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介绍
202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项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
获得这个奖项的项目通常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代表着国家科技水平的最高成就。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对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进行全面评估,并共享我对这些获奖项目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让我们来看一下获得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
据最新消息,今年获奖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医学、工程、材料科学等。
其中,有一项名为“XXX”的项目在医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个项目是由一支由多位知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的,他们在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项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医学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获奖项目的科学意义和社会影响。
从科学意义上看,这些项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体现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想共享一下我个人对这些项目的观点和理解。
我对这些获奖项目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赞扬。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这些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认为这些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在项目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希望这些获奖项目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激励更多的年轻科学家投身科学研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的项目无论从科学意义还是社会影响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他们的成就必将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我们应该为这些获奖者而骄傲,同时也期待着未来能够涌现更多像他们一样的科技精英,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助力。
通过对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的项目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卓越成就,也可以进一步思考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8个科技项目改变世界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8个科技项目改变世界作为大学生一代,我们不仅要追求学术进步,更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的科技潮流中,大学生们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科技项目,不仅在学术领域获得了认可,也为改变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8个由大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项目在医疗、环保、交通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 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研发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治愈了多种遗传性疾病。
这项创新为医学进步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无数病患赢得了与病魔抗争的机会。
2. 智能康复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行动不便的人群设计了智能康复设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
这项科技项目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环保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大学生们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的垃圾分类系统,能够将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准确的分类,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
这项科技创新成果在环保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大学生们通过研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该系统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城市交通提供了更为高效和智能的管理方式。
5. 能源存储技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能源存储技术,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储存,解决了能源供应短缺的问题,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6. 人工智能医疗助手:大学生科技项目开发出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助手,能够自动识别病症、给予合理的建议。
这项技术的推广,将极大地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专业性。
7. 智能农业技术:大学生们结合物联网和农业技术,开发出一套智能农业系统,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 虚拟现实教育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发出一款虚拟现实教育平台,通过跨越时空的特性,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
这项科技创新成果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大学生分享大学期间的十大创新科研项目助你成为科学家

大学生分享大学期间的十大创新科研项目助你成为科学家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无限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为了培养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许多大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十大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的创新科研项目,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灵感,助你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1.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系统这个项目是由一群大学生研发的,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家居设备,打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语音控制,还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生活习惯,自动调整设备的运行状态,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家居体验。
2. 生物医药领域的药物筛选系统在这个项目中,大学生们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开发了一套高效的药物筛选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为生物医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环境保护领域的水质监测设备为了解决水质监测的难题,一群大学生研制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质监测设备。
这个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并将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
这项创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4. 基于机器学习的交通流量预测系统交通拥堵一直是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组大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交通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了一个交通流量预测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精确地预测交通状况,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5. 太阳能储能技术的研究在可持续能源领域,大学生们进行了太阳能储能技术的研究。
