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父母和子女关系差异对比
中国父母与外国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中国父母与外国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严谨、严肃甚至有时候是严厉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教育风格,中国在对比与世界其他国家,才会有如此多很多成绩很优异的优秀的孩子;但是同时这也是中国的很多孩子社交能力若、不活泼甚至情商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我们相反的,选择自由随性的“放养式”教育方式的西方家庭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二者有何不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中国父母的寒冰式教育和西方父母的春风式教育方法中国父母会要求孩子照着自己说的话去做,而西方父母只会要求孩子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
中国父母可以说“大懒虫,所有的同学都比你棒”,而西方父母会在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中痛苦地挣扎,极力去挖掘孩子的点滴成就。
中国父母为什么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心安理得,对此,我思考了很久、很多。
我认为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在心态上有三个显著的不同。
第一,西方父母非常在意他们孩子的自尊。
对待孩子自尊心的不同态度,导致中西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行为上出现了差异。
例如,一个孩子带着在考试中得到的“A-”回到家里,西方父母很可能为此赞美孩子,而中国妈妈的脸上会现出恐怖的惊讶:“这是怎么回事?”如果孩子在考试中得了“B”,一些西方父母仍然会表扬孩子,另一些西方父母则会和孩子面对面地坐下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但他们绝对不使用“愚蠢”、“无用”或“丢脸”这样的词汇。
可在我看来,西方父母的做法也可能失当。
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好,是在某个科目上能力有问题,还是课程的安排或整个学校有什么问题,这些因素都应该被考虑到。
孩子要是在考试中得到“B”,中国父母立刻就会大发雷霆,会让孩子练习十多道甚至上百道测验题,直到孩子在考试中重新得到“A”。
中国父母要求孩子的考试成绩门门优秀,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做到。
如果孩子没有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那么,一定是孩子不够用功。
中国父母还认为他们的孩子有足够的坚强,来承担蒙受的耻辱并拿出实际行动重新改进。
第二,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
看看美国与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

看看美国与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qzone/622000575/1288023495.htm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出去公园玩,小孩子玩得兴起,就难免摔倒。
这个时候,中国的父母,一般都会赶紧跑过去,一边扶起孩子,一边嘴巴里还会叨念着:乖宝,疼不疼?不哭不哭,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我在美国看到的家长却不是这样。
他们看到小孩摔倒,很少有去扶的,就算孩子哭得再厉害,他们也只会在一旁鼓励:好孩子,自己摔倒的,自己爬起来。
这个比喻虽然老套,但却非常经典,我想可以看出中美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中国父母习惯为孩子代劳,舍不得孩子吃苦;美国父母,则鼓励孩子自己的困难自己面对。
(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一)自己不吃饭,那就活该挨饿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
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
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
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
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
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
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
说话要算数。
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
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西家庭文化的比较

中西家庭文化的比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自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而美国人则不同,子女一到成年,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便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是几代同堂了。
例如: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
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
老外却不同。
曾有一位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每次都买上千块的东西。
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买东西。
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
”在楼下,老太太挑中三个总价值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以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手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
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能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
”难怪美国人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
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点孝心,付一点小钱。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在中国人眼中,美国人的做法是十分不孝的,而在美国人看来,自己的做法十分平常,没有什么不妥,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为父母付钱,甚至还要赡养父母。
造成这种互相不理解的原因有许多,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会引起文化上的冲突。
