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诗歌《乌鸦》中文译本的互文性比较与解读
误译的隐藏与显白——爱伦·坡诗作The Raven文言骚体与白话自由体译诗对比

第22卷第]期Vol.22No.1荆楚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2021年2月误译的隐藏与显白爱伦•坡诗作The Raven文言骚体与白话自由体译诗对比赵美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摘要:爱伦•坡的诗作The Raven在中国译介流传甚广。
其早期和晚近的两个中文译本《阿伦波鵬鸟吟》和《乌鸦》各自具有鲜明的翻译特色。
白话自由体译诗《乌鸦》采用直译,质朴平实,用词精准。
文言骚体译诗《阿伦波鵬鸟吟》采用意译,韵致典雅,古韵悠长。
作为学衡译派的代表性作品,《阿伦波鵬鸟吟》反映了比较文学视野下古今中西互相映照、对观并流的文学主张,但在归化置换英诗内容的过程中产生了修辞丢失、省译、增译、错译等诸多翻译失误。
翻译不是主观创作,而是基于一定客观标准的语言表达艺术。
与白话自由诗体的忠实、显白相比,文言古体译诗不仅误译较多,而且对翻译失误有更高的隐匿性。
文章指出,于严肃翻译的要求而言,文言古诗译体难以担当可靠翻译,也不如雅洁的白话在当今读者群体中更能激发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鵬鸟吟;乌鸦;翻译;文言骚体;白话自由体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2-0768(2021)0—0024-08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创作的诗歌The Raven发表于1845年,收录在美国编辑家和评论家鲁弗斯•W•格里斯沃尔德(Rufus Wilmot Griswold)编写的作品集《美国诗人与诗歌》(The Poets and Poetry of America)中[|]476-477o爱伦•坡认为美人夭折是世间最悲郁且富诗意的主题[2]|06O于是,据此构思出一个痛失佳人的多情男子与乌鸦对话,在乌鸦一次次“永不复生”的答复声中深陷绝望的故事。
这首以追思爱人为主题的抒情诗,熔铸了爱伦•坡的诗歌理论,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作为爱伦•坡的诗创代表,The Raven融合了音乐性、精致的文字格调和超自然的氛围,颇值得关注与探讨。
从_乌鸦_看爱伦_坡的诗论与创作主题.kdh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入睡: “From my books surcease of sorrow——sorrow for
the lost Lenore—— For the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Clasp a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凭着我们都崇拜的上帝——凭着我们头顶的苍天, 请告诉这充满悲伤的灵魂, 它能否在遥远的仙境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纤尘不染,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美丽娇艳。”) 美丽少女的死亡,让年轻人的悲伤和忧郁都到了极限; 而这种让人心灵震撼的悲伤和忧郁,也让诗人把他极致的美 表达了出来。
外国文学研究
从《乌鸦》看爱伦·坡的诗论与创作主题
○印层层
摘 要:本文以《乌鸦》为例,分析了爱伦·坡的主要诗歌理论:篇幅不宜过长、要创造美、要以忧郁为基调等, 以及其重要的创作主题:美女之死,让读者体会真实情感与艺术技巧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震撼力。 关键词:《乌鸦》 爱伦·坡 诗歌理论 美女之死
该诗用词简单朴素声韵悠扬看似一首自然赞歌和个人哀惋心态的隐在倾诉但由于诗中的含混ambiguities历来人们对这首诗的意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诗表达了个人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至于是什么关系则各执一词有说是个人对文明的厌恶和对自然的向往有说是个人既对文明社会中名利追求不舍又想同时占有自然表现了人的无尽贪欲
美,却将美附着于死亡之花,与恐怖和诡异相伴相生。
The Raven中英文赏析

哥特式文学首先盛行于18,19世纪的西方世界,旨在描述发生在充满神秘与恐怖氛围中的传奇经历。
许多学者认为,“哥特元素大都运用于小说创作,而诗歌则由于受到情节、节奏与韵律的限制而缺少叙述哥特故事的基础条件” (Tz vetan 25-26)。
但部分学者则坚信“哥特元素不仅存在于小说中,在诗歌当中亦可以分外活跃”(刘守兰:55)。
作为美国哥特文学大师与先驱,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以及他的诗作都充满了哥特式的神奇色彩。
但是大多数学者仅将研究聚焦于其短篇小说中的哥特研究,而忽视了该元素在其诗歌中也存在的现实。
一、爱伦坡所持的哥特式文学理论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
