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离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最终答案

一、问答题:1、试述塔板理论的基本关系式及理论要点。
答:塔板理论的基本关系式为:在tR一定时,W或W1/2越小(即峰越窄),理论板数n 越大,理论板高越小,柱的分离效率越高。
因此,理论塔板数是评价柱效能的指标。
1)色谱柱内存在许多塔板,组分在塔板间隔(即塔板高度)内可以很快达到分配平衡。
2)流动相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的而是脉动式的,即每次通过为一个塔板体积。
3)样品加在每个塔板上,样品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可以忽略。
4)在所有塔板上分配系数相等,与组分的量无关。
即分配系数在各塔坂上是常数。
2、利用范氏方程说明HPLC中如何选择实验条件?① 采用粒径小而均匀的球形固定相,首选化学键合相,用匀浆法装柱.② 采用低黏度流动相,低流量(1mL/min),首选甲醇.③ 采用柱温箱,避免室温波动,增加实验重复性,柱温以25~30℃为宜.3、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哪些主要部件?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五大部分组成: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色谱工作站。
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所用固定相颗粒极细,因此对流动相阻力很大,为使流动相较快流动,必须配备有高压输液系统。
高压输液系统由储液罐、过滤器、高压输液泵、梯度洗脱装置等组成。
流动相在进入高压泵之前,应先进行过滤和脱气处理。
高压输液泵是核心部件,其密封性好,输出流量恒定,压力平稳,可调范围宽,便于迅速更换溶剂及耐腐蚀等。
进样系统是将被分离的样品导入色谱柱的装置。
要求密封性、重复性好,死体积小,便于实现自动化。
进样系统包括取样、进样两个功能。
分离系统主要是指色谱柱,色谱柱是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核心部件,要求分离度要高、柱容量大、分析速度快。
检测器是HPLC仪的三大关键部件之一。
用来连续监测经色谱柱分离后的流出物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的装置。
其作用是把洗脱液中组分的量转变为电信号。
并由工作站(或记录仪)绘出谱图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色谱工作站是色谱仪的自动化控制包括自动进样系统的进样方式、输液泵系统中的溶剂流速、梯度洗脱程序、检测系统的各项参数、数据记录和处理等。
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优选全文

析
相干散射——电子衍射分析—— 显微结构分析
技
激发被测物质中原子发出特种X射线
术
——电子探针(电子能(波)谱分析,电子
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显微化学分析(Be或Li以上元素分析)
1.材料现代分析技术绪论
材 料 现 代 分 析 技 术
1.材料现代分析技术绪论
材
材料现代分析的任务与方法
料
材料组成分析
1.材料现代分析技术绪论
材
料
直接法的局限
现 代
采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分析等直接分析技术并不能有效、 直观地反映材料的实际三维微观结构;高分辨电子
分
显微结构像是直接反映晶体的原子分辨率的投影结
析
构,并不直接反映晶体结构。
技 尽管借助模型法,通过对被测晶体拍摄一系列不同离
术
焦条件的显微像,来分析测定材料的晶体结构,但
性能和使用性能间相互关系的知识及这些知识的应用,是一门应用
基础科学。材料的组成、结构,工艺,性能被认为是材料科学与工
程的四个基本要素。
1.材料现代分析技术绪论
材 料
组成 (composition) 组成是指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所占比例。
现 工艺 (process)
代
工艺是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方法、技术等。
2. 多晶相各种相的尺寸与形态、含量与分布、位向 关系(新相与母相、孪生相、夹杂物)
微观,0.1nm尺度(原子及原子组合层次)
结构分析:原子排列方式与电子构型
1. 各种相的结构(即晶体类型和晶体常数)、晶体缺 陷(点缺陷、位错、层错)
2. 分子结构与价键(电子)结构:包括同种元素的不 同价键类型和化学环境、高分子链的局部结构(官 能团、化学键)和构型序列等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PPT课件

气相色谱分析法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分子质谱分析 原子质谱分析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热分析法 放射化学分析法
