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影声音:特征与趋势
电影音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电影音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电影和音乐作为两种娱乐形式,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共生关系。
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氛围、增强观众情感和塑造角色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电影和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影音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电影音乐的现状,并分析未来的趋势。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音乐产业正在经历着数字化和科技变革的浪潮。
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音乐制作更加便捷和灵活,同时也使得音乐的传播范围更广。
互联网和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音乐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电影音乐也因此具备了更广阔的市场。
例如,通过在线音乐平台,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听取并购买他们喜爱的电影原声带,为电影制作方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其次,电影音乐的多样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随着电影类型的不断扩展与细分,音乐的风格和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从流行歌曲到交响乐,从电子音乐到嘻哈音乐,电影音乐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限制,摆脱了单一的分类标签,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在近年来的一些超级英雄电影中,电子音乐和摇滚乐被广泛应用,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的刺激和动感。
此外,电影音乐的创新也备受青睐。
近年来,一些电影制作方和音乐创作人开始尝试新的音乐元素和技巧,以打造独特的音乐体验。
例如,一些电影中加入了环境音乐和声音设计,营造出特殊的观影氛围;同时,一些电影还采用了实验性的音乐编曲和和声技巧,使得电影音乐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新。
在未来,电影音乐有望继续发展并取得更大的突破。
首先,由于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音乐创作和制作将变得更加先进和智能化。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将使音乐创作过程更加高效和自动化,音乐的创作和制作门槛也将进一步降低。
其次,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电影音乐有望成为一个更加沉浸式和互动的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头戴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音乐的力量,与角色互动,并在音乐中畅游。
这种新的形式将给电影音乐创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机会。
数字化时代的电影音乐创作风格与规律分析

数字化时代的电影音乐创作风格与规律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影和音乐创作之中,并改变了它们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数字化时代的电影音乐创作已经成为了一门具有独特风格和规律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层面分析数字化时代的电影音乐创作风格和规律。
1.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数字化技术为电影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具。
电影制作过程中,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更好的后期制作工具,比如信号处理、特效制作和合成等。
音乐制作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多种效果,比如录音、混音、合成和自动编曲等。
因此,数字化工具在电影和音乐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音乐元素的应用音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字化时代的电影音乐创作可以根据电影的特点和剧情需要,采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来表现情感和氛围。
比如,对于紧张的情节,电影音乐可以采用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音乐元素来表现;对于悲伤的情节,音乐则可以采用慢速的节奏和简洁的音乐元素来表达;在战争片中,电影音乐则可以采用大量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来表现战争的氛围等。
3.环境音效的加强环境音效是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环境音效创作工具。
电影音乐可以通过合成器或者处理扩音器来制作出更加逼真的环境音效,从而提升电影的视听效果。
比如,在科幻片中,数字化的宇宙环境音效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恐怖;在恐怖片中,周围的奇怪声音和幽灵音效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带来的恐怖和紧张感。
4.音乐风格的多样数字化时代的电影音乐风格越来越多样化。
从过去的古典乐风格到现代的流行乐和Techno音乐风格,电影音乐的风格已经多种多样。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相互补充,创作出更加丰富的电影音乐。
比如,在动画片制作中,电影音乐中常会采用激励人心的流行音乐;在史诗片中,则经常会采用古典音乐来展现史诗性的氛围。
5.音乐和图像的融合数字化时代的电影音乐越来越注重和图像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影视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主要依靠视觉效果和剧情来吸引观众,而如今,声音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影视声音造型是指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声音的设计和运用,来达到表现作品氛围、加强观众情感共鸣的目的。
本文将从声音的分类和应用、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声音的分类和应用1.声音的分类在影视作品中,声音可以分为音乐、音效和对白三种类别。
音乐是指专门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其作用是衬托剧情、点缀氛围、强化情感,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音效是指为了表现影像中所没有的声音需要而加上的声音,如枪声、爆炸声、风声等,通过音效的使用,可以使得影视作品更加真实和具有代入感。
对白则是指影视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语,通过对话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影视作品的品质。
2.声音的应用在影视作品中,音乐的运用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音乐来营造出剧中的氛围和情感,增加观众的代入感。
比如在悬疑片中运用紧张的音乐,能够加剧紧张感和刺激感。
音效的应用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
而对白的应用则可以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来传递信息,塑造角色形象,推动故事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发展趋势1.立体声和环绕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观众对声音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立体声和环绕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效果,增加了观影的乐趣,提高了观影的体验。
2.声音创意的突破与创新随着新媒体娱乐市场的不断扩大,观众对声音效果和音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影视制作方不断在声音创意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
