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案1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这是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3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案必须包含详细的教学步骤,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热忱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
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
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
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
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
(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3、学生自由读: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学情分析: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
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枫桥夜泊公开课的教案

枫桥夜泊公开课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唐代诗人张继以及他的作品《枫桥夜泊》。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唐代诗人张继以及他的作品《枫桥夜泊》。
2.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枫桥夜泊》的意境和主题。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分析其象征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2. 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对旅途中所见所感的表达。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2. 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张继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诗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诗人张继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如他的旅途经历和对枫桥夜景的感受。
2. 分析诗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唐代的枫桥地区和诗中所提到的江枫、渔火等。
第四章:诗歌朗读与表演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进行诗歌表演,展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2.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可以使用动作、表情、音乐等艺术手段,展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五章:诗歌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2. 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内容:1. 以《枫桥夜泊》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枫桥夜泊》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 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象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枫桥夜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继及其作品《枫桥夜泊》。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枫桥夜泊》,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静听,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古诗《枫桥夜泊》,感受诗的韵味。
(2)教师挑选学生单独朗读,评价其朗读效果。
6. 背诵巩固(1)学生自主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枫桥夜泊》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8. 课后作业(1)抄写古诗《枫桥夜泊》,注意字迹工整。
(2)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并背诵给家长听。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描写江南水乡的古诗,如《江南春》、《泊船瓜洲》等,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描绘方式和情感表达。
2024最新-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枫桥夜泊》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枫桥夜泊》教案设计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篇一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许金苗【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
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
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
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
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
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张继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解析《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由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作者及诗歌的意义。
教师解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3.2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枫桥夜泊的图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4.2 诗歌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3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4.4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创作练习,如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字或创作一首小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5.2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5.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解题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材料:《枫桥夜泊》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枫桥夜泊的图片或画作。
6.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音频播放设备(若使用背景音乐)。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分配:本教案建议授课时间为2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7.2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朗读诗歌、解析诗歌内容。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文学拓展:介绍张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2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枫桥夜泊》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看看作者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江边展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出示《枫桥夜泊》的诗配画朗诵。
)3、说说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步说出景物)自由读诗(要求读的通顺流畅)(小组互读,检查)4、思考:《枫桥夜泊》这首诗流芳千古就是因为诗人借助文字流露出一种深远的情绪。
你读出来了吗?(师提示: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出这种情绪。
)启发学生找出:愁。
三、品诗味,解诗境,再感愁绪。
过渡语:张继一夜未眠,写出千古名句。
短短28个字表达了他无尽的愁绪。
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首歌曲,看看曲子怎样表达出诗人的愁绪的?1、放MP3《枫桥夜泊》2、交流:你听出了什么?(寂寞。
伤感。
愁思。
愁绪)3、作者愁些什么呢?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生D:诗人心中太苦闷了,没有人可以诉说,所以愁。
过渡:是啊,愁由心起(板书:秋字下面添加心成为“愁”)诗人满腹愁绪无处诉说,辗转难眠。
这时候,在他的眼里、耳中,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深深的愁意。
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
”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
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我觉得当时诗人看到月亮落下感到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心中凄凉,这时他又听到乌鸦鸣叫,本来乌鸦叫就表示着不吉祥的事情,在心情很差的情况下,听到乌鸦的叫声心中会更凄凉。
生:我觉得诗人看到的、听到的都充满了忧愁。
师:能举例说明吗?生:他看到江边的枫树孤零零的,片片枫叶飘零,江中的渔火零零星星闪闪烁烁,好像就要熄灭一样,想到他自己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心下凄凉,无法入眠。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
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
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生:他久久不能入睡,偏偏这个时候远远地传来寒山寺的钟声,一声声的仿佛敲打着诗人的新,显得夜更加寂静,人更加寂寞。
师:不错,大家感觉得很好。
月西沉,乌鸦噪,清霜寒给人凄清的感受。
江枫摇、渔火闪、人独卧、无泫眠感知了诗人忧愁。
寒山寺、夜半钟、敲客船、落心头,深知诗人心境凄凉。
现在请大家闭目想象:(师口诉描绘诗歌意境):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个漂泊流离的游子乘着一叶小舟来到了苏州城外的河边。
夜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月亮也悄悄地沉了下来。
岸边的枫树上,乌鸦时断时续地啼叫,四周围都布满了浓重的霜。
这位身处异地的他乡游子躺在小船里,望着江边的枫树和江面的渔船灯火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不断在想:我出门在外那么长时间了,家中的年迈的双亲可否安康?妻儿可否无恙?我真想念他们啊!这满怀的愁苦该向谁倾诉呢?想着想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又一声一声地传到船上来,这位游子又增添了丝丝的寒意。
小结:情由景生,景由情起。
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四、品诗味,解诗境,再感愁绪。
1、练习:诗人看到()()()()()(),听到了()()。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再读诗歌。
想一想,怎样读?(语速要慢,读出诗人的愁绪)五、拓展练习,学习解读诗歌意境。
a) 练习背诵,看谁能快速背诵诗歌?(小组竞赛)b) 欣赏《涛声依旧》。
在歌声中练习写下《枫桥夜泊》全诗。
c) 欣赏以下几首诗。
(附后)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愁的,读读诗歌,,想想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愁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一)《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乡愁(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2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含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老师也失眠过,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2、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3、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咱们再读课题!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你再自己读一读,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3、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交流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说(板书:月落)月亮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江枫)师描述,生闭眼想像:一阵阵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经霜的枫树火红火红的,枫叶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晃,一片一片飘落下来。
师:江枫瑟瑟,落叶飘零,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板书:渔火)出示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等)“霜满天”(板书)给“霜”组词吗?“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李白有句诗“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
”从诗中看出霜(出示)霜应该是覆盖在——地上的,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感觉特别的冷,寒气从四面八方袭来,他的心里也是像寒霜一样非常冷)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我国民间流传乌鸦啼叫是灾祸发生的预兆,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反而使得茫茫秋夜更加沉寂。
②诗人还听到了什么?(钟声)哪里的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钟声是什么时候传来的?诗人半夜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5、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6、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凄凉、孤寂、愁绪、满怀。
)黑: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怎能不黑呢?冷:从哪感受到的?“霜满天”,秋末冬初的半夜怎能不冷呢静:半夜三更,应该是人们酣睡的时刻,为什么又要写乌啼、钟声,岂不吵吗?(以动衬静,比如:教室里很安静。
教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
这两个句子你感觉哪一种更静?)四、探知“愁”因、感情诵读。
1、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对比:在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2、都不会,而我们读《枫桥夜泊》,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