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

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

(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元日》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古诗《元日》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古诗《元日》教学设计(优秀10篇)《元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爆”、“屠”、“符”,理解词语“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了解诗句意思。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诗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借诗抒发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创作背景,体会诗人除旧布新、强国富民地情感。

【教学准备】1、反映春节喜庆、热闹的一组画面及背景音乐。

2、查阅关于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教法学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2、自主、合作研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一)、欣赏画面、揭示诗题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份你们非常喜欢的礼物,请同学们仔细地看、认真地听。

(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及背景歌曲,学生欣赏)2、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汇报预设:家家户户在贴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听到《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歌曲……)3、同学们观察地真仔细,知道这喜庆热闹的场面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吗?(生答师相机板书:过年)4、我们说的过年具体指什么时候?(板书: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导语: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喜庆的节日,宋代诗人王安石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热闹的场面描绘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元日》。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1、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学情预设:正月初一春节元旦)2、明确:“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农历的这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设计意图:播放喜庆的画面和歌曲,用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解“元”字的意思,使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正确把握全诗。

]二、初读感知、探究词意(一)、一读:读正确1、同学们想知道古代过春节是什么样的情景吗?请大家打开书128页,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读这首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引言: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既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教授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读、背、理解三个方面,介绍三首古诗词的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古诗词。

一、《登鹳雀楼》1. 读在开展本节课教学之前,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描绘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想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2. 背对于学生来说,背诵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老师可以通过分段和分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登鹳雀楼》。

可以利用分组对抗的方式,让学生与同学们一起背诵,增加趣味性和竞争性。

3. 理解让学生阅读并理解《登鹳雀楼》的内涵,帮助学生感受并理解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长城和秦淮河的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的思想。

二、《静夜思》1. 读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用慢慢的节奏读出《静夜思》。

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诗词的世界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2. 背学生可以从整体角度去背诵《静夜思》,逐渐熟悉和理解整首诗的内涵。

可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诗人李白的语气与表情背诵诗歌,增加趣味性。

3. 理解通过问答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静夜思》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可以让学生讲述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学生对古诗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将进酒》1. 读在朗读《将进酒》之前,可以让学生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以及《将进酒》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引导学生使用抑扬顿挫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

2. 背通过分段背诵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理解《将进酒》的诗句。

可以利用配乐和动作,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更加感受到诗歌的磅礴气势。

3. 理解通过分析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将进酒》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年级古诗《小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一年级古诗《小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一年级古诗《小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小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三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来到时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的明丽。

教学准备: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画笔、白纸。

一、接题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本课插图。

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2.板书:,你觉得美吗?3.指导读题。

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

4.春天来了,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就醒来了,想去边看一看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语:姐姐吹了一口气水波一只气球鲜红芦苇睫毛倒映白鹅珍珠(2)你觉得最美的地方是哪儿?选一句读给大家听。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一段。

(2)多媒体显示中水波闪动,池塘边的芦苇随风飘动的画面。

(3)像什么?哪儿像?读读课文,想想画面,同桌相互交流。

(4)把你眼中的大眼睛读给大家听一听。

相机指导读好“轻轻”、“一闪一闪”、“长长的”等词。

教师通过适时巧妙的评点,如:“多么温柔的春风姑娘”,“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这只大眼睛十分明亮”等,不露痕迹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春风的温柔,池水的清亮,芦苇的细长,感受的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只“大眼睛”里,能看到些什么呢?多媒体显示:白天和晚上中的倒影。

(1)教师配乐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边听边观看画面。

(2)白天,这只“大眼睛”里能看见什么?晚上呢?(3)你觉得这只“大眼睛”看到的景物美吗?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听。

其余学生闭眼静听,想象画面。

3.第三自然段。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彩的世界倒映在里,把装点得格外漂亮。

让我们拿起书,把的美景看个够吧!四、画画说说,积累内化1.多美呀!让我们拿起彩笔来画一画。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理念]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

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

(读通)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

小学古诗《山行》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山行》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山行》优秀教学设计小学古诗《山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小学古诗《山行》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习写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悟、想、品、诵”。

读——诗文;思——诗意;想——画面;诵——全诗。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

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

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

(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研究和实践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古诗词三首》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选的古诗词推荐阅读教材,包括《登高》(作者:杜甫)、《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三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阅读习惯,非常适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学习。

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一、前期准备1.课前调研。

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程度,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2.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古诗词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教材阅读和选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古诗词三首》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选取合适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像、朗诵、故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句式、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朗诵:让学生借助声音、语调等手段,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集体阅读:学生分组进行集体阅读,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的方式,探讨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主题和寓意。

5.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通过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等方式,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古诗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介正
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

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板题)。

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生诵读诗句。

(2)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3)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4)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

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6)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2)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枯、荣、烧”。

2.练习组词,并用“光荣”造句。

3.观察每个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讲解、示范、指导。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你还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作
(七)课堂总结(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

(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当的看到这一情景又是怎么说的吧!(听录音诵读全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题,生齐读课题)。

(学生生字:宿:1.正音:平舌音)
2.组词
请姓徐的同学(或认识姓徐的人的同学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1)生诵读诗句。

(2)新市徐公店周围景色如何?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小组讨论交流)
(3)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现新市徐公店吧!(生画画)
(4)指导朗读,生认真体会。

(5)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生诵读诗句。

(2)此时此刻,你眼前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生先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读一读诗句。


4.配乐诵读全诗,体会感情。

5.你能把古诗编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小故事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6.背诵诗句。

(四)指导书写
1.认读“宿、徐、店、未、追、菜”
2.正音:“宿、菜”是平舌音。

“追”是翘舌音。

3.同桌互相练习组词。

4.用“追逐”造句。

5.观察每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6.师讲解、示范、指导。

7.生描红、临摹。

(五)课堂总结(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