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冷冻-第二章-食品冷却教学教材

食品冷冻-第二章-食品冷却教学教材
食品冷冻-第二章-食品冷却教学教材

食品冷冻-第二章-食

品冷却

第二章食品冷却

冷藏原理,果蔬冷藏原理(呼吸作用),结合冰箱、生活中的冷藏事例。

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的酶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没有生命力,如畜、禽、鱼等动物性食品,在贮藏时它们的生物体与构成它们的细胞都死亡了,故不能控制引起食品变质的酶的作用,也不能抵抗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的作用,因此对细菌的抵抗力不大,细菌一旦染上去,很快就会繁范起来,造成食品的腐败。

如果把动物性食品放在低温(-18℃以下)条件下,则微生物和酶对食品的作用就变得很微小了。当食品-18℃冻结时,生成的冰结晶使微生物细胞受到破坏;则微生物丧失活力而不能繁殖,酶的反应受到严重抑制,食品的化学变化就会变慢,因此它就可以作较长时间的贮藏而不会腐败变质。这就是食品的冷藏原理。.

对于植物性食品腐烂的原因是呼吸作用的影响,如水果、蔬菜在采摘后贮藏时,虽然不再继续生长,但它们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即仍然还有生命,具有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能抵抗细菌的入侵。象呼吸过程中的氧化作用,能够把微生物分泌的水解酶氧化而变成无害物质,使水果、蔬菜的细胞不受

毒害,从而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因此,它们能控制机体内酶的作用,并对引起腐败、发酵的外界微生物的侵入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但另一方面,由于它们是个活体,要进行呼吸,同时它们与采摘前不同的是不能再从母株上得到水分及其他营养物质,只能消耗其体内的物质而逐渐衰老变成死体。

因此,要长期贮藏植物性食品,就必须维持它们的活体状态,同时又要减弱它们的呼吸作用。而低温是能够减弱水果、蔬菜类食舱的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期限。但温度又不能过低,温度过低会引起植物性食品生理病害,甚至冻死。因此,冻藏温度应该选择在接近冰点但又不致使植物发生冻死现象的温度。但速冻蔬菜也在不断兴起,以出口为主。如能同时调节空气中的成分(氧、二氧化碳、水分),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调节温度下降来进行贮藏叫低温贮藏;改变空气成分的贮藏叫气调贮藏(贮藏)。气调贮藏目前已广泛的用于水果、蔬菜的保存,并已得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防止食品的腐败,对动物性食品来说,主要是降低温度防止微生物的活动和生物化学变化;对植物性食品来说,主要保持恰当的温度(因品种不同而异),控制好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这样就能达到保持食品质量的良好效果。

思考题:

1、动物性食品与植物性食品在冷藏方面有何区别?

2、性食品与植物性食品一般贮藏温度是多少?

冷却是指食品的降温过程,是将食品的品温降低到接近食品的冰点,但不冻结。食品它是延长食品贮藏期的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有些冻结食品在冻前也先要进行冷却。

第一节食品的冷却的目的及冷却冻结的温度范围

食品冷却和冻结的不同点比较:温度、贮藏期、质量、应用品种、设备要求。

食品冷藏和冻藏的比较

思考题:

1、在实践中如何选择和比较这两种方法?

2、如何科学选用和使用冰箱?为什么有的冰箱称无需解

冻?

3、市场为什么推崇冷鲜肉?双汇冷鲜肉。

4、哪些果蔬容易发生冷害?

热带的/南方的/热天的,毕竟数量不多。

四川除最热天的几种蔬菜外,一般偏0℃。但柠檬、薯类一般不低于10℃。

考题:苹果的冷藏温度大约是——?

怎样才能掌握更多知识多?

补讲冷库及制冷

库名房间库温蒸发温度压缩方式应用范围

高温库冷却间0℃-15℃

单级

冷却冷藏

主要果蔬

动物短期冷藏间

0℃—+4℃

0℃—+10℃

-15℃

低温库冻结间-23℃-33℃

双级

冻结冻藏

动物长期

速冻蔬菜冻藏间-18℃-28℃

补讲制冷循环原理图

以下排管就是蒸发器(热交换器),安装在冻库内四周墙壁上,内有低温低压的氨液,蒸发就带走食品热量,从而实现食品的冷却或冻结。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开课单位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 二、课程代码与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050113015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 三、开课对象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 四、课程性质 专业主干必修 总学时48学时;3学分。理论48学时。 五、教学任务与目标 《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 2.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化学物质的毒性与饮食风险;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3)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控制;(4)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图示法、习题法。 教学手段:传统讲解、多媒体。 第二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6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农药、兽药残留,教学内容:(1)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危害;违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毒性作用;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评价;几种典型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 三聚氰胺;工业用甲醛;(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限量;(3)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来源;兽药残留危害;兽药

