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它不仅在经济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一、转型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然而,传统的文化产业在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挑战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市场化运作、产品同质化等。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了转型与创新的道路。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1. 市场化运作传统的文化产业以非营利性为主导,市场运作意识较弱。

而现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文化产品转化为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文化衍生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等开始盈利,并且得到了广大市场的认可。

2. 资本引进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引进国内外的资本,为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研发、创意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

同时,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融入了国际市场,提高了竞争力。

3. 创新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化时代,创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1. 传统文化的转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资源,但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也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年轻化、时尚化。

例如,将传统元素融入时装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传统服饰。

2. 跨界合作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不仅限于文化领域内部,还包括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

通过与科技、设计、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

例如,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文化教育应用程序,将传统文化知识以互动和趣味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人。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演变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演变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演变从古至今,文化一直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驱动,以商业模式为支撑的产业,它包括了诸多文化产业,如文艺(文学、音乐、电影、电视、戏剧、舞蹈)、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篆刻、漫画)、传媒(新闻、出版、广播、网络)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进人民的文化生活。

本文将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变和发展状况,来探讨文化产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源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丝绸、瓷器等文化产业,这些产品逐渐向世界输出,成为了中国以及全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创意产业才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

在当时,一些先进的城市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类音乐节、电影节、文艺展览和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出现,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格局。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来源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人民对于文化生活品质的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发展模式,包括数字内容生产、在线电影、音乐、游戏等领域的快速增长。

同时,人民对于文化产品消费意识的提高也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市场,在不断的满足的同时,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经济收益显著的行业,但是文化产业却可以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依赖于人的创意和才华。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转型升级立下优秀的基石。

通过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助力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与创新创意的结合

文化产业与创新创意的结合

文化产业与创新创意的结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追求,文化产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而在这个领域中,创新创意的结合更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文化产业与创新创意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产业链为支撑的产业形态。

它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经济活动,涵盖了文化艺术、传媒娱乐、创意设计、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

文化产业的特点在于创造性、知识密集、人才驱动和高附加值等。

二、创新创意的重要性创新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创意的注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新创意不仅能够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还能够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个性化文化需求的追求。

三、文化产业与创新创意的融合1. 产品设计与创意文化产业中的产品设计是创新创意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产品的设计和创意注入,可以使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

例如,在文化艺术领域,艺术家可以通过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意的作品设计,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2. 内容创作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内容创作也是创新创意的重要体现。

在传媒娱乐领域,通过创新的内容创作和创意的故事情节,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和共鸣。

同时,创新的内容创作也能够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营销策略与创意在文化产业中,创新的营销策略也是实现创新创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创新的营销策略,可以将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推广给目标受众。

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上平台的创意营销,可以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参与。

四、文化产业与创新创意的影响文化产业与创新创意的结合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它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创意,因此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其次,它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提升城市形象。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产品为基础,以文化创意活动为核心,以文化创意服务为支撑的产业。

它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体,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

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上开始出现一批新兴的文化创意企业,涉及音乐、电影、设计等领域。

这些企业积极采用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逐渐形成了以创意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链条。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1984年,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首次调查,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的试点项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开始起步。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此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涵盖了广播电视、音乐影视、出版印刷、设计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发展势头迅猛。

2000年以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和数字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大众化。

同时,中国的文化创意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引导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

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品质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

同时,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从传统领域到融合创新的发展路径。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文化创意产业有望进一步壮大,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支持、市场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演变过程和特点两个方面来阐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与试验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正面临着文化与经济的整合难题,首批文化创意企业涌现,如长城电影制片厂、北京平谷产业园等,标志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文化创意产业逐渐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是近年来的战略转型和国际合作阶段。

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跨界合作的加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渐从传统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变,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地域性。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元的地域特色,导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多样性。

无论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意利用,还是当代艺术的创意表达,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都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

此外,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中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产业特色,例如北京的电影产业、上海的时尚产业、浙江的动漫产业等。

这些地域性特点既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所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和知识产权的价值,但是侵权盗版问题依然严重,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人才短缺是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虽然中国有着庞大的创意人才资源,但是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仍然相对稀缺,缺乏对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能力的育成机制,这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短板。

