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a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a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a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可能造成冠状动脉损伤,超声心动图是川崎病患儿经常要做的一项检查,是评估冠状动脉的主要手段。

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中,中国儿童的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正常值是3岁以下<2.5mm,3-9岁<3mm,9-14岁<3.5mm。

冠状动脉内径超过正常范围或局部扩张,即可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日本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大的诊断标准是5岁以下冠状动脉主干内径>3mm,5岁以上>4mm,或内径大于近端连接血管直径的1.5倍以上。

我国的标准和日本的标准年龄跨度都比较大,目前主张用Z值,即体表面积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径来进行评估,会更加客观。

同龄的患儿由于胖瘦高矮不同,体表面积不同,血管内径也不同。

我国的Z值没有相对参考值,目前采用的是日本或加拿大的Z值评估标准,Z值<2为正常,远端冠状动脉及其他非冠状动脉血管≥相邻内径的1.5倍为异常。

用Z值来评估冠脉的正常值,对患儿而言更加有针对性。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它可能导致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异常。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研究表明,感染、遗传和免疫力异常都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

针对川崎病的诊断需要参考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指南,其中Z 值计算公式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

Z值反映了病情严重程度的程度,它是依据在川崎病患者体内检测到的炎性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浓度和实验室参考值的比率计算出来的。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Z值 = (检测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
其中,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利用正常儿童(非患川崎病)的数据来计算。

具体来说,要计算平均值,需要从一组正常儿童的炎症细胞计数中计算得出。

同样,标准差可以通过测量正常儿童的炎症细胞计数值的差异来计算得出。

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计算出每个川崎病患者的Z值。

值得注意的是,川崎病患者血液中的炎症细胞计数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变化,因此,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测量Z值,并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它们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

此外,虽然川崎病的Z值计算公式是一个基础而且重要的参考指标,但是在诊断和治疗川崎病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临床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疾病程度和治疗效果。

总之,川崎病的Z值计算公式是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参考指标。

针对每个患者,医生都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结合其他临床指标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KD冠脉成像方法及临床价值

KD冠脉成像方法及临床价值

KD诊断标准
• 如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存 在,则具备5项中的3项即可诊断本病。
• 所以,早期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在KD的早期诊断中具有 重要的临床价值。
• Timely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has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defined from absolute luminal dimensions from 25% to ≈4%.
• 3. RCA远端:沿着右后房室沟运行,从急性心缘至后降支 起点。
• 4. RCA后降支:一直沿后室间沟下行到存在时。
MLCA
5.LCA从左冠状动脉开口延伸到左分支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LAD分段
• 6. LAD近端,包括第一间隔穿支。 • D远端:第一间隔支以远,到第二对角支之前。 • 8.左前降支末段:沿前室间沟走行,向下可到达或绕过心
• 2 #.RCA中段:
• 心前区左室长轴切面(声束向下)
• 心尖四腔心切面

剑下左室长轴切面
• 剑下左房室沟短轴切面
• RCA1#和2 #在心前区胸骨左或右缘第3肋间可见到。
• 3 #.RCA远端: • 心尖四腔心切面 • 剑下心房长轴切面
• 4 #.RCA后降支:

心尖四腔心切面
• 剑下心房长轴切面
第一对角支 9#
LCA 5 #和对角支 9 #
LAD近端和远端 6 #, 7 #
冠脉内径的测量:后缘到前缘
KD冠脉异常改变
• 急性期从近端向远端发展。 • 只累及远端而近端正常几乎没有。??? • 多数仅仅表现为冠脉扩张,Z-score<2.5,多数在急性期4-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高热持续5天以上、口腔黏膜炎症、结膜炎、皮疹、肢体末端红斑、颈淋巴结肿大等。

川崎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免疫、感染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可能是其发病的原因。

对于川崎病的诊断,除了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判断外,还可以通过计算川崎病患者的z值来辅助诊断。

川崎病的z值计算公式是根据病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得出,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指定正常参考区间:a. 年龄相关参数: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高,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或相关专业机构所提供的正常参考区间。

b. 其他相关参数: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等参数,可以参考国内外研究所提供的正常参考值。

