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这是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枫桥夜泊》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枫桥夜泊》教案:《枫桥夜泊》活动课活动目标:1. 了解《枫桥夜泊》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内容。
2. 学习《枫桥夜泊》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诗的兴趣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枫桥夜泊》的诗歌文本。
2. 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
3. 班级电脑及投影仪或者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知识(10分钟)1. 在黑板上写下《枫桥夜泊》,然后向学生介绍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
2. 在投影屏幕上展示《枫桥夜泊》的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了解故事的背景。
3. 激发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兴趣和猜测,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步:诗歌朗读(10分钟)1. 向学生展示《枫桥夜泊》的诗歌文本,并再次简要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2. 分发诗歌文本给学生,鼓励他们逐句朗读,并进行逐句解读。
3.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选出最佳的朗读者,并进行评选。
第三步:诗歌背诵(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全诗,然后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背诵。
2. 分小组进行背诵比赛,选出最佳的背诵组,并进行评选。
3. 鼓励学生用朗读和背诵的方式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步:诗歌欣赏和讨论(15分钟)1. 播放《枫桥夜泊》的录音,并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从而让他们对古文诗的欣赏和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步:扩展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者画一幅图片来表达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在家和家人分享他们对这首诗的想法和感受。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向学生总结课堂的内容,重点强调《枫桥夜泊》的背景、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古文诗的欣赏和理解。
2. 进行简单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进行总结,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古文诗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并培养了他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
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
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
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枫桥夜泊》,学生能够了解到该篇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题,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枫桥夜泊》,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
2. 诗歌赏析: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3. 诗歌朗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并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课堂的主题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其与枫桥夜泊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等方面。
然后重点解读诗中所展示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夜晚的描绘和感受。
4. 诗歌朗诵与交流(15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朗诵。
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个人的感想。
5. 总结(5分钟)对于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枫桥夜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背景、含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上的朗诵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诗歌赏析的讲解和引导,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3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枫桥夜泊》综合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综合资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能够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枫桥夜泊》的诗意和情感。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对诗人张继的生平和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枫桥夜泊》这首诗,尽量熟悉诗的内容和字词。
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枫桥夜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这幅景象的感受。
简介诗人张继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枫桥夜泊》,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通过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3.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意象等方面深入分析诗的艺术特色。
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鉴赏作业和相关的写作任务。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枫桥夜泊》这首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启发。
2. 创作展示:邀请学生以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枫桥夜泊》中景象的理解和创作。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学情分析: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
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4个生字,“愁”字只识不写。
2.理解“泊”“姑苏”,说出“对”在诗句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韵味,背诵全诗。
4.展开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夜泊图景和诗人的愁情,感受经典。
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呈现的图景。
教学难点:
在描绘景色时感受诗人的愁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秋点题。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秋天的古诗《山行》,会背诵吗?(学生齐背)作者把秋天登山的所见所感用一个字表达——“爱”,表达了诗人杜牧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秋天有关的诗。
(出示课题)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理解“泊”,画图,并组词,了解多音字(出示)。
书写泊(左窄右宽、平行等距)。
(理解字义也可以用组词的方法)。
(2)你从课题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3)题目中的“枫桥”(画)“夜”(画)“泊”(画)分别点明的地点、时间、事件。
2.了解诗人。
(1)是谁,在夜晚的枫桥边停船靠岸?(板书:张继)
(2)我要把诗人画在哪里?
(3)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PPT出示,推荐一个学生读)
三、朗读诗歌,读出韵味。
1.一读读准音:
出示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读清爽,字字有交代)
师评价:读得真不错,字正腔圆。
“愁”是翘舌音,“寒山寺”的“寺”是平舌音,读的一丝不苟,字字有交代!还有谁想读一读。
2. 二读有节奏:
师评价:读得有味道。
读一首古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能读出节奏,七言诗可以按照什么节奏来停顿了?
(1)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划分节奏线。
(3)要想读出诗的韵味,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平声字是一二声的,“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
霜满天——对愁眠——到客船——
(4)师生合作朗读,体会诗的节奏感和韵味。
(生读前4个字,师读3个字;师读前4字,生读后3个字。
)(5)师生齐诵古诗
3. 三读谈感受
(1)师语:孩子们,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了哪个词?
(2)师生交流(孤独、寂寞、惆怅、凄凉、寂静……)
(3)出示: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语:孩子们,你们有的读出了忧愁,有的读出了寂寞,有人读出了凄凉,也有人读出了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你们读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你们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会有孤独的感觉吗?那为什么读《枫桥夜泊》时,感到的却是忧愁、孤独,寂静呢?
提示: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看看诗句,哪句诗直接告诉你张继很“愁”?愁的睡不着?(愁眠)给“愁眠”找个近义词(难眠、不眠、失眠)
师:因为“愁眠”,张继看到了哪些景物?
四、赏夜泊图,体会愁情。
1.圈景,画景。
(1)请你默读古诗,圈出诗中所写的景物。
出示老师找出的一组景物:月落乌啼霜满天
了解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对比学过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质疑,霜不是落在地上或者叶子上吗?这里怎么会弥漫在整个夜空。
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很孤独。
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
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
(2)学生找出古诗中其它景物,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绘画。
(3)诗中的景物,有的是诗人所见,有的是诗人所闻,有的是诗人所感。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对①对待;对付。
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
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
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
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
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板书:愁)
2.说景,悟情。
(1)我们画了一幅简单的《枫桥夜泊图》,你能不能结合老师的绘画和自己的理解把这幅图意描绘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月亮,乌鸦,空气中。
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这个充满寒意的半夜,。
从天上到地上,从江边到江面,从远远地姑苏城外到身处的客船之上,都是愁啊。
诗人,被愁深深的包裹着,被思乡之情所牵绊着。
这确实是一首写愁的千古名诗。
3.说愁,读愁。
(1)你有愁吗?说说你的愁。
(2)师语:孩子们,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写
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
出示有关明月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齐读李白的诗。
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齐读杜甫的诗。
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齐读张九龄的诗。
也是因为愁眠,诗人孟浩然吟诵道——,
还是因为愁眠,王安石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齐读。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乡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给了谁?
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钟声
因为钟声可以“清烦恼,长智慧”。
(3)出示《枫桥夜泊》,再次齐读,配乐朗读。
(4)师描述诗的意境: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晚。
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他的心里轻轻地念道,音乐响起,起立,朗读。
五、走进文本,巩固练习。
1.辨音辨字露一手。
夜泊( pō bó)寒山寺(sì shì)
姑苏(sū shū ) 江枫(渔鱼)火
2.快速说出字义。
夜泊对愁眠到客船
3.走进文本,想一想再作答。
《山行》的作者是,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美景及原因的诗句是“,”。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诗中的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