本案例中,中国人与美国人对家庭的观念截然不同,就是文化上的冲突。
中西启蒙教育认知不同。
中国人受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崇尚统一,强调伦理之上,群体至上,尊老尚古,尤其强调尊老爱幼以及恪守孝道,这些都被视为中华传统美德。
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 8888

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成长所产生的教育影响。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社会和他人,中国人主张中庸和谐,西方人则主张竞赛斗争。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国的父母则认为孩子是属于他们的私人财产,孩子的一切都必须由他们来操办来决定,觉得这样才算是对他们负责任。
中国的孩子一切都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在父母面前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属于他们自己,在家里不能和自己的父母有平等的沟通理解,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很多中国孩子感到压抑,影响他们的成长。
而在美国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
孩子需要尊重父母,而父母也要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称呼上可以任意呼喊自己父母的名字,就像叫自己的朋友一样,父母不经过孩子同意,是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更不会去涉及属于孩子隐私的日记、信件等这一类的东西。
遇到事情美国的家长都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也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的讨论表决。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虽说中国的父母现在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经验或是由于一些错误守旧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还处在口号的阶段。
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很差的。
美国家庭非常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富于探索等个性品格。
比如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有一间房子。
在孩子打理日常事务上,父母只帮孩子做一些当时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
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挣钱读书。
让孩子做一个有自信的人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家长制教育传统,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和训导。
中西父母和子女关系差异对比

8
s o p n n a so e a e t ma h nk t y h p i g i tr ,p r n s y t i he
s o l b y h g o s o t e r h l r n h u d u t e o d f r h i c i e . d Me n i , h n e e d n h l r n a s e a wh l t e i d p n e tc i e lo r — e d g r ta h i d t o b y t i g n a a d i s t er u y t u h n s a d p y fr t e mo e r t e r od p r n s h s n o h n y f h i l a e t.T u ,i o mo t o h i a in ,c i r n a d p r n s s f t e st t s h l e n a e t u o d awa swa t o p y t e mo e h ms le . l y n a h n y t e ev s t
黪 0
心
化差异对比
Q
As i n wn t l,t e c n e ff mi s k o o al h o c pto a -
l i Ch n i e y e p W h n v r n y n ia s v r d e . e e e a d wh r v r y u a e y u a e c o ey c n e t d e e e o r , o r l s l o n ce wi y u t e a d a h r E e f y u t o r moh r n ft e . v n i o h h v e r id o a e y u w h l r n a e g tma re r h v o ro n c i e , d y u t l ie o si l wi y u p r n s b c u e l v t h o r a e t, e a s
论中西亲子伦理之差异

、
而 在 西 方 的 家 庭 里 ,父 辈 往 往 是 一 种 “ 平 等 型 ” 的 姿 态 出现 ,父辈与子女 之间形成的是一种 “ 相互尊重 , 相互引导 , 相互促进 ”的关 系 ,双方处于平等 的地位 。他们 与子女平等 对待 ,平等 交流 ; 他 们善于聆听 ,善 于倾 听 ,让 孩子 自由充 分 的表 达。当与父辈意见相矛盾时 ,子女也无需 碍于身份地 位 的不 同而被迫 接受他们 的意见。 三 、亲子关 系中 ,父 辈对 子女进行家庭 教育方式及方 法
【 关键 词 】 亲子伦理 ;差异
亲子伦 理是 家庭伦理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不同社会环境 , 不 同文化背景作 用下 的中西亲子伦理存在着 明显差异 ,具体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亲 子 关 系构 建 的 基 础 和 出发 点 不 同—— “ 功 利 型”V S“ 人为本型” 中国家庭 中亲子关 系构建 的基础 和出发 点是倾向于 “ 功 利 型”的 ,即过分强调子女发展的社会需求导 向 ,父母判 断 子女发 展的标准往往是 功利的 ,是 以 “ 社会本位 ”为价值 取 向。在 中国社会 ,大部分的父母普遍认 为 “ 市场 经济 的发展 需要 的是 知识 型的人 才 ,因此 , 读 书越多越好 ; 只有 多读 书 , 以后才 有机会 占有更多 的社会资源 ,在社会 上获得更大的生 存 空间 ” 。因此 ,他们 往往把 自己子 女的成长仅 简单地 理解 和定 义为 “ 知识的获取” 。生活 中,他们与子女首先交 流的 , 首先关 心 的内容 就是 有关 “ 学 习” 的事情 ,甚 至认 为 “ 万般 皆下品 ,唯有读 书高” ,过分重视 “ 智力 ”的投资 ,对于他 们 子女 自身的个性 、潜能及意 愿则往往 采取 忽视的态度 。而 这种 “ 功利型” 的亲子关 系基 础和出发点似乎也始终贯穿着 我们 “ 中国孩子 ”的一生 : 在 父母 的 “ 悉心安排 ”下 ,孩提 时代 的我们 需要去参加一系列的课外辅导班 , 因为他们说 “ 要 赢在起 跑线上 ”; 中学 阶段 的我们有 的被 送到 了国外进行 学 习, 因为他们说 “ 海归族含金量更高” ; 上大学 了, 以为 “ 自由” 了的我们 , 自己的专业选择的 自主权最终也被他们 的所操控 , 因为他们说 “ 兴趣不能 当饭吃 ,关键是 以后能找到工作 ” 。 相 比较而言 ,西方家庭 中,亲子关 系出发点和基础则 倾 向于 “ 人为本 ”型 ,即父母对子女发展 的标准更 多是 指向人 本 的,对 于子女 的发展他们更多的能够从子女 的潜 能、年龄 特征及兴趣爱好 出发 , 侧重 于对子女个性 和 自我人格 的塑造 , 是以 “ 个人 本位”为价值取 向。