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Ollier病与Maffucci综合征
马凡氏综合征症状治疗

马凡氏综合征症状治疗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特点是身材高大、智力正常、皮质薄而富有弹性、眼、骨、血管、心脏等多系统的多发性异常变化。
该疾病是由于胶原基因突变导致的结缔组织异常。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凡氏综合征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一、病因马凡氏综合征是由FBN1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上,编码胶原Fibrillin-1。
多数患者是由于家系遗传,但也有20%的病例是新突变所引起的。
随父母均无基因突变的短尺寸基因而生下的孩子,继发马凡氏综合征的风险会减低。
此基因在结构上具有逐模性,指将其使能于胶原纤维,进而改变胶原网络的性状与功能。
因此,FBN1基因突变会导致胶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引起马凡氏综合征。
二、症状马凡氏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广泛,主要包括:1. 骨骼症状: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往往身材高大,四肢较长,手指纤细而灵活,有“长指”现象。
其骨骼系统受累表现为脊柱弯曲、胸骨凸出、髌骨脱位等。
2. 眼部症状:马凡氏综合征患者易患近视、弱视、斜视等眼部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是晶状体脱位,晶状体脱位会引起视力减退、眼压升高等问题。
3. 心脏症状:由于胸廓畸形和心脏瓣膜和血管弹性降低,马凡氏综合征患者易患瓣膜脱垂、心脏瓣膜管增宽、动脉瘤等心脏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是主动脉瘤,主要位于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主动脉夹层。
4. 皮肤症状: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皮肤厚度减少,皮肤富有弹性。
在一些患者身上可见到红色或紫色的结节状皮疹,这被称为马凡氏综合征的表浅血管瘤。
5. 呼吸系统症状:马凡氏综合征患者患有气道狭窄、鼻中隔偏曲等呼吸系统问题,导致气道通畅受限。
三、治疗方法针对马凡氏综合征的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
1. 药物治疗:(1)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马凡氏综合征心血管症状的主要药物。
经临床实践证明,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脏负荷,减少主动脉瓣反流,延缓主动脉扩张,从而减缓主动脉壁的破坏进程。
可治性罕见病—马凡综合征

可治性罕见病—马凡综合征一、疾病概述马凡综合征( Marfan syndrome,MFS)为常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发病率约1/3000~5000,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也存在罕见的隐性突变[1]。
多数MFS患者的父母患病,超过25%的MFS先证者为新生突变。
目前已经明确MFS 的产生主要是由15号染色体q21.1位点上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突变所致,其包括65个外显子,长度约235kb,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50kDa的糖蛋白-原纤维蛋白1(Fib-1),在细胞外基质聚合后形成直径为10nm的微纤维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弹性和非弹性组织,起到形成与维持弹性纤维的作用。
Fib-1由3种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组成:表皮生长因子样(EGF)结构域、潜在的转化生长因子p1结合蛋白(LTBP)结构域和杂交分子结构域。
原纤维蛋白1表达异常会产生以心血管、骨骼和晶状体病变为主的一系列临床问题。
此外,少数典型的MFS患者并没有发生FBN1突变(<10%),研究认为编码转化生长因子β1和β2。
受体(TGFBR1/2)基因的失活突变可能是主要发病机制[2-3]。
二、临床特征MFS的临床严重程度不一,可仅表现单个特征,也可在新生儿期就表现为严重的多系统疾病。
除了常见的心血管、晶状体和骨骼异常,MFS患者也可能合并肺、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而体格检查阳性率最高的特征为:特殊面容、指腕特征、鸡胸和严重的足跟外翻[4]。
1.心血管系统(1)主动脉病变:主动脉瘤样扩张、主动脉瓣反流和主动脉夹层是MF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约50%MFS患儿合并主动脉扩张,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有60%~80%的MFS成人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扩张,且合并主动脉瓣反流。
动脉扩张也可能累及胸主动脉、腹主动脉、主肺动脉,甚至颈动脉和颅内动脉。
漏诊或不经治疗的MFS常合并主动脉夹层,一般起自冠状动脉口上方并延伸至整个主动脉,即DeBakey I型;约10%的夹层起自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DebakeyⅢ型),但极少仅局限于腹主动脉。
Maffucci综合征

