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区位选择》优质教案(第2课时)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同时起着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影响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不同制宜,把各个因素统一起来分析。
同时,又要抓住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教材结合活动设计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这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思想: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自己制作的课件营造一个双向、即时反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且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工业企业的布局因素及区位的选择,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导向类型;2.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3. 分析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教学难点:1.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2.某些特殊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教学准备:收集本节课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教师小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交通运输、劳动力、机械和政策等。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意义。
2.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 工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工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意义。
3. 讲解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4. 分析实际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位选择案例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针对实际案例的解决方案。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工业区位选择,如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等。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工业区位选择的优缺点。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道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选择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因素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实际案例时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教学论》、《工业地理学》等。
2. 案例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位选择案例。
3. 网络资源: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工业区位选择的知识。
3. 反思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
工业的区位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工业的区位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工业的产生背景和工业区位选择的条件。
2.理解不同工业在不同区域选址的优势。
3.了解我国五大经济区的位置和产业分布。
4.意识到工业发展和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工业区位选择的条件。
2.我国各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及其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讲述工业区位选择的条件,并列示在黑板上。
2.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业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2. 学习新知1.通过课本原文,介绍中国五大经济区的概念与位置。
2.解释每个经济区内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对比不同区域的工业分布情况,让学生理解不同经区间的差异和优势。
3.给学生分发有关工业区划的地图,让他们查找有关数据并作出归纳总结。
3. 拓展思维(探究发现)1.提问:我国的五大经济区分别是哪些?第二产业在不同经济区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2.让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陈述结果。
4. 归纳总结1.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总结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并进行思考: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如何选择工业区位?四、教学体会1.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最为重要的,在于学生们应多思考,体会为什么工业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此章内容。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非死记硬背。
2.利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工业的区位选择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思考和做出决策,尤其是在讨论和互动中,学生们可以更综合地考虑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请教师注重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本章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更有实践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让学生自己想”为主,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本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课题: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的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2.掌握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方法和策略;3.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工业的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1.工业区位选择的意义和目的2.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二、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策略1.规划目标和规划评估2.综合评价和权衡3.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4.优化调整和灵活运用三、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1.选取具体的工业项目案例2.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调研3.分析案例中的区位选择要素和策略4.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汇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意义和目的,说明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释。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工业项目案例,并分析其区位选择要素和策略。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汇报案例的区位选择要素和策略。
第二课时:1.知识回顾(5分钟)教师回顾前一堂课的内容,强调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策略,包括规划目标和规划评估、综合评价和权衡、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优化调整和灵活运用等。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工业项目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的区位选择要素和策略,讨论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4.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业项目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1.知识回顾(5分钟)教师回顾前两堂课的内容,概述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策略。
2.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实际调研的结果,对自己选取的工业项目案例进行区位选择要素和策略的讨论。
3.小组报告(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汇报自己选取的工业项目案例的区位选择要素和策略。
必修2《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必修2《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原理。
应用案例分析主要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让学生通过一些案例,来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2)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作业)小组合作,作图分析你所在市区的工业布局情况。
(学生展示,老师进行讲解并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新课讲授】(上课之前,学生把学习目标展示到本组的黑板上面,在本节课结束后,小组的成员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去叙述学习目标的内容,成员有不会的小组长负责协调,进行课下辅导。
)1.学生预习课文,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
学生完成学案(学案模板,学案是提前发给学生去做的)1.主要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①________、能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②________、政策、运输、劳动力等。
2.选址原则(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③________________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1)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④______产地。
(2)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⑤________。
(3)⑥________导向型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具有⑦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工业的区位选择精品教案

工业的区位选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教学目的1.掌握工业的主要区位要素,了解工业开展与区位的关系;2.明白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经济要素是不时开展变化的;3.了解社会和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懂得如何量体裁衣地开展工业。
三、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要素四、教学难点社会和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五、教学方法读书法、启示式教学六、学习方法自学、图表剖析法七、教具小黑板、课本插图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进程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业消费活动,知道了有哪些工业产品,我们如今来学习工厂如何规划,为你未来当工厂老总时打好基础。
下面请同窗们看书P21图5.24和5.25,剖析鞍钢和宝钢所需铁矿和煤矿区分主要来自何地?〔3分钟〕[板书]5.6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的区位要素[总结导入]鞍钢的铁矿和煤矿都来自左近的中央,而宝钢的矿产却来自悠远的中央,如: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地。