14
概
述
按仪器的用途可分为:
1.成分分析类(原子、离子、分子、基团) 如:原子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
2.结构分析类(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微观结构)如:
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19
概述部分的要求
1. 了解现代物质分析、仪器分析的概念 2. 掌握现代物质分析有哪几大类分析方法 3. 掌握物相、元素、微观分析的区别 4. 了解现代物质分析的特点、应用范围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20
课堂复习
1. 现代物质分析常用方法(按照原理)有_________、 __________、
• 《仪器分析原理》何金兰等,21教材,科学出版社(2002)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3
其它参考书
物相、元素分析与微观分析的区别
重要
劣质食盐
NaCl KCl Na2SO4 K2SO4
物相
NaCl、KCl、Na2SO4、K2SO4
元素
Na、K、 Cl、 S、O
微观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4
元素分析结果的表征形式:
10
概
述
重要
2.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分析方法
按仪器的工作 原理可分为:
分析方法 (工作原理)
光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 其现代它分分析测析试技方术法 (如:热分析法) 11
光学分析法----按原理分类
重要
光谱法:测量的信号是物质内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发射、吸收、散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1. 引言现代生物分离技术是生物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允许我们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和纯化目标物质,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利用生物组分的有力工具。
本实验旨在介绍几种常见的现代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我们对这些技术的理解。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 细胞破碎液- 聚丙烯酰胺凝胶- 某种蛋白质混合物- DNA片段- 色谱柱- 电泳仪- 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2.2 方法2.2.1 超速离心将细胞破碎液通过超速离心(10000 g,20分钟)进行初步分离。
2.2.2 凝胶电泳将蛋白质混合物用SDS-PAGE进行凝胶电泳分离,根据蛋白质大小和电荷的不同,使其在凝胶上形成明显的分离带。
2.2.3 透析将目标物质透析至所需缓冲溶液中,以去除其它杂质。
2.2.4 色谱层析使用色谱柱将目标物质与杂质进一步分离,根据目标物质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的层析介质。
2.2.5 挤压过滤使用滤器挤压过滤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
2.2.6 溶剂萃取应用不同的溶剂体系将需要分离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胶体分离结果通过超速离心后,样品分为两层,上层为液体,下层为沉淀。
沉淀层可能包含细胞碎片、酶、DNA等。
3.2 凝胶电泳结果经过凝胶电泳分离,观察到了不同大小和电荷的蛋白质在凝胶上的明显分离带。
该结果表明凝胶电泳可以有效分离目标蛋白质。
3.3 透析结果通过透析,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进一步纯化,并去除其它杂质。
透析后观察到目标物质的纯度显著提高。
3.4 色谱层析结果在色谱柱中,目标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与层析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实现与杂质的进一步分离。
观察到目标物质从柱上流出时的吸光度峰,表示分离效果较好。
3.5 挤压过滤结果通过挤压过滤,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可以从溶液中有效地分离出来。
观察到过滤液变清澈,颗粒物质留在滤器上面。
