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P3.3口输入,P1口输出

合集下载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实验大纲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实验大纲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实验大纲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英文名称:《MCU principles and interface technologies》experiment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编号:0510085所属系部:机电工程学院总学时:14学时预备知识:电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程。

目前单片机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已成为从事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实践上掌握单片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建立单片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备单片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MCS-51的指令系统、MCS-5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CS-51的中断系统、MCS-51的定时器/计数器、MCS-51的串行口、MCS-51单片机扩展存储器的设计、MCS-51扩展I/O接口的设计、MCS-51 与键盘、显示器的接口设计、MCS-51单片机与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的接口、MCS-51的功率接口、MCS-51的串行通信技术及其扩展接口。

进一步理解MCS-51单片机的开发装置、工作原理、编程方法,学会使用开发机进行程序。

课程教材:《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蔡美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单片机程序设计基础》周航慈主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胡汉才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写日期:2012年6月制定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发光二极管显示各相状态。

要求:掌握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法;熟悉步进电机驱动程序的设计与调试,提高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和调试的能力。

正确连接电路,编写程序,调试运行。

实验一P1口亮灯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P1口的使用方法;2.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

51单片机实验-实验二P1口输入、输出实验

51单片机实验-实验二P1口输入、输出实验

51单片机实验-实验二P1口输入、输出实验实验二 P1口输入、输出实验一、实验目的学习Pl口的使用方法。

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进一步熟悉星研Star16L仿真器系统的操作,和EL-Ⅱ型通用接口板实验电路结构,学习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实现单片机的虚拟仿真。

掌握虚拟仿真与实际系统仿真的有机衔接。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PC机、星研Star16L仿真器系统+仿真头PODPH51(DIP)、EL-Ⅱ型通用接口板实验电路,PROTEUS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P1口做输出口,经过74LS04反相器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2)(选作)P1口既做输入又做输出,在P1.0~P1.3口接四个平推开关,通过开关的不同位置向P1.0~P1.3输入不同的状态,然后利用输入指令读取所设开关状态,为验证输入结果的正确与否,将它们输出到P1.4~P1.7,经过74LS04反相器驱动发光二极管。

四、实验结果1)循环点亮八只发光二极管。

取P1.0口接出第一个二极管,以此类推,第八个接P1.7口。

Proteus 仿真图①循环左移,即从第一个二极管开始点亮到第八个二极管实验程序:ORG 0000HSTART:MOV R2,#8MOV A,#01H ;先让第一个发光二极管点亮LOOP: MOV P1,A ;从P1口输出到发光二极管LCALL DELAYRL A ;循环左移(从第一个发光二极管开始一直往下一个二极管)DJNZ R2,LOOP ;判断移动是否超过8位,未超过则继续循环LJMP START ;循环发光DELAY:MOV R5,#5 ;延时0.5秒子程序DEL1: MOV R6,#200DEL2: MOV R7,#126DEL3: DJNZ R7,DEL3DJNZ R6,DEL2DJNZ R5,DEL1RETEND仿真结果:发光二极管从D1开始发光,依次往下到D8,然后循环这一过程。

实验结果:发光二极管从第一个开始发光,依次往左到第八个,然后循环这一过程。

单片机P1口输入输出实验.