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
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
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
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Poe:133-140)”。
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
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本文将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二、意象塑造1、人与物的塑造《乌鸦》塑造了两个重要形象:年轻男子与乌鸦。
悲伤的男子刚失去他最爱的女子,他企图沉浸于书以忘却伤痛,但一切都是徒劳,他越看书,越被寂寞与悲痛侵蚀;而象征死亡与不祥的乌鸦却在午夜,飞入这间男子曾常与故去情人蕾诺相会的小屋。
此外,诗人还塑造了两个对诗的主旨起重要作用的意象。
其一为黑色,“纯色调可使人产生快乐或抑郁之感”(朱立元:489-490)。
诗中所连续采用的黑色背景,可使读者感到压抑,从而感受男子心底的恐惧与悲痛。
诗中反复出现的“永远不再”亦可看作一种特殊形象。
除该词的原意外,它还具有象征意义。
英国诗歌论文 乌鸦

感受“美”的真谛——埃德加·爱伦·坡《乌鸦》赏析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其作品以及写作思想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诗作,成作于1844年,该诗直接而又体现了坡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为诗而诗。
其主题是他认为最富诗意的“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悲伤”[1]134。
本文拟对《乌鸦》中的独特的韵律、风格以及意象之美进行解读,感受坡在诗歌创造中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一、韵律之美《乌鸦》中的旋律感及其节奏感都特别强,其韵律被公认为是扬抑格调。
凭借着穿插在整篇作品中的诗歌创作技巧,使整篇诗歌具有恐怖而又神秘的艺术氛围。
诗歌依托韵律之美表现出的悲伤甚至是最大限度的绝望和悲痛,深深地让读者为之震撼。
《乌鸦》自始至终笼罩着哀怨的气氛, 烘托出沁人心脾的“忧郁”之美的基调, 这是坡独巨匠心、音义结合的效果。
诗的第一节以绵长、低沉的音韵给全诗定下了“忧郁”的基调: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 weak and weary,Over many a qua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While I nodded, 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As of some one gently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Tis some visitor,” 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1]136这一节中坡精心挑选的词大都是长音, 如:“weak”和“lore”、“door”、“more”。
爱伦·坡和他那只神秘的乌鸦——爱伦·坡的《乌鸦》作品赏析

收j鸸日期:201 3-5-31;修改j禹:2013-7-1 Teachers
84)。对死亡美的追求,正是人们对渴望不可及 的美的追求,是对永恒美的渴望。这种追求是痛 苦的、无止境的,但其过程却是美的,是一种精 神的享受和境界的陶冶。
埃票篡磊蔗曩二
1.内容简介
《乌鸦》一诗讲述了一个青年学生,由于失
思非但没有平复,反倒倍加沉重。
2.爱伦・坡的诗歌美学
爱伦-坡认为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表现 美,即在读者中引起美的情感,美的享受。而美 的目的就是要在读者心中产生“令人升华了的心
灵震颧”。无论什么样的美,只要能打动人的心 灵,能让人情动泪下就能使人的心灵净化。因
风格。他在代表作《乌鸦》一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只令人印象深刻的乌鸦。本文从内容简 介、爱伦・坡的诗歌美学、创作灵感的由来、特点分析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
者对联乌鸦》一诗的理解。
关键词:爱伦・坡;
【中图分类号】106
《乌鸦));赏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204—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5
2004(4). 张艳.论Ⅸ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
反映与心理诉求[J].山花:作品研究,2011(3).
