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图解-屋顶
中国传统古建筑屋顶

中国传统古建筑屋顶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基本造型主要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大部分组成,并有“三段式”之称。
而屋顶是“三段式”中处于建筑最顶端、外形尺度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建筑物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构成元素,同时也是传统古建筑中较为精髓的部分。
纵观我国古建筑发展史,唐宋古建筑的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使建筑给人的视觉效果有种舒展、大气的感觉。
明清宫殿式建筑,屋顶坡度陡峭,装饰富丽堂皇,视觉上虽稍显笨重,却也更显威仪。
屋顶坡度在隋唐时期还比较小,但出檐较大。
到明清时期,屋顶坡度大,但出檐较小。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屋顶基本构造及功能基本都是一样的,因排水有了屋坡,因分水要求有了屋脊,又因落水要求有了出檐。
房屋建筑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产物,早期建造屋顶时考虑到基本功能是排水防雪,发展至汉代就已出现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由此屋顶慢慢地衍生出等级划分,可使用的等级也与屋主的地位息息相关,不同等级所使用屋顶形式有严格的要求,例如清朝时的平民、六品以下官吏正堂只能使用硬山顶或悬山顶。
我简单罗列了一下屋顶样式的的等级,大多数传统古建筑可以此律定位: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今天我也通过这篇观鉴贴介绍我对各个常见的传统古建筑屋顶形制的一点认识,写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榴友斧正。
' 有一些屋顶的知识需要提前了解,方便以下阅读1、屋面:屋面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它主要是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占据了屋顶的较大面积,或者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
2、剪边:在我国古代的部分建筑中,其屋面近檐处往往会有与上部不一样的色彩,比如屋面大部分是绿色,屋檐处却是一道横的黄色带,这样的色带就称作“剪边”它是由于屋面使用了不同颜色的铺瓦而产生的效果,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
中国古建筑图解-屋顶

中国古建筑图解第一章——屋顶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一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总起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
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
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
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
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
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悬山式.jpg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的。
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
悬山又称“挑山”,就是因为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
从外观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
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重檐歇山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
中国古建筑屋顶类型

中国古建筑屋顶类型
1、庑殿顶
庑殿顶是我国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在明清时代只有皇家与孔子的殿堂才能使用这种屋顶。
庑殿顶是由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共五脊所组成的,所以又称之为五脊殿。
2、歇山顶
歇山顶总的有九条屋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以及四条戗脊,所以又称为九脊顶。
由于它的正脊两端到屋檐中间有折断了一次,因此又分为垂脊及戗脊,就像是歇了一歇,才被称为歇山顶。
3、悬山顶
悬山顶又称为挑山顶,这种屋顶一共有五脊二坡。
由于屋顶是伸出山墙之外的,并且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来承托住,所以挑山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4、硬山顶
通常房屋有五脊二坡,而屋顶与山墙是处于齐平状态中的,高出的山墙被称为封火山墙,它能在火灾发生时,防止火势顺房而蔓延。
硬山顶这种屋顶是建筑等级最低的一种,它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屋顶。
5、卷棚顶
卷棚顶又被叫做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没有明显的正脊,而是全部做成弧形的曲面。
一般是用在园林建筑中,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它的屋顶形式全部都是卷棚顶的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 结构 装饰) PPT

古建筑之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可分为庑殿式顶、歇 山式顶、悬山式顶、 硬山式顶、攒尖式顶 和录顶等形式。按屋 檐的层数分,庑殿顶、 歇山顶和攒尖顶又分 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歇山式、悬山式和硬 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 正脊的卷棚式屋顶。 此外,歇山式还分出 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 山顶。
古建筑之庑殿顶
庑殿顶 又称四阿顶, 五脊四坡式,又叫五 脊顶。前后两坡相交 处是正脊,左右两坡 有四条垂脊,分别交 于正脊,四角各有一条 短垂脊,共九脊。现 存的古建筑物中,如 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 成殿。重檐庑殿顶是 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 等级,只有皇帝和孔 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顶)
古建筑之录顶
录顶 屋顶(四边或正多 边形)上部做成平顶,下 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或多 面坡多向)。垂脊上端有 横脊,横脊排水的数目与 角数相同。各条横脊首尾 相连,故亦称圈脊。
上面是平顶,往下有斜坡和屋檐
古建筑之卷棚顶
卷棚顶 屋面双坡,屋顶 最上方没有突出的正脊。 从梁架结构看,梁架最上 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 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 上加弧形罗锅椽,使两坡 相接处呈圆弧形。硬山式、 悬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 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 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 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 多为此顶。
上图为前面为卷棚式硬山
古建筑之卷棚顶
左图为卷棚式歇山
左图为悬山式卷棚顶
古建筑之十字歇山式屋顶
左图为歇山 式的变种— —十字歇山 式(临汾东 岳庙元代戏
台)
古建筑之三川脊式屋顶
硬山式变种——三川 脊式硬山 正脊中间高起来,并 在高起来的两侧增加 垂脊
左图为三川脊式 歇山 .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为框架结 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 等。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 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来说, 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轴,以房 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 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 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 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 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 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 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的 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沿屋顶 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 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 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 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 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详解

