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
(完整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寻梦《定军山》1896年8月2日,电影这个“新奇玩意”出现还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大张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
虽然这次放映未必是中国电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记录。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天随着放映机的转动,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都是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章所登载的影戏广告,却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影像:1902年,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张园上映新片的广告,开列的影片目录中有:“花旗、法国大赛珍会”(即英法世界博览会),“美国大战哑非利加”(即美西战争),“中国拳匪大战大沽口”(即中国的义和团事件)。
这些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大事,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当时的人们就“赞叹那做电影的人,搜索枯肠,想入非非,真是世界上无声的大教育家”。
然而,这“无声的大教育家”在很多年里,始终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国人摄影机里的中国。
正如洋火、洋油等许多舶来品一样,中国人最初把电影这一舶来品称作“西洋影戏”。
就像许多西方文明总是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拿起电影摄影机的中国人却是守着皇城根的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购买了一套法国制木壳手摇摄影机,并说服适逢60大寿的菊坛泰斗谭鑫培站在摄影机前,开演了京剧《定军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片段。
开拍前,任庆泰对刘仲伦等年青技师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当《定军山》在任庆泰自己的产业——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京城的戏迷奔走相告,京城的第一批专业影迷就此产生。
“西洋影戏”与国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听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
中国人的夜生活由此悄然转变,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每张票一至二角,男女分座几乎是所有电影院的规矩。
在天津,权仙影戏院为便于晚场的观众回家,还“特向电车公司定下电车数辆,每夜散戏,候于园左,以送抵城之客”,看电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中国电影 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中国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
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1896年,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之后,“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
在此之后,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电影票价为一角或两角。
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
100个中国电影第一,编导考生必背

100个中国电影第一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1896年8月11日,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
2、第一位放映电影的中国人是林祝三。
3、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1905年由北京中泰照相馆摄制。
4、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是由西班牙人A·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建造的"虹口大戏院"。
5、中国第一个影片公司是1909年成立的亚细亚影片公司。
6、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由亚细亚影片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导的《难夫难妻》。
7、中国第一部运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庄子试妻》。
(1913)8、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是严姗姗,她在《庄子试妻》中饰使女。
9、中国第一位导演是郑正秋。
10、中国第一部风光片是19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西湖风景》。
11、第一个由中国人投资建设的电影制片机构是1917年在上海设立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12、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0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阎瑞生》。
13、中国第一种电影刊物是1920年在上海出版的《影戏杂志》,陆洁、顾肯夫主办。
14、中国第一个电影学校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
15、中国第一次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是《清虚梦》(1922年,商务印书馆摄制)16、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是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
17、中国第一本电影理论专著《影戏院》(1924年由徐卓呆译著)。
18、中国第一部童话片是1925年民新公司出品的《飞行鞋》。
19、中国第一公映美国有声电影《飞行将军》是1929年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今上海新华电影院)。
20、中国第一部正式发表的电影剧本是《申屠氏》,洪琛1925年创作。
21、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编剧是濮舜卿,1925年创作《爱神的玩偶》。
22、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导演是谢采真,1925年自导自演《孤雏悲声》。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第一章拓荒期——初创和探索阶段(1896—1931)1、电影传入中国电影传入中国,香港最早,上海其次,台湾为最后。
1896年1月18 日传入香港;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1901年11月传入台湾。
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
2、中国电影的萌芽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
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
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
