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翻译理论概述_英汉互译课件

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 ●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 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 样。(泰特勒,1790) ●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 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 (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 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

翻译概述(1)一、学科特点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
正如Steiner和张培基所说的那样: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国际斗争的必要武器。
第四五章 翻译技巧与实践

E—省略;C—重复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Expression—动态和静态
And will to the best 我将竭尽所能。。。
of my ability,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Barack Obama 美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忠诚于先辈的理想,坚信于 建国之初的宪法。
Lincoln is a lot of time talking about people. we should. "We spent a firm believer in the Africa, as Africa is a nation that suffers from incredible disease." Clinton is a good liar.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ressiveness
C-- E 合; E—C 分
舒舍予,字老舍,今年四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 Shu Sheyu is also named Laoshe. He is 40 years old. His face is yellow/pale. He has no beard. He was born in Beiping.
翻译理论概述课件

中世纪翻译理论
总结词
中世纪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 可读性。
详细描述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更加注重译文的流 畅性和可读性,强调在保持原文意义 的基础上,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同时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 性。
VS
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意义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理解。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运 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更好地处理文化 差异和冲突。
全球化的视角与多元文化的交流
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球化视角下的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总结词
技术翻译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要求译文准 确、专业、规范,能够满足特定领域的技术要求。
详细描述
技术翻译要求译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 理解原文的技术细节和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 意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确保技术信息的准确传递。
口译
总结词
口译要求译者具备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的能力,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形式。
近现代翻译理论
总结词
近现代翻译理论呈现多元化和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02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回顾课件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总结词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语言学派、文学学派、文化 学派和社会学派。
详细描述
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关注语言之间 的对等和转换。文学学派关注文学作品的翻译,强调 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化学派则关注文化背景和 内涵的传递,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社会学派 则将翻译置于社会语境中考虑,关注翻译的社会功能 和影响。这些流派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
01
02
03
增词
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中 没有的词句,以使译文更 加流畅、自然,补充原文 中隐含的译文更加简洁、 明了,避免冗余和重复。
词类转译
改变原文中某些词的词性 ,以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 惯和语法规则,使译文更 加地道、自然。
03
语言与文化差异
语言结构差异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 知识回顾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翻译理论概述 • 翻译技巧与实践 • 语言与文化差异 • 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翻译工具与技术 •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01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 将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信 息的传递和交流。翻译的性质包括语言性、文化性和 交际性。
总结词
文化意象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定形象或概念,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 处理这些文化意象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 解释或转换,以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例如,“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含 义截然不同,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
翻译理论期末备考基础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期末备考基础理论知识翻译作者严复信(faithful)忠实准确的传达原文的内容。
达(expressiveness)译文通达顺畅雅(elegance)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1.翻译“隔尘”观认为译文与原文“隔尘弥多”,“去真滋远”。
他反对转译,认为翻译只是权宜之计,要了解西方文化,最好是学西文,直接体验西方社会的生活,阅读西文原著,这样做不仅能真实地了解西学,所读书目也不受限制。
严复的不可译观反映了他对语言、文化和翻译本质的认识,体现了他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包含着鼓励国人学习外语的良苦用心。
2.翻译版权思想严复指出,从精神上来说,著译者劳心劳力,理应得到重视与保护;从经济上说,得到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可以免去著译者的后顾之忧;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著译新书是开启民智、强盛教育的前提,如果著译者因为权利得不到保护而放弃这一工作,那么,对国民教育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将是严重的阻碍。
3.翻译管理理念严复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的“总办”,起草和制订过《译书局章程》,对翻译机构中岗位的设定和人员的分工合作、具体的计酬办法、翻译合同的拟订、译名的统一,等等,有一整套具体可行的想法和管理方案。
《章程》分四个部分。
“局章”和“薪俸”部分规定,“总译”挑选外国中小学教科书,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估定翻译的稿费和所需时间,并按照译者的专长来分派任务。
林纾翻译风格:速度快、自由式古文、林译小说的语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文,小说中出现很多白话、外来语和欧化句法。
他继承了传统古文的长处,又冲破了古文的严格定律,在词汇、句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意译、忠于原文不足之处:讹的毛病、不忠于原文、对原文删减或增加翻译的影响宣扬爱国精神、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观、新的生活和艺术理念、推动新文化运动归化,意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是林纾采用的基本的翻译主张。
翻译概论 知识点总结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概论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接受者的认知过程、翻译技术、翻译评价等方面。
在翻译概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译的定义、分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等关系,可以研究和分析翻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探讨翻译活动的内在逻辑和思维过程,可以探索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可以评价和分析不同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成就,可以洞察翻译行为的伦理和社会责任等等。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翻译概论起源于古代的翻译实践和文学批评,发展于19世纪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成熟于20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而在当今世界,翻译概论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壮大。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翻译概论必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研究前景。
翻译概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翻译概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可以学习到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可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广度。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检验相关理论和假设,可以获取和积累实际的翻译数据和资料,可以分析和总结不同翻译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翻译活动的规律和差异,可以评价和比较不同翻译作品的优劣,可以揭示和阐释翻译活动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效果。
翻译概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自然语言、人文文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看,翻译概论涉及到的语言范畴和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和共性,而翻译概论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差异和共性,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和互补。
从人文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概论涉及到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非常广泛,而翻译概论就是要研究和理解这些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翻译理论知识点总结

