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
夜半歌声_浅析爱伦_坡_乌鸦_之美

1 时空的安排 《 乌鸦》 的成功源于爱伦·坡的深刻、严密的文 学批评理论和他不断的创作实践, 源于他丰富的 科学知识,更源于他杰出的诗人天才。 时间与空间 是诗中叙述很值得关注的两个层面。 诗的第一节 第一行就明白指出: 这是一个阴郁沉闷的子夜;之 后第二节第一行述者补充道: 这是一个萧索的十 二月里的一个萧索的子夜。 这一时间非常重要,效 果明显:严冬的一个深夜,又黑又冷,形单影只,难以 入眠,神思恍惚。 这是述者凄苦难耐心理的真实写 照,与整首诗的主题是一致的,有助于营造极其伤 感的氛围,悲自从中来。 深夜意味着恐怖,神秘莫 测,往往也是各种幽灵及邪恶之物出现的时刻。 可 见, 一开始确定 的 这 个 时 间为 后 来 乌 鸦— ——不 祥 之物的出场及烘托整首诗的氛围作了很好的铺 垫。
产生各种不同的裂缝。 即使砌体产生微小的裂缝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外观并降低其使用寿命。 现就影响墙体质量的因素及墙体裂缝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砖混结构;质量;裂缝
从_乌鸦_看爱伦_坡的诗论与创作主题.kdh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入睡: “From my books surcease of sorrow——sorrow for
the lost Lenore—— For the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Clasp a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凭着我们都崇拜的上帝——凭着我们头顶的苍天, 请告诉这充满悲伤的灵魂, 它能否在遥远的仙境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纤尘不染,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美丽娇艳。”) 美丽少女的死亡,让年轻人的悲伤和忧郁都到了极限; 而这种让人心灵震撼的悲伤和忧郁,也让诗人把他极致的美 表达了出来。
外国文学研究
从《乌鸦》看爱伦·坡的诗论与创作主题
○印层层
摘 要:本文以《乌鸦》为例,分析了爱伦·坡的主要诗歌理论:篇幅不宜过长、要创造美、要以忧郁为基调等, 以及其重要的创作主题:美女之死,让读者体会真实情感与艺术技巧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震撼力。 关键词:《乌鸦》 爱伦·坡 诗歌理论 美女之死
该诗用词简单朴素声韵悠扬看似一首自然赞歌和个人哀惋心态的隐在倾诉但由于诗中的含混ambiguities历来人们对这首诗的意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诗表达了个人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至于是什么关系则各执一词有说是个人对文明的厌恶和对自然的向往有说是个人既对文明社会中名利追求不舍又想同时占有自然表现了人的无尽贪欲
美,却将美附着于死亡之花,与恐怖和诡异相伴相生。
爱伦坡《乌鸦》赏析

爱伦坡《乌鸦》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乌鸦》赏析
爱伦坡,美国哥特式文学大师与先驱,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
而其在《乌鸦》中也糅合了具有死亡之美的哥特式元素。
《乌鸦》一开篇就给读者营造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在阴郁寒冷的午夜,除寒风呼啸之外只余男子的翻书声,一切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突然而至的敲门声,惊醒屋内之人,应门而去却发现屋外空无一物,只有肆虐的狂风融合在黑夜之中。
旋身离去敲门声又起,乌鸦随声而至,停留在房门的半身雕塑上。
午夜恐怖而阴森,为乌鸦——这来自幽河冥界的使者奠定了基调。
而故事又发生在狭小阴暗的小屋,这就突出显现了哥特式写作手法——恐怖与死亡交融(午夜,封闭小屋,乌鸦,亡魂)。
小屋也曾是男子与妻子的爱巢,紫色窗帘,紫色天鹅绒椅,浪漫温馨,如今物什仍在,人却消亡,空余男子,睹物思人。
此时乌鸦强行进入男子封闭的空间,以它的四字箴言“永不复回”,打碎了男子的幻想。
颤抖的灵魂在呼啸的寒风中追问着冥之使者可有神药忘却相思之苦,红尘之恼,换来的还只是“永不复回”。
永不复回的时光,永不复回的爱人,将会带走沉浸在永恒悲痛中无法醒来的灵魂:既然现世无法再见,那就相约幽冥河畔,彼岸尽头再相遇,相拥。
浅议爱伦_坡诗歌理论在_乌鸦_中的体现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成就卓越。
本文从篇幅、主题、音乐性等方面分析了《乌鸦》一诗对爱伦·坡《诗的原理》中诗歌理论的体现。
得出《乌鸦》是其诗歌理论最完美体现的结论。
关键词:爱伦·坡;《诗的原理》;《乌鸦》中图分类号:I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9-0018-02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极具原创性的天才作家,在诗歌、小说和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经典之作,对后代作家们影响深远。
爱伦·坡可算是一位文坛怪才,他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曲折,极具悲剧色彩:1岁时父亲离家出4400走,3岁时母亲病故,他由苏格兰商人夫妇收养。