2. 数据收集与整理:a. 确定病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相关参数。

b. 收集病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

3. 计算z值:a. 确定正常参考区间的平均值(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b. 根据病患者的数据和正常参考区间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以下公式计算z值:z = (观察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4. 判断结果:a. 根据计算得到的z值,可以根据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来判断患者的数据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

b. 通常情况下,z值在正负2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超过正负2则认为是异常范围。

川崎病的z值计算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可以作为一种筛查工具用于评估川崎病患者的病情。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计算方法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临床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川崎病。

对于川崎病的确诊还需要进一步临床评估和详细检查。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冠脉内径Z值的临床意义分析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冠脉内径Z值的临床意义分析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冠脉内径Z值的临床意义分析雷国龙【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9(032)021【总页数】2页(P3517-3518)【关键词】川崎病; 超声心动图; 冠脉内径Z值; 儿童【作者】雷国龙【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 4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5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病变,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予以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1]。

以往临床仅通过测量冠脉实际内径来评价冠脉的扩张情况,以辅助诊断川崎病,但对于正常生长发育的儿童准确性不高,近年来临床采用经体表面积矫正的标准值(Z值)反应冠脉的结构变化,本文中主要分析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冠脉内径Z值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65例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50例为对照组。

疾病组患儿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川崎病诊断指南》的诊断标准[2],两组受检者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天性心脏病者,排除各种出疹性传染病、病毒感染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与川崎病症状类似者。

疾病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3.8±1.2)岁,发热时间1~20d,平均发热时间(9.5±3.0)d;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年龄(4.0±1.2)岁。

两组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均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美国GE VOLUSON S6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探头频率1.5~5MHz,在受检者处于安静合作状态或睡眠状态下实施检查,常规扫查心脏的结构和血流情况,记录心电图并储存动态图像,通过回放测量。

川崎病诊断治疗

川崎病诊断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心脏病专科会诊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治疗,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
• 定义:初次注射IVIG后仍持续发热36小时或以上,或者再度发热。发生率10%-20%。IVIG无反应者并发冠 状动脉病变分险较高。
• 诊疗建议:(1)应用第二剂IVIG(2g/kg) (2)大剂量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单次输注:5mg/kg(输注时间2h以上)
钙调磷酸酶-AFAT通 路抑制剂
重组IL-1受体拮抗 剂 烷化剂阻滞DNA复制 用白蛋白置换血浆
IV:3mg/kg.d q12h PO:4-8mg/kg.d q12h 维持血药浓度低谷50-150ng/ml;2h分峰浓度300600ng/ml 2-6mg/kg.d 皮下注射
持续发热
转氨酶升高, 低白蛋白血症, 发病初即严重的贫血, 早现冠状动脉瘤, 巨噬细胞活化
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阿那白滞素/卡那单抗)
分级 1 2 3 3.1 3.2 4 4.1 4.2 4.3 5 5.1 5.2 5.3 5.4
冠状动脉异常的危险分层
说明 任何时期均无冠状动脉扩张(Z值<2) 仅冠状动脉扩张(Z值2.0-<2.5) 小型冠状动脉瘤(Z值≥2.5-<5.0) 现有或持续存在的 冠状动脉瘤至仅为灌装动脉扩张或无冠状动脉扩张 中型冠状动脉瘤(Z值≥5-<10,且瘤体直径<8mm) 现有或持续存在的 减小至小型动脉瘤 减小至仅为冠状动脉扩张或无冠状动脉扩张 巨大冠状动脉瘤(Z值≥10,或瘤体直径≥8mm) 现有或持续存在的 减小至中型冠状动脉瘤 减小至仅为冠状动脉扩张或无冠状动脉扩张 减小至仅为冠状动脉扩张或无冠状动脉扩张
原田评分(Harada评分):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评分