翻译理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选择、语言习惯等。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过程的学科,它探讨了翻译的原理和方法,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对翻译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目的是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源语言的信息。
翻译的对象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文本,比如文学作品、科技论文、商业合同等。
翻译的过程包括解读源语言文字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组织语言篇章等。
二、翻译的类型翻译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分类。
按照翻译的形式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按照翻译的用途可以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按照翻译的对象语言可以分为中译英、英译中、中译法、法译中等。
不同类型的翻译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三、翻译的原则翻译的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则、通顺原则、信达原则等。
忠实原则要求翻译者要忠实于源语言的表达,不得随意增加、删减或变换原文的意思;通顺原则要求翻译的语言要通顺自然,不得出现生硬、拗口的表达;信达原则要求翻译的目的是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源语言的信息,不得出现歧义或误导。
四、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方法是指翻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采取的手段和策略。
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游移译等。
直译是指尽可能地保持源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结构,对词句进行逐字逐句翻译;意译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对源语言的意思进行调整和转换;游移译是指在直译和意译之间进行灵活地跳跃,根据具体的翻译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五、翻译的难点翻译的难点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常见的翻译难点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语域差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恺彻未到此时,此间有何景物。
……一下就把读者引入一戏剧性场景之中,将原文“信息型”功能巧妙转换成一种“呼唤型”功能,极大地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了《天演论》在中国读者中的广泛流传。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严复的“ 信、达、雅”作出过各种新的解释。
林语堂认为,这“三字诀”就是指“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例如译文译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文求其必信必达之外,“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信达雅'三字的含义,尤其是‘雅'字的含义,根据这样解释,已不完全是严复的本义,而取其变义了。
事实上,后来一直说信达雅,已很少在拘泥于严复的本义,尤其对‘雅'字,似乎人人能解,但是解各不同,如释为雅训,典雅,文雅,优雅,优美,文采,风格,讲究文笔,注重修辞,强调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得翻译理论,《翻译通讯》 1983/8 )。
还有人认为,严复的“三字诀”换言之就是“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格得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 雅” 实则是讲究“ 修辞” ,讲究译文表达要有精神和美感“ 文采” ,但现在通常把它阐释为“ 保存原作的风格” 。
2) 鲁迅的译观:鲁迅共翻译十四个国家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包括俄、日、英、法、德、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捷克等多个国家不同作家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总字数达三百万以上。
(1) 鲁迅对翻译的结论性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2)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实秋),提出了“ 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3) 他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 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的。
只是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
理由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须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雾,怎么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鲁迅· 几条“顺”的翻译)。
”(佘协斌:略论鲁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1983/4 )。
所以,鲁迅所讲的“宁信”,是强调要忠实于原文,“这所谓‘不顺',绝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盖上'。
‘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
二是指要从外国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成分(徐新民,鲁迅与科普翻译,《翻译通讯》 1983/9 )。
“不必否认,这些充满‘洋气'的外来语,中国读者起初看起来确有些不顺眼,念起来不顺口,但见得多用得多了,‘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鲁迅:翻译的通信)。
……诸如‘我想今晚去拜访您,要是您不觉得有什么不便的话'这类外来句法,今天不是已经说得顺、听得懂,而且完全‘融入'到汉语中去了吗?”(佘协斌, 1983/4 )。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满,对西方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使他始终坚守着直译方式,坚持直译甚至硬译来打破传统的封建文化,输入异样的句法来创建新文化。
通过翻译,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少的先进文化因素输入进来,借助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进行批判和改造,用文艺来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唤醒麻木的国民性,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也正是他当年弃“医”从“文”的初衷和动机。
3) 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 :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
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都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
” 因此,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他根据自己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多次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硬搬,提出了中西语言上的 10 大不同点:“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等。
因而,“ 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
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主张翻译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做到“ 神形兼备” 、传神达意。
4) 钱钟书的“化境”说:所谓“化境” (Sublimation) ,是指原作在译文中就象“ 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精魄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翻译出的东西的:“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因此,他赞同西方所谓“翻译者即反叛者”(“ Trandutttore traditore ”——“ Translator, trator ”)的说法,认为好的译文应该在艺术上胜过原文:“译者运用‘归宿语言' 超过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傅雷与钱钟书都是从美学 (aethetics) 角度提出的翻译原则。
而当代许渊冲先生也从这一角度提出了翻译中国诗词要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张 (1979) ,并且指出这三美标准并非同等重要:“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三美”原则强调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重点。
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可译,因为“落木萧萧”三个草头,“长江滚滚”三个三点水,“萧萧”、“滚滚”又是叠字,这种形美和音美如何能转达呢?其实,创译法就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如下面的译文:The boundless forest sh eds its leaves sh ower by sh ower ;The endless r iver r olls its waves h our after h our .原诗的“无边”和“不尽”对仗工整,译文 boundless 和 endless 也是遥遥相对;原诗“萧萧”是叠字,译文也重复了 shower ,并且和“萧”音似;原诗三个草头,译文也是三个“ sh ”的头韵,原诗有三个三点水,译文也有两个词是“ r ”的头韵。
但是原诗“滚滚”这对叠字只译了意,而没有传达原文的音美和行美,这是有所失,但加上了“ hour after hour ”(时时刻刻)这个叠字片语,就可算是三美齐全了,因为原诗“不尽”可以包括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含义,在空间方面是无穷无尽,在时间方面就是时时刻刻,所以加上这个片语,就是以创补失,创造一个叠字片语来弥补形美方面的损失。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2006 : 14 ,五洲传播出版社)4 . 3 几家西方译论常识(计划学时 6 学时)本节重点:常识性概念: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纽马克文本分类说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赖斯的文本分类说,费米尔的目的论,诺德的纪实翻译法和工具翻译法,奈达的功能对等4 . 3 . 1 西方古典、近代译观摘要:从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到十八世纪末。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翻译家们直接根据自己的实践对翻译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论述,其代表人物有古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前 106-43 )、古罗马诗人与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前 65-8 )、古罗马宗教作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主要译者哲罗姆(或杰洛姆)和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 1483 —1546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