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详解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经常使用的屋顶有六种:硬山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
一、硬山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高出的山墙称封火山墙,其要紧作用是避免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但是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
(屋面双坡,双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二、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
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头斜向延伸到四个屋角的四条垂脊。
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
又名四阿顶。
唐朝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3、悬山顶: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头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爱惜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双侧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此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别离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脊。
(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因此又称九脊顶。
)五、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眼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
若是说上述四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特有的阴柔之美。
六、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
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
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最为差异,有飞檐之称。
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我国古建筑多数成群体散布,这种成群体散布的古建筑一样都有主体建筑、要紧建筑与次要建筑之分,而要紧建筑,尤其是主体建筑,是整个建筑群中的精华、特色所在。
我国古建筑的一样散布规律是:专门讲究中轴线,常把重要的建筑物布于中轴线上,而其中的主体建筑那么按“正殿高大而重隐深藏”原那么而设。
故宫三大殿——屋顶讲解

屋顶讲解各位游客,刚才咱们游览了皇帝用于即位、庆典、婚礼等的太和殿,给大家讲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的纲常礼仪,现在咱们所处的位置呢便是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的中和殿外侧了,在这里呢咱们先不急着进殿,我给大家讲一讲这故宫房顶的特点,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呢,因为啊站在这里啊,视野开阔。
故宫的三大殿都尽收咱们眼前,首先大家请回头看咱们刚刚游览过的太和殿,太和殿作为中国最大的木结构殿宇,其屋顶自然也是最高规格的庑殿顶了,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太和殿的屋顶有两层琉璃瓦,因此太和殿的屋顶准确的说是二重檐庑殿顶。
这种屋顶是我国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现今我国啊只有咱们眼前的太和殿和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采用的是重檐庑殿顶,可见其是多么的尊贵。
我国古代的工匠充分利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的举折和柔美的曲线,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了颜色和光泽,咱们现在所看到的紫禁城内每一处建筑都是金黄色的琉璃瓦,这是皇室专用的颜色,是地位与等级的象征,各处宫殿上还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飞禽走兽,比如咱们眼前太和殿屋脊上就有10只小兽,分别是龙、凤、狮子、海马等每一种动物也都有自身的寓意,比如说海马也叫做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那么大家现在请回头看看对面保和殿的屋顶和太和殿有什么不同呢?是的保和殿的屋顶明显比太和殿低了一些,虽然保和殿的屋顶也是两层,但是啊等级却降低了一级,它是二重檐歇山顶,多用于皇宫的次要宫殿和坛庙式建筑在,大家对比了左右两侧的大殿那么对咱们正对面这个方方正正的中和殿又有什么样的了解呢?中和殿的屋顶明显与两侧大殿的屋顶有所不同,四条脊顶端聚成尖状,上面还有一颗鎏金的球体,建筑术语称其为四角攒尖顶,从字面意思都很好理解就是四个角一个尖,这种形式的特点就是没有正脊,屋顶集中于一点,这种屋顶常见于亭台,阁塔,在我国有较广范围的分布,好了各位游客和大家讲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对这座方方正正的中和殿更感兴趣了呢,那么大家请随我一同进入去仔细看看吧。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 ----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 走兽名称及细部
海马、天马、 狮子、凤、龙、 行什(猴)、斗牛、 獬豸(獬)、押鱼 (鱼)、 狻猊(披头)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 ----屋顶
• 庑殿:也称四阿顶、 四注顶、五脊殿, 是建筑屋顶形式的 最高等级,其屋脊 一般为大式做法。 • 歇山:又称九脊殿、 曹殿、汉殿、转角 造、厦两头造,两 山用顺扒梁承托踩 步金。屋顶等级仅 次于庑殿。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山、不厦两头、两山出际。 硬山:前后,其山墙两端不、不露檩头有些 山墙面封砌至顶,有些做成排山勾滴并隐出 博 风、樨头。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 攒尖:亦叫斗 尖,屋顶坡度 很陡向上呈锥 形,数条垂脊 交汇于顶部, 上覆宝顶,四 周角梁中心雷 公柱(宋称为 棖杆),平面 有方形、圆形 (无垂脊)、 三角形、多边 形等。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 ----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 ----屋顶
• • • • • • 筒瓦 板瓦 勾头 滴水 星星瓦 苫背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法式----屋顶
• 屋顶形式:庑殿、歇 山、悬山、硬山、攒 尖盝顶盔十字脊勾连 搭平拱有单檐重多卷 棚尖山,屋顶平面有 长方形、正方形、圆 形、扇形、多边形、 及套方、双环等。 • 屋面材料:有青瓦、 琉璃瓦、铜片溜金瓦 和石板、茅草、树皮、 铁皮筒板瓦。 • 屋顶瓦作:有大式、 小式之分,装饰构件 有筒瓦、板瓦、勾头、 滴水各种吻兽等数十 种。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PPT课件

