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
王洛宾生平大事记

王洛宾生平大事记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东城区一个职员家庭。
1919年9月,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
1928年6月暑期在哈尔滨结识了塞克,塞克是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向导与启蒙。
1928年底,王洛宾为塞克的诗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词“在海的那边”谱曲,这首歌当时在哈尔滨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与此同时,王洛宾还和塞克共同创作了“西巴扎尔夜歌”。
1931年毕业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
1931年9月,王洛宾被保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
他的钢琴教师是德国人谷不克,声乐教师是沙俄贵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师是从巴黎留学归国的汪德昭。
王洛宾从他们那里受到正统的音乐教育,这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北京铁路扶轮中学任音乐教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前往山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驻地在万安镇。
在这里王洛宾幸运的见到了贺老总,服务团共200多人,王洛宾成了乐队指挥,并创作了《洗衣歌》、《风陵渡的歌声》、《献给你》、《老乡、上战场》等歌曲,这些歌曲从黄河两岸传唱到抗日前线,传唱到了全国各地,受到了朱老总的嘉奖,1938年,为萧军《八月的乡村》谱写主题歌“奴隶只爱”,后随塞克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前往甘肃、青海等地宣传抗日。
《西北歌声》在兰州出版。
1939年,在青海创作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青春舞曲》、《虹彩妹妹》等民歌。
1940年,王洛宾在兰州结识了维吾尔族歌手,记录创作了许多首维吾尔族民歌,有名的《马车夫之歌》后改名《达坂城的姑娘》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同年,他又深入哈萨克住地,创作了《流浪的哈萨克》、《小马驹》、《沿着天山》、《美丽的姑娘》等哈萨克民歌,并且出版了《西北歌声》、《青海歌声》两部歌集。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之歌》一直传唱到当时的重庆,蜚声海外。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作者:梁衡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19年第11期快20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
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课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
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我几乎走遍了神州的每一个省,每一处名山大川,就是青海远不可及、机不可得。
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
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刹那,我像一条终于跳过龙门的鲤鱼,像那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
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
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我不由想起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古老民歌。
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
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著天边的云朵。
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
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
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
而这绿底子上又不时钻出一束束金色的柴胡和白绒绒的香茅草,远望金银相错,如繁星在空。
这就是金银滩名字的由来。
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
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
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
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26岁的王洛宾云游到这里,只因那个17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他就痴望着天边那一团火苗似的红裙,脑际闪过一个美丽的旋律——在那遥远的地方。
天才之作总是合天时地利之灵气,妙手偶得。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如罗丹的《思想者》;据说《蓝色多瑙河》是约翰·施特劳斯在餐桌上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还差一点被妻子洗掉。
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1913年12月出生在北京一个小职员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京戏迷,13岁那年只身跑到东北投奔红色苏俄未成,18岁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跟随俄国沙皇的小姑母学习西洋音乐,后来因家贫难以供养而辍学,24岁那年,北平芦沟桥事变爆发,他再次出走,奔赴大西北参加了作家萧军、塞克、丁玲领导的西北抗日战地服务团。
在六盘山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一个名叫“五朵梅”的乡村妇女唱的一首“花儿”,他被那纯朴、率直、热情、奔放的旋律所震撼,下决心在西北扎下根来,搜集整理和创作西域民歌。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王洛宾在西北已创作出了《达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等700多首情歌,很快写出了三部歌剧的音乐:《托木尔的百灵》、《带血的项练》、《奴隶的爱情》。
其中《带血的项练》获1980年全国文艺汇演二等奖。
《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千里驹兮杂于马群,需伯乐兮相而拔晋。
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宾兮识而传真。
驹无伯乐兮无以千里,曲无洛宾兮中外寡闻。
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绝唱兮得之于心。
传歌之志兮可喜可钦,洛宾之功兮青史永存。
音乐名人名言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柴科夫斯基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罗杰·诺斯拥有音乐,对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够,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拥抱音乐,是不够的。
———拉赫曼尼诺夫音乐与音符并没有任何关系,音符不过是传达音乐实体的媒介物而已。
———柴利毕达克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福楼拜音乐只对安宁的心境具有魅力。
———蒲柏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大声不入里耳、曲高和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古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西部歌王”王洛宾