文创发展历程

文创发展历程

文创发展历程
文创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期。

这个时期,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被正式定义,但是一些文化创意产品已经开始出现,比如手工艺品、文化衫等。

2. 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文化创意产业的初步发展期。

这个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相关政策和法规开始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3. 21世纪初至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期。

这个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文化创意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

4. 2010年至今: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期。

这个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跨界融合等方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萌芽期到初步发展期,再到快速发展期,最后进入转型升级期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
中,政策和市场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关键因素。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化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

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那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呢?
一、多元化发展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单一领域扩展到了多个领域,如影视、音乐、游戏、动漫、设计等。

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向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文化创意产品更加便捷地传播和推广,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数字化转型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三、国际化发展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

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国门,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欢迎。

同时,国际市场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创新驱动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开始注重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创新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和创新驱动。

这些趋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一、大众消费不同:
文化产业是通过传统的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消费的,大众传媒的受众主要是大众,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消费者是大众。

工业化的“机械复制”,导致产品一模一样,没有个性,这是与大众传媒的受众相适应的。

在大众传媒强势的时代,还是大众传媒强化了大众的统一偏好。

大众传媒本身的生产,也是“机械复制”的。

而在互联网时代,个体独立化引发小众趣味滋生爆发,随着个体意识的增强,分众消费会变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考量。

二、现代与后现代之分不同:
文化属于现代,文创属于后现代,前者在中国以工业化(第二产业)为基础,后者在中国以知识化(第三产业)为基础,这是由于两者诞生时机和基础不同而决定的。

三、产业包括不同: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中国近几年在文化艺术市场蓬勃、公共展演场地加大建设(如国家大剧院、798
艺术区)等,除在既有制造业的优势下寻找出路外,也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意产业”一词的涵义①[英] Nicholas Garnham1文马绯璠2编译(1. 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2.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摘要:近年来在英国的政策术语中,“创意产业”逐渐代替了“文化产业”。

本文就这一变化对文化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认为要正确理解“创意产业”一词就必须将其放在信息时代的政策框架之下。

由于与其相关的“创新”、“信息化”、“信息时代工作者”和“通信技术”在经济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因而创意产业本身也被赋予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力量,文化部门可能在全球化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种利益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本文最后提出,应该回归到以艺术家为中心、强调通过加大供给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这种文化政策不同于强调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接触渠道的主流文化政策思路。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化社会;艺术与媒体政策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 s of the “Creative I ndustries” Approach to Arts and Media Policy Mak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written by Nicholas Garnham (UK), translated by Ma Fei-fan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ltur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of a shift in terminology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It argues that the use of the term “creative industries” can only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cy. It draws i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ower from the prestig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attached to concepts of innova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workers and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rawn from information society theory. This sustains the unjustified claim of the cultural sector as a key economic growth sector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creates a coalition of disparate interests around the extens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legitimates a return to an artist-centered, supply side defense of state cultural subsidies that is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other major aim of cultural policy – wider access.Key words: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ies; information society; arts and media policy1997年以前工党发表的艺术政策文件使用的术语是“文化政策”,它涵盖了与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1]。

1997年工党赢得大选之后则开始使用“创意产业”这一术语。

本文就这一转变对文化与媒体政策制定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这种术语变换不是给同一样事物贴上不同的标签,而是代表了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根本转变。

为了对这作者简介:Nicholas Garnham,毕业于剑桥大学,传播政策研讨会和《媒介、文化与社会》杂志的创始人。

加汉姆曾在伦敦中央工艺学院任教,现任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电视的结构》、《资本主义与传播》、《电视经济学》等。

译者简介:马绯璠(1985-),女,山西长治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①原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05, V ol. 11, No. 1, pp.15-29种转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需要在艺术与媒体政策框架内对引起这种转变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本文最主要的论点是,只有在信息社会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创意产业”这一术语的意义及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文化政策的制定与信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密不可分的。

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术语还有“版权产业”、“知识产权产业”、“知识产业”及“信息产业”,这些术语在政策制定领域中起到了口号的作用,许多人盲目地对其进行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支持。

实际上,经过详细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理论分析并无有力的事实依据,且各种理论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