他们与子女相处 时要 一般考 虑 三个标 准 : 是否依据子女的潜能 ; 是否依据子 女的年龄特 征 ; 及 是否 依据子女 的个性 ,充分尊重 了子女 自身成 长的内 在需要 。 二 、亲子关 系形成 的 类型不 同—— “ 权 威型 ”VS “ 平 等 型 如果把西方家庭里父辈 与子女 间的关 系界定 为“ 平 等型” 的 ,那 么 中国家庭里则是 “ 权威 型”的 ; 如果把西方家庭里 的父辈 比喻成子女 的 “ 顾 问” 、“ 盟友 ” ,那 么 ,大部 分 中国 家 庭里 的父辈就是 子女 的 “ 经理人 ” 、“ 主导者 ” 。追溯 历史 的长河 ,不难发现 ,我们 长期 以来 就存在着 “ 我是父母 ,我 说 了算”的传统 。在这种传统 观念 的影响下 ,父辈与我们很 多时候 就形成 了一种 “ 你教我 听”的 “ 教育与被教育” 、“ 指 令 与服从 ” 的关 系 ,子女 多处 于服 从 的地位 。生活 中 ,学 习上我们 的父辈往往 以一 种 “ 权威型”的姿态 出现着 ,而作 为子女 的我们 只能是 “ 顺从 与服从 ” ,尤其是 小时候。因此 , 我们的家庭里会缺少一种聆 听的氛围 ,我们作为子女 的意见 与看法 常被 淹没于父母的 “ 权威”下 ,自主性往往不能得 到 实现 ; 因此 ,“ 我是父 母 ,你 就得 听我 的” 、“ 不 ,你 绝对不 可 以这样做 ”这 些话 语或许俨然成为 了我们大部分孩子 成长 过程 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
中西方家庭教养的反差

中西方家庭教养的反差【正文】就中西方家庭教养的目的而言,两者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教子成人、教子成才。
然而在具体方式方法上,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养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认真地比较两者的差异、得失,从中吸取西方家庭教养中有益的经验为我所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家庭教育及抚养上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择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几点:(一)在培养孩子成材的问题上,中国的家长普遍地存在着智能中心主义倾向,而西方的家长更注重孩子天性的自由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爱梅曾对中美两国的家教作了比较,她说:“同样是小皇帝,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爹妈的。
中国父母在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意时,往往不在乎关心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不安……”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特别高,因而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孩子只要一上小学,玩耍的时间就非常少了,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先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此后家长还要辅导,让他们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册。
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一到期期天、节假日,家长们还要按自己的意志,骑着自行车送孩子参加作文班、书法班、美术班、电子琴班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孩子不喜欢学,家长就打、就骂,孩子简直成了学习的机器。
有报道说上海一个女孩因为不愿弹钢琴,竟然将自己的手指剁掉了。
1992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南京钢铁厂工人胡某的3岁儿子胡丹丹因为背不出“曲项向天歌”的“项”字,竟被他的父亲踢死。
88年,上海市儿童少年家庭研究促进会对12个区的1141个家庭的家教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家长一致认为孩子最使他们高兴的事是学习成绩好,最使他们不高兴、最担心的事是学习成绩差。
浙江省社科院对近6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0%的儿童的学习结束未达到父母的规定要求时,会遭到痛打(见1992.12.15《新华日报》)。
中国和外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差别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
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最没出息或可耻的。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
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
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家子弟要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木工修理、铲雪、扫落叶等出卖体力的活。
在德国,孩子从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从不包办代替。
在日本家庭,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
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和自强精神。
……联想到身边,有些父母对孩子教育,不得不让人有些忧虑。
一、父母管得太多。
中国的父母太宠爱孩子,他们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一切。
从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
“为了孩子把心都操碎了”,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
他们喜欢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影星或政商界的巨头,惟独很少有父母。
真可谓:“好心没好报”。
二、父母管得太少。
农村有些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或亲戚带。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极少过问,任其自由成长。
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三、对待孩子用钱问题上。
有的家长是“伸手必给”,从不问问孩子“干什么用”?我就亲耳听到一位母亲的抱怨:“我每天拿十元钱给儿子吃早上,他还嫌少。
”他吃了什么我无法考证,而我的十元钱,至少能吃五天早点。
还有一位父亲说,他女儿(念高一)有一个月电话费居然用了近两百元。
这样的孩子难道不让人担心吗?四、父母不能起表率作用。
有的家长这边语重心长对孩子说:“要好好读书,不然就没出息”!那边就吸烟、喝酒、打麻将、赌博,甚至叫孩子换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
!!!!!!!!!!!!!!!!!