单片机P1口输入输出实验.
单片机I/O口输入输出实验 (或单片机数字量输入输出实验)
单片机P1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重点:硬件设计、程序设计、现象分析 实验难点:实际应用
单片机P1口输入输出实验
单片机端口是集数据输入缓冲、数据输出驱动 及锁存等多项功能一体I/O的电路,特别是把握它 准双向、多功能的特点。单片机4个并行端口是P0、 P1、P2、P3。本实验只讨论标准I/O口。
单片机P1口输入输出实验
5、程序设计
1)工作原理 P1口定义为带有上拉电阻8位准双向I/O口,功能单一, 每一位可独立定义为输入输出,CPU对P1口操作可以是字节操 作,也可以是位操作。P1作为输出口使用时,它的内部电路 已经提供了一个推拉电流负载,外接了一个上拉电阻,外电 路无需再接上拉电阻,与一般的双向口使用方法相同;作为 输入口使用时,应先向其锁存器写入“1”,使输出驱动电路 的FET截止。若不先对它置“1”,读入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单片机P1口输入输出实验
6、实验步骤 实际操作注意之处
1)安装好仿真器,用串行数据通信线连接计算机与仿真器,把仿 真头插到模块的单片机插座中,打开实验台电源,打开仿真器电 源,打开电脑。 2)启动计算机,打开伟福仿真软件,进入仿真环境。首进行仿真 器的设置,选择仿真器型号、仿真头型号、CPU类型。选择通信端 口,点击测试串行口,通信成功便可退出设置,进行仿真。 3)在编辑窗口输入源程序,保存,文件名为T1.ASM。对T1.ASM源 程序进行编译,编译无误后,执行程序,观察LED变化,分析此现 象。 4)编写内容2的T2.ASM源程序,按以上步骤调试该程序,观察实验 现象并分析。 5)实验连线:P1.5接LED;…
单片机P1口输入输出实验
单片机可靠的复位是保证单片机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设计复位电路时,通常要使RST引脚保持10ms以上 的高电平。当RST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之后,单片机就从 0000H地址开始执行程序。本电路是上电自动复位。 将8个LED接在单片机P1端口的P1.0-P1.7引脚上,注意 LED有长短两个引脚,分别表示正负极,其中较短的负极接 单片机,较长的为正极,通过限流电阻R与Vcc相连。 本实验只需将8个LED与P1口相连。单片机的P0、P1、 P2、P3端口都可以用来控制LED。(反过去再看设备)

数字量输入输出实验

数字量输入输出实验

数字量输入输出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P1口作为输入输出方式使用时,CPU 对P1口的操作方式。

二、实验环境1、软件环境要求Windows XP操作系统以及Keil C51 单片机集成开发环境。

2、硬件环境要求电脑一台,TD-51单片机系统,开关及LED显示单元,单次脉冲单元。

三、实验内容编写实验程序,将P1口的低4位定义为输出,高4位定义为输入,数字量从P1口的高4位输入,从P1口的低4位输出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提高部分:LED灯控制要求:通过KK1实现LED灯工作方式即时控制,完成LED灯左循环、右循环、间隔闪烁功能。

四、实验分析P1口是8位准双向口,每一位均可独立定义为输入输出,输入位置1。

通过A的左/右移位及赋值55H、0AAH,再将A值送入P1,可实现LED灯左循环、右循环、间隔闪烁功能。

五、实验步骤(一)基础实验程序及实验程序流程图如下。

实验程序:ORG 0000HLJMP MAINORG 0100HMAIN:MOV P1,#0F0H ;将开关状态送入P1高位MOV A,P1 ;送入ASWAP A ;高低位互换MOV P1,A ;将开关状态送入P1低位JMP MAIN ;循环SJMP $END程序流程图:图1 LED开关控制显示功能图图2 实验接线图实验步骤:1. 按图2所示,连接实验电路图,图中“圆圈”表示需要通过排线连接;2. 编写实验程序,编译链接无误后进入调试状态;3. 运行实验程序,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程序正确性;4. 按复位按键,结束程序运行,退出调试状态;5.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单片机其它IO 口的使用。