3.6 溶剂萃取结果利用溶剂的特性和溶剂体系的选择,成功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并与其它溶质分离。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英文名称:Modern Analysis and Testing Technology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编号:F132039周学时:2学时总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开设学期:第三学年第六学期教学对象:化学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简介《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是化学专业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是以近几十年分析科学成果为主要授课内容,主要讲授大型仪器分析的原理、应用及进展,结合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常见的大型分析仪器的原理和应用。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与该门课程同时开设的还有《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都为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等后续实践课程中自觉运用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手段,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重点掌握仪器原理、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课程教学目标2: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设计和评价复杂体系的处理。
课程教学目标3: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对产品质量、安全、环保事件起-1-到监督作用,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2-四、课程教学要求(含教学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要求/目的】1.了解仪器分析中各种分析方法,了解仪器分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以及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理解仪器分析特点和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之间密切关系;3.掌握仪器分析的分类、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4.熟练掌握仪器分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教学内容】1.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2.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分析;3.灵敏度、精密度、检出限、准确度;-3-4.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通过分子对不同偏正光吸收的差异作手性分子检测的分析 技术。
14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概述
• X-射线光谱技术
• X—射线荧光光谱
检测分子受X—射线照射后产生的荧光谱线的分析技术。
• X—射线衍射法
检测由不同晶格结构对X—射线所产生的不同衍射角的分析技术。
40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概述
41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概述
晶体特性: 原子、离子、分子在空间周期性排列而构成的固态物称晶体,晶体结构
的最小单位是晶胞,晶胞由晶轴a、b、c,及夹角、、 ,以及晶面h
液相色谱(LC)
利用物质在流动相(液相)和固定相(液相或固相)中的分配比不 同原理的分离技术。
毛细管电泳(CE)
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根据样品中各组分间 的趟度或分配行为上的不同进行分离的技术。
18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概述
联用技术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技术 色谱—红外吸收光谱联用技术
9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概述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分类
电化学技术 光分析技术 质谱与能谱技术 色谱技术 联用技术 显微技术 热分析技术