他们研发了一种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储能系统,可以有效地储存太阳能,并在需要时供电。
这项创新有助于解决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难题。
6. 基于图像识别的疾病早期诊断大学生们利用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开发了一种疾病早期诊断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医学影像数据,自动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7. 智能农业系统的研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学生们进行了智能农业系统的研究。
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奖项概况1. 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国家授予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具有极高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2. 特等奖的评选标准严格、审查程序繁琐,具备极高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3. 本届特等奖评选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涵盖了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二、获奖团队和项目介绍1. 项目一: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a. 该团队在深度学习算法和计算机视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高效精准的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医疗影像、智能交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b. 该项目凭借其在图像识别领域的创新成果和技术贡献,获得了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 项目二:生命科学领域疾病治疗新技术a. 这个团队在基因编辑、干细胞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功研究出一种新型的疾病治疗技术,为癌症、遗传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b. 该项目获得了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
3. 项目三:新型航空航天材料研发a. 这个团队在先进材料研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研发出耐高温、轻量化、高强度的新型航空航天材料,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b. 该研究项目凭借其在航空航天材料领域的创新和应用价值,荣获了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三、获奖成果的意义和影响1. 在人工智能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的突破,将推动工业智能化、智慧城市建设、医疗影像诊断等领域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 生命科学领域的治疗新技术,将为疾病治疗带来新的方向和可能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3. 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将提高飞机、航天器、卫星等载具的性能和安全性,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展望与启示1. 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获得者,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
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介绍一、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性干细胞传统观点认为,哺XX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具有分化为XX种类型组织和器XX的“多潜能性",而随着生长发育成为成体细胞之后会逐渐丧失这一特性。
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使之重新获得“生命之初”的多潜能性,并将其重新定向分化成为有功能的细胞或器XX,应用于治疗多种重大疾病。
此前,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者使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被“重编程”获得“多潜能性",这两项技术还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但是,这两项技术具有XX限制或潜在的遗传突变等风险,大大限制了其在再生医学中的进一步临床应用.邓宏魁团队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首次使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成为多潜能干细胞,该种细胞被称为“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细胞)”.该方法摆脱了以往技术手段对于卵母细胞和外源基因的依赖,避免了传统重编程技术在应用上的缺陷。
提供了更加简单和安全有效的方式来重新赋予成体细胞“多潜能性”,是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一个飞跃。
该成果于7月8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权威XXXX。
这为未来细胞治疗甚至器XX移植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将极大地推动治疗性克隆——克隆组织和器XX以用于疾病治疗-—的。
二、昼夜不对称增温对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相比于白天,地球在夜晚时正以更高的速率变暖:在过去的50年里,日最低温度升高速度比日最高温度升高速度要快40%。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很少关注这种昼夜不对称增温对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成为当前的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空白点。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研究小组与中科院青藏所、XX以及XX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遥感数据、大气2浓度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并结合大气反演模型,系统地研究了白天和晚上温度上升对北半球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源汇功能影响及其机制。
十大数字创新技术出炉中国“九章”榜上有名

十大数字创新技术出炉中国“九章”榜上有名作者:
来源:《产城》2021年第04期
十大数字创新技术出炉中国“九章”榜上有名
4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Netexplo创新论坛在网上举行,公布了全球范围内10项极具突破性的数字创新技术。
其中,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学者研制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上榜。
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自營深水大气田实现完钻
4月15日,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自营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气田(陵水17-2气田)宣布,所有开发井的钻完井作业全部完成,顺利投产在即。
此举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深水、超深水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能力。
龙芯助力中国芯自主化再进一步
4月15日,龙芯发布新一代自主指令系统架构——龙芯架构(LoongArch)。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介绍,从顶层规划到各部分的功能定义,再到每条指令的编码、名称、含义,龙芯架构都进行了自主重新设计,同时也能兼容多种主流指令系统。
清华集成电路学院成立
4月22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成立,其是清华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关键领域,推动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科发展,加快培养集成电路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
这是继今年年初“集成电路学科与工程”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设置为一级学科之后,我国高校响应这一举措的新动作。