17岁进入佛吉尼亚大学,但一学期后因与养父争执,负气出走,开始他的文学生涯。
21岁爱伦?坡因贫穷所迫入西点军校,不到一年又因渎职除名,而后几年穷困潦倒,以写作糊口,先后在纽约、费城的几家杂志当编辑和专栏作家。
26岁时,爱伦·坡与年龄比他小一半的表妹秘密成婚,两人感情甚笃,但生活却清苦动荡,12年后妻子病故,他不堪打击,常常借酒浇愁,麻痹灵魂,借以逃避现实,最终精神失常,两年后因饮酒过度死亡,结束了短暂多难的一生。
爱伦·坡早年,因南方贵族化教养与北方资本主义化的社会环境的矛盾,以及热烈个性与现实束缚的矛盾,就显现出对现实的反抗和逃避。
他与当时重视商业利润的社会格格不入。
他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观,视艺术为生命,创作时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
他强调文学作品的唯美,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和谐,认为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美;只有美才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共鸣。
爱伦·坡文学作品多以梦、死、恶的主题。
梦是他对现实的逃避,而执着于死的主题,一方面是因为在他悲惨的个人生活中曾亲眼目睹数个所爱的人的死亡;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死是一种比梦更神秘更富诗意的永久性解脱。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doc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了他诗歌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诗歌作品形式精美,音韵优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写道: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长诗,长诗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
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它能够激动人心,使灵魂升华。
而人们激动的短暂乃是心理的必然。
因此要创作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富于美感的诗,根据他的说法,长度在一百行上下的诗歌最为理想。
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哲学》中,非常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主张,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女之死这一主题。
他在文中指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同时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此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
爱伦坡由此得出结论美妇人之死无疑地是最富有诗意的主题而这主题如由悼念亡者的恋人口中说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乌鸦》就是以这一主题为基调的。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诗作,坡关于诗歌主张的主题之美、形式之美、音乐之美在这首诗里得以充分体现。
坡在《创作哲学》一文中分析了该诗的创作过程,他有意识地选择了乌鸦这个不详之鸟来寄托。
最大限度的悲痛与绝望,这首诗要表现的就是坡最热衷的主题即由死亡所带来的忧郁美,即主题之美。
《乌鸦》一诗的形式别具一格。
爱伦坡为使诗歌达到整体的艺术效果,创作之前,诗人对该诗的长度进行了认真的考虑,认为一首诗不宜太长,太长则读者容易倦怠,或易受干扰,难以卒读;一首诗也不宜太短,太短则有点像格言警句,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说道:一部作品只有一口气读完,否则其美的统一感便会消失,因为尘世间的杂事会干扰。
所谓长诗,如弥尔顿的《失乐园》,实际上是由诸多短诗构成的,即其整体效果是诸多短暂效果所形成的坡在确定了诗的范围和长度后,运用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设计了一次能读完的最佳长度即《乌鸦》的108行;《乌鸦》全诗由18节构成,每节都有6行,前5行字数相近,音节相当(都是15至16个音节),最后一行字数及音节仅为前5行的一半。
领略超凡之美——读爱伦·坡的《催眠启示录》

领略“超凡之美"——读爱伦坡的《催眠启示录》李映埕(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摘要:爱伦坡在《催眠岩示录》中孕育了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阐述了他对宇宙与上帝、物质和精神、生与死的看法。
本文尝试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坡在宏观的背景下思考宇宙和人生的超凡脱俗之美。
关键词:超凡之美宇宙与上帝物质与精神生与死爱伦坡是一位有着世界性影响的美国作家,阅读他的文章,我们可以恣意领略到音韵和谐、高贵典雅之美,怪异恐怖、颓败腐朽之美。