(二)提高实验程序及实验程序流程图如下。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流程图:ORG 0000HLJMP MAINORG 0100HMAIN:KT: ;检查KK1SETB P3.3JNB P3.3,KTCLR P3.3LL1: ;左循环MOV A,#01HX1:MOV P1,ACALL DELAYRL ASETB P3.3JNB P3.3,X1CLR P3.3LL2: ;右循环MOV A,#80HX2:MOV P1,ACALL DELAYRR ASETB P3.3JNB P3.3,X2CLR P3.3LL3: ;间隔闪烁MOV A,#55HMOV P1,ACALL DELAYMOV A,#0AAHMOV P1,ACALL DELAYSETB P3.3JNB P3.3,LL3CLR P3.3JMP KTDELAY: ;延时子程序MOV R2,#00H图3 实验流程图MOV R3,#00HABC:DJNZ R2,ABCDJNZ R3,ABCRETSJMP $END实验步骤:(1)按图4连接实验电路;(2)编写实验程序,编译、链接无误后启动调试;(3)运行实验程序,每按一次KK1+,观察实验现象;(4)验证程序功能,实验结束按复位按键退出调试。

单片机及其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单片机及其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数据传送程序一、实验目的1、掌握汇编语言设计和调试方法。

2、掌握DVCC实验系统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内容1、编程实现,把7000H~70FFH单元的内容清零。

2、编程实现,把源地址为6000H开始的单元内容,传送到目的地址7000H开始的单元中,传送个数为0FFFH个。

三、DVCC实验系统操作说明1、接通DVCC实验系统电源,在DVCC实验箱上应显示闪动的“P”,否则按Reset键。

2、运行DVCC软件。

(程序DVCC598H实验系统DVCC实验系统)3、单击工具栏上“新建”或“打开”按钮,编写源程序。

单击“编译”按钮,使其形成可执行文件。

4、单击工具栏上“联接”按钮,同时按下DVCC实验箱上PCDBG键(键盘上最右边第2个),实现PC机和实验箱的联接。

联机成功,屏幕上出现:.反汇编窗口、寄存器标示位窗口。

5、在成功联机后,单击工具栏上“调试”按钮,把最终目标文件装载到实验系统RAM区;或者通过单击菜单栏中的“动态调试”,选择“传送(.EXE)文件”来实现。

6、单击工具栏上“运行”或“单步”按钮,运行实验程序。

7、单击工具栏上“窗口”,选择“显示内部数据窗口”或“显示外部数据窗口”可显示数据窗口。

鼠标右击数据窗口的数据,可设置数据块新地址;鼠标左键单击数据,可修改数据数值。

8、运行完毕,先按实验箱上的复位按钮Reset键,再按PCDBG键,并且点击屏幕上OK,即可退出运行状态。

四、实验程序代码1、把7000H~70FFH单元的内容清零。

程序代码:ORG 0000HAJMP STARTORG 70HSTART: MOV P2, #70H ;送地址高8位到P2端口MOV R0, #00H ;R0=00H,表地址低8位CLR A ;将累加器A清0LOOP: MOVX @R0, A ;将A送入以R0内容为地址的外部RAM.INC R0 ;R0+1-->R0CJNE R0,#00H,LOOP;比较条件转移指令,若R0不等于0,则跳转到LOOPAJMP $ ;暂停END2、编程实现,将源地址为6000H开始的单元,传送到目的地址7000H开始的单元,传送个数为0FFFH个。

杭电P1口、P3口输入、输出实验

杭电P1口、P3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二P1口、P3口输入、输出实验
1. 要求做的实验:
2.1 P1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一、实验二。

(P17,必做)
2.2 P3口输出控制继电器实验(P20,选做)
2. 实验注意事项:
2.1 实验软件说明:直接新建.asm文件,写完程序,编译。

不需要建立工程。

2.2 第一个实验说明:
P1口8位接L0~L7,希望通过控制P1口的输出循环点亮发光二极管,每个灯点亮之间调用单片机指导书中本次实验的延时程序进行延时。

2.2 第二个实验:
74LS273是一个锁存器,左边8位输入口D1~D8,右边是8位输出口Q1~Q8。

D1~D8为单片机P0口,作为8位数据线接273输入口,PO0-PO7输出单片机的数据,PO0-PO7接L0-L7,去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74LS273的CLR引脚,清零,锁存器内的数据清零。