食品添加剂教学大纲

《食品添加剂》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添加剂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执笔人:彭芳刚 一、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8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1.5学分 二、课程概述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介绍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性质、性能、毒性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的学科,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毒理学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课程分六篇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介绍食品。第一篇绪论部分参考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安全及科学管理等基础知识。第二篇至第六篇根据我国GB2760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照功能特性分为食品保存剂、食品色泽调节剂、食品风味调节剂、食品质构改良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分篇介绍,重点介绍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同时熟悉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性质、性能、毒性、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为培养食品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科技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教学内容: 1、食品添加剂概述 2、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3、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 教学要求: 1、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分析 3、了解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篇食品保存剂 第一章食品防腐剂 教学内容: 1、食品防腐剂概述 2、食品防腐剂各论 3、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防腐剂的作用机理 2、熟悉常用防腐剂的作用机理、抑菌范围、适宜pH、安全性等。 3、掌握防腐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食品抗氧化剂 教学内容: 1、脂类自动氧化机理 2、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2、抗氧化剂各论 3、抗氧化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脂类自动氧化机理 2、掌握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3、熟悉常用防腐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 4、掌握防腐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篇食品色泽调节剂 第一章着色剂

研究生复试:食品工艺学——冷藏

《食品工艺学》复试试题库-冷藏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食品的变质:新鲜食品在常温下(20℃)存放,由于随着在食品表面的微生物作用和食品内所含酶的作用,使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降低,直至食品腐败或变质,以致完全不能食用,这种变化即是食品的质变。 2. 冷害:当冷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称为冷害。 3. 移臭(串味):具有强烈香或臭味的食品冷藏在一起发生串味,使食品原有风味发生变化 4. 淀粉老化:淀粉老化是指食品中以α-淀粉形式存在的淀粉在接近0℃低温范围中,α-淀粉分子自动排列成序,形成致密高度晶化的不溶性淀粉分子,迅速出现淀粉β化的现象。老化的淀粉不易被淀粉酶作用,所以不易被人消化吸收 5.寒冷收缩:宰后的牛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肌肉会发生显著收缩,以后即使经过成熟过程,肉质也不会十分软化。这种现象叫寒冷收缩。 6.冻结食品的干耗现象:由于冻结食品表面与冻藏室之间的温差,使得冻结食品表面的冰晶升华,造成水分损失,从而使冻结食品表面出现干燥现象,并造成重量损失,即俗称干耗。 7.冻结率:冻结率=1- 食品的冻结点℃ ─────――――――── 食品冻结点以下的实测温度℃ 或指食品在共晶点和冻结点间的任一温度下冻结水 分的比例。 8.有效冻结时间:即食品中心温度从开始的温度下降到所要求的冻结终温所需时间。 9.公称冻结时间:食品各处温度相同都为0℃,其中心点温度只下降到该点食品的冰点所需时间。 10.冻结烧:由于干耗的不断进行,食品表面的冰晶升华向内延伸,达到深部冰晶升华,这样不仅使冻结食品脱水减重,造成重量损失,而且由于冰晶升华后的地方成为微细空穴,大大增加了冻结食品与空气接触面积。在氧的作用下,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表面变黄褐,使食品外观损坏,风味、营养变差,称为冻结烧。 11.冻结食品的T.T.T概念:是指冻结食品的品温变化与品质保持时间的关系,即冻结食品的品质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冻结食品的品温越低,优秀品质的保存时间越长。T.T.T概念还告诉我们,冻结食品在流通中因时间、温度的经历而引起的品质降低是累积和不可逆的,但与经历的顺序无关。 12.温度系数Q10:Q10是温差10℃,品质降低的速度比,也就是温度降低10℃,冷冻食品品质保持的时间比原来延长的倍数。 13.共晶点:食品中含有的全部水分都结冰的温度。 14. 冻结点:食品中冰晶开始出现的温度即所谓冻结点。 15. 真空冷却:真空冷却又叫减压冷却,它的原理是根据水分在不同的压力下有不同的沸点,水汽化时要吸收大量汽化热使食品本身的温度降低,达到快速冷却的目的。 16. 冻结膨胀压:0℃冰比0℃水体积约增大9%,含水分较多的食品冻结时体积会膨胀。冻结时表面水分首先结成冰,然后冰层逐渐向内部延伸。当内部的水分因冻结而膨胀时会受到外部冻结层的阻碍,于是产生内压,所谓冻结膨胀压。 17.水蒸气凝结解冻:在真空状态下,水在低温时沸腾,沸腾形成的水蒸气遇到更低温的冻品,在其表面凝结。此时放出的凝结热被冻品吸收,使冻品温度升高而解冻。 二、填空题: 1. 影响食品变质的原因:微生物作用、酶的作用、非酶变化。 2. 在食品变质的原因中,微生物引起的变质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 3. 食品冷却的温度范围上限是15℃,下限是0~4℃。 4. 缩短冻结时间可选择的途径:减小冻品厚度x、降低冷冻介质温度t、增大传热面的放热系数α。 5. 在实用冷藏温度(-15~-25℃)的范围内,Q10的值是2~5 。