比如在音乐的选择上,突破传统的音乐风格,采用新奇的音乐元素,使得影视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在音效方面,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创意手段不断创新,使得影视作品的声音效果更加出色。
微电影和短视频声音制作特点

微电影和短视频声音制作特点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和短视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除了画面的精美和剧情的吸引力,声音制作也成为了微电影和短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微电影和短视频声音制作的特点。
首先,微电影和短视频声音制作需要创造出逼真的环境音效。
环境音效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气氛和情感。
例如,在一场雨夜的戏份中,观众可以听到雨滴敲打屋顶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和远处汽车的轰鸣声,这些声音会让观众感受到雨夜的潮湿和沉闷,增强电影的代入感。
其次,微电影和短视频声音制作需要恰当的配乐。
配乐可以为电影带来更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例如,当电影中出现一段感人的场景时,适当的背景音乐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而当电影中展现出紧张的场面时,快节奏的音乐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紧张和刺激。
此外,微电影和短视频声音制作需要具有独特的声音特效。
声音特效可以让电影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
例如,在一场爆炸的戏份中,爆炸声、火焰声和碎片散落的声音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爆炸的威力和破坏力,增强电影的震撼感。
最后,微电影和短视频声音制作需要有恰当的声音设计。
声音设计是指通过剪辑、混音等技术手段,将不同的声音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声音效果。
例如,在一场车祸的戏份中,声音设计可以让观众听到车辆碰撞的声音、车轮摩擦地面的声音和玻璃破碎的声音,让观众感受到车祸的真实和可怕。
综上所述,微电影和短视频声音制作具有逼真的环境音效、恰当的配乐、独特的声音特效和恰当的声音设计等特点。
这些声音元素可以让电影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声音造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影视中,声音往往被视为画面的附属品,只是用于强化图像的氛围或配合剧情的发展。
而在新媒体时代,声音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它能够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受和体验。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传统影视中,影片的声音往往只有配乐、对白和环境音效。
而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往往会加入更多元化的声音元素,比如音效、音乐、环境声、声音设计等。
这些声音元素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混音和处理,创造出丰富而多层次的声音效果,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影片的世界之中。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
以前,影片的声音往往是一成不变的,观众只能接受导演和制片人事先布置好的声音轨道。
而在新媒体时代,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和个性化设定来自定义影片的声音效果。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配乐或音效,甚至可以在观影过程中进行实时调整,使影片的声音更符合自己的口味。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更加强调沟通和互动。
传统影视中,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影片的声音,无法进行交流和反馈。
而在新媒体时代,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与影片的制作者、演员或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这种互动性的声音交流不仅能够增加观影的乐趣,还可以促进影片的传播和推广。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更加注重情感和共鸣。
传统影视中,声音常常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很少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
而在新媒体时代,声音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运用,传达更多的情感和情绪,与观众产生共鸣。
在悬疑片中运用紧张的音效来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在爱情片中运用浪漫的音乐来烘托剧情的气氛。
通过影视声音的情感营造,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影片的内涵。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造型与传统影视有了明显的差异。
它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化和情感化,对于观众来说,影片的声音不再只是配合画面,而是成为与画面同等重要的视听元素。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造型将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沉浸式和互动式的观影体验。
电影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电影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影产业也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转型。
以前需要宣传费用巨大的电影宣传,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快捷、廉价、高效的宣传成为电影制作公司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这并不是互联网、电影的最大特点,同样也不是未来电影产业的全部,下面将为大家详细阐述电影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一、内容细分重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制作公司也会重心转移至网络电影制作,这是未来电影制作的一个重要趋势,网络电影不需要过大的投入,有着不错的收益率,与电影院作品相比,网络电影也更容易获得观众。
二、电影院的影响力不减虽然网络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电影院的影响力并没有减少。
即使人们可以在手机、电脑上观看电影,但大银幕上的震撼效果和社交性依然是电影院的优势,电影院还是很难被替代的,电影院将会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创投加速电影发展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企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对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创投资金的到来,对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是高科技企业想要进军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四、票务的电子商务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票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化趋势也愈发明显。
电子商务快速、便捷、实用的特点,在这个行业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众多票务公司也都将这一趋势用到了电影票务中。
五、电影游戏融合现在,电影制作公司和游戏制作公司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电影IP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
游戏和电影互相促进,必将变得更加深入,将成为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人机交互技术的影响现今,人机交互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AR技术,VR技术、H5等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公司应用到电影制作中去。