10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概述
电化学技术
应用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依据物质电化学性质来测定物质组成及含量。
电导技术 利用物体、溶液电导率变化的检测技术。
电位分析 根据物质电位变化和电极反应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检测技术。
普通蒸馏水的电导率 210-6 S· cm-1 离子交换水的电导率 510-7 S· cm-1 纯水的电导率 510-8 S· cm-1
《现代分析报告测试技术》复习知识点问题详解

实用标准一、名词解释1. 原子吸收灵敏度:也称特征浓度,在原子吸收法中,将能产生1%吸收率即得到0.0044的吸光度的某元素的浓度称为特征浓度。
计算公式: S=0.0044×C/A (ug/mL/1%)S——1%吸收灵敏度 C——标准溶液浓度 0.0044——为1%吸收的吸光度A——3次测得的吸光度读数均值2. 原子吸收检出限:是指能产生一个确证在试样中存在被测定组分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该组分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含量。
通常以产生空白溶液信号的标准偏差2~3倍时的测量讯号的浓度表示。
只有待测元素的存在量达到这一最低浓度或更高时,才有可能将有效分析信号和噪声信号可靠地区分开。
计算公式: D=c Kδ/A mD——元素的检出限ug/mL c——试液的浓度δ——空白溶液吸光度的标准偏差 A m——试液的平均吸光度 K——置信度常数,通常取2~3 3.荧光激发光谱:将激发光的光源分光,测定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以I F—λ激发作图,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能够吸收200 ~ 800 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
这种分子吸收光谱源于价电子或分子轨道上电子的电子能级间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量测定,辅助定性分析(如配合IR)。
5.热重法:热重法(TG)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TG基本原理:许多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常伴随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有助于研究晶体性质的变化,如熔化、蒸发、升华和吸附等物质的物理现象;也有助于研究物质的脱水、解离、氧化、还原等物质的化学现象。
热重分析通常可分为两类:动态(升温)和静态(恒温)。
检测质量的变化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热天平(图1),测量的原理有两种:变位法和零位法。
6.差热分析;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2-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离

吸附能力下降
加热至400℃以上,硅胶的表面积逐渐变小,以至于烧结。
聚酰胺
由已内酰胺聚合而成,又 称聚己内酰胺
聚酰胺分子内存在着很多 的酰胺键,可与酚类、酸 类、酮类,硝基化合物等 形成氢键,因而对这些物 质有吸附作用
展开 在密闭的层析缸中进行,加入5 mL展开剂(二氯甲烷),并 在内壁放入二个半张φ12 cm滤纸,盖上盖子,让展开剂蒸气饱和 5~10 min。将点好样的薄板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展开。当展开剂上 升到薄层的前沿时取出薄板,计算出Rf值。观察色斑的大小变化, 以判断反应进程。
注意事项
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制备的好坏是TCL成败的关键。薄层必须 尽量均匀且厚度(0.25~1 mm)要固定。否则,色谱结果也不 易重复。
流动相及其选择
流动相的洗脱作用实质上是流动相分子与被分离的溶 质分子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使试样中吸附能力稍有差异的各种组分分离。就必须 根据试样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选择适当极性的流 动相
流动相极性较弱时,可使试样中弱极性的组分洗脱下 来,在层析柱中移动较快,而与极性较强的组分分离。
缺点 固定相在担体上的牢固程度欠佳,影响柱的寿命,也影响 分离性能
镧系元素的萃取色谱分离图
TBP为固定相,12.3 mol/L HNO3为流动相
离子交换分离法
利用离子交换剂(树脂)与溶液中离子间发生 交换反应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特点:
分离效率高 (不同电荷、相同电荷、性质相近与否)
洗脱