食品冷藏冷冻温度要求与管理规范

食品冷链物流中各类商品温度要求 (一)1、冷却畜禽肉、冰鲜水产品、植脂奶油蛋糕、配餐、果汁、酸(冻结点以上——4℃);鲜鱼最佳冷藏温度为零下3度,可以贮存7-10天。温度在-1-0℃之间,鲜肉可保存5~7天。 鲜虾贮存条件和贮存期: 整条虾用冰保存室温2~6℃保存3天 无头虾用冰保存室温2~6℃保存5天 去壳虾用冰保存室温0℃保存5天 去壳去肠腺虾用冰保存室温0℃保存5天 2、冷冻畜禽肉、冷冻水产品、冷冻果汁、冷冻饮品、冰蛋、速冻蔬菜、冷冻调制食≤-18℃。 在-18℃条件下,猪肉可保存4个月左右,牛羊肉可以贮6个月左右;在-23℃条件下,猪肉可保存10个月左右,牛羊肉可以贮11-13个月。存放时,不同肉类产品要隔离存放,防止互相串味而影响质量。 一般鱼类在-18℃可贮存9个月,如果在-24℃可贮存1年。例如:冻鳗、鲅鱼、带鱼、沙丁鱼等(多脂鱼)在-18℃情况下贮存6个月;-25℃情况下可贮存10个月;-30℃情况下可以贮存16个月。冻鳕鱼、鲷等(中脂鱼)-18℃情况下可贮存8个月,-25℃情况下可贮存12个月。冻比目、黄花鱼(低脂鱼)在-18℃情况下可贮存10个月,-25℃情况下可贮存14个月;-45℃以下适合存放三文鱼等,但是存放金枪鱼需要-60℃的温度。 冻虾的贮存要求在-18℃以下。据测试在-18℃时可贮藏12个月,-23℃可贮藏14个月,-29℃可贮藏16个月,温度越低,贮藏期越长。 贝类:蛏(缢蛏、蛏子)用塑料袋套装后装箱,冷藏库贮存在-18℃~-25℃,相对湿度95~98%、冻藏期限6~10个月。牡蛎(海蛎子、蛎黄)用塑料袋套装后装箱在-18℃以下低温冷藏库中贮存。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得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45学时,实践9学时) 【周学时】3 【总学分】3 【建议开课学期】6学期 二、课程目得及教学要求 【课程目得】 食品分析就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得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得一门技术性学科。食品得营养价值与安全性就是食品最基本得两大要素,而食品分析就是监控食品营养价值与安全性得基本手段。 按照课程内容可分为分析方法概述、一般营养成分检测与安全性检测等三大块内容。分析方法概述中主要包括样品得采集及预处理方法、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与食品得物理检测法等基本分析手段;一般营养成分检测中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酸度与灰分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得测定;安全性检测主要包括食品添加剂、限量元素与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等内容。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掌握食品组成成分检测得方法与原理,掌握基本得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报告得撰写;了解食品分析中样品得处理方法以及样品分析得一般预处理方法;学生获得食品分析系统得理论知识体系;为日后从事食品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科研与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讨论、汇报、视频为辅。其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学生得自学能力、知识得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培养,尽可能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即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运用于实际生活、指导实际生活。 【成绩考核方式】 考试,总评成绩=20%(作业+课堂表现)+10%考勤+10%期中成绩+60%期末成绩。 三、教学安排 四、章节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食品分析得概念与作用 2)食品分析得任务与研究内容 3)食品分析得方法 4)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生物教育、化学教育、园艺技术 总学时数:54 学分:3 理论学时:54 实践学时:0 执笔者:生命科学系寇灿 任课教师:寇灿、兰玉倩、吕俊梅 编制时间:2012年5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专业必修课(生命科学系食品科学课群限选课)。 课程地位:《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教育专业、园艺专业、化学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食品学基本概念及方法,同时还应得到鉴定方法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鉴别食品安全。 二、总体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理论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食品安全的理论及动手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食品学知识基础和能力。《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生物技术学生的后续课程,为以后他们从事食品检验和制作做好理论准备,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食品科学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钟耀广主编.食品安全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资料:

1.孟凡桥主编.食品安全性.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洁彬等主编.食品安全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3.许牡丹、毛跟年编著.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五、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