“西部歌王”王洛宾作者:安红坤来源:《晚晴》2014年第04期王洛宾,一个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一位被誉为“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父”和民族文化交流使者的音乐家,他的人生,正如他在写给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诗中所说,“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这个梦仿佛一段交织在时空中的五线谱,却无始无终,永远与那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谣一起回荡在祖国的山水之间。
与大多数初闻其名者所想截然不同的是,因民族音乐成就蜚声海内外的王洛宾既不是少数民族,也没有成长于民族地区,而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出生、求学在北京。
1930年至1934年,王洛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接受过如此良好的教育,敏感的音乐神经,让王洛宾以后在编曲、作词方面游刃有余,其一生音乐成就的基石就是建立于斯。
此后几年时间,王洛宾在北京一所中学担任音乐教师,并一度萌发了出国深造的念头。
我们无法知道,如果他继续留在北京,会拥有一种怎样的人生,但如此一来,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将黯淡许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洛宾毅然离开北京前往山西,参加了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这是王洛宾第一次踏上西北的热土,正是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他完成了对《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丽》等少数民族经典民歌的改编。
1939年,他在青海又创作改编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等歌曲。
留守西宁期间,他将大部分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当地的音乐教育工作中,负责组建了“青海儿童抗战剧团”,并创作歌舞剧《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进行曲》等抗战歌曲。
这些鼓舞士气和凝聚人心的歌曲极大地感染了西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情绪,成为他们宝贵的精神“弹药”。
众所周知,王洛宾是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的第一人,是促进各民族交流和团结的卓越贡献者。
中国的勃拉姆斯―――王洛宾

中国的勃拉姆斯―――王洛宾〔摘要〕德国的勃拉姆斯和中国的王洛宾同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民间音乐的热爱,而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又都同样承受着孤独。
〔关键词〕王洛宾勃拉姆斯民族音乐音乐情怀勃拉姆斯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一生著作颇丰,特别是对民歌有一种说不出的热爱,他从年轻时就开始记录和整理民歌,直到晚年还是念念不忘民歌的收集、研究和改编,他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民歌―――是我的理想”。
他晚年收集整理的7册《德意志民歌》在德国的音乐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他整理的民歌是对德奥民间音乐的一个重大贡献。
无独有偶,我国人民音乐家王洛宾是我国音乐界的传奇人物。
说他传奇,是因为他一生历经坎坷,历经磨难,却奇迹般地为我国西北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了六册歌曲集。
其中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在创作之后逐渐传唱开来,成为一曲跨越地域、语言、时代的不朽经典。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就传遍了中国,传遍了世界,成为在世界上传唱最广的华人歌曲之一[1]。
王洛宾收集、整理、改编、创作的歌曲达1000多首,他为民间音乐花费了他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可以说,在他取得了辉煌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消耗掉了他整个的青春岁月。
他因歌而付出的磨难不亚于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经受的磨难,他付出的很多,但得到的却很少。
受到的许多不明之冤也曾使他丧失生的希望,但音乐使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十八年的牢狱生活并没有把他热爱民族音乐的热情毁灭,凭着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浓烈的情感,照样为人民、为民族奉献出了诸多精美的音乐作品。
说他是中国的勃拉姆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很多作品现在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作品,他为丰富、传播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作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洛宾和勃拉姆斯都是值得我们纪念、讴歌和赞美的伟大音乐家。
一、情感丰富的孤独勃拉姆斯是情感丰富的人,虽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喜欢沉默寡言,但他的内心却充满着无比的善良和柔情。
我所认识的西部歌王王洛宾

我所认识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作者:许枫来源:《上海采风》2019年第05期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新疆乌鲁木齐生活工作,曾与王洛宾有过多次交往,印象深刻。
那是1984年初冬的一天,我到乌鲁木齐儿童艺术剧团去找郑策导演,商讨我的童话舞台剧本《火珠冰花》的修改。
不料,郑导不在他的办公室,而一个披着油污短大衣、胡子拉碴的糟老头,有些醉醺醺地问了句什么,就把头倒在郑导的笔记本和我的干干净净的剧本上,呼噜呼噜地大睡。
我看见糟老头身旁有锯子、木条,就问他是不是郑老师请来做布景的木匠,他嗯嗯两下,继续稀里糊涂地睡。
我想了想,留了张纸条给郑老师,就回市委宣传部继续上班了。
第二天上午,我正在和自治区文化厅、市教育局的两位儿童文学作家讨论格林童话的写作技巧,郑老师打电话给我了,问我昨天怎么不等他。
我说您请来的那位木匠,怎么醉醺醺的?郑老师哈哈大笑,说那位糟木匠,就是他郑策的大名鼎鼎又童心烂漫的酒友王洛宾!我大惊,一时无语。
当天晚上,我认认真真阅看了宣传部图书室管理员提供给我的王洛宾大师的好多有关资料,才知道他的非凡经历和了不起的成就,他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歌,满新疆都在唱。
此后我在乌鲁木齐见过五六次王洛宾。
第一次,他谈郑老师的导演风格和《火珠冰花》的舞美灯光;第二次,他问到我的童话创作,问我一共写了几个童话,我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在塔里木为我的学生写了《望娘滩》《塔什古丽》《弯角小羊和马鹿爷爷》《金王冠》,在新疆大学写了《雪花儿》《瓷虎》《宝盘》《天池》;第三次,我按郑老师的吩咐,把第二稿、第三稿、第五稿的《天池》童话剧都交给了王洛宾大师。
以后几次,就全都谈童话剧本《天池》。
他说他对剧本很喜欢,并说可以考虑为《天池》谱曲,用新疆哈萨克、蒙古、乌兹别克风格的少儿音乐,还很高兴地当了我的特邀顾问。
但他提出,要我把剧本里的歌词认认真真改几遍,又直截了当地要我把原稿中的另两个孩子删去,还建议我可以先把剧本化为一个好的童话故事或少儿舞台歌剧剧本。
浅析王洛宾的歌词创作