3、最初三部长故事片探源(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就源头而言,《阎瑞生》是第一部剧情长片-凶杀片,《海誓》是爱情片的源头,《红粉骷髅》是侦探片的先声。
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
4、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
“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
明星公司早期的拍摄《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在1923年拍摄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以提倡教育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的故事影片,也是一部在艺术和商业上双重成功的影片。
影片自始至终关注人物或喜或悲的命运,情节设计上注重环环相扣、起伏波折、首尾呼应,逐渐成为日后中国电影最重要最普遍的叙事模式。
5、早期重要人物——郑正秋、张石川(1)1913年,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的《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2)1916年,根据清末作家吴妍人小说及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黑籍冤魂》。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是突出当时那一社会文化的,每一次的发展伴随着每一次的改革,从起初的普通电影到现在的快播电影,让中国电影有了质的飞跃,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当时的社会见证,更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1903年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定军山》;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
1930年12月中国第一部电影插曲《寻兄词》诞生;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公开上映;
1928年到1931年我国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火烧连云寺》出现;
1933年蝴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5年3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获奖。
中国电影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31-1937】左翼电影运动时期;代表作,《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民族生存》等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代表作《铁扇公主》、《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还我故乡》等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松花江上》、《还乡日记》、《小城之春》等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期;代表作《白毛女》、《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鸡毛信》、《五朵金花》等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世界百花凋零,万马齐鸣改
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代表作《人到中年》、《骆驼祥子》、《西安事变》、《红高粱》、《大话西游》等
21世纪以来代表作《英雄》、《风云》、《神话》、《满城尽在黄金甲》、《赤壁》、《夜宴》、《十
月围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
3、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4、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5、《庄子试妻》,黎民伟(1892—1953年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6、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7、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8、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9、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10、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11、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中国长故事片拍摄的经验累积导演:张石川管海峰黑籍冤魂》(1916年12、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张欣生》《红粉骷髅》13、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14、《海誓》素材长达21000余尺,最后成品片6000余尺,接近4:1的耗片比。
《古井重波记》15、殷明珠(1904-1989年),苏州吴江人\16、《孤儿救祖记》(1923年)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取得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等方面的平衡,同时又表现出充分的民族意识。
悲旦明星:王汉伦\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个热潮(一)民族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电影制片业的繁荣。
《孤儿救祖记》的成功刺激了商人们投资电影的热情。
一、明星影片公司1922年3月创办人: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
主创人员:郑正秋、张石川、包天笑、洪深等。
包天笑洪深创作主张张石川:“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
”郑正秋:“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主张。
”主要作品《玉梨魂》(1924年)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王献斋《最后之良心》(1925年)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空谷兰》(1925年)编剧包天笑导演张石川《冯大少爷》(1925年)编导:洪深\洪深发表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
打破了戏剧式场次结构的形式,转向以“景”为最小单位,并且根据剧情需要,灵活地变换场景,让人物在尽可能多的空间中活动,赋予剧本以一种真正的电影构成形式。
自觉运用了闪回、特写、多场景烘托和对比蒙太奇等电影手法,来揭示人物心理,推进冲突发展,造成特有的电影节奏和情绪氛围,使文学形象的塑造服从于电影镜头运动的特点,适应于电影蒙太奇的结构方法,使剧本具备了真正的电影化叙述方式。
二、长城画片公司1921年5月创办于美国纽约,1924年迁至上海。
创办人:梅雪俦、李泽源等。
(三)创作主张:拍摄“问题剧”《弃妇》(1924年)妇女职业问题《摘星之女》(1925年)恋爱问题《爱神的玩偶》(1925年)婚姻问题《一串珍珠》(1925年)家庭问题《春闺梦里人》(1925年)非战问题《伪君子》(1926年)社会问题三、神州影片公司成立时间:1924年10月创办人:汪煦昌主创人员:裘芑香、陈醉云、李萍倩等。
创作主张:于陶冶性情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
