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课程背景•适用年级:五年级•课题:古诗鉴赏•教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生平。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了解《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背诵并朗读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通过引言导入《枫桥夜泊》的主题。
2.背景介绍:介绍古诗《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
3.课文鉴赏: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诗歌朗读:让学生诵读古诗,并进行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1.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诗歌赏析: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理解,交流思维。
3.言之有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第三课时1.诗歌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展示。
2.思维拓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深入探讨古诗中的寓意。
3.课堂小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古诗之美,感受诗意生活。
参考资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原文此为参考教案,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适度调整。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 教案

创新教案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
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三、分析诗歌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表示深秋来临。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哇?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进而能够背诵、默写。
此外,通过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应能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 能力目标:期望学生能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的情感。
3. 情感目标:希望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特别是对于诗人的“愁”,学生应有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而教学难点则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学情分析: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7单元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部编版)

4.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5.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诗词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诗词朗读技巧: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
-创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难以将诗词中的创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师需要提供具体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具体举例:
-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举例: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教师需解释“月落”指的是夜晚即将结束,而“乌啼”和“霜满天”则描绘了一幅寒冷而凄清的景象,通过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氛围。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尝试运用诗词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绘夜晚景象的短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枫桥夜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枫桥夜泊》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句,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词背景的介绍,我意识到仅仅通过口头讲解,学生们可能难以形象地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考虑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更加生动地展现诗词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情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解题:2、()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凄凉……)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
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5、江枫“对”?——面对,相伴。
“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
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
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7、后半句1)“客”思乡寂寞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材简介《枫桥夜泊》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诗,是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离开长安途经寒山寺时所创作的。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满尽愁绪。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通过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借助、感情朗读、想象,体会张继忧愁至深的情绪。
3.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抓景,了解背景,想象等方法体会张继的愁苦。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古代的大诗人在夜晚又会做些什么事呢?文人墨客们极具浪漫情怀,他们或与清风为伴,或与明月为友,或与夏蝉和鸣,或与冬雪对话......他们以诗记美景,用诗表情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夜晚故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描写夜晚景色的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设计意图】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很好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二)解读诗题,整体感知。
1.诗题是诗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你能读懂什么?2.将诗人与题目连起来一起说一遍。
诗人张继夜游于江上,随后,他把船停靠在了枫桥边……3.在你的脑海中,又产生什么疑问呢?【设计意图】《新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因此,以简洁的语言,运用将作者与诗题结合概括内容的方法,实现用教材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枫桥夜泊》的意义和内涵,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觉悟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枫桥夜泊》的意境和写作手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意蕴,领悟其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枫桥夜泊》诗歌原文,诗歌赏析资料。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学生准备:提前学习诗歌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朗诵+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诵《枫桥夜泊》,注重声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解释诗歌的背景、寓意,并就关键词、句式进行讲解。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从意境、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深入剖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情感体验(10分钟)•联想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歌的世界,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第五步:写作训练(15分钟)•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展开联想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撰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
(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
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