食品冷冻工艺学整理

食品冷冻工艺学整理(原版) 一、名词解释 1.食品冷冻工艺学:是一门运用人工制冷技术来降低温度,以保藏食品和加工食品的科学。 2. 冷冻食品:将食品原料和配料经过前处理加工在—30℃度快速冻结,经包装在—18℃以下贮藏流通的方便食品。 3. 冷冻调理食品:现代方便食品与速冻结合起来生产的速冻方便食品,以稍加调理即可 使用为特色。 4.自溶作用:死后僵硬的肌肉,经过一段时间,在肌肉中存在的酶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 变化,肌肉软化过程。 5.食品变质:食品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其色香味和营养价值产生了从 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从而使食品质量降低成完全不能食用的变化。 6.冷却:指将食品的品温降低到接近食品的冰点,但不冻结的过程。 7.干耗:以空气为介质冻结食品表面出现干燥现象,并造成重量损失。 8.冷害:果蔬由于其冰点以上的不适宜低温造成生理机能伤害。 9.移臭(串味):有强烈的香味或臭味的食品与其它食品放在一起,这香味或臭味会串给其它食品。 10.冷藏臭:冷藏库内一些特有臭味。 11.油烧:冷却贮藏过程中,食品中油脂会发生水解,脂肪酸氧化聚合等复杂变化,同时风味变差,味道恶化,出现变色,酸败,发粘等现象。 12.糊化:在适当温度下,淀粉在水中充分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 13.寒冷收缩:宰后的牛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肌肉会发生显著收缩,以后即使经过后熟作用,肉质也不会十分软化的现象。 14. 冷风冷却:利用流动的冷空气使被冷却食品的温度下降。 15.冷水冷却:利用低温水把被冷却的食品冷却到指定温度。 16.抱冰:对于大雨除去腮和内脏,并在该处装碎冰。 17.冻结膨胀压:食品冻结时表面水分首先成冰,然后冰层逐渐向内部延伸,当内部的水分因冻结而膨胀时会受到外部冰层阻碍产生内压。 18.流失液:食品经冻结解冻后,内部冰结晶就融化成水,它不能被肉质吸收,重新回到 原来状态时,这部分水就分离出来成为流失液。 19.冻结点:食品在冻结过程中食品中水分开始出现冰结晶的温度点,也称冰点。 20.最大冰晶生成区:大部分食品在—1~5℃温度范围内80%的水分结成冰,此温度范围叫最大冰晶生成区。 21.冻结速度(IIR建议):食品冻结速度是食品表面与中心温度点的最短距离与食品到达 0℃后,食品冻结温度降到比食品冰点低10℃所需时间之比。 22.冻结时间:指食品从初始温度冻结到规定温度所需时间。 23.冻结烧:随着冻结时间延长,冰晶升华向内部推进,冰晶升华产生空穴,增大了与氧气 接触面积,在氧气作用下,食品脂肪氧化酸败,使食品外观风味营养价值变差的现象。 24. 初期品质优秀:在食品冻结中,使用品质或鲜度好的原料,如能正确进行冻结前后的 处理,采用快速深温冻结,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具有高品质。 25.优秀品质保持期:如果把初期品质优秀的冻结食品,放在流通过程中常见的各种温度范 围内,并与放在—40℃冻藏的对照品相比较,随着时间推移,放在各种温度下的冷冻食品品 质会逐渐降低,与放在—40℃相比较,总有一天会产生差异。由熟练的掌握品质评定的人员

冷冻和冷藏食品的安全储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8159754.html, 冷冻和冷藏食品的安全储存 作者:高树山 来源:《烹调知识·原创版》2017年第04期 超市选购时,冷冻食品和冷藏食品要在逛超市快出门时再放到购物篮中,然后尽快回家放入冰箱。避免让他们长时间处于室温,而造成食品温度大幅度升高,微生物增殖,或者冷冻食品化冻。 食品的包装上都有保质期和保质温度的说明,一定要按照保质温度来储藏。 冷冻食品在冰箱里一定要分区域,熟食品和生食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生鱼生肉之类放下层,冰淇淋、雪糕、冻水果、冻馒头等放上层。如果有三层,中层可以放速冻饺子、冻豆腐之类。 冷藏室也一样,剩菜剩饭、牛奶酸奶、熟肉等加热时间不会太长的食品放在上层;生蔬菜放在下层靠外处,豆腐放在下层靠内壁处;没有冻的鱼肉放在专用保鲜盒里。 购买来的冷冻食品,无论蔬菜、水果、肉类、鱼类、速冻包子、饺子,均需加热杀菌再食用。即便是果蔬或坚果,也不能以为冷冻能杀菌,而化冻之后不加热就直接吃。 购买的带包装冷藏食品,所有豆腐和豆制品都必须加热杀菌再吃;熟肉等食品刚开包装可以直接吃,一旦变成剩菜,下次吃之前必须充分加热。 冻肉冻鱼在食用之前最好前一天从冷冻室取出,严密包好后放在冷藏室专门放生肉生鱼的保鲜盒里化冻。取出之后馬上切好下锅烹调,一定不要在案板上放很久。 接触没有经过加热杀菌的冷冻食品之后,要像接触生鱼生肉一样,彻底把手洗干净,然后再去接触其他食材,避免把生食物中的耐冷微生物“传染”给其他食品,特别是熟的食品或者要直接生吃的食品。 自制冷冻甜品时,如果需要加水果,最好用新鲜水果加到冰淇淋、酸奶等配料当中。如果非要用冷冻水果,又不能加热,一定要尽快加工,立刻食用,让食品始终处于低温条件下,不给微生物繁殖留时间。 凉拌菜最好是现拌现吃,并且尽量一餐吃完。不要腌制几个小时,这样是给细菌增殖提供充分时间,而且会使亚硝酸盐的含量迅速上升。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