类似网络剧的互动功能,也在一些电影原创网站上被不断尝试。
值得民众关注的是,人机交互技术未来只会变得更加发展。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产业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转型,每个电影从业者都需要抓住这一趋势,将自己的工作和电影制作中的机会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和利润。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在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的造型分析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声音在影视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不仅要起到传达情感、烘托氛围的作用,还要在视觉和听觉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为观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影视声音在新媒体时代的造型分析需要深入理解影视作品背后的意图和目的,通过声音的处理和设计来达到表达和传达故事情感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进步也为影视声音的造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立体声、环绕声、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影视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的特点、应用、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影视声音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性、对声音造型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更加注重环境音效和立体声效的营造。
通过使用高科技设备和音频处理技术,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各种环境和场景的声音,增强影视作品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定制化。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影视声音越来越注重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喜好和需求来进行声音设计,使得观众可以更加个性化地享受影视作品。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也更加多样化和包容性。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影视作品都在尝试融合各种声音元素,打破传统的声音框架,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声音世界。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真实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为影视作品的表现力和观赏体验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彩的可能性。
2.2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声音应用在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在各种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影视声音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

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造型分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影视制作过程中,声音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影视声音造型是指通过声音的选择、设计和处理,使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情节和主题,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声音的选择、设计和处理三个方面,对新媒体时代影视声音的造型进行分析。
声音的选择是影视声音造型的重要环节。
在新媒体时代,声音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自然声音、环境声音等现实声音,还包括数码声音、合成声音等虚拟声音。
制片人可以根据影片的情节和主题,选择适合的声音来表达。
比如在恐怖片中,可以选用低沉的音乐配合阴森的环境声音,营造出紧张恐怖的氛围;在动画片中,可以选用甜美欢快的音乐和悦耳的声音来增加喜剧效果。
制片人还可以借助声音的选择来传递情感和信息。
比如在一个悲伤的场景中,适合选择悲伤的音乐和哀伤的声音,来表达角色的悲痛和无助。
声音的设计是影视声音造型的关键环节。
声音的设计主要包括声音素材的采集和处理。
新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声音设计的可能性更加广泛。
制片人可以通过采集真实的声音素材,如人声、动物声等,来丰富影片的声音效果。
制片人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合成技术,对声音进行处理和调整,以创造出独特的声音效果。
比如可以使用声音合成软件对人声进行处理,使其具有机械化或变调的效果;可以使用混音技术将不同声音素材进行融合,以创造出独特的音效。
通过声音的设计,在影视作品中可以呈现出更加生动、真实和独特的声音效果。
声音的处理是影视声音造型的重要环节。
声音处理是指对影片中的声音进行剪辑、混音和后期处理,以使其更好地配合影片的情节和表达意图。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后期制作技术的发展,对声音的处理更加灵活和精确。
制片人可以通过对声音进行剪辑、衰减、增强等操作,来达到合理的声音效果。
比如在追逐场景中,可以通过剪辑和增强脚步声和呼吸声,来增强紧张感和速度感;在一个室内场景中,可以通过混响和回声效果,来增强空间感和真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影声音:特征与趋势2016-04-14 | 访问次数:8 | 新闻来源:《现代电影技术》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影声音:特征与趋势①北京电影学院樊露雪【摘要】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时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所展现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模式等重要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
其次,结合已有学术成果和社会实际事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对电影的影响,认为当下的观众已不再是单纯的观影者。
最后讨论了电影声音在当代人的网络生存方式中所具有的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声音方案定制化、声音选择多元化、声音制作简易化。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电影声音特征趋势一、概述“互联网”,这个简单词汇和“+”号的结合,于2012年首次被提出,并在2015年正式成为我国政府认可的国家战略。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结合,促进互联网+时代,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以及持续的网络化进程之中,电影产业、电影声音创作、电影声音技术和电影声音传播态势都在产生相应的变化。
“互联网+电影”、“互联网+电影声音”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电影产业、电影声音行业结合起来,在电影和电影声音中引进互联网+思维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摒弃了之前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式,慢慢改变为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用户体验出发,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和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需要以观众的用户体验为基础。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比之前的各个互联网时代更尊重人性,更加重视跨界合作。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运用到电影声音中,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影声音的特征与趋势,可以推动新时代电影声音艺术的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是什么迄今为止,中国正式建成互联网已经迈入第20多个年头,网民已达6.5亿,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如果说“互联网思维”、“物联网”等是过去两三年间的热门概念,2015 年最引起瞩目的新概念应该是“互联网+”了,这个简单词汇和“+”号的结合,从2012年首次被提出并慢慢酝酿,终于在2015年正式成为我国政府认可的国家战略。