Maffucci综合征一概述Maffucci综合征即软骨营养障碍-血管瘤综合征,又称伴多发性血管瘤的软骨发育不良、内生软骨瘤综合征、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病、Ollier综合征、进行性软骨发育障碍和多发性血管瘤、Kast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软骨发育不良并发血管瘤、软骨营养不良并发血管错构瘤等。
发病多在1~5岁,主要为手足小骨的软骨肿瘤,可发展成软骨肉瘤,软骨发育不全呈进行性,直至青春期,扁平骨很少累及。
本病征的主要特点是软骨细胞增生与血管瘤两种疾病同时并存。
二病因本综合征由先天性中胚叶发育不良引起,并影响到软骨和血管组织,但无遗传性,无染色体异常。
三临床表现病变在儿童时期开始,发现骨和软骨畸形,两性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1.血管瘤大多数病例于出生时即有或婴儿期开始明显的血管损害,包括血管瘤、血管错构瘤、淋巴管瘤、静脉曲张等。
这些损害常常是多发的,可以单侧或双侧。
曾令济报道的1例外表皮肤或皮下可见10多处血管瘤。
大多数血管瘤呈海绵状,少数为毛细血管型,并随患儿生长而增大。
一般局限于真皮中、下部和皮下组织,内脏、眼睑、视网膜也可发生血管瘤。
2.软骨发育不良及内生软骨瘤软骨发育不良由先天性软骨化缺陷所致,通常比血管损害晚出现,四肢末端的骨骼最常受影响。
临床上软骨发育异常的表现为指(趾)骨出现硬的结节,受累的骨骼变形缩短,骨质松脆,发育停止时,畸形就不再发展。
3.直立性低血压当血管瘤较大或发生于低位时,就有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可能。
4.恶性肿瘤倾向本综合征患者有易患恶性肿瘤的倾向,可在原有病变基础上恶变或发生与本病征无关的恶性肿瘤。
约20%发生软骨肉瘤,系由于内生软骨瘤恶化转变而成。
四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软骨细胞和大空泡软骨细胞相间排列紊乱,细胞间基质内钙化不良,细胞间有玻璃样软骨,病理检查发现骨骺板不能进行正常骨化的骨进入成熟骨内,是为内生软骨瘤,骨的畸形即由此造成。
X线检查可见手和足部的短管状骨常扩张呈球形,骨皮质变薄向四周扩展,其中常有钙化,长管状骨干骺端附近骨干可见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局部骨干膨胀,骨皮质变薄,从而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瘤体内有斑点状钙化。
马凡氏综合征和马切斯尼综合征

马凡氏综合征和马切斯尼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MFS)和马切斯尼综合征(MCS)都是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以一系列特征和症状而闻名。
尽管它们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主要区别。
本文将深入讨论马凡氏综合征和马切斯尼综合征的定义、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马凡氏综合征(MF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主要由于FBN1基因的突变引起。
FBN1基因编码的是一种结缔组织蛋白叫做纤维连接蛋白,它在细胞外基质中起到结构支持的作用。
马凡氏综合征的特征包括眼部异常(如近视、斜视、晶状体脱位等)、骨骼异常(如扁平足、长指和脱臼等)、心血管异常(如主动脉根部扩张、僵硬心脏瓣膜等)以及其他特征(如柔软皮肤、脸部特征等)。
与马凡氏综合征相比,马切斯尼综合征(MCS)的发病率更低。
它也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TGFBR1和TGFBR2基因突变的缘故。
这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成员,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马切斯尼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心血管异常(如主动脉迟钝、动脉瘤等)和肌肉骨骼异常(如关节松弛、胸骨凹陷等)。
此外,马切斯尼综合征还可以伴随肺部和皮肤等其他特征。
虽然马凡氏综合征和马切斯尼综合征在临床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首先,在病因上,导致马凡氏综合征的主要基因突变是FBN1基因的突变,而马切斯尼综合征主要与TGFBR1和TGFBR2基因的突变有关。
其次,两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也有所不同,尽管它们都涉及到眼部和骨骼系统,但马凡氏综合征更常见的特征是心血管异常,而马切斯尼综合征则更常见于肌肉骨骼系统的异常。
此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诊断马凡氏综合征和马切斯尼综合征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测试。
对于可能患有这些疾病的个体,一般通过眼科检查、心脏超声波检查、基因突变检测等方式确认诊断。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多发内生软骨瘤