学习《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有感 ——几种典型果蔬及水产品冷藏技术要点 食品082班赵斌 3080401233 食品冷冻冷藏是食品加工和储藏的常用方法。植物性食品采摘后任然是有生命的活的物体,在冷藏过程中靠消耗自身的物质来维持生命的维持生命的代谢活动,继续完成成熟、衰老、死亡等过程。动物性食品在宰后加工储藏中也发生呼吸途径变化、肌肉组织pH值变化、蛋白质变性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因此,无论是植物性食品还是动物性食品,在冷冻冷藏过程中,均进行着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研究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食品原料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是研究食品冷冻冷藏原理的主要基础。 果蔬及水产品冷藏概括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它们富含VC、胡萝卜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蔬菜收获的季节性很强,并有一定的区域性,造成了常年均衡供应的困难。另外,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它的化学成分又是微生物发育的良好基质,故若在室温下久藏,就会使蔬菜品质下降,甚至腐烂变质。因此,采用低温尤其是速冻的方法进行蔬菜的保藏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传统的名贵海产品加工制品,如干贝海参鱼翅海米等,几乎都是采用干制的方法加工而成的。研究表明,采用传统的自然风干或人工热风干燥加工上述海产品时,水溶性及热敏性等营养养活性物质有一定损失,同时,制品的体积缩小严重,复水较难,还易出现表面结壳龟裂脂肪氧化,导致产品表面变色等质量缺陷,影响了制品质量的均一性和耐藏性。如果采用真空冷冻技术代替传统方法来加工海珍品,将会有效克服上述不足,不仅可以保证制成品品质的均一性,还可改善其外观和内在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典型果蔬冷藏技术要点 适宜速冻加工的蔬菜种类很多,果菜类(可食部分是菜的果实和幼嫩种子)有:青刀豆、豇豆、豌豆、嫩蚕豆、茄子、西红柿、青椒、辣椒、黄瓜、西葫芦、丝瓜、南瓜等;叶菜类(可食部分是菜叶和鲜嫩叶柄)有:菠菜、芹菜、韭菜、蒜

食品冷冻冷藏技术综述

食品冷冻冷藏技术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营养成分的合理摄入,对食品保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食品保藏常用的方法有冷冻、干燥、灭菌等,其中冷冻保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成为保持生鲜食品质量的最普遍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市场开始出现冷冻调制食品,90年代随着大城市超市连锁业的蓬勃发展,零售终端实现各式冷藏设施,大大促进冷冻食品业的兴起。近二十年来,冷冻调制食品连同以前包装水产、畜肉、家禽和果蔬五大类冷冻食品一起,品种超过600种,年产销量估计在1000万吨以上,出口量也逐年增加,其中速冻蔬菜外销日本、欧美等地,每年达40万吨以上。 近十年来,我国沿海大中城市各种各类冷藏食品市场越来越大。食品素材类似冷鲜肉、冰鲜鸡、鱼和预冷蔬菜为标志的冷藏食品已相当普遍,熟食、鲜奶、豆制品、生面制品、半成品切配菜等传统食品逐渐进入冷藏链流通,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食品冷藏就是利用低温技术将食品温度降低,并维持在低温状态以阻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低温保藏不仅可以用,新鲜食品物料的贮藏,也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品、半成品的贮藏。 食品低温保藏的一般工艺过程为:食品物料→前处理→冷却或冻结→冷藏或冻藏→回热或解冻。这是低温保藏食品需要大概工艺流程,因为不同物料的特性不一定相同,所以具体的工艺条件也不一定相同,具体操作具体对待。 冷冻冷藏食品的原理是:在温度较低的范围内,当温度高于食品的冰点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减缓,低于冰点以下时一般微生物都停止生长。动物性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和酶的作用。变质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微生物活动和食品抗病性(抵抗微生物的能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主要问题,须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酶对食品的作用。动物性食品放在低温条件下,微生物和酶对食品的作用就微小了。当食品在低温下发生冻结后,其水分结晶成冰,使微生物的活力丧失而不能繁殖,酶的反应受到严重抑制,这样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会变慢,食品就可以较长时间的贮藏。所以动物性食品可以通过低温来维持它的新鲜状态。呼吸作用是植物性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变质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呼吸作用和耐藏性(延缓呼吸作用消耗营养的能力)的问题。耐藏性是指贮藏期间果蔬的质量无显著变化,并且质量损耗最小。果蔬的耐藏性并非由果蔬的某一种性状所决定的,而是果蔬各种物理、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解决上述的主要问题,须控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要长期贮藏植物性食品,就必需维持它们的活体状态,同时又要减弱它们的呼吸作用。低温是能够减弱果蔬类食品的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时间。