However, the westerners will perform differ- ently when they are going to buy something. That is to say, parents and children manage their own money. Even some little children have to pay by themselves when they are shopping. The money of the little children may be the gift money their parents give them when they help to do the housework.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成年,就会离巢 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子女一旦独立 了,对父母的事情也不再理会了,更别提赡 养父母了。
$$$$$$$$$$$$$$$$
In shopping, this difference can be re- flected obviously. If a Chinese family go shopping in a store, parents may think they should buy the goods for their children. Meanwhile, the independent children also re- gard it as their duty to buy things and pay for the money for their old parents. Thus, in most of the situations, children and parents always want to pay the money themselves.
但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和子女各自理财,互 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 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务时挣得的零用钱来支 付。
!!!!!!!!!!!!!!!!!
A Chinese shopkeeper once expressed his experience abroad,“Every time when I reach my arms and get the money from the small child who is shorter than the counter, I am a bit sad, I want to accuse the child’s parents beside him. Why don’t you pay for the money?”From this, we can see how the foreigners train their children’s in- dependent spirit.
曾有一位在国外的中国店主曾这样说过, “每当我伸出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
袋的钱包里取出钱币时,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名 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 钱?”由此可见,外国人是如何培养子女的自立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 课外空间
精神的。
!!!!!!!!!!!!!!!
As for those ch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ren who become adults, they will not pay for their parents, either. When they see their old and weak parents take money out of their pockets, they say nothing and feel very calm.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不管 你在何时何地,你都和你的父母密切相连。 父母和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你成家立 业了,另立门户了,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 赡养和侍奉父母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Well, things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the USA. When children become adults, parents will no longer bring them up; when children become independent, they will not care about their parents’things, let alone look af- ter their parents.
也许,有的同学读到这时,会感到非 常惊讶。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是真实的。 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 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 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有天差地别。
43
"""""""""""""""#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East and West
中西 父母和子女关系
差异对比
湖北省洪湖贺龙高级中学 高春花 编译
42
As is known to all, the concept of fami- ly in China is very deep. Whenever and wherever you are, you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your mother and father. Even if you have get married or have your own children, you still live with your parents, because looking after parents is a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那些已成年的子女,在金钱上,和年 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 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心 安理得,丝毫不为所动。
!!!!!!!!!!!!!!!
Maybe, some of you will feel sur- prised when you are reading this, but this is the tru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son can be a millionaire but his father is a beggar. Such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we know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China, children and parents are related closely.
"""""""#
"""""""#
课外空间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
"""""""""""""""#
编者注:同学们,新年好!欢迎大家
走进我们的中西文化差异栏目。本期我
们将来重点看看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这是
个很老的话题,但是通过我们细致地对
比阅读,相信同学们会有所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