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枫桥夜泊》课堂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这是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枫桥夜泊》的张继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这首诗将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霜天残月,江枫渔火,每一处景物都是灰暗、凄凉,到处都透着寒气,整首诗覆盖着深深的愁。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枫桥夜泊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语文枫桥夜泊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爱好1、请同学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肤浅,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布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 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
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孤独)小结:安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漂亮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情愿来读一读?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
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
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
惊奇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懊丧。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
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
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学生齐读课题。
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
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
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
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
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
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
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
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枫桥夜泊》,学生能够了解到该篇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题,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枫桥夜泊》,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
2. 诗歌赏析: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3. 诗歌朗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并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课堂的主题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其与枫桥夜泊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等方面。
然后重点解读诗中所展示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夜晚的描绘和感受。
4. 诗歌朗诵与交流(15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朗诵。
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个人的感想。
5. 总结(5分钟)对于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枫桥夜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背景、含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上的朗诵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诗歌赏析的讲解和引导,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3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枫课文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这首古诗;(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枫桥和夜泊的含义;(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2)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枫桥夜泊》的背景和意境;(2)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枫桥夜泊》,了解诗文内容;(2)收集有关枫桥和夜泊的相关资料;(3)准备课堂讨论和展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展示枫桥和夜泊的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2)简要介绍诗人张继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江南美景的向往,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枫桥夜泊》,注意停顿和语气;(2)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记忆力;(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3. 诗文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2)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3)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生字词学习:(1)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3)进行词汇练习,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案必须包含详细的教学步骤,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热忱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
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
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
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
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
(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3、学生自由读: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主要内容】
1. 根据注释,预习本诗,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评价反馈】
1.通过学生的朗读展示、教师的提问来评价。
【主要内容】
1、出示图文,猜诗句,并写在学习单上。
1.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2.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2、填空归纳,考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加深对诗歌的印象:本诗写的是一位游子( )停泊枫桥的所( )所( )所( ),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传达了诗人愁闷的心情。
【评价反馈】
1. 通过图文,补白诗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练笔水平,评价学生倾听与思考的有效性。
2. 减少难度,通过填空,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记忆。
【主要内容】 1.
小试身手:
你是否也在某一刻产生过某种情思?或悲伤、或思念、
或欣喜、或悲愤,试着回忆场景,情景结合,也来以诗传情。
【评价反馈】
1.当场完成,展示鉴赏,让学生在展示和欣赏中,产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和写作兴趣。
从而打下乐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教学过程设计
【 谈话导入 】
1. 唐朝是一个盛产什么的国度?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唐朝的一位诗人:张继
2.了解张继,出示古诗《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
简单导入,直接入题。
之前学生未接触过张继这位诗人,在这里直道其名,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 初读古诗 】
1.出示注释,并结合课本注释,令学生自读、理解。
2.找生演示朗读,检测预习效果,正音情况。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结合资料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检测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给出注释,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提高学习的兴趣。
【 再读古诗 】
1.竖式排列古诗,让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找韵脚,回忆韵脚应该怎么读:“平长仄短韵脚长”;按照此规律,再读齐读,读出味道来。
【设计意图】
1.改变传统的古诗排列顺序,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巩固寻找韵脚的方法,训练学生诵读古诗的技能,培养古诗的语感。
【 诵读古诗 】
1.给出平仄,让学生小组内打手势练习诵读,做到语音有韵味,情感节奏强。
2.小组汇报诵读成果,师生交流、评议。
3.听吟唱,悟情感。
4.出示小篆体古诗,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记忆成果,同时感受中国文字之美、奇。
【设计意图】
1.多方式诵读,增强学生对古诗的记忆,达到熟读成诵,同时减少重复性训练带来的枯燥性。
2.篆体古诗,既可以评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成果,也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神奇、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几千年演变的历程中承载的深厚的优秀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出示图文,猜写诗句】
1.出示两幅图片,配以文字,让学生迅速写出对应的诗句,并汇报结果。
2.前两句属于静态描写?动态描写?作者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感受到作者心情如何?
3.后两句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感?你感受到环境如何?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
1.巩固、检测学生对诗文的掌握与理解,锻炼学生的正确书写能力、表达能力。
2.问题的出示,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诗的写作特点,发现好文写作的技巧,提升巧妙写作的意识。
1.给出文段,学生填空,总结本诗。
2.介绍“安史之乱”,了解背景,让学生懂得,想懂诗,先识人知况。
3.小试身手:
你是否也在某一刻产生过某种情思?或悲伤、或思念、或欣喜、或悲愤,试着回忆场景,情景结合,也来以诗传情。
当堂展评鉴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展示学生的写作才华,调动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充分显示古诗的趣味性和通俗性,激发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多方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期间,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参与度好,并且大大缓解了学生对古诗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让他们在花样记忆中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趣味性,更提升了学生写古诗的能力,一改平素对古诗敬而远之的状态,亲近古诗、亲近母语、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在此时,“润物细无声”。
2.本次加入篆体古诗文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彩纷呈。
【问题与建议】
1.没有做到人人发言,人人有机会,应该进一步改进,照顾到每一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