(五)主要作品《不堪回首》(1925年)《花好月圆》(1925年)《道义之交》(1926年)《难为了妹妹》(1926年)上海影戏公司(一)创办时间:1920年秋(二)创办人:但杜宇(三)创作主张:唯美主义、追求形式美四、民新影片公司(一)创办时间:1923年创办于香港,1926年迁至上海。
创办人:黎民伟主创人员:欧阳予倩侯曜五)主要作品《玉洁冰清》《和平之神》《三年以后》《天涯歌女》《海角诗人》《复活的玫瑰》南国电影剧社(一)创办时间:1926年创办人:田汉(1898-1968年),将群策群力,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以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努力不懈,期于大成。
略述所怀,以召同志。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1925年6月,大中华影片公司和百合影片公司合并,改组为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主创人员:朱瘦菊、陆洁、王元龙、陈寿荫、史东山等。
三)创作主张:“欧化”《人心》(1924年)《战功》(1925年)《小厂主》(1925年)《透明的上海》(1926年)八、天一影片公司(一)创办时间:1925年6月创办人:邵醉翁(三)创作主张: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
四)主要作品:《立地成佛》(1925年)《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夫妻之秘密》(1926年)九、“六合”围剿1926年,明星、上海、大中华百合、民新、华剧、友联等公司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联合发行影片。
“天一”开始在南洋建立电影院线,开辟海外市场。
(一)古装片古装片是相对于时装片而言的。
大多根据稗史弹词、传说故事以及古典小说改编而成。
1926年,天一公司出品《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开“古装片”风气之先。
《美人计》(1927年,“大中华百合”)《西厢记》(1927年,“民新”)《白云塔》(1928年,“明星”)《木兰从军》(1928年,“民新”)武侠片:作为史学概念,“武侠片”特指1927——1931年间以武侠内容为主要剧情的影片,包括含有神怪内容的武侠,即神怪武侠片或武侠神怪片。
大多取材于武侠小说《火烧红莲寺》(明星《唐皇游地府》(天一)《乾隆游江南》(天一)《王氏四侠》(大中华百合)联华新派与国片复兴罗明佑(1900-1967)广州番禺人。
1930年8月,成立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新派”孙瑜《故都春梦》阮玲玉《野草闲花》卜万苍(1903~1974年),安徽天长人。
《恋爱与义务》《一剪梅》《桃花泣血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3月明星公司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电影:《雨过天青》《歌场春色》1931年10月“天一”公司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众呼吁电影界“猛醒救国”电影被纳入国民党中央管理体制(一)电影检查制度的建立(二)提倡“教育电影”1932年,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三)建立官营制片机构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艺华影业公司,1932年10月创办,《中国海的怒潮》编剧:阳翰笙导演:岳枫1933年11月12日,国民党特务组织捣毁艺华公司软性电影的拍摄黄嘉谟《化身姑娘》编剧:黄嘉谟导演:方沛霖狂流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上海二十四小时编剧:夏衍导演:沈西苓《姊妹花》编导:郑正秋《脂粉市场》编剧:夏衍导演:张石川《马路天使》编导:袁牧之“联华”公司《三个摩登女性》(1933年)编剧:田汉导演:卜万苍《新女性》编剧:孙师毅导演:蔡楚生渔光曲》《神女》编导:吴永刚《城市之夜》导演:费穆1934年创办,左翼电影公司。
《桃李劫》(1934)编剧:袁牧之导演:应云卫《风云儿女》导演:许幸之“新华”公司1934年由张善琨创办于上海《夜半歌声》编导:马徐维邦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左翼电影评论的兴起1932年5月前后,左翼人士迅速占领了上海各主要报纸的电影副刊,如,《时报》的“电影时报”、《晨报》的“每日电影”、《申报》的“电影专刊”、《民报》的“电影与戏剧”和《中华日报》的“电影新地”。
另外,还创办了电影理论、评论刊物《电影艺术》。
二)软性电影论的出现刘呐鸥、黄嘉谟、穆时英1933年3月,创办《现代电影》杂志1934年春,《时报》的“电影时报”开始右转,成为“软性电影论”的阵地。
1、崇尚形式美2、“娱乐”本位1937年11月,上海失守。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国统区电影2抗日根据地电影3租界区电影沦陷区四、沦陷区电影一、国民党统治区的电影电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中央电影摄影场(“中电”)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
西北影业公司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
1938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训处”改组为“政治部”,周恩来担任副部长。
政治部下设四个厅,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阳翰笙任主任秘书。
《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八百壮士》(阳翰笙)《东亚之光》(何非光)《热血忠魂》(袁丛美)《火的洗礼》(孙瑜)《风雪太行山》二、延安地区的电影1938年秋,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统称“延安电影团”。
主要成员: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李肃、魏起、叶苍林等。
“延安电影团”是人民电影事业的萌芽一)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延安电影团”放映队1939年秋,“延安电影团”成立放映队。
1945年8月,“延安电影团”成员被派往东北解放区,参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筹建。
三、租界区电影孤岛”(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古装片”和“时装片”“言情片”为主,商业气息浓重。
、古装片:以新华公司《貂蝉》、《木兰从军》、《西施》为代表。
“孤岛”电影的总体特征及其成因。
由于“孤岛”的特殊环境1,居民的精神状态异常复杂。
他们有国破家亡的隐痛,往往因为看不到抗战的前途、有感于环境的险恶和时局的严峻而苦闷彷徨;另有一些人,则干脆生活在醉生梦死里。
2“孤岛”的电影企业家们面对这样的观众群,为了自身的利益,大都愿意采取赚一笔是一笔的短期效益行为(一)东北沦陷区“满洲映画协会”,成立于1937年8月。
“国策电影”、“娱乐电影”和新闻纪录片。
国策电影:教育人民有王道乐土的世界观;根据日满一体的国策,介绍和输入日本的文化;一旦有事的时候,藉着映画,用整个的力量,实行对内对外的思想战!宣传战!以协力于国策的贡献。
(三)上海沦陷区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华影”公司“大中国题材的中国电影”博爱》(张善琨、徐欣夫导演万世流芳》春江遗恨\《小城之春》(1948年)导演:费穆“华艺”公司《生死恨》(彩色戏曲片)1948年导演:费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一、电影生产格局的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国民党官方电影机构获得较大程度的扩充,民营电影企业不再像战前一样占有绝对优势。
地域分布:大部分电影从业人员重新聚集上海,使上海再次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中心基地。
《忠义之家》(吴永刚)(1946年)《天字第一号》(屠光启)(1946年)“昆仑”公司1946年6月阳翰生、蔡楚生、史东山等人会同郑君里、孟君谋等人以战前联华影业公司同人的名义,组织联华影艺社,并租借战前“联华”徐家汇厂址作为拍片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