那么影响工业的区位要素究竟有哪些呢?请同窗们看图2.26回答。
[先生看书回答]〔5分钟〕[总结板书]〔一〕影响工业的区位要素1.自然要素:原料、燃料〔动力〕、水源、土地等。
2.社会经济要素:政策、工人、市场、交通运输等。
[先生活动]请同窗们想一想拉萨郊区主要有哪些工厂,它们都规划在什么中央?假设你是老总,有没有哪个中央完全适宜你的工厂?〔2分钟〕[总结承转]工业规划不能够完全统筹,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思索的主要要素不同,因此,把工业主要分红五种类型。
请同窗们看书P22,然后到黑板上填表。
展现小黑板,先生看[总结板书]〔二〕五种指向型工业1.原料指向型2.市场指向型3.燃料〔动力〕指向型4.廉价休息力指向型5.技术指向型[承转]影响到工业的区位要素不是相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开展而变化的,请同窗们看书P22〝工业区位要素的开展变化〞回答:哪些区位要素的作用在削弱,哪些没有变化,哪些要素又在增强?[先生自学回答]5分钟[总结板书]二、工业区位要素的开展变化[承转]工业的规划不只要思索经济效益,而且要思索社会环境效益。
人教版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教版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质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 学会分析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的优劣势。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1. 分析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的优劣势。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布局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重要性。
3. 课堂讲解:讲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如土地、水源、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如富士康在郑州建立生产基地的原因。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工业区位选择的问题。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的优劣势,分享讨论成果。
3. 课堂讲解:讲解如何分析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的优劣势,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实战演练:学生分组分析实际问题,如某企业在选择新厂址时如何进行区位选择。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战演练: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2. 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布局图片。
3. 案例:提供相关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
4. 课后练习题: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建议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2)(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是第四章的开篇之作,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
一方面,它与上一章教材中的“农业的区位选择” 遥相呼应,在学习方法上极为相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本节课也是后面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域新兴工业区”等学习内容的铺垫,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学生小组探究营造一个双向互动的教与学信息平台,通过生生、师生的信息交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三、学生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对生活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应该说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要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本条标准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要求基本相同。
对于工业问题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区位问题上,通过工业区位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工业问题。
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能举例子分析。
相较于农业部分内容的而言,只不过工业生产不论从部门来说,还是从布局来说,都更复杂些,因此,分析工业区位要素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学习。
【教材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主要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位是一个贯穿整个地理必修二的概念,它将各章节整合起来,研究人口、城市、交通、环境等因子都隐含着对劳动力、市场、交通、环境等区位因子的研究。
工业的特点使得它在工业区位的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它不仅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沿袭,更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学情分析】
三亚市是一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工业分布较少,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但是通过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学生对区位的概念和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可以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
所以可以给出身边实例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获得新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
2.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区位因素。
3.了解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文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判断不同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
2.结合案例和阅读,分析钢铁工业区位选择主导因素的三次变化,从而了解
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结合具体地区和实例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
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2.工业的区位选择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
【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运用工业区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
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交通和科技的进步
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⑨__________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2)环境保护因素
⑩__________日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3)政策的变化
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
(4)企业决策者的?________________,有时甚至成为主导因素。
答案:⑨市场⑩环境质量 ?理念和心理因素
让学生阅读课本60的阅读材料,并分析下面三幅图中工厂厂址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来分析图4.6,并向同学和老师讲解。
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并展示)
(1)想一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为什么?
(2)思考: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多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带,试分析原因。
(3)讨论: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答案:(1)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2)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工业原料的运入、产品的运出,都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因此,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多分布在沿海沿江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
(3)该观点是错误的。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是由于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的。
4.总结(让学生做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并展示)
【课堂训练】
读“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图”,如图所示,a、d均为发达国家,b、c 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
读图回答1~3题。
1.在阶段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劳动力 C.科技水平 D.原材料
2.在阶段Ⅱ,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劳动力 C.科技水平 D.原材料
3.跨国公司投资的地域变化,说明了()
A.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是造成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
B.劳动力是影响投资的主要区位因素
C.跨国公司阻碍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D.不同时期影响同一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可能不同
4.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图中所示工业部门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A.原料 B.基础设施 C.燃料 D.消费市场
答案:1.B 2.C 3.D 4.B
【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选择完成)
材料一近十年来,我国钢铁企业迅速发展,但在2008年末,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钢铁企业相继出现减产、限产甚至停产的状况,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中。
材料二攀钢和宝钢的区位略图。
(1)试说出与宝钢相比,攀钢发展钢铁企业的主要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区位因素变化的角度分析攀钢、宝钢减产、限产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两家企业如何通过优势互补更好地提高国际竞争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为设想的“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据图分析字母A、B、C所代表的产品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
并分析此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答案:(1)附近有铁矿、煤矿,靠近原料和燃料产地;靠近水电站,满足企业生产对电力的需求;劳动力成本低。
(2)钢铁需求量减少;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3)利用攀钢的资源优势初炼钢,利用宝钢的技术优势深加工,再利用宝钢的品牌优势、接近海港的优势出口。
(4)铁矿石煤炭钢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加强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课后反馈】
小组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相互叙述学习目标,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争取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