多发内生软骨瘤内生软骨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由成熟的透明软骨组成,可以是单发或多发,单发的内生软骨瘤常发于上下肢的长骨中,多因体检偶然发现;多发的内生软骨瘤即Ollier 综合征较少见,而多发的内生软骨瘤合并软组织血管瘤即Maffucci 综合征则更为罕见。
内生软骨瘤发病率没有性别差异,大多位于干骺端和骨干,只有约10% 发生于骺端;Ollier 综合征常发于股骨、胫骨、髂骨,其次是指骨、掌骨、跖骨;Maffucci 综合征最为严重,最常见于手部。
Ollier 综合征与Maffucci 综合征均为天生的。
病理:内生软骨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Ollier 综合征与Maffucci 综合征多由骨生长过程中包埋在干骺端的残余的骺软骨发育而来,这些“残余的软骨”(cartilage Rests)常位于骨骼干骺端或者骨干,通常在骨骼发育成熟后停止生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不同程度的矿化。
大多数病例为散发的,家族聚集现象也有报道,可能证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 上的单个或多个位点突变的累积,不过此结论尚有争论。
肉眼观病变的小叶呈蓝色,镜下观小叶由透明软骨组成,增生相对较慢,基质丰富。
在手或足的某些内生软骨瘤的X 线显示有浸润性,镜下观显示非典型性增生但仍认为是良性的。
Ollier 综合征及Maffucci 的年轻患者较成年、单发的内生软骨瘤患者的病变中细胞成分较多,可能的解释为小短骨中的内生软骨瘤偏良性,而成人四肢长骨的内生软骨瘤恶性程度也较低。
目前病理学家对于内生软骨瘤的恶变(该定义较多,比如内生软骨瘤、侵袭性内生软骨瘤、原位癌、内生软骨瘤恶变I 级)非典型增生的诊断和解释尚未达成一致。
临床特点:成人大多数的单发内生软骨瘤为非对称的,通常间发现,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疼痛甚至是病理性骨折,受累及的骨骼常表现为轻微的增粗,如果患者没有骨折却出现疼痛常由某些不明的原因导致或者是细胞增生活跃甚至是肿瘤恶变的表现。
马凡氏综合征 基因突变

马凡氏综合征基因突变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它主要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本文将对马凡氏综合征的相关基因突变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影响和治疗方法。
马凡氏综合征,又称作骨疣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这个综合征最初由法国医生饶马万于1891年首次描述,因而得名。
马凡氏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发性骨软骨瘤,即在骨骼的许多部位形成骨疣和软骨瘤。
除此之外,该综合征还会引起其他器官的异常发育,如皮肤、血管、神经等。
马凡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TGF-β信号通路的突变引起的。
TGF-β是一种细胞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TGF-β信号通路能够调控骨骼和软骨的正常发育。
然而,在马凡氏综合征患者中,TGF-β信号通路的突变导致信号传导异常,进而影响骨骼和软骨的发育,最终导致多发性骨软骨瘤等症状的出现。
马凡氏综合征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研究表明,马凡氏综合征与染色体15上的FGFR1基因突变相关。
FGFR1基因编码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它是一种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参与细胞对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的识别和结合。
FGFR1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受体功能异常或产生异常的受体蛋白,进而干扰TGF-β信号通路的正常功能。
目前已经发现数十种FGFR1基因突变与马凡氏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这些突变存在于FGFR1基因的不同区域,其中最常见的突变是点突变和插入突变。
这些突变会导致FGFR1蛋白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TGF-β信号通路的正常传导。
此外,由于马凡氏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只需遗传一份异常的FGFR1基因即可发病。
马凡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十分复杂多样,包括多发性骨软骨瘤、皮肤异常、血管畸形等。
其中,多发性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症状,大约80%的马凡氏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这一症状。
多发性骨软骨瘤表现为骨疣的形成,在骨骼的不同部位出现多发性的骨突起。
这些骨突起可能长在颅骨、四肢骨、脊柱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Ollier氏病

Ollier氏病概述软骨瘤为良性肿瘤,较为常见,在所有良性骨肿瘤中占第三位,占良性骨肿瘤的12%,占全部骨肿瘤的3%左右,其发病率相对低于骨软骨瘤。
以四肢短骨最为多见,占58%,四肢长骨、骨盆、椎骨等各部位都可发生,其中四肢长骨发病占32%,多发生于骨端或骨干骺端。
发生于皮质或骨膜下者称为外生软骨瘤;发生于骨髓腔者称为内生软骨瘤;多发软骨瘤合并畸形者称为Ollier氏病,多发软骨瘤合并有肢体软组织血管瘤的称为Maffucci氏病。
本组病例均为位于骨髓腔的内生软骨瘤。
内生软骨瘤各年龄都可见到,自幼年发病,以20~40岁最为常见,30岁是高峰。
因无自觉症状,常至成年才表现出来,病程常达数年、数十年,亦有短期内或近2~3年生长加速者,故许多内生软骨瘤是因其它原因行影像检查时意外发现。
病变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常有畸形。
主要体格检查可发现局部结节状肿块,质地较硬,局部压痛。
关节活动一般无障碍,有时引起关节变形。
内生软骨瘤是一种由分叶状透明软骨构成的肿瘤,外有纤维包膜,多呈分叶状,小叶间隙的血管附近和肥大软骨层的基质内常有程度不一钙化,偶见液化坏死及囊变。
因取材原因,病理学对良性软骨瘤有无肉瘤变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
影像学特点发生于长骨的内生软骨瘤以股骨下段及胫腓骨上段多见,病灶范围相对广泛,但其中心一般位于管状骨的干骺端[3]。
X线平片显示病灶中央呈囊状膨胀性透明区或地图状骨质破坏,边缘主要表现为骨质硬化,也有边缘不清。
肿块常呈分叶状,病变周围骨质常可显示弧形受压或膨胀变形,病变也可侵犯骨髓腔而不压迫邻近的骨皮质,对于大多数病变X线能够发现程度不等的钙化,占50%以上,为点状、条状、斑块状、环状不同形态,其中环状钙化具有特征性。
多数认为骨囊状破坏、边缘硬化及破坏区内钙化为诊断此病的典型征象。
如果X线平片未发现钙化,则难以诊断,本组就有1例因此而为正确诊断。
又因为密度分辨率较低,X线对于病灶是否恶变的判断有一定局限性。
Maffucci综合征的科普知识