疯狂脱俗、抽象玄虚之美,对美的追求使他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第一人。
《催眠启示录)(M es m er i c R evel a t i on)所启迪我们的不仅是具体的艺术形式美,更是一种震荡灵魂的超凡美,也就是坡所认为的超凡脱俗的神圣美在尘世的惊鸿一现。
曹明伦先生说。
只要窥见了这种“美”的光芒,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便会平息。
但这种“超凡之美”(s uper nal beaut y)非凡胎肉眼所能窥视.所以坡要通过他梦幻般的作品让世人隐隐约约地对其瞥上一眼。
字宙与上帝《催眠启示录》是医生与冥冥之域的对话.是关于上帝是否是某种无粒子物质的讨论。
这组活人与死者的对话实际上暗示着作者自己的思辨过程,是自己与自己的辩论。
故事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坡在“我”与凡柯克先生两种视角之间变换.在凡间人世和冥冥之域之间3.119-世-±-L70-q-代至20-世-纪70年代。
归化在中国翻译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19世纪末期.译者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
很多翻译者关注的是译文是否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趋势相一致.而并不关注译文是否忠于原文,因此很多西方的译作会有着明显中国语言和文化特色的痕迹,而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傅东华作为一名译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翻译界主流思想的影响。
3.2中国小说的结构对傅东华翻译策略的影响很大。
列弗维尔曾提出中国小说特别重视情节的发展。
《乌鸦》赏析

《乌鸦》赏析
《乌鸦》是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饱受罪恶和忏悔的折磨,终因一只乌鸦的到来而达到了“凯旋”。
故事中,主人公失去了至爱的妻子,并因自己的疏忽而对此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懊悔。
他想到了在这个痛苦的时刻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突然出现的一只乌鸦改变了他的决定。
乌鸦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从我的心中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句话不断地刺痛着主人公的伤口,同时也让他渐渐明白了一些事实。
首先,乌鸦这只动物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黑暗的气息,恰好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相契合,也因此才引导他逐渐面对和接受自己的过去。
其次,乌鸦在不断地重复着那句话,逐渐将主人公从自我懊悔和痛苦的谷底引向了对妻子逝去的正常哀悼。
最后,在主人公结束了内心的挣扎和懊悔之后,乌鸦也“凯旋”离去,留下了主人公与他自己过去的和解,以及未来生活的希望。
通过《乌鸦》这个寓言,爱伦·坡揭示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治愈法,即通过揭示和接受过去的错误和缺憾,来实现对未来的和解和希望。
同时,在小说中,爱伦·坡还通过乌鸦和主人公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永恒的探究和思考。
总的来说,《乌鸦》这篇小说不仅情节新奇、引人入胜,更是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读完这个小故事,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人生的道理,更可以在艰难的时刻,寻找到一丝希望和勇气。
爱伦·坡和他那只神秘的乌鸦——爱伦·坡的《乌鸦》作品赏析

收j鸸日期:201 3-5-31;修改j禹:2013-7-1 Teachers
84)。对死亡美的追求,正是人们对渴望不可及 的美的追求,是对永恒美的渴望。这种追求是痛 苦的、无止境的,但其过程却是美的,是一种精 神的享受和境界的陶冶。
埃票篡磊蔗曩二
1.内容简介
《乌鸦》一诗讲述了一个青年学生,由于失
思非但没有平复,反倒倍加沉重。
2.爱伦・坡的诗歌美学
爱伦-坡认为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表现 美,即在读者中引起美的情感,美的享受。而美 的目的就是要在读者心中产生“令人升华了的心
灵震颧”。无论什么样的美,只要能打动人的心 灵,能让人情动泪下就能使人的心灵净化。因
风格。他在代表作《乌鸦》一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只令人印象深刻的乌鸦。本文从内容简 介、爱伦・坡的诗歌美学、创作灵感的由来、特点分析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
者对联乌鸦》一诗的理解。
关键词:爱伦・坡;
【中图分类号】106
《乌鸦));赏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204—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5
2004(4). 张艳.论Ⅸ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
反映与心理诉求[J].山花:作品研究,2011(3).
