《出塞》原文、注释、赏析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
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
严鐎息夜斗,骍角罢鸣弓。
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
注释:1 、出塞:汉乐府《横吹曲辞》,汉武帝时李延年依胡曲改制,多描写边疆将士生活情景。
杨素的《出塞》共二首,本书选其第一首,根据《隋书》记载,本诗是时任车骑大将军的杨素西征突厥时所写。
2 、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区。
胡:胡人。
3 、复:再次,又。
临戎:身临兵戎之事。
4、飞狐:古代要隘,在今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蜒百有余里,为古代河北平原与北方边郡间的交通咽喉。
塞北:边塞以北,指长城以北的北方边境之地。
5、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碣石山余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
辽东:指辽河以东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辽宁的东部和南部。
6、冠军: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汉代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曾因征匈奴军功封“冠军侯”。
瀚海:古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或曰即今呼伦湖,或曰今贝加尔湖,或曰为杭爱山之音译。
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沙海的泛称。
7 、长平: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汉代名将卫青。
卫青因出击匈奴,屡建功勋,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
8 、虎落: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也用以作为边塞分界的标志。
9、龙城:汉时匈奴王庭所在地,为匈奴人祭天之处。
10、胡运:胡人的运数。
11、星芒:星星的光芒。
12、战解:战事解除。
月轮:圆月,泛指月亮。
空:天空,这里是“当空”的意思。
13、鐎(jiāo):刁斗,古代军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间用来敲击报更。
严裕貉细竦纳。
夜斗:夜空的北斗星。
14、骍(xīng)角:红色的牛角,这里指红色的角弓。
鸣弓:弓箭射出时发出的声音。
15、朔:即朔方,古代郡名,这里泛指边境之地。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译文及赏析1《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对王昌龄《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由月夜关塞联想到秦汉时代曾经取得抗击匈奴侵扰的胜利。
B.诗中借用“飞将军”的典故,表现当时领兵主将发扬李广精神,“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战斗决心。
C。
不仅反映远离家乡的兵士为抵御外侮而长期戍边“万里征战”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了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此诗的难能可贵之处。
D.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
[说诗]
《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明代诗人李攀龙选唐诗七言绝句,取之为第一,推之为压卷之作。
此诗起笔非凡。
月照关塞本为寻常景象,而且多人写过。
王昌龄自己也写过“高高秋月照长城”。
但他并不停留于此。
他这首《出塞》独出心裁,用上两个互文见义的偏正短语“秦时明月”与“汉时关”,极苍苍茫茫之致,使时空显得广阔浩渺,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一种深远的意境:还是
那一轮明月,照着秦汉以来的这些关塞·。
…人们从而由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想起世世代代的边境战事,深切感受到戍边将士“万里征战”的艰险与长年不得还家团圆的困苦。
于是,眼前的明月关塞一下子深沉起来,具有深重幽远的历史感,诗的开头因而不同凡响。
非凡处还不止于此。
《出塞—》与《关山月》同为“横吹曲辞”一类乐府旧题,然而王昌龄这一首并不像南北朝以来诸多文人所作的歌词《关山月》那样流于单纯写兵士久戍不归、思妇望月怀远,而是接着“万里征战人未还”的喟叹,发出无限感慨:只要“飞将军”李广还在,就决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外敌休想入侵一步!阴山,长城北面横亘于现内蒙古自治区、与兴安岭相接的山脉,一道天然屏障,古时候匈奴常越过此山侵扰内地。
李广,汉代镇边名将,曾为“右北平”太守,郡府在龙城。
他善于体恤士卒,与匈奴作战非常勇猛,行动迅捷,匈奴称之为“飞将军”,避之,不敢入侵他的驻地。
王昌龄在诗中深深怀念这位“龙城飞将”,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能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来消除边思,维护国家安全,使征人得以回家团圆,百姓得以过太平日子。
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当时以思乡为主要倾向的边塞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边塞诗在王昌龄的诗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语言明决,笔意含蓄。
《出塞》代表了这种风格。
它被推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解题]
B项分析不当。
诗中写到“龙城飞将”,是表达一种愿望,一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又是借古讽今的。
作者认为只要有像李广
那样的将领威镇边关,边烽自息,其中就隐含着对唐王朝不善用人和边将腐败无能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