精选ppt
29
10)盔 顶 就是屋顶像头盔一样屋顶形式。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
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的下沿。 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岳阳楼使用的就是盔顶。
精选ppt
30
盔 顶——岳阳楼
精选ppt
31
11)勾连搭顶 两个或两个以上屋顶相连成为一个屋顶,每个屋顶之间是连
1)龙吻和鸱吻 2)走兽
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 有一些动物,重脊的排头是一个 骑着凤凰的小人,其后是一排小 兽,最后面有一个较大的兽头, 便是“垂兽”。仙人与垂兽之间 的小兽统称“走兽”。走兽的排 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数量的 多少是依宫殿的大小、建筑的等 级而定的。
精选ppt
44
太和殿的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 (suān ní)、狎(xiá)鱼、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
精选ppt
2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 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 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 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 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精选ppt
9
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 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 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 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 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 众殿堂等都用歇山屋顶。
精选ppt
33
穹窿顶——清真寺
精选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图解第一章-—屋顶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一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总起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
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
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
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
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悬山式屋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悬山式.jpg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的。
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
悬山又称“挑山”,就是因为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从外观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重檐歇山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
jpg“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
歇山式屋顶在具体形式上又有最基本形式的单檐歇山顶,以及变化形式的二层、三层或多层屋顶的重檐歇山顶,还有最上面的屋顶可以不设正脊而形成卷棚式的卷棚式歇山顶等多种形式。
1 屋面:屋面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它主要是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占据了屋顶的较大面积,或者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2 剪边:在我国古代的部分建筑中,其屋面近檐处往往会有与上部不一样的色彩,比如屋面大部分是绿色,屋檐处却是一道横的黄色带,这样的色带就称作“剪边”它是由于屋面使用了不同颜色的铺瓦而产生的效果,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3 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
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正脊是最大、最长、最突出的一条脊,所以也称为“大脊”.4 正脊装饰: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中,特别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其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色装饰。
除了常见的正脊两端的吻合正脊中心的宝顶外,在正脊的前后两个立面上,还会雕饰或塑有花、草或龙等.5 垂脊: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而在歇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
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
6 戗脊: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戗脊”。
7 出檐:在带有屋檐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部分,叫做“出檐”。
8 套兽:在建筑屋檐的下檐端,有一个突出的兽头,套在角梁套兽榫上,防止梁头被雨水侵蚀,这个兽头就称为“套兽”.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
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
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歇山式屋顶。
jpg汉厥石刻中的歇山顶根据目前资料来看,歇山式屋顶最早见于汉厥石刻,并且早起的歇山顶较小,直到明清时期的官式做法中才有了大歇山。
但是,尽管早期歇山式屋顶并不大,但与硬山式和悬山式屋顶相比,歇山顶在建筑的等级上还是很高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汉厥石刻中的歇山顶.jpg透空式山花在歇山式屋顶的两端、博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即为“山花”。
山花在明代以前多为透空形式,仅在博风板上用悬鱼、惹草等略加装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偷空式山花。
jpg封闭式山花明代以后多用砖、琉璃、木板等,讲歇山式屋顶山花的透空部分封闭起来,并在其上施以雕刻作为装饰.这种山花形式称为“封闭式山花",它与早期的透空式山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与韵味。