洗脱液面不能低于最上层固体物质,到洗脱结束。 缓慢滴入己烷逐渐展开得到黄色、橙色分离的色谱带。黄色的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显色后,应立即用铅笔或小针标出化合物的位置。
比移值(Rf)
n 比移值(Rf)是斑点的中心到原点的距离a 与展开剂前沿到原点中心的距离b之比:
n Rf= a / b n Rf值 与样品化合物及展开剂的性质、温
度和吸附剂(或支持剂)种类等因素有 关。但在上述条件固定的情况下,Rf对某 一种物质来说是一个特性常数。不同物 质Rf 值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n 凝胶色谱:又称排阻色谱: 用凝胶作固定相,利用凝 胶对分子大小不同的组分所产生阻滞作用的差异未进 行分离。
吸附柱色谱KD=Cs/Cm 由吸附剂表面对液体中各组分 吸附能力(KD)不同,而按一定 顺序吸附,从而将各组分分 开。 固定相(吸附剂) 流动相(洗脱剂)
吸附剂
n 粒度均匀的细小颗粒
n 较大的表面积和一定的吸附能力
蒽醌, 红色1,6-氨基蒽醌和橙黄色的1,7-氨基蒽醌,在 亲水性溶剂中溶解度大的移动快。
萃取色谱法
n 固定相
有机萃取剂
n 担体
硅胶、硅藻土、玻璃粉、
氧化铝等多孔、疏水、惰 性的物质
n 流动相
无机酸和相应盐的水溶液
n 优点 液-液萃取分离的高选择性与层析分离的高效能相结合。 是实
现多级萃取分离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流动相按其极性增强顺序
n 石油醚〈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 〈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 酸甲酯〈丙酮〈正丙醇〈乙醇〈甲醇〈吡啶〈酸,水
n 溶剂按不同配比配成混合溶剂可以调节溶剂的极性, 优化流动相
n 溶解试样用的溶剂,其极性应与流动相接近,以免因 它们极性相差过大而影响层析分离
组分极性的一般规律
n 常见的功能团极性增强次序 n 烷烃<烯烃,醚类<硝基化合物<二甲胺<酯类<酮类<醛类<
硫醇<胺类< 酰胺<醇类< 酚类<羧酸类 n 当有机分子的基本母核相同时,取代基团的极性增强,整个分子
的极性增强;极性基团增多,整个分子的极性增强。分子中双键 多,吸附力强,共轭双键多,吸附力增强。 n 分子中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对吸附性能也有影响,如同一母核中 羟基处于能形成内氢键位置时,其吸附力弱于不能形成内氢键的 化合物。
通过薄层色谱可跟踪化学反应进程 乙酰二茂铁的制备与提纯
n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很稳定而且具有芳香性的有机过渡金属 配合物。这类化合物的研究是当前化学中一个很活跃的领域。
n 二茂铁与乙酸酐反应可制得乙酰二茂铁或双乙酰基取代物,如以 乙酸酐为酰化剂,磷酸等为催化剂,主要生成一元取代物,但有 副产品1,1′-二乙酰基二茂铁。
n 显色:
展开完毕,取出薄层板,划出前沿线
n 化合物本身有颜色 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
n 化合物本身无色
n 在紫外线下观察有无荧光斑点,用小针在薄层上划出斑点的位置
n 在溶剂蒸发前用显色剂喷雾显色。不同类型的化合物需选用不同 的显色剂。
n 将薄层板除去溶剂后,放在含有少量碘的密闭容器中显色来检查
色点,许多化合物都能和碘成棕色斑点。但当碘蒸气挥发后,棕 色斑点即易消失(自容器取出后,呈现的斑点一般于2~3 s内消
洗脱
n 洗脱液面不能低于最上层固体物质,到洗脱结束。 n 缓慢滴入己烷逐渐展开得到黄色、橙色分离的色谱带。黄色的二
茂铁谱带首先从柱下流出,用已称重的锥形瓶收集洗脱溶液。 n 当黄色谱带完全洗脱下来时,改用1:1 (V/V)的二氯甲烷— 己
烷混合液洗脱,同时橙色色带往下移动。逐渐改变溶剂的比例到 9:1 (V/V)二氯甲烷— 己烷混合溶剂时,则将橙色色谱带完全 洗脱下来,用另一只已称重的锥形瓶收集洗脱液。 n 最后改用V/V为9:1二氯甲烷— 甲醇洗脱,可以看到很淡的、很少 量的棕色色带向下移动,将该洗脱液另行收集。
n 强极性和中等极性的流动相适用于强极性和中等极性 组分的分离
柱色谱法分离乙酰二茂铁
n 原理 n 根据二茂铁、乙酰二茂铁和1,1′-二乙酰基二茂铁对活
性氧化铝吸附力的差异而进行的。 n 色谱柱分离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时经溶剂展开呈现谱
带,因二茂铁吸附力最弱,谱带位于色谱柱下端,呈 黄色;中间谱带呈橙色为乙酰二茂铁;1,1′-二乙酰基 二茂铁吸附力量强,色谱带呈棕色,位于色谱柱上 端。 n 用极性不同的溶剂可分别洗脱,从而达到分离纯化的 目的。
薄层色谱法也 是吸附色谱,薄层 色谱法是分离、 提纯和鉴定有机 化合物的重要方 法。薄层色谱展 开装置如图。
薄层层析法的操作方法
n 制板 薄层吸附色谱中常用的吸附剂(或载体)和柱色谱用的一 样,有氧化铝和硅胶等。
n 点样 在铺好了的薄板一端约1.5厘米处。划一条线,作为起点 线。用毛细管吸取样品溶液,垂直地轻轻接触到薄层的起点线 上。
2 分离与纯化
2.1 色谱分离法
n 按固定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n 柱层析:将固定相装填在金属或玻璃制成的管
柱中,做成层析柱以进行分离的,为柱层析; n 毛细管色谱:把固定相附着在毛细管内壁,做