食品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专业课之一,计划在第六学期进行。 本课程应先修高等数学,应用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进行。 该课程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质量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质量和食品质量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现代食品质量管理科学的观点,系统阐述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食品质量管理基础,食品质量控制与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食品质量检验管理等内容。同时,还介绍现代食品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和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掌握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与食品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生产、商贸流通和管理等工作服务。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专业课之一。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质量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质量和食品质量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成为食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质量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掌握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食品生产与流通中的质量问题。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 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加工技术 课程编号:30125 课程性质及类别:必修课 学时学分:100学时6.5学分(其中理论20学时,理论实践一体化80学时)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机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 并行课程:《水产品加工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 后续课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企业管理》、《食品营销设计》、《功能食品开发》等。 适用专业: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 一、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操作各类食品加工机械,具备基本加工能力,判断并解决各类食品常见质量问题,达到食品加工工中级及以上水平。 ⑴产品加工能力 ①具备各类原料的识别、鉴别能力; ②具备烫漂、烘焙、浓缩、灌装等单元操作能力; ③能够掌握焙烤食品加工、果蔬加工、肉品加工和乳品加工等基本加工工艺,达到食品加工工中级及以上水平; ④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能够及时辨别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⑵设备操作能力 ①能够使用糖度计、硬度计、酸度计等小型仪器; ②在加工过程中,能够安全操作各种食品加工设备,并能对设备进行适当维护或维修;

⑶组织协调能力 ①能够正确行使职责,合理安排工作进度,保证生产的有序、高效; ②能够与其他成员进行良好沟通,保持有效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⑷创新开发能力 ①能够对现有产品进行思考分析,具备新产品开发能力; ②能够对食品原料的综合利用,进行废弃物的加工利用; ③具备技术、工艺改革能力; ④具备经营管理改革能力。 2.知识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的基本要求、基本工艺、常见问题及原因以及一般加工设备的操作程序。 ⑴掌握原料的色泽、营养、风味、质地等品质与加工的关系; ⑵掌握各类食品加工对原料的基本要求及其基本加工工艺; ⑶掌握各类制品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⑷掌握一般加工设备的操作程序。 3.素质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具备从事食品加工行业相应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食品安全责任感。 ⑴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⑵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⑶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及时反应能力、知识的及时吸取能力、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创新能力; ⑷具备良好的适应环境、沟通协作和组织领导能力;