万方数据
爱伦·坡和他那只神秘的乌鸦——爱伦·坡的《乌鸦》作品赏 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高金和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 疯狂英语(教师版) 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13(4)
The Raven中英文赏析

哥特式文学首先盛行于18,19世纪的西方世界,旨在描述发生在充满神秘与恐怖氛围中的传奇经历。
许多学者认为,“哥特元素大都运用于小说创作,而诗歌则由于受到情节、节奏与韵律的限制而缺少叙述哥特故事的基础条件” (Tzvetan 25-26)。
但部分学者则坚信“哥特元素不仅存在于小说中,在诗歌当中亦可以分外活跃”(刘守兰:55)。
作为美国哥特文学大师与先驱,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以及他的诗作都充满了哥特式的神奇色彩。
但是大多数学者仅将研究聚焦于其短篇小说中的哥特研究,而忽视了该元素在其诗歌中也存在的现实。
一、爱伦坡所持的哥特式文学理论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
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
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
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
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Poe:133-140)”。
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
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本文将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二、意象塑造1、人与物的塑造《乌鸦》塑造了两个重要形象:年轻男子与乌鸦。
悲伤的男子刚失去他最爱的女子,他企图沉浸于书以忘却伤痛,但一切都是徒劳,他越看书,越被寂寞与悲痛侵蚀;而象征死亡与不祥的乌鸦却在午夜,飞入这间男子曾常与故去情人蕾诺相会的小屋。
此外,诗人还塑造了两个对诗的主旨起重要作用的意象。
其一为黑色,“纯色调可使人产生快乐或抑郁之感”(朱立元:489-490)。
诗中所连续采用的黑色背景,可使读者感到压抑,从而感受男子心底的恐惧与悲痛。
诗中反复出现的“永远不再”亦可看作一种特殊形象。
除该词的原意外,它还具有象征意义。
从译者角度赏析《乌鸦》中的“三美”

关键词 :爱伦 ・ ;《 坡 乌鸦》 三美” ;“ 中 作 品在英 国轰动一时 ,勃朗宁夫人写信给 爱 伦 ・ 说 :“ 的 朋 友有 的 被 它 的 恐 怖 性 迷 住 了 ,有 的 被 它 的音 乐 性 坡 我 迷住 了” …。这 的确是~ 首 “ 为诗 而诗 ” 的诗 ,诗 中寓意 深刻 的主题 ,
摘 要 :爱德加 ・ 爱伦 ・ 坡是天才的诗人,他 的诗论 强调诗 的美学意义,强调诗歌的统一性。其代表作 《 乌鸦》 以优 美的形 式、韵律 极强的音乐感来表现该诗的死亡主题 “ 美妇人之 死”。本文试从译者的角度,结合许 渊冲诗歌翻译 的 “ 三美” 原则 ,赏析该诗 的 “ 意美” ,
“ 美 ” 和 “ 美” 音 形 。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指出如果一个人仅仅使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炽热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
塞堂
・ 5・ 5
从译 者 角 度 赏析 《 鸦》 中 的 “ 美 " 乌 三
张 秀凤
( 西 师 范大 学 广 广西 桂林 5 10 ) 4 04
文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1 3—0 0 2 X 2 1 )0 0 0—0 2