2021年中国生物科学十大科学成果

2021年中国生物科学十大科学成果
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于1月10日公布,涵盖了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
以下是其中的十大科学成果:
1. 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2.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
3. 新型冠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机制。
4. 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组装机制。
5. 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疗效的高效低毒治疗新模式。
6.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
7. 冠状病毒的跨种识别和分子机制。
8. 揭开鸟类长距离迁徙之谜。
9. 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10. 全脑单神经元多样性研究及信息学大数据平台。
这些成果不仅具有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而且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入选成果在原创性和社会意义方面更为显著。
此外,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表彰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每年都会评选出国家科技进步奖。
2021年,共有一百二十二项科技成果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包括以下七项:一、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会计系统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研发。
该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主进行数据采集、预处理、识别和分析,能够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该系统已经在多家企业和机构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青蟹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与应用该项目由上海海洋大学团队研发。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青蟹作为高品质海产,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该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多项关键技术,打造了一套完整的青蟹生产全过程控制系统,使青蟹产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三、高度自适应的智能控制系统该项目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研发。
该控制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自适应算法,结合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对控制对象的变化和特殊情况作出实时调整,系统效率比传统的控制系统提高了数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四、创新性病毒适应性设计及应用研究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团队研发。
人类历史上多次爆发过病毒性疾病,为此该团队通过创新性的病毒适应性设计,转化为一种抗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多种新型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五、微生物土壤结构调控及肥效提高技术该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研发。
该技术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土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通过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调节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并且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农业生产中。
六、基于无源声学波发射的物体跟踪与成像技术该项目由南京理工大学团队研发。
该技术利用无源声学波进行跟踪和成像,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隐蔽性强等优点,成功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七、高性能光电材料制备及其在光电器件中应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团队研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介绍一、单个纳米颗粒光学检测新原理研究纳米尺度颗粒的快速检测在环境监测、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微纳光学的传感技术拥有无标记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势,为上述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在快速探测和超高灵敏度方面仍面临挑战。
为此,急需提出新的光学传感原理,突破传统检测极限,获得分辨单个纳米级颗粒的检测能力。
龚旗煌院士和肖云峰研究员等制备出超高品质因子固态光学微腔器件,极大地增强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实现超低阈值微腔拉曼激光发射。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利用微腔拉曼激光模式劈裂来检测单纳米尺度颗粒的新方法.实验上,他们在液体环境下证明了新方法检测单个20纳米尺度颗粒的能力.这一方法的实现既可显著降低实验难度又具有良好的抗噪声能力。
同时,他们还与XX大学童利民教授等合作,研制出纳米光纤阵列传感器,可快速检测单个百纳米尺度颗粒,并测定尺寸。
这些新的原理和技术将推进光学传感的检测极限达到单分子水平,并具有实时便捷等优势。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XX院刊》和《先进材料》(封面文章)上。
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被Phys。
org和MaterialsViews等多家国际科技XX专题图文报道,并引起了大众XX的关注。
二、网构软件理论、方法与技术互联网正在逐步演化成一个全球泛在的计算平台,其XX、动态和难控的特性对软件技术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挑战。
以梅宏院士和XX大学吕建院士领衔的团队从2000年开始率先从软件角度探讨互联网计算,提出一种互联网软件新范型—网构软件(Internetware),并在XX973计划连续两期项目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套网构软件技术体系,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构造了一个XX、协同的网构软件模型,用以描述和规约自主性、协XX、演化性、情境性、涌现性和可信性等互联网应用新特性;提出了支持按需协同和在线演化的容器系统结构及相关机制,支持系统自治管理,设计实现了网构软件的运行时支撑平台;提出了全生命期软件体系结构驱动的网构软件开发和演化方法。
作为中国学者自主提出的学术理念,网构软件研究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软件构件、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自适应等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行列。
在软件领域XX国际会议和XX发表近百篇学术XX,十多次入选最佳/优秀/亮点XX,数十次在国际会议上做主题/特邀报告;获得一批中明专利,XX多项国际、XX和行业标准;研制的工具和系统在国内外众多大中型信息系统中得到应用;多次获得XX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对我国软件领域创新驱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新机制研究免疫系统为什么能够精确地感知外界病原体侵袭并及时启动能够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这是免疫学领域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目前认为具有“哨兵”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C)起了关键性作用,但对于树突状细胞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殊免疫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XX重点实验室曹雪涛课题组从表观遗传和蛋白质修饰的新角度,研究了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分子机制,发现了一种树突状细胞选择性高表达并对于树突状细胞发育成熟至关重要的以前未见报道的新长链非编码RNA(将之命名为树突状细胞长链非编码RNA,lnc-DC),对于为什么lnc—DC 能够决定树突状细胞的发育成熟进行了机制研究,首次提出了胞浆中的lnc-DC能够直接结合磷酸化蛋白信号分子STAT3而起关键性作用,此作用方式对于研究其它生命科学现象及其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对于如何控制树突状细胞不过度活化以避免机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该课题组发现了一个名为Rhbdd3的蛋白质分子能够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分泌炎症因子,阻止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该研究丰富了对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与参与自身免疫病机制的认识,对疫苗研发和疾病免疫治疗探索有指导作用.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今年《Science》和《Nature Immunology》。