食品工艺学第四章食品的冷冻保藏

第四章食品的冷冻保藏 概论 一、冷却食品和冻结食品冷却食品不需要冻结,是将食品的温度降到接近冻结点,并在此温度下保藏的食 品。冻结食品,是冻结后在低于冻结点的温度保藏的食品。 冷却食品和冻结食品合称冷冻食品,可按原料及消费形式分为果蔬类、水产类、肉禽蛋类、调理方便食品类这四大类。 二、冷冻食品的特点 易保藏,广泛用于肉、禽、水产、乳、蛋、蔬菜和水果等易腐食品的生产、运输和贮藏;营养、方便、卫生、经济;市场需求量大,在发达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 三、低温保藏食品的历史公元前一千多年,我国就有利用天然冰雪来贮藏食品的记载。冻结食品的产生起源于19 世纪上半叶冷冻机的发明。1877 年,Charles Tellier (法)将氨- 水吸收式冷冻机用于冷冻阿根廷的牛肉和新西兰的羊肉并运输到法国,这是食品冷冻的首次商业应用,也是冷冻食品的首度问世。 20 世纪初,美国建立了冻结食品厂。20世纪30 年代,出现带包装的冷冻食品。二战的军需,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冻结食品业的发展。战后,冷冻技术和配套设备不断改进,冷冻食品业成为方便食品和快餐业的支柱行业。 20 世纪60 年代,发达国家构成完整的冷藏链。冷冻食品进入超市。冷冻食品的品种迅猛增加。 我国在20 世纪70 年代,因外贸需要冷冻蔬菜,冷冻食品开始起步。80 年代,家用冰箱和微波炉的普及,销售用冰柜和冷藏柜的使用,推动了冷冻冷藏食品的发展;90 年代,冷链初步形成;品种增加,产量大幅度增加。 第一节食品低温保藏的基本原理 食品原料有动物性和植物性之分。 食品的化学成分复杂且易变。 食品因腐烂变质造成的损失惊人。 引起食品腐烂变质的三个主要因素。 一、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对食品的破坏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的主要条件:液态水分;pH 值;营养物;温度;降温速度。 低温对微生物的作用:低温可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和促使部分微生物死亡的作用。但在低温下,其死亡速度比在高温下要缓慢得多。一般认为,低温只是阻止微生物繁殖,不能彻底杀死微生物,一旦温度升高,微生物的繁殖也逐渐恢复。 降温速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冻结前,降温越迅速,微生物的死亡率越高;冻结点以下,缓冻将导致剩余微生物的大量死亡,而速冻对微生物的致死效果较差。 二、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作用的效果因原料而异。 酶活性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 一般的冷藏和冻藏不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 三、低温对非酶因素的影响 各种非酶促化学反应的速度,都会因温度下降而降低。 第二节食品的冷却 一、冷却的目的植物性食品的冷藏保鲜;肉类冻结前的预冷;分割肉的冷藏销售;水产品的冷藏保鲜。 二、冷却的方法 1、冷风冷却 用于果蔬类的高温库房肉类的冷风冷却装置隧道式冷却装置 2、冷水冷却 浸入式 喷雾式 淋水式 优缺点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Food Analysis)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课程代码: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是根据食品的特点,利用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对食品的品质和卫生进行分析检验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食品分析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和食品安全的一门科学,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副产品等)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及污染与残留物及掺假等指标进行检测。 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食品中一般成分分析为主,兼顾食品添加剂和有害物质分析。 本课程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食品分析检验的历史与发展方向。 2.理解食品分析检验在食品工业与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掌握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 4.熟练掌握怎样选择一种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性质、性质 第二节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 第三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第二章食品分析检验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食品分析检验的国内外标准与法规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分析检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3.掌握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方法,会处理实验数据。 4.熟练掌握样品的概念,样品预处理的原理。 主要内容: 1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2 分析方法的选择 3 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 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第三章水分的测定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水分测定的新方法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中水分测定的重要性。 3.掌握重量法的原理及操作。 4.熟练掌握干燥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水分的测定方法 第四章无机元素的测定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无机元素测定的新方法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中无机元素测定的重要性。 3.掌握灰化方法,重量法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操作。 4.熟练掌握几种重要矿物元素、限量元素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技术。主要内容: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

食品冷冻冷藏论文

食品冷冻的加工分析 【摘要】: 食品冷冻加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特性,改善和提高食品的品质特性,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提高食品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食品生产商必须从原材料、生产过程、产品配方、包装运输等方面来保证并提高冷冻产品的品质。在众多环一节中,把好原材料关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前提;其次有效地控制并优化生产工艺和工序有助于减少对食品的破坏和降低生产成本;再者使用食品添加剂也是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和型等;同时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发展也给食品质量的改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加强低温食品的物流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食品冷冻玻璃化 食品冷冻是一项复杂的物理加工技术。从物理学角度,传热和传质过程是影响食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不忽视冷链流通中的微生物作用和各种生化反应。理解这些平行且相互联系的过程对于冷冻过程的控制和最优化是必要的。 冷冻过程的强化是改善冷冻食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以此可以达到缩短加工周期和优化产品质量的目的。在冷冻产品与冷却介质间,传热系数是影响强化冷冻的主要因素之一冷冻时间的预测对食品冷冻加工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食品材料的冷冻时间决定了食品在冷冻设备内的保留时间和工厂的加工产量。预测模型也有助于建立冷冻条件的变化(比如产品尺寸、分布及产品的初始温度等)对冷冻时间影响的关系,还可以确立加工因素与产品的特性的关系。 首先说一下动态分散介质的强化冷冻理论,冷冻时间的模拟1941 年Plank 最早对无限大平板状食品模型的冻结时间进行了理论分析。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作了以下假设: ①被冻结食品的初始温度均匀一致,并且冷却介质的温度不变 ②食品内的传热以导热为主,食品表面的放热系数均匀一致且为常量; ③冻结过程中食品的热学物理性质不变; ④食品有一个确定的结冰温度点; ⑤被冻结食品的温度在整个冻结过程均为同一温度,食品的结冰温度; ⑥冻结过程为稳定的传热过程; ⑦食品水分在冻结前全部为液态。 得出的结论是:静止空气冷冻向吹风冷冻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冻结速率但直接增加了能耗,而冷冻过程的优化即意味着提高热交换效率和减少能耗。 接下来是可食性膜的分析:过去的35 年中,大量的研究表明可食性膜(edible coatings and films)能够有效地阻止食品的品质损失,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可食性膜是指通过包裹、浸渍、涂布、喷洒而覆盖在冷冻食品表面或多组分食品内部界面上的一层以天然可食性物质为原料通过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多孔网络结构的保护膜。可食性膜具有以下特点: ①明显的阻水性,可延缓食品中水和油及其它成分的迁移和扩散;