万方数据
爱伦·坡和他那只神秘的乌鸦——爱伦·坡的《乌鸦》作品赏 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高金和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 疯狂英语(教师版) 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1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
埃德加爱伦坡被以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他与惠特曼、狄更森一起被称为19世纪美国最有创造力的三位诗人。
爱伦坡的为诗而诗的观点决定了他诗歌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诗歌作品形式精巧,音韵优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写道:我以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长诗,长诗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
诗之所以为诗,是由于它能够冲动人心,使灵魂升华。
而人们冲动的短暂乃是心理的必然。
因而要创作出能给读者留下深入印象的富于美感的诗,根据他的讲法,长度在一百行上下的诗歌最为理想。
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哲学)中,非常具体地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主张,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女之死这一主题。
他在文中指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同时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而当死亡与美严密联络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
爱伦坡由此得出结论美妇人之死无疑地是最富有诗意的主题而这主题如由悼念亡者的恋人口中讲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乌鸦)就是以这一主题为基调的。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诗作,坡关于诗歌主张的主
题之美、形式之美、音乐之美在这首诗里得以充分体现。
坡在(创作哲学)一文中分析了该诗的创作经过,他有意识地选择了乌鸦这个不详之鸟来寄托。
最大限度的悲哀与绝望,这首诗要表现的就是坡最热衷的主题即由死亡所带来的忧郁美,即主题之美。
(乌鸦)一诗的形式别具一格。
爱伦坡为使诗歌到达整体的艺术效果,创作之前,诗人对该诗的长度进行了认真的考虑,以为一首诗不宜太长,太长则读者容易倦怠,或易受干扰,难以卒读;一首诗也不宜太短,太短则有点像格言警句,不能到达一定的效果。
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讲道:一部作品只要一口气读完,否则其美的统一感便会消失,由于尘世间的杂事会干扰。
所谓长诗,如弥尔顿的(失乐园),实际上是由众多短诗构成的,即其整体效果是众多短暂效果所构成的坡在确定了诗的范围和长度后,运用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设计了一次能读完的最佳长度即(乌鸦)的108行;(乌鸦)全诗由18节构成,每节都有6行,前5行字数相近,音节相当(都是15至16个音节),最后一行字数及音节仅为前5行的一半。
就是18节这样的6行诗组构了全诗。
因而,全诗从形式上看整洁划一。
显然,作者对该诗的展开方式是平直、刻板的,也正是这种刻板与全诗的气氛高度一致,表现了述者已悲哀麻木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
音乐美是(乌鸦)最突出的特点,其节拍感和旋律感非常强。
在(诗歌原理)中,坡以为诗歌只要与音乐结合才能够找到诗歌发展的最广阔的领域,他还给诗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美之节拍创造。
坡在(创作哲学)中为(乌鸦)设计的韵律为扬抑格。
每一行的第一个音节是重读音节而第二个音节是非重读音节。
其一、三行的八音步与二、四行七个半音步交替出现,最后一行以三个半音步包含一个三重韵的迭旬结束。
其节拍格式始终是ABCBBB。
这种诗歌的创作技巧贯穿于整首诗,为全诗打造出一种神秘、恐惧的气氛,这恰恰与青年悲悼的情绪相应,忠实地表现了该诗低回哀怨、痛苦绝望的基调。
这种韵律所营造出的生离死别、凄惨感伤以及最大限度的悲哀与绝望,让读者在体会死亡之美这一主题的同时深深为之震撼、为之动容。
坡在(乌鸦)中的独创性就在于将这种固定的韵律和格律设计进行各种巧妙组合,大量运用头韵、行内韵、尾韵以及重复,把诗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将青年愁苦的心境贯穿始终,表达了青年呜咽不能自抑的叹息和绵绵不绝的痛苦心情。
1.头韵。