歌声永无休止符—浅析王洛宾的歌词创作系部: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 2007040825 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1年6月1日歌声永无休止符—浅析王洛宾的歌词创作【内容摘要】王洛宾的歌作是中国歌坛上的一朵奇葩,语言清丽自然,内容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充沛。
前期作品思想内容虽稍嫌不足,但是艺术成就颇高,轻描淡写却能再现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寥寥几笔却将鲜明的形象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已然表现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
后期作品情深词切,以有形的物来形容心中的情,遣词用字准确贴切,艺术概括简洁凝炼,更加动人心扉。
【关键词】题材多样结构短小韵律优美灵活变通【Abstract】 : WangLuoBin song as a flower on Chinese musical language qingli nature, colorful contents, the emotional abundant. WangLuoBin prophase works ideological content, though slightly too is insufficient, but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is quite high, downplay but can reappear the vivid life scenes, but a very few pen will distinct image to dynamic form in front, already show readers showed a "clear water lotus, natural go vulture act the role ofing" feeling. His later works with tangible AiQie, feeling the content to describe the sentiment, the diction in diction accurate apt, art, more moving generalizations concise concentration heart.【Keywords】: theme diversity structure short exquisite rhythm flexibility王洛宾在中国民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6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自觉参加实践 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得亲口吃一吃 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 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探究: 下面材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点? “造反有理”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 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 • 在20世纪60年代, 主义、封建主义、官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在十年浩劫中又打 压迫时,毛泽东说 出“造反有理”, “造反有理”,指人 要造人民政权的反, 民要求解放。 造社会主义的反。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才能完成。
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判断:人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还是来源于物质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吗?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哪些?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惟一来源)35 28
(重庆卷)31.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对“美人鱼”认识是对 现实存在“美人鱼”的反映c B.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 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C.“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 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 个感性形象,他只是感性认识的产 物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 理 什么是真理? 为什么要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 D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 水行舟,不进则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当今在中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一生编曲作词接近千首。
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多少能够唱出来的歌曲。
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流传。
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疆民歌,却不知词曲背后另有故事。
王洛宾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相当程度地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
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王洛宾在这样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等音乐教育。
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往西北旅行,因为连日大雨,使得他们一行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
就在那儿,经由一位“车马店”女老板的口中,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
那种民歌,是西北名为“花儿”的调令。
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在年轻时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
当王洛宾听到了这样的调令之后,他被“五朵梅”征服了。
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离不开中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
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摄一部电影,邀请当时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王洛宾参加演出。
他们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郑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当电影故事里的牧羊女。
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
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
卓玛是一个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鲜花,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粗粗的辫子,金丝镶边的彩色藏裙,包裹着她健美的身躯。
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
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
卓玛却对此毫不理会,忽然纵马狂奔,王洛宾一时不防,本能地抱住了卓玛的腰。
卓玛狂驰了很久,在那大草原上,这才把马缰交在王洛宾手中,靠在他的怀里,不再撒野。
黄昏牧归,卓玛将羊群轻轻点拨入栏,王洛宾痴痴地看着被晚霞浸染了全身的卓玛。
卓玛感觉到他的眼神,她转过身去,拴好羊栏,那张绯红的脸对着王洛宾——一个28岁的汉族青年。
卓玛眼中跳出了火苗,举起手中的牧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然后返身走了。
王洛宾依旧木然地站在栅栏旁,痴痴地望着消失在夜幕中的卓玛,轻抚着被卓玛打过的地方。
这个俏皮、美丽又奔放的藏族姑娘,在他身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一鞭。
王洛宾徘徊在卓玛父亲的帐房外,毡窗落了下来,将那千户长
的女儿和这位汉族音乐家分隔在两个世界里。
第二天清晨,电影队离开了青海湖,要回到西宁去。
卓玛和她的父亲骑了马,一程又一程地送,直到在一个小坡上,方才停住了。
王洛宾骑在骆驼上,不住地回头张望,随着驼峰起伏,驼铃叮咚,王洛宾心中的情感,化为词曲,唱了起来: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愿她每天拿着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
50年代,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将这首歌曲当成他的保留节目,唱遍了全世界。
而在中国,一般人都将这首歌以及王洛宾其他的作品,当做“新疆民歌”或“青海民歌”来归类,却不知,这些歌曲,纯属创作曲,是一位终生将情感交付给大西北的音乐家作词谱曲出来的。
1988年,中国《歌曲》杂志用五线谱形式发表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并且将这首人人能唱的“青海民谣”冠上了王洛宾作词作曲的事实。
青海人民感谢王洛宾为这个僻远地区带来的荣誉,邀请他
再赴西宁共度春节。
故事中的卓玛姑娘,早已不在人世。
王洛宾大师一生居住在大西北,而今定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