自此以后,山花也逐渐发展成为建筑的一个重要装饰区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封闭式山花.jpg悬鱼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山面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
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件,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称为“悬鱼”.关于这个装饰还有一个典故。
据《后汉书》记载:府丞送给公羊续一条活鱼,而是将鱼挂在庭中。
当府丞再送鱼来的时候,公羊续便让他看悬在庭中的那条鱼,以此婉转地拒绝了府丞的第二次送鱼,明示自己不愿受贿的心意。
后来人们便在宅上悬鱼,以此表示房主人清廉高洁。
卷棚式屋顶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前后相连处不做成屋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也就是说卷棚式屋顶的“正脊"是弧形,与普通的人字形屋顶不一样,没有屋顶端的正脊。
譬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式屋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卷棚式屋顶。
jpg卷棚悬山式屋顶和普通人字形屋顶一样,卷棚式屋顶也可以处理成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从而产生出卷棚硬山式、卷棚悬山式、卷棚歇山式等多种新的屋顶形式。
卷棚式屋顶形象非常优美、线条柔顺,特别是单檐卷棚悬山式屋顶,属于较为简单的卷棚顶,大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更添园林的优雅韵味。
攒尖式屋顶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
如,有三条脊的、有四条脊的、有六条脊的、有八条脊的,分别称为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此外,还有一种圆形攒尖顶式,也就是没有垂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攒尖式屋顶.jpg攒尖式屋顶的亭子攒尖式屋顶多见于亭、阁,尤其是亭子,绝大部分都是攒尖式屋顶,作为景点或观景建筑.北京颐和园中的郭如亭,是全国最大的攒尖式屋顶的亭子。
攒尖式屋顶的殿堂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则极少使用攒尖顶。
较重要、教尊贵的建筑中使用攒尖式屋顶的例子。
目前可见的主要有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几座。
宝顶在建筑物的顶部中心位置,尤其是攒尖式屋顶的顶尖处,往往立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之类的装饰,它被称为“宝顶”。
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或者确切地说,在皇家建筑中,宝顶大多为铜质鎏金材料制成,光彩夺目。
庑殿式屋顶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非常特别。
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庑殿顶,如,宫殿、庙宇殿堂等。
明清时期,庑殿式屋顶的建筑实例最为多见,最著名的要数现存的明清紫禁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
唐代时的庑殿顶根据资料与记载,庑殿顶屋顶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
不过,现在对唐代中期以前的庑殿式屋顶的具体结构已无从得知,晚唐以后渐有实例可查。
其形象是屋面平缓,正脊较短。
正脊两端为鸱尾而不是鸱首。
五脊殿“庑殿”和“歇山”一样是清式说法,在此之前它又有“五脊殿”等名称.因为庑殿式屋顶上共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以称为“五脊殿"。
吴殿顶吴殿顶也就是“庑殿顶”。
“吴殿顶"是宋式叫法.九脊顶九脊顶也就是歇山顶,因为在歇山式屋顶上共有九条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所以叫做“九脊顶"。
四阿殿顶四阿殿顶也就是“庑殿顶”。
“四阿殿顶”也是宋式叫法。
“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庑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顶”。
十字脊式屋顶十字脊,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屋顶形式,它是由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
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明清紫禁城的角楼。
十字脊的角楼角楼因建于城角而得名,主要的作用是瞭望和警卫。
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城墙上各建有一座角楼,平面呈曲尺形,高四层,三重檐十字脊,顶部装饰鎏金宝顶,脊上有大吻合神兽.楼体四面各建一突出的抱厦,其中位于角楼外侧、城墙角上的两面抱厦的进深比对准城墙延伸方向的两面浅,形成了一个不对称的十字折角。
使角楼的屋顶造型优美,具有特别的艺术效果.宫殿建筑上的吻吻,也称“正吻"、“大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
而在当时的南方有些地区则将之称为“鳞尾”,与大吻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尾部卷曲时不并拢,或在边缘加有许多花纹等。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吻最早出现于汉代,如,汉代的石阙、明器上就有“吻"的形象,不过,其形象与现今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吻有很大差别。
汉代的“吻",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中则多用凤凰、朱雀或孔雀等。
由汉代至清代,“吻"有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工艺上也是越来越精美、生动.故宫太和殿上的吻吻多由陶或琉璃制成.重要的宫殿、殿堂等建筑中,大多使用琉璃吻,北京明清紫禁城中的主要宫殿正脊两端的吻都是琉璃制品。
太和殿屋脊上的大吻就是最典型的一例,此大吻高达3。
4m,重约 4.3t,由数块琉璃件拼合而成。
如此庞大而精致生动的装饰,是如何设计建造出来的,真是难以想象。
看着它,让人不得不由衷的叹服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鸱尾南北朝时期及其之后,鸱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而成为正脊脊式的新样式。
郦道元在《水经注—温泉》中就有“广兴屋宇,皆置鸱尾"的记载。
鸱尾,原是一种鹞鹰。
看来,这一时期的鸱尾还保留有一定的鸟的形象,也就是说,虽然它由汉代的朱雀发展而来,但还有一些朱雀的影子。
鸱吻中唐至晚唐时期,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正吞着屋脊,尾部上翘而卷起,被称为鸱吻,又叫蚩吻,据明代李东阳《怀鹿堂集》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
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明人认为蚩吻是龙的儿子,而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喻意。
民居建筑上的鳌鱼从设置的位置上来看,民居建筑中的鳌鱼与官式建筑中的吻是同一种建筑构件。
因此,鳌鱼的发展与吻是一样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吻在某一阶段时出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