缠绵回旋 的韵律 、瑰丽动人的诗体无疑是它最突 出的特点 。本 文试 从译 者的角度去赏析 《 乌鸦》 中所蕴含的 “ 意美 ” 音美” 和 “ ,“ 形美”。 爱 伦 ・ 的 唯 美诗 论与 许 渊 冲 的 诗 歌 翻 译 “ 美 ” 论 坡 三 在诗歌创作上 ,爱伦 ・ 坡追求超现实 的唯美与永恒 ,他始终 固执地 坚 持 自己 的 美 学 理论 — — 效 果 说 。为 追 求 纯 艺 术 ,坡 率 先 提 出 了 “ 诗 为 而诗”,首开唯美主义诗之先河 。他 主张诗歌应 该摒弃说 教的功用 ,只 为愉悦读者而服务。爱伦 ・ 在 《 坡 创作 的哲 学》 和 《 诗歌 原理》 中都 终 。 反复强调 了诗 的美 学 意义 和原 则。他 认 为 “ 的 唯一 合法 领 域 就 是 诗 在韵律方面 ,《 乌鸦》大量使 用 了头韵 、行 内韵 、跨行韵 、以及 尾 美”2,“ _ 诗的唯一裁判是审美力”],诗为美而 作,美是诗 的主题 ,获 韵 的重复 。和谐的音韵蕴含了语言的音 乐美 和整齐美 ,使得语 言声情 交 J _ 得美感是艺术 的最终 目的 。许渊 冲在 《 译诗研究》 中指 出:“ 译诗除 了 融 、音 义 一 体 ,具 有 很 强 的 表现 力 和感 染 力 。头 韵 如 w i 、w a 、w a hl e ek e— 传达原诗的内容 之外 ,还 要尽 可能 传达 原 诗的 形式 和音 韵 ” ,并在 r ( . I) nd nal、n pig ( . 3) dsnt 、 D cmbr ( . y L , o 、 er y apn L , iic y ee e L t l 《 毛主席诗词 四十二首》英法 文格律 体译文 的序 言中 ,首次提 出了诗词 7 ),r e ain L 1 ) skn sd ( . 1 ,trl t rr ( . r a 、rda t( . 1 , ie , a l L 3) hi、 e os L l r 翻译 的 “ 三美论”:“ 译诗 不但要传 达原诗 的意 美 ,还要尽 可能传 达它 1 , S、 si、 s o (L 1 , et aig e t ne ( . 1 , su、 4) O tl t d l o . 5) n et 、 nr c L 6) ol r n a 的音美和形美 ” 。“ J 三美 ”是 一个有 机的整 体 ,无一 可以偏废 。其 中 so gr( .1 )等 。这些头韵使 诗句平滑流畅 、朗 朗上 口,使诗作形 t ne L 9 r 意美 ,是 要 传 达 诗 文 的 意境 、内 涵 ,这 是 诗 歌 翻 译 的 核 心 ;音 美 ,是 译 式 优 美 ,同 时 也 使 这 些 词 意 义 更 加 突 出 。 行 内 韵 如 der、w a) L ray er r( _ 诗的节奏及韵式与原诗的对应程度 ;至 于形美 ,主要是在诗句 长短 方面 1 ,n pig apn ( .3 ,rme e、D cm e I ) apn 、t ig L ) e mbr ee b r( J p .7) ,m r w、 , or o 和对 仗 工 整 方 面 尽 量 做 到 形 似 。 br w ( . 9) ma e nme ( . 1 , u cr i or o L , i n、 a d L 1) netn、p rl、 cr i a upe u an t 诗歌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 的有机统一体 ,《 乌鸦 》 一诗借形 以传 ( .1 ) hi、6l( L 3 ,trl 1 L 1 ,b a n 、rpai ( .1 ) 等。这些行 l 4) et g eet g L 5 i n 神,形神兼备。这就要求译 者在 翻译时尽可能兼顾内容与形式 ,保 留原 内韵 十分有效地加强 了诗行 的内部联系 ,使诗作首尾相 接,使 诗行意义 文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 。翻译活动 ,本质上也是一种阅读 ,要传 达 《 紧密相连 ,增强 了诗 的音 乐性 ,使 整 首诗如 一气 呵成。跨行 韵如 np 乌 a. 鸦》 的意美 、音美 和形美 ,译者必须先赏析理解原诗 的意美 、音美 和形 pn 、t pn ( .3 与 rp ig ( .4) ig a ig L ) p apn L ,morw、br w ( . 9 与 r o or o L ) 美 ,才能在心灵感受 、听觉 和视觉上实现美的传递。 SI W ( . 1 ,m ie 、 nme ( . 1 ) 与 nme s ( . 1 ) ba O O L 0) adn a T L 1 a l s L 2 . et e 二 、《 乌鸦 》 一 诗 的 意 美 ig eet g ( .1 n 、rpan L 5)与 et aig( .1 i nr t e n L 6)等。