成色谱柱的,为毛细管色谱。 n 纸层析:利用滤纸作为固定相以进行层析分离
的为纸层析。 n 薄层层析:把吸附剂粉未铺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n 实验方法
n 干法装柱:将粗产品溶于0.5 mL二氯甲烷中,加入300 mg III级活性的氧化铝,振荡均匀得浆状物。在通风 柜中,在干燥氮气流下除去溶剂至恒重,得到松散的 颗粒状产物,精确称取1/2重量的颗粒状产物,用作柱 色谱分离。
n 将1.5×30 cm色谱柱洗净、干燥,柱底铺一层玻璃棉 或脱脂棉,再铺一层约5~8mm厚的砂,填平。称取5 g 级活性的中性氧化铝(60~80目)。通过漏斗将氧化铝 装入柱管内,轻敲柱管,使之装填均匀。将精确称得 的1/2重量的颗粒状氧化铝装入柱内,顶部盖一层约5 mm厚的砂子,使氧化铝顶端和砂子上层保持水平。
以进行层析分离的为薄层层析。
按色谱分离的原理分类
n 吸附色谱: 固定相为吸附剂,利用它对被分离组分吸 附能力强弱的差异来进行分离。气固色谱和液固色谱 属于这一类。
n 分配色谱:是利用各个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 两相问分配系数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气液层析和液 液层析属于这一类。
n 离子交换色谱:以离子交换剂作固定相,利用各种组 分的离子交换亲和力的差异来进行分离。
氧化铝的活化
n 活性和含水量密切有关 n 活性强弱用活度级I~V级来表示,活度I
级吸附能力最强,V级最弱。 n 通过加热至不同温度,可以改变氧化铝
的活性, n 分离弱极性的组分选用吸附活性强一些
的吸附剂,分离极性较强的组分,应选 用活性弱的吸附剂
硅胶
n 硅胶具有微酸性 n 吸附能力较氧化铝稍弱 n 可用于分离酸性和中性物质,如有机
n 吸附剂与欲分离的试样和所用的洗脱剂不起化学反 应,
n 不溶于洗脱剂中
n 常用的吸附剂有
nHale Waihona Puke 氧化铝n硅胶
n
聚酰胺
氧化铝
n 氧化铝具有吸附能力强、分离能力强等优点。 n 中性氧化铝
适用于醛、酮、醌、酯、内酯化合物及某些苷的分离 n 酸性氧化铝
适用于酸性化合物,如酸性色素、某些氨基酸,以及 对酸稳定的中性物质的分离 n 碱性氧化铝 适用于分离碱性化合响如如生物碱、醇以及其它中性 和碱性物质
正相色谱
n 使用范围 溶于水的有机物,如糖类、氨基酸等的分离 n 固定相为 强极性亲水性溶剂
n水 n 稀硫酸 n 甲醇 n 甲酰胺等 n 流动相 n 一般是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正丁醇、正戊醇、加 入适量的弱酸和弱碱如乙酸吡啶等调节pH值以防止被 分离组分离解。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的移动快。
纸层析分离20种氨基酸
流动相及其选择
n 流动相的洗脱作用实质上是流动相分子与被分离的溶 质分子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n 使试样中吸附能力稍有差异的各种组分分离。就必须 根据试样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选择适当极性的流 动相
n 流动相极性较弱时,可使试样中弱极性的组分洗脱下 来,在层析柱中移动较快,而与极性较强的组分分 离。
n 加热至100℃左右能可逆地除去这些水分,使硅胶活化 n 最佳的活化条件为:105~110℃,加热30min n 如果加热至200℃以上,则硅胶逐渐失去结构水,形成硅氧烷,
吸附能力下降
n 加热至400℃以上,硅胶的表面积逐渐变小,以至于烧结。
聚酰胺
n 由已内酰胺聚合而成,又 称聚己内酰胺
n 聚酰胺分子内存在着很多 的酰胺键,可与酚类、酸 类、酮类,硝基化合物等 形成氢键,因而对这些物 质有吸附作用
n 硅胶: 在分配柱层析中用作担体的硅胶应在较低温 度下活化,使其表面残留一定量的水分作固定相。
n 纤维素: 纤维素上有许多羟基,易与水形成氢键而将 水吸附,这种吸附着的水分形成分配柱层析中的固定 相。
n 硅藻土: 系天然存在的非晶形硅胶,其中除SiO2外还 含Al2O3, Fe2O3, CaO, Na2O和有机物及水分等。需经净 制才能供层析用。
n 酚类和酸类以其羟基或羧 基与酰胺键的羰基形成氢 键
n 芳香硝基化合物和醌类化 合物是以硝基或醌基与酰 胺键中游离胺基形成氢键
聚酰胺吸附规律
n 能形成氢键基团较多的溶质,其吸附能力较大 n 对位、间位取代基团都能形成氢键时,吸附能力增大 n 邻位的使吸附能力减小 n 芳香核具有较多共轭双键时,吸附能力增大 n 能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吸附能力减小
酸、氨基酸、萜类、甾体等。
硅胶的化学组成
n 硅氧烷不具吸附性 n 硅醇基能与极性化合物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因
而具有吸附性 n 其中活泼型硅醇基构成最强烈的吸附中心,游离型次
之,束缚型又次之 n 表面空穴较小的硅胶吸附性能较强
硅胶的活化
n 水与硅胶表面的羟基结合成水合硅醇:Si— 0H.0H2,使其失去吸 附性能
先用酚-水(7:3)展开剂 再用丁醇-醋酸-水(4:1:2)二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