Maffucci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血管瘤
皮肤上可能出现血管瘤,表现为红色或紫色的肿 块,通常无痛。
血管瘤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
Maffucci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其他症状
患者可能会有骨骼畸形、肢体不对称等其他症状 ,严重者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定期监测是必要的,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何诊断Maffucci综合征?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
谢谢观看
如何诊断Maffucci综合征? 临床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体检来初步评估 。通常会注意到皮肤和骨骼的异常。
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如何诊断Ma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用于确认软骨瘤 和评估其大小和位置。
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如何诊断Maffucci综合征?
发病率
Maffucci综合征是非常罕见的,全球每100,000人 中约有1-2例。
因其罕见性,许多医疗专业人士可能对其了解不 足。
Maffucci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Maffucci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软骨瘤
患者通常会在骨骼的特定部位(如手、脚)出现 软骨瘤,可能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软骨瘤的数量和位置因人而异。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认是否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 ,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
基因检测虽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但对于家族 筛查非常有帮助。
Maffucc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Maffucc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症状管理
对于软骨瘤可能导致的疼痛,患者可以使用止痛 药物来缓解症状。
定期随访和评估症状是关键。
Maffucc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
群体支持和同伴交流也有助于情绪管理。
Maffucci综合征的生活管理 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罕见病Ollier病与Maffucci综合征
展开全文
Ollier病是一种少见的非遗传性疾病,此病由法国医生Ollier于1899年首次描述,是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有多种染色体发育异常报道,但更可能是软骨内化骨障碍导致的一种发育异常,有人认为Ollier病是一种软骨结构不良,以正常软骨化骨缺陷为特征,属骨化障碍性病变。
骨在发育过程中,部分干骺端软骨不能经历正常的软骨化骨,而停滞于软骨阶段,并沉积在干骺端或逐渐转移至骨干继续发育形成畸形。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方可称Ollier病。
Case contributed by Dr Maulik S Patel
Ollier病大多累及单侧,也可累及双侧,男性多于女性。
Ollier病有一些是单个骨的多处累及,多发于短管状骨或长管状骨,也可发生于扁骨及不规则骨。
有一些则为泛发型,同时累及短骨、长骨及扁骨。
Ollier病
Ollier病有生物学恶变倾向,大多数内生软骨瘤在青春期停止生长,成人后继续增大或重新开始生长则提示恶性变可能。
Ollier病发生恶变的危险系数为25%~30%,平均恶变年龄为27岁,早于普通软骨肉瘤恶变的平均年龄。
[1]
Maffucci综合征又名软骨发育异常血管瘤综合征、软骨营养不良血管瘤综合征、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病综合征、卡斯特综合征、血管错构瘤—软骨发育异常综合征,是一种罕见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于1881年由Angelo Maria Maffucci首
次报道,以多发的内生软骨瘤合并多发软组织血管瘤为特征的病变。
其骨病变与血管瘤同时发生,两者无因果关系,不同种族及男女发病率相等。
发病年龄平均为5岁,在出生时即有症状者占25%,有45%的患者在6岁前出现症状78%发生于青春期前。
[2]
该Maffucci综合征患者双侧手指畸形,X线及病理提示多发内生骨软骨瘤伴软组织血管瘤,与此同时,该患者脑干胶质瘤。
[3]
需要鉴别的单纯性多发内生软骨瘤,病灶虽为多发但不合并骨骼畸形。
参考文献:
[1] 吴雯丽,田军,孙博等.长骨Ollier病的影像学诊断(附17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2):2234-2236.
[2] 刘晓红,贾雄,方燕燕等.Maffucci综合征1例[J].疑难病杂志,2014,(10):1061-1061.DOI:10.3969/j.issn.1671-6450.2014.10.022.
[3]Amary M F, Damato S, Halai D, et al. Ollier disease and Maffucci syndrome are caused by somatic mosaic mutations of IDH1 and IDH2[J]. Nature genetics, 2011, 43(12): 1262-1265.
30000+医生关注的影像专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