跨行 韵不 仅 在形 式 爱伦 ・ 坡创作 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 “ 妇人之死 ” 美 。这 一主题 曾 上 使 诗 行 之 间 环 环 相 扣 ,前 后 呼应 ,而 且 也 给 诗 作 带 来 十 分 强 烈 的音 乐 遭 人 嘲 讽为 矫 情 、颓 废 。 但 实 际 上 ,坡之 所 谓 的愉 悦 读 者 并 不 是 单 纯 地 效果 。此外 ,爱伦 ・ 坡在 《 乌鸦》 一诗中反复使用 了尾韵的重复 ,尤其 附 和读 者 的感 官 享 受 ,他 是 希 望 能借 助死 亡 的力 量 来 震 撼 读 者 、打 动 读 是 韵 角 m r 反 复 多达 1 oe的 7次 。韵 角 moe的反 复 使 诗 作 一 唱 三 叹 ,成 为 r 者的心灵 ,从而使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美能够彻底净化读者 的心灵。爱伦 全诗的重心 ,极其 忠实地表现 了诗作的哀婉 、痛苦和绝望。诗人运用这 坡在 《 诗歌原理》 中指 出,“ 如果一个人仅仅使用诗来再现 他和世人 系 列 艺 术 手 法不 仅 加 强 了诗 的 内在 联 系 ,一 环 紧 扣 一 环 ,引 起 读 者 反 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 、声音、气 味、色彩和情趣 ,不管他 的感 情有多 复的悲怆,而且使这首诗的音韵铿锵有力,如行云流水 ,读起来朗朗上 么炽热 ,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 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配得上诗人这个 神 口,悦耳 动听。“ eemoe 如主人公一声 接一 声的叹息 ,唤起读者心 N vr r” 圣 的称 号 。 远 方 还 有 一 处他 尚 未触 及 的东 西 。我 们 还 有 一 种 尚未 解 除 的 中无 限 的凄 戚 ,可 谓 全 诗 音 美 的 极 至 。 焦渴 ,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 出解渴 的那泓清泉。这种焦渴属于人类 的不 在格律方 面,英语诗体按重读和非重读音节 的排列及 非重读音节 的 朽 。它 是 人类 不 断繁 衍 生 息 的结 果 和 标 志 ” 。显 然 ,爱 伦 ・坡 所 说 的 数 目形 成 四种 诗 格 :抑 扬 格 、扬 抑 格 、抑 抑 扬 格 、 扬 抑 抑 格 。在 《 乌 诗 中之 美 不 仅 限 于人 类 感 官 所 触 及 的 美 ,还 有那 种 人类 出 于 本 能 所 渴 望 鸦》 中,爱伦 - 坡使用了扬 抑格 ,每~行 的第一个音节是重读音 节而第 的不朽的美、天 国的美 。在爱伦 ・ 坡用诗歌创造 的理想 世界里 ,最动人 二 个 音 节 是 非 重 读 音 节 。其 一 、三 行 的八 音 步 与 二 、四 行 七 个 半 音 步 交 心 弦 的 正 是行 将 陨灭 或 消 逝 的 美 。 替 出现 ,最 后 一 行 以 三 个 半 音 步 包 含 一 个 三 重 韵 的 迭 句 结 束 。 w. L . 在 《 乌鸦》 中 ,“ ”的心绪由那只象征真 、善 、美 的乌鸦 的偈语 We r曾记录过 ,《 我 me 乌鸦》 中有 7 9个音 步 (et l fe,即节奏单位) 。其 中 般的叫声所牵引 。那声声碎念的 “ 永不再见” 明示了有涯的生命和无 7 5个为标 准的扬抑格 ,有 1 近似扬抑 格,只有 4个是扬 抑抑格 ] 0 0个 。 尽 的 真爱 以及 狭 隘 的 世 俗 和 无 极 的 唯 美之 间 的矛 盾 。主 人 公 的 情 绪 由疑 扬 抑 格 类 似 人 的 呼 吸 节 奏 ,使 诗 充 满 起 伏 有 致 的 律 动 和 乐 感 。这 种 诗 歌 惑 到惊 恐 再 到 哀 痛 心 碎 ,正是 因 为见 识 到 了美 的 无 尚纯 洁 以及 认 识 到 了 的创作技巧贯穿于整 首诗,为全诗打造出一种神秘 、恐 怖的氛 围,这恰 尘世之枷锁的严酷无情。爱 伦 ・ 只是不愿采用任何现实生活 中的形象 恰与青年哀伤的情绪相应 ,忠实地表现了该诗低回哀 怨 、痛�
曹明伦先生译《乌鸦》品评

曹明伦先生译?乌鸦?品评曹明伦先生译?乌鸦?品评一、引言艾德加·艾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评论家、诗人、小说家,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宣扬唯美主义,神秘主义。