四、快舟星箭XX飞行器技术及应用该项成果是在XX863计划重点支持下取得的一项原创性成果.针对突发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XX信息支持的迫切需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星箭XX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解决飞行器快速研制、快速发射、快速应用的核心技术问题,实现了我国固体运载器机动发射卫星首次成功,创造了我国遥感卫星最快成像记录。
项目总体指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开辟了我国快速响应空间技术的新途径,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XX效益。
利用该成果研制的快舟一号卫星于2021年9月25日成功发射,在巴基斯坦阿瓦兰地震、XX花莲地震、XX于田地震、XXXX县森林火灾、霍尼亚拉洪灾、马航MH370客机失联、中国科考船“雪龙号”破冰支援等灾害发生后,及时实施了灾情监测,快速获取了灾害信息。
特别是在XX鲁甸地震XX期间,快舟一号是我国唯一一颗实现针对灾区连续15天重访成像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及时提供了高分辨率的震区影像,为及时全面了解灾情、灾情评估、抢险XX指挥决策等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撑.快舟一号作为我国首颗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卫星,还在工程建设、土地利用、采XX区开采、水文、环境等实时监测应用方面,为国内19个省市61家用户单位提供了高质量遥感影像。
五、水稻矮化多分蘖基因DWARF 53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水稻籼粳亚种间存在XXXX优势,但籼粳交XX普遍存在株高超高的问题,利用部分显性矮杆基因可克服株高超高,有效利用籼粳XX优势。
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是2021年发现的调控植物分枝的第三种激素,对植物株型起着至关重要调控作用,但其信号传导途径却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一个水稻部分显性矮杆突变体dwarf53(d53),通过图位克隆获得D53基因,它编码一个新的在结构上与I类Clp ATPase类似的核蛋白。
分析发现,在独脚金内酯存在条件下,D53蛋白可与两个已知的独脚金内酯信号分子D14、D3互作,XX D53–D14–SCFD3蛋白复合体,使D53蛋白泛素化,进而被蛋白酶体特异降解,诱导下游目标基因表达,使独脚金内酯信号响应。
该结果首次在遗传和生化层面上证实了D53蛋白作为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抑制子参与调控植物分枝(蘖)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不仅为水稻株型改良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也为籼粳交XX优势利用提供有用的基因和材料。
该结果以Article Research形式在2021年12月26日《Nature》上正式发表,“D14–SCFD3-d ependentdegradation of D53 regulates strigolactonesignaling"(2021, 504: 406—410),目前已被SCI他引31次。
该XX同期NEWS&VIEWS栏目为本研究发表了专题评述,认为“D53蛋白的发现为研究独脚金内酯和其它激素信号途径提供了积极帮助,并对调节植物营养分配与利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工程样机研制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工程样机项目由XX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集合高校与企XX量协同创新,并已经取得重大成果。
成功研制的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无XX 率还是技术水平都属于世界领先,是世界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研发中的主要技术难关。
该成果是我国自主创新在先进核能核心装备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对于我国自主创新的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主氦风机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心脏装备.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多个重大技术问题,如主氦风机整机总体设计,大型氦气置入式立式高速电动机的研制,电磁悬浮轴承支撑的转子动力学分析,高性能叶轮的研制,大电流、XX差、高电压一回路边界电气贯穿件的研制等.主氦风机的转子采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电磁轴承进行支撑。
风机转子重量约4吨,完全采用电磁悬浮轴承支撑,实现了非接触无摩损运行,不需要润滑油系统。
这是电磁轴承技术在世界上首次用于反应堆设备。
主氦风机工程样机由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负责总体技术并提供电磁轴承,同时负责整机调试及试验,XX电机负责电机,XX电气鼓风机厂负责叶轮及整机总装和试验平台,中核能源XX负责项目管理和质保.它的研制成功也是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的重大成果.七、具有极高硬度和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天然金刚石一直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硬的材料。
自从1955年人类成功合成金刚石起,合成出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材料就成为科学界和XX界的共同梦想。
燕山大学田永君教授领导的中外研究团队,在建立的多晶共价材料硬化模型指导下,采用洋葱碳为前驱体成功地合成出具有极高硬度和热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孪晶的平均厚度仅为5纳米。
纳米孪晶金刚石的维氏硬度可达200 GPa,是天然金刚石的2倍,实现了人类合成比天然金刚石更硬材料的梦想;其韧性也比金刚石单晶提高了一倍,且抗氧化温度比天然金刚石高出200摄氏度以上。
硬度、韧性和热稳定性三大指标的显著提高将使这类超硬工具的寿命成倍提高。
本成果发表在 2021年6月的NatureXX上,XX封面和XX页分别进行了导读,题为“极致的金刚石:纳米孪晶合成将其硬度及热稳定性推至顶峰”和“硬科学:合成的金刚石日渐XX”,XX同期的News & Views栏目刊文“金刚石变得更硬”也详细介绍了该项工作。
本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Nano Today、Materials Today等XX以及XX、参考XX、赫芬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洛杉矶时报等新闻XX和科学XX都进行了报道。
八、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的研究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2021年7月,XX大学李兰娟院士领衔的团队,首次通过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技术,确定了肝硬化肠道微生物组的特征,成果发表在《自然》XX。
该研究从中获得269万个非冗余的XX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基因集,首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肝硬化肠道菌群基因集,包含269万个基因,其中36.1%即97万为首次发现的基因;同时,阐明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并通过基因标记物的聚类分析,发现了28种细菌与肝硬化密切相关,其中多个细菌是肝硬化患者中首次发现,38种与健康人密切相关;此外,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侵入到肠道,而健康人中没有此现象,可能对肝硬化发生产生重要影响;还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建立了预测疾病的模型,今后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还能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这些科研发现对中国及全球的肝病的卫生工作作出重要贡献.这是李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20年肝病微生态研究的结晶,他们对微生态在肝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做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
2021年9月,李兰娟院士当选为第五届国际XX微生物组联盟(IHMC)XX,成为首个在该组织担任的XX.同时将作为大会XX举办2021年卢森堡国际人类微生态大会,引领国际微生态的学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