感染因素对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感染因素对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感染因素对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赵春娜;杜忠东【摘要】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诊断中包含KD的病历,截取人口学信息、临床发现、急性期和后遗症期超声心动图发现、转归,对每份病历重新行典型KD、不完全KD、IVIG抵抗、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和合并感染的甄别.分为KD感染组、KD非感染组分析组间临床发现的差异,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非冠状动脉病变组分析感染因素的差异.结果 2 331例KD患儿进入分析.KD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为57.1%(1 331/2 331),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0%(840/2 331).KD感染组与KD非感染组年龄、发热天数及不完全KD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组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伴发腹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并感染的KD患儿年龄多<1岁,易表现为不完全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伴发腹泻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5(010)006【总页数】4页(P454-457)【关键词】川崎病;感染;冠状动脉病变【作者】赵春娜;杜忠东【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川崎病(KD)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是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

在发达国家,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2]。

目前KD的病因尚不明确,感染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从流行病学特点来看,KD具有自限性和低复发率的特点,其年龄分布、流行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均与感染性疾病流行特征一致,但目前尚无证据显示某种特异的病原体是引起KD的独立因素[3]。

2014年日本川崎病的治疗指南

2014年日本川崎病的治疗指南

处理方法及用量
•始疗:通常在KD发病7天内给予IVIG。 •剂量:急性KD建议IVIG剂量为每日2g/Kg,一次性给药;或者每日 1g/Kg,连续用1或2天,改为一次性给药;或者每日200-400mg/ Kg,连 续3-5天,分次给药。 •方法:在予以每日1g/Kg时,如果在第一天就能看到临床疗效,就可能 没必要继续治疗到第二天。对于每日2g/Kg的一次性给药方案,在给药 后的第30-60分钟内必须采取较慢的输注速率并密切监测,因为可能会 出现过敏反应,如果在治疗的第1小时内(平均速率=0.01mg/Kg每分钟, 最大速率<0.03mg/Kg每分钟)未出现不良反应,那么就可以在12-20h内 静脉滴注完,输注速率不可过快,因为可能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出现容 量超负荷,输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
缓解无复发 ASA减量至5mg/Kg/天,对于有动脉瘤的患者, 根据严重程度,加用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发热持续存在或复发 (以下治疗方法可以单用或合用,根据病 人的情况和各医疗中心的指南而定)
IVIG再 治疗
15-30mg/Kg IVMP, 1-3次(+/-随后PSL)
2mg/Kg/天PSL(CRP 正常后逐渐减量)
治疗升级为二线治疗。
如果病人的风险评估提示为严重KD(如疑似耐IVIG患者), 号标记的二线疗法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KD诊断
号标记的三线治疗可用作二线治疗。
发热
2g/Kg IVIG+30-50mg/Kg/天 ASA
无发热
5mg/Kg ASA,一次,有动脉瘤的患者根据严重程度,加用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Nakamura Y, Yashiro M, Uehara R et al.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 Results of the 2009–2010 nationwide survey. J. Epidemiol. 2012; 22: 216–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
性疾病,首次在日本被描述并命名。

该病主要影响小儿,特别是亚洲人群,而且在小孩中的患病率呈现出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变化。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确定川崎病诊断的有效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指标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

其中,川崎病的Z值计算公式是根据川崎病患者临床特征和
实验室指标测定,通过将患者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并将患者的测定结果转化为Z值,以确定与川崎病相关的异
常指标。

Z值是一种描述测定值在参考人群中相对水平的统计量,Z值计算公式如下:
Z = (实测值 - 均值) / 标准差
其中,实测值是指川崎病患者的测定结果,均值是指正常儿童参考值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指正常儿童参考值的标准差。

通过计算Z值,可以将川崎病患者的测定结果转化为与正常儿童
参考值的标准差偏离程度,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川崎病相关的异常。

川崎病的实验室指标常用的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
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

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计算出与川崎病相关指标的
Z值,以辅助诊断。

除了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也是川崎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回声增多、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等。

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判断川崎病的严重程度。

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尝试使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新的技术来辅助川崎病的诊断,探索新的潜在指标和生物标志物。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组和代谢组进行分析,寻找与川崎病相关的异常变化,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识别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川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等多个方面,单一指标的异常并不足以确定川崎病的诊断。

因此,在使用Z值计算公式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和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总结起来,川崎病的Z值计算公式用于将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转化为与正常儿童参考值的标准差偏离程度,以辅助川崎病的诊断。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和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同时,新的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也为川崎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