头韵是获得音韵和谐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洁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乌鸦)的音乐美在一定程度
上是取决于头韵的使用。
头韵的使用既获得了音乐效果又加强了诗的意境。
例如,第一节的第一行中,weakandweary,为全诗打下了忧郁、沉闷的基调,句句读来仿佛能感受得到主人公的疲惫、消沉之心境;第三行的nodded.nearlynapping 描绘了青年在困乏至极之时听到的叩门声所产生的动感声音与死寂沉沉的黑夜以及青年心中的忧伤构成了强烈的对应,产生一种恐惧的悬念。
使读者亲身体会到主人公在午夜时分、困乏梦幻之际忽然听到门外响起的轻轻的笃、笃的叩门声,进而为全诗渲染出了神秘、恐惧的气氛。
2.行内韵。
行内韵是指诗行中间的停顿或休止前的重读音节与该行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押韵。
在(乌鸦)每一诗节的1、3行,诗人都运用了行内韵来强调诗歌的音乐性,获得了回响的效果。
这里,仍先选取其第一个诗节为例加以分析:在这首诗里我们注意到爱伦坡精心地安排了dreary与weary,napping与tapping以及下一诗节的uttered与fluttered 等词。
连续的行内韵构成了诗歌高度的统一性,为全诗打下了忧郁神秘的基调。
使得全诗节富有强烈的节拍感,吟诵时产生极强的音乐性。
3.尾韵。
尾韵就是整首诗的韵,是行末词尾元、辅音的重复。
尾韵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音乐手段。
正如坡在(创作哲学)中指出,他刻意选用最响亮的长元音O作为诗歌的
韵脚,很显然诗人在刻意强调这种声音并用它作为全诗的基调。
这个响亮、绵长且低沉并充满哀怨的声音使全诗充满了深沉而阴森的音响。
在这首诗的每节六行诗中有四行押/):/韵,即第二、四、五、六行,全诗/):/韵,共72行,以nothingmore。
evermore或nevermore结束o/):/韵的不断复现加强了诗的内在联络,一环紧扣一环,反复回旋,撼人心灵。
这种音韵好似一种因悲戚呜咽不能言表的情感。
表现了该诗低回哀婉、痛苦绝望的语气,诗中每一个尾韵的使用都会唤起读者心中无限的悲悼,进而使读者和这个青年一起感受着这种悲凉,体味着这种伤痛,直至最后青年心碎,近乎疯狂。
4.重复。
在坡的诗作中,他经常运用词语和短语的重复来强调诗歌的音乐性。
坡在(乌鸦)这首诗的每个诗节结尾处都反复使用了一个短促的重叠词,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效果。
鉴于全诗的基调是悲哀的,那么为确保其整体效果,被重复的词语最好是意义单一、声音响亮、短促有力。
因而为到达艺术效果及音乐美感,坡选择了以O加上r构成的响长元音结尾的nevermore一词。
并让其从乌鸦这个不祥的身躯、不能进行理性思维的动物口中重复出来,似乎乌鸦不断地啃蚀青年人的心,使青年悲愤、绝望。
诗人把nevermore的不断重复与述者的悲悼之情融合起来,并在每一节的使用中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前面7节的
末行除第二节用nevermore外,其余6节都是用nothingmore;从第8节一直到最后的第18节,每一节的末行都是以nevermore结尾。
共重复了11遍。
但根据语境其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nevermore在第8、9、12节中意为乌鸦的名字叫绝不从第10节到最后一节是乌鸦对主人公一系列问题的刻板回答。
这些回答一个比一个离奇怪诞,听起来似乎答非所问,但又觉得非常贴切。
乌鸦一次次用沙哑刺耳的nevermore 将那本来荒唐不经的一幕幕幻觉串联起来,将该诗的主题升华到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哲理探索。
nevermore的重复使用,不仅贴切地衬托了(乌鸦)忧郁、悲悼的主题,渲染出悲凉、抑郁的气氛,有助于表达述者悲悼至极的心境,而且使读者在朗读时充分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充分领略诗中。
这既有效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又加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感。
(乌鸦)费时四年,整首诗格律工整,音韵优美。
坡精湛的创作艺术堪称唯美主义诗歌之经典,也正是这首诗为诗人奠定了世界文坛的不朽地位。
(乌鸦)是坡的诗歌和诗论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诗歌原理)中,坡强调把语言作为呈现诗歌音乐美的媒介。
因此,人把丰富、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和美妙的音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巧妙的把音乐美运用于展示他的经典主题美妇人之死,把诗中的主人公那种痛失所爱后的凄凉、忧郁和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歌的主题美、形式美、
音乐美使得读者能够同述者感同身受,诗中的悲凉、恐惧、绝望也萦绕在读者的心灵,并在灵魂深处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