1 互联网+概念早在2012年,易观国际CEO于扬就首次提到“互联网+”。
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
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则是行业与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1]。
接下来,在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2015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对经济社会的创新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
“互联网+”这一概念正式被官方采纳则是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李克强总理要求我国目前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3]。
以上各种对“互联网+”概念的阐述,提取其共性并以通俗的说法总结出来就是互联网+各个行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深度融合与叠加,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就是跨界,就是重塑和变革。
电影和电影声音技术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互联网融合行业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
2 各个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与对比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
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第二个阶段是在其他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20-30年)[4]。
因此无论是互联网 的概念的提出还是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各个行业和互联网之间的创新磨合,以及在互联网+提出之前的互联网web1.0、互联网web2.0甚至到互联网web6.0的概念积累和沉淀。
web1.0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新技术迭起的时代,虽然各个网站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第一代互联网有诸多共同的特征。
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使用对于网站的新生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新浪是以技术平台起家,搜狐以搜索技术起家,腾讯以即时通讯技术起家,盛大以网络游戏起家,在这些网站的创始阶段,技术性的痕迹相当之重。
其次,web1.0的盈利基本都来源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以拥有众多的点击率和用户来开展增值服务,用户的多少与盈利息息相关。
此外,web1.0时代的网站普遍对于新闻信息有着极大、共同的兴趣,如早期的新浪、网易、搜狐等都坚持门户网站的发展道路,以门户网站为平台,开展其他各类服务。
web2.0,即第二代互联网,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也是正在进行时的网络时代。
这一概念由身为互联网先驱和O'Reilly的副总裁——Dale Dougherty在2004年出版社经营者O'Reilly和MediaLive International之间的一场头脑风暴论坛中指出,在经过了互联网泡沫后,互联网不仅没有崩盘,甚至比以往更重要,在泡沫中存活下来的公司意识到只有改变才能够发展,web2.0的概念由此被提出。
第二代互联网的最大特征在于网站的内容可以通过用户发布,用户既可以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当然,在这一时代里符合web标准网站设计的盛行,也减少了大量代码,减少了带宽资源浪费并加快了用户浏览速度。
对Web3.0的最常见的解释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曾在2011年Adworld互动营销世界致闭幕词时对web3.0的定义表达自己的理解,他认为web3.0的特征是即时,即时网络是一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并结合SNS等其他一些功能融合形成的[5]。
除了以上三种有关互联网时代的概念,业内人士还提出了web4.0、web5.0、web6.0等,这些概念基本都脱胎于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预测和趋势。
Web4.0的核心被认为是知识分配系统,web5.0是语用网,web6.0有人则认为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初步结合,一种全新的模式。
在web6.0里每个人都有调动自己感官的无限权力,用自己的五官去重新发现世界,从而改变世界。
从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演变趋势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摒弃了之前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式,慢慢改变为以人为中心,不论是让用户发布网站内容、SNS还是即时通信、语用网、物联网,本质都是从人的用户体验出发,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和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需要以观众的用户体验为基础。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是对之前各个互联网时代长处的提取和融合,比之前的各个互联网时代更尊重人性;更加重视跨界合作;并且敢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创新的力量来寻求行业变革,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真正运用创新思维的创业者们有机会实现价值;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事实上,虽然这一概念2015年才流行起来,但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 ”的杰作。
互联网对电影和电影声音技术相关的内容影响巨大。
3 与“互联网+”相关的新概念2015年两会,李克强总理不仅提出了“互联网+”,还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6]。
一般认为,工业4.0强调将人、机器和数据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移动网络和生产系统。
与传统的工业时代不同,工业4.0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即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
随着产品的丰富,工业生产结构变得越复杂,越精细。
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也在提升,传统的制造系统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伴随着计算机和智能设备的进步,以及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通过自主的智能设备以无线的方式实现设备和互联网之间的直接互联,反映到工业领域,则会出现一个囊括所有生产过程的全球性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物品、数据、设备和人的直接互联。
由此可见,制造业的未来将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应该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影声音发展1、互联网+时代对电影的影响“互联网+”既然意味着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互联网与传统电影行业之间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电影行业也不例外,但这其中被互联网影响最大、渗透最广泛的其实还是在电影的发行宣传阶段。
由于进入电影院观影的消费群体年龄层越来越低幼,且这一低幼群的日常生活已经和互联网密不可分,因此各个发行方对电影的宣传攻势除了采取传统模式,主要集中在微博、天涯社区、知乎、人人等网站上,这些宣传通过准确定位观影群体而非常的具有针对性。
以2015年7月10号上映的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该片截止7月8日在微博上已经有将近10万的相关条目,不论是营销号、影评人还是参加点映的普通观众,他们对这部电影基本上表现出一边倒的正面评价,该影片的预告片和主题曲MV,转发量也都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