(完整版)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加工技术 学时:共72学时,理论课程46学时,实验课26个学时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教材和参考书:《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艺学》 一、课程学时分配 理论课课时分配

实验课课时分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了各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加工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技能练习,使学生在获得广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常见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的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本课程共计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6学时,实验26时。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基本技术和加工原理,在参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产,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资源利用、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食品生产与开发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果蔬贮藏与加工工艺、畜产品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焙烤制品工艺、饮料工艺、实习训练,等 就业面向:食品加工领域的生产与管理工作。

四、主要教学章节 绪论 一、食品加工概述 二、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项目一果蔬食品加工技术任务一罐制品加工技术 一、罐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罐藏容器 三、果蔬罐头加工技术 四、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 专项实训一糖水桃罐头的制作 任务二干制品加工技术 一、干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干制方法与设备 三、干制技术 四、干制品的包装与贮藏 专项实训二干制胡萝卜粒的制作 任务三糖制品加工技术 一、糖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糖制品分类

食品冷冻工艺学

. 2012-2013学年下半学期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冷冻工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冷藏链:冻结食品自生产后到烹煮前一直处于低温状态叫做冷藏连。 2. 蛋白质的变性:由于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致使蛋白质溶液凝固而变成不能再溶解的沉淀,这种过程称为变性。 3. 脂类:凡是可用低极性溶剂提取的任何生物材料都叫脂类。 4. 酶:由活细胞组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5. 水分活度(AW):指食品中呈液体状态的水的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压之比,即AW=p/p0。 6. 食品的变质:新鲜的食品在常温下(20℃左右)存放,由于附着在食品表面的微生物作用和食品内所含酶的作用,使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降低,如果久放,食品会腐败或变质,以致完全不能食用,这种变化叫做食品的变质。 7. CA贮藏:利用外界条件改变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并将食品贮藏于此气体环境下的保藏方法。 8. MA贮藏:利用食品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贮藏环境的气体发生变化,并贮藏食品的方法。 9. 冷却:将食品的品温降低到接近食品的冰点但不冻结的一种冷加工方法。 10. 冰点:食品中的水开始形成冰晶时的温度。 11. 水份蒸发:食品在冷却(冷藏)时因失去水分而造成的重量损失。 12. 微冻保鲜:将食品冷却到其冰点±0.5℃,并保存在该温度下的保鲜方法。 13. 冷风冷却:利用被风机强制流动的冷空气使被冷却食品的温度下降的一种冷却方法。 14. 冷水冷却:通过低温水把被冷却的食品冷却到指定温度的方法。 15. 冷害:在冷却贮藏时,有些水果、蔬菜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以上,但当贮藏温度低于某一界限温度时,果蔬正常的生理机能遇到障碍,失去平衡,这称为冷害。 16. 移臭(串味):有强烈香味或臭味的食品,与其他食品放在一起冷却贮藏,这香味或臭味就会传给其他食品,这种现象称为移臭。 17. 糊化作用:淀粉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这种作用叫糊化作用。 18. 寒冷收缩:宰后的牛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肌肉会发生显著收缩现象,以后即使经过成熟过程,肉质也不会十分软化,这种现象叫寒冷收缩。 19. 冻结:将食品中心温度降到-15℃的过程。tp=-15℃ 20. 热中心:温度变化最慢的一点。 21. 液体流失:食品经过冻结、解冻后,内部冰晶融化成水,如不能被组织、细胞吸收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这部分水分就分离出来成为流失液。 流失液drip=(X+Y-Z)/Y×100%(失水率) 持水能力WHC=(1-drip)×100% 22. 自由流失液:解冻后,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情况下流失的液体。 23. 压出的流失液:对于解冻品施加0.5—2.5kg/cm2压力情况下流失的液体。(离心测定法) 24. 干耗:冻结(冻藏)过程中,食品因失去水分而造成的重量损失。 25. 冻结率(ω0):食品在冻结点与共晶点之间的任意温度下,其水分冻结的比例称冻结率。冻结率=(1-食品冰点/食品品温)×100% 26. 最大冰晶生成带:在-5℃到食品冰点之间,食品中所含水的80%已变成冰晶,将这一温度带称为最大冰晶生成带,即食品冻结时生成冰结晶最多的温度区间。 27. 冻结速度:食品表面与温度中心点间的最短距离与食品表面温度达到0℃后,食品温度中心点降至比冻结点低10℃所需时间之比,该比值即食品冻结速度。V=距离/时间 以时间划分:指食品中心温度从-1℃降至-5℃所需的时间。 以距离划分:指单位时间内-5℃的冻结层从食品表面向内部推进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