CLK引脚为锁存端,上升沿锁存数据。

74LS32是一个4路或门。

2.3 实验三:
每秒改变一次P3.5口的位值,控制继电器不断开、关。

P1口输入、输出实验

P1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一 P1口输入、输出实验一、实验要求1. P1口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2. P1.0、P1.1作输入口接两个拨动开关,P1.2、P1.3作输出口,接两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读取开关状态,将此状态,在发光二极管上显示出来。

编程时应注意P1.0、P1.1作为输入口时应先置1,才能正确读入值。

二、实验目的1. 学习P1口的使用方法。

2. 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三、实验连线实验1: P1口循环点亮 实验2: P1口输入输出四、实验说明1. 8051延时子程序的计算延时程序的实现常用两种方法,一种用定时器中断来实现,另一种是用指令循环实现。

在系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后一种方法。

本实验系统晶振频率为6MHz ,执行一个机器周期时间为12/6MHZ=2µS,现在写一个延时0.1S 的程序如下:查指令表可知MOV 需要一个机器周期,DJNZ 指令需用两个机器周期,所以执行该段程序所需时间是:[ 1 + ( 1 + 2 × 200 + 2 ) X ] × 2×10-6= 0.1S 指令(1) (2) (3) (4) 所需时间 所需时间 所需时间 所需时间求出X =124,将X =124代入上式可知实际延时约0.099946≈0.1S 。

2. P1口准双向口它作为输出口时与一般的双向口使用方法相同。

由准双向口结构可知当P1口用为Delay :MOV R6,#X (1) DE1: MOV R7, #200 (2) DE2: DJNZ R7,DE2 (3)DJNZ R6,DE1 (4)输入口时,必须先对它置“1”。

若不先对它置“1”,读入的数据是不正确的。

六、硬件电路1、LED电平显示电路图1:LED电平显示电路2、逻辑电平开关电路实验仪上有8只开关K0―K7,并有与之相对应的K0―K7引线孔为逻辑电平输出端。

开关向上拨相应插孔输出高电平“1”,向下拨相应插孔输出低电平“0”。

P1口输入输出实验

P1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一 P1口输入输出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熟悉51单片机外部引脚线路连接;(2)验证常用的51指令;(3)学习简单的编程方法;(4)掌握单片机全系统调试的过程及方法;(5)学习P1口的有关功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说明P1口由于有内部上拉电阻,没有高阻抗输入状态,称为准双向口。

作为输出口时,不需要在片外接上拉电阻,P1口“读引脚”输入时,必须先向锁存器写1;三.实验内容P1口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P1.0、P1.1作输入口接两个拨动开关,P1.2、P1.3作输出口,接两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读取开关状态,将此状态,在发光二极管上显示出来四.实验原理以实验机上74LS273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循环时间由定时器控制。

五.实验流程六.实验源程序ORG 0000H ;程序入口AJMP RIGHT ;跳向标号RIGHT处ORG 0030H ;程序RIGHT: MOV R0,#08H ;置移位次数MOV A,#0FFH ;置全1CLR C;将Cy清零RIGHT1: RRC A ;由于进位Cy=0,所以带进位的循环右移会出现灯的亮灭MOV P1,A ;输出至P1口,控制LEDCALL DELAY ;调用延时子程序DJNZ R0,RIGHT1 ;R0-1,不为0则转移到标号RIGHT1处AJMP RIGHT ;绝对转移至RIGHT处;***************************************************************************** ; /*延时子程序*/;***************************************************************************** ;使用不停的跳转来实现延时,DELAY: MOV R5,#10DELAY1: MOV R6,#50DELAY2: MOV R7,#250DJNZ R7,$DJNZ R6,DELAY2 ;R6-1,不为0则转移至DELAY2,执行2*200*10usDJNZ R5,DELAY1 ;R5-1,不为0则转移至DELAY1,执行2*10usRET ;退出子程序执行END七.硬件设计(1)P1口某一I/O口线反转输出电路(2) P1口输出电路八.实验连接图九.实验原理图:十.仿真器的设置步骤:仿真模式设置:8752 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