但是这些理论上的不足却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并且从“创意产业”出发制定的各种政策也成功地将各种完全不同并且很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利益部门收编到它的旗帜之下。

政策制定者们认为我们已经完全清楚并早已接受“创意产业” 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因而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各种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

从以上现象来看,非常有必要对创意产业术语变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引入动摇了文化与媒体领域中的许多传统观念。

政府应该干预哪些文化领域?进行干预的理由和手段又是什么?一直以来,政府对艺术和大众媒体采取了不同的文化政策,政府主要对艺术领域提供各方面的赞助,强调艺术对社会的启蒙教化作用,艺术和商业被认为是水火不容的。

而在大众媒体领域,政府的政策则不同,大众媒体被划为大众文化或者流行文化,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出版自由和多样化、保护国家电影产业、监管广播事业并保证其实现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职能,因而在大众传媒领域制定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市场运作下的经济效益问题以及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应当如何监管的问题。

在英国,制定艺术和大众媒体政策的权力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正体现了政府在不同领域文化政策上的差异。

具体来说,贸易工业部负责出版业政策,邮电大臣以及后来成立的内务部负责广播政策,而艺术部长及其麾下的艺术委员会则负责艺术政策的制定。

一系列重要皇家委员会的成立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而多次公众调查则推动了广播事业的进步。

但“文化产业”以及其后“创意产业”这些术语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界限,它们重新定义了政策的制定基础、实施目的及实施手段。

另一方面,这种术语的变换不仅对政策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经济界同样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经济界人士主要关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产业(或者说是创意产业)的结构、发展原动力、文化产业的定位、它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文化政策与产业经济政策的关系。

实际上,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的转变并非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生,这一转变是受到特定政治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政府将国家主导权从政府转移到了市场的手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了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的变化。

在财政部长戈登·布朗的领导下,财政部与其他依靠财政拨款的部门建立了新型关系,财政部门的拨款变成了一种投资,得到拨款的机构或者个人必须表明他们可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

这便是为什么在文化与媒体政策领域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经济和管理语言,在思维方式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要理解为什么使用“创意”政策而不是“文化”政策以及这种转变对政策制定有何影响,便需要对促进“创意产业”这一术语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各种思想流派和相关政策加以分析。

1. 文化的政治经济层面及文化产业“产业”一词的使用表明人们开始使用经济思维来思考艺术和文化。

阿多诺(Adorno)和霍克海默尔(Horkheimer)当初创造“文化产业”这个术语的目的是用来指代文化和产业之间具有矛盾性的联系[2]。

他们将对这种联系的批判放在“启蒙之辩证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的批判框架下,以此来反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理论家的观点。

这些理论家在考察大众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时,要么是基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划分方法,要么是基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划分方法。

持前一种看法的理论家们认为文化的商业化等同于世俗化,因为普通大众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基本上也赞同这样的看法,而且他们进一步认为,文化商业化是对意识形态的操控,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资产阶级对于交流渠道的控制。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则与他们的观点相反,他们将文化的商业化看成是商品化和异化。

这里“文化”一词是指的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得到普遍认同的最深层次的价值观(注意这里的文化与文明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后者仅用来指精英阶层肤浅浮华的审美取向和社会行为方式)和作为自由和理想的表达的艺术两个部分。

而“产业”一词既指马克思主义经济概念中的商品化、商品交换、资本集中和生产产品导致的工人异化,也指韦伯(Weber)的合理化理论下产业的概念。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认为,文化的商业化并不是对意识形态和宣传的操控,它既不发生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大众中,也不是体现在资本家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操控之中。

文化的商业化是指,在公司集中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文化产品沦为商品,同时文化产品创造者异化成为为了得到工资而不得不辛苦劳动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当代艺术形式表现的根源。

可以看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文化的具体内容转向了文化形式,从文化产品本身转向了文化产品创造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文化产业分析在二战后经济大发展时期及冷战期间曾被一度冷落,但之后又重新回归到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1) 文化产业与“文化”转向对文化产业的分析复兴于学术界,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扩展到政治和政策领域,情景主义者(Situationist)对“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的批判便是表现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