?乌鸦?是他的经典诗作,代表了艾伦·坡的艺术主张和诗学观念。
这首诗形式优美,音乐性强,读来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因此?乌鸦?的研究和翻译在国内不可尽数。
诗无达诂,译无定本,在?乌鸦?的汉译版本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曹明伦先生的译作是广泛受到好评的作品之一。
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到达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意美、音美、形美浑然一体。
笔者认为曹明伦先生所译的?乌鸦?已最大限度接近了这一标准。
本文将从意达、音美、形似三方面对曹明伦先生的?乌鸦?加以品评。
二、意达作为美国哥特文学的大师与先驱,艾德加·艾伦·坡的作品都充满了哥特式的神秘恐怖色彩。
而?乌鸦?一诗又是他诗学观念的代表。
在一个阴森的风雨之夜,忧郁的男子单独在一个幽闭而狭小的房间中思念他逝去的爱人。
屋外寒风吼叫,黑夜神秘可怖。
突然,主人公的哀思被一阵敲门声打断,乌鸦就这样被引入视野。
男子以为来自黑暗的使者可以给他带来冥界爱人的消息,却被乌鸦以回环往复的同一个词“永远不再〞推进了无以复加的悲伤的深渊。
形容词的使用在衬托气氛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开篇第一句中,作者艾伦·坡就叠加使用了三个形容词“dreary〞“weak〞“weary〞,头韵及尾韵交错使用,读来一唱三叹,使人心生压抑忧郁之感,曹明伦先生将这三个形容词的意思翻译为了“阴郁〞“慵懒〞和“疲竭〞。
“疲竭〞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固有的词汇,笔者猜度曹明伦先生将“疲惫〞和“衰竭〞两个词合二为一而成,疲竭恰好契合“weak〞和“weary〞的意思,且和前半句的“子夜〞共押“ye〞韵,有开篇长叹的效果。
随着诗篇的展开,原作者艾伦·坡展开了他天才般的铺陈。
在?作文哲学?一文中,艾伦·坡对他对?乌鸦?的创作加以解释时说,重复一个词或者在音韵和意义上类似的一组词,有助于加深诗篇的气氛和基调,因此他决定采用叠句,保持相同的音韵贯穿全诗始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伦坡诗歌《乌鸦》中文译本的互文性比较与解读乌鸦
你陪伴着我,
像是一只乌鸦,
仿佛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但学不会离去,
坐在一边的风中。
你的声音这么高,
似乎在告诉我:
“你可以放开手脚,
把自己解放出来。
”
你的鸣叫是对我的歌唱,
在我前面传述,
带着无限的温暖和信仰,
是我最忠实的朋友。
你把所有的忧愁和哀愁,
都淡化掉了,
只剩下那些甜蜜的时光,
让我拥有重生的自由。
当一切变为虚无,
你给我新的希望,
让我了解这不朽之旅,就像乌鸦飞向夜空。
中文译文
你像只乌鸦
在我身边飞翔,
仿佛想要离开这个世界,但又学不会飞翔,
坐在一边的风中。
你的叫声这么高,
似乎在告诉我:
“你可以放开手脚,
把自己解放出来。
”
你的唱歌是对我的歌唱,你的歌声传述,
带着无穷的温暖与信仰,是我最忠实的朋友。
你把我的忧愁和哀愁,
都抹去了,
只剩下珍贵的时光,
赋予我重生的自由。
当一切变为虚无,
你给我新的希望,
指引我去了解不朽,
就像乌鸦飞向夜空。
互文性比较与解读
乌鸦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一只乌鸦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
整首诗
都用极富对比性的形象表达着诗人关于“飞翔”和“重生”的概念。
诗中的乌鸦描写的是带着温暖的歌声,伴随诗人前行,使诗人从孤独走向开
放以及重生的自由,从而使诗人见证了这一不朽之旅。
其中,作者通过诗歌中乌鸦的叫声和歌唱,把诗人试图离开这个世界
和重新开始这种有着强烈对比性的设置都表现出来。
乌鸦是一只不会
飞翔,但又无法离开这个世界的鸟类,而此时,这只乌鸦在通过它的
歌声使诗人修正他关于离去这个世界的想法。
此外,诗中乌鸦的歌声
更是大量把忧愁和哀愁熄灭,让诗人经历到重燃的希望,心灵的重生,而这也暗示着作者对他的人生的自由和放飞的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