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组织再生技术临床操作流程介绍
原位杂交技术的操作详解及小贴士

原位杂交技术的操作详解及小贴士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基因组分析方法,用于确定一些特定DNA序列在细胞或组织中的位置。
该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表达模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原位杂交技术的操作步骤及一些建议。
操作步骤:1.准备DNA探针: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DNA探针,用于与目标DNA序列杂交。
DNA探针可以是标记有荧光分子或放射性同位素的DNA序列,用于在杂交后的图像检测或放射计数。
2.制备标本:从目标细胞或组织中提取DNA,并进行适当的处理步骤以便于杂交反应。
其中的处理步骤包括固定、裂解、脱氧核酸酶处理等。
3.杂交反应:在杂交缓冲液中,加入DNA探针和标本DNA,并进行杂交反应。
杂交条件(包括温度、时间和盐浓度等)会根据探针和目标序列的碱基配对特性进行选择。
对于不同的实验目的,例如检测靶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杂交条件需要根据实验要求确定。
4.洗涤:在杂交反应结束后,需要进行洗涤步骤以去除非特异杂交的DNA。
通过在高温、高盐浓度或低温条件下进行洗涤,可以选择性地去除未与目标DNA序列配对的DNA。
5.可视化和成像:根据DNA探针的标记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可视化和成像。
对于荧光标记的探针,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通过分析图像来确定特定DNA序列的位置。
对于放射性标记的探针,可以使用辐射自显像片、液闪仪或放射计数仪等设备进行检测和计数。
小贴士:1.选择合适的探针: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探针非常重要。
探针的特异性和亲和力会直接影响到杂交的特异性和效率。
因此,在设计和合成探针时,需要考虑目标DNA序列的长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等因素。
2.优化杂交条件:杂交条件的优化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非常重要。
温度、盐浓度和杂交时间是影响杂交反应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整这些条件,可以增强目标DNA和探针的碱基配对能力,提高杂交特异性和效率。
3.正确选择洗涤条件:洗涤步骤的正确选择可以帮助去除非特异杂交的DNA。
原位PCR和原位RT-PCR操作规程

原位PCR和原位RT-PCR操作规程(一)、仪器设备英国Thermo Hybaid原位PCR仪。
(二)、操作流程1、原位PCR步骤1)预处理:(1)切片常规脱蜡;(2)0.2mol/L HCl处理10min;(3)5μg/ml蛋白酶K消化组织37℃10min;(4)Nase消化组织37℃ 30min;(5)梯度酒精脱水,室温干燥。
2)原位扩增:(1)切片滴加特异性序列引物30μLPCR扩增反应液,覆盖硅化盖玻片,石蜡油封边;(2)PCR热循环:94℃,1min;55℃,1min;72℃,1.5min,共25~30个循环,72℃延伸10min;(3)氯仿洗去盖玻片,4%多聚甲醛后固定10min,梯度酒精脱水,干燥。
3) 原位杂交:(1)加地高辛标记探针的杂交液,98℃变性10min,-20℃退火5min,42℃杂交过夜。
(2)杂交后用2×SSC洗涤10min,3次,1×SSC洗涤10min,3次;(3)缓冲液洗涤10min,3次;(4)加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地高辛抗体复合物,37℃,2h;(5)缓冲液洗涤5min,3次;(6)NBT、BCIP暗处显色,镜下控制,终止显色。
(7)常规脱水:透明、封固。
2、原位RT-PCR步骤1)预处理:(1)蛋白酶K(0.3mg/mL) 54℃消化20min,蒸馏水洗;(2)95℃加热3min,灭活残存的蛋白酶。
2)原位扩增:(1)在有RNA酶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用随机六聚物进行逆转录反应;(2)用热启动法进行PCR扩增。
标本加热至75℃时加上反应液,覆以盖玻片,四周用指甲油密封。
然后将温度升至95℃,2min。
再将热循环仪设定为95℃,45s,55℃,1min和75℃,45s,共26次循环;(3)扩增结束后,在80℃烤15min~30min。
3)原位杂交:(1)杂交前标本95℃加热3min;(2)加上杂交液,湿盒内50℃过夜;杂交液组成:25%硫酸葡聚糖,2×SSC,50%甲酰胺,0.33mg/ml变性的鲑鱼精子DNA,每0.5mL杂交液内含生物素标记探针1ng。
组织培养再生的步骤

组织培养再生的步骤一、接种组织培养的接种是指将灭过菌的材料,在无菌的情况下,切成小块,放入培养基的过程。
科研、生产部门的接种工作,多在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中学可制作接种箱,在箱内进行接种。
接种的方法步骤如下:1、在无菌室或接种箱中放好接种时所需要的酒精灯、贮存70%酒精和棉球的广口瓶、各种镊子、接种针、解剖刀、手术剪、火柴、培养基等。
2、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用紫外灯灭菌(无菌室照射20~50分钟,接种箱照射15分钟)。
3、放入已灭菌的接种材料(用培养皿盛取)。
同时,操作人员用酒精棉球擦手,并对接种工具用酒精灯火焰烧灼。
4、用手术刀片将材料切割成若干片段,并迅速接种入培养基中。
接种时,锥形瓶(或试管)应斜向火焰,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
5、材料接种好后,将锥形瓶瓶口在酒精灯火焰上转动烧一遍,盖好瓶盖,注明材料名称及接种日期。
材料接种后,应置于26~28℃的培养室中进行培养。
二、植株诱导本阶段是组织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作用下,外植体通过三条途径迅速增殖,这就是侧芽增殖、诱导不定芽的形成和诱导胚状体的形成。
1、侧芽增殖种子植物的每个叶腋中通常都存在着腋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它生长。
现在知道顶端优势抑制侧芽生长,可被外源的细胞分裂素打破,所以在利用侧芽增殖这条途径时,培养基中几乎都要加入细胞分裂素(有时也加入少量生长素)。
由于细胞分裂素的持续作用,侧芽不断分化和生长,逐渐形成芽丛。
如果反复切割和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就可在短期内得到大量的芽。
侧芽增殖的主要优点是能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因为茎尖的细胞常是均一的二倍体细胞,它不易受培养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也易于保持嵌合体的性状。
目前已有近百种植物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如草毒、苹果、葡萄、唐菖蒲、非洲菊、月季、甜菜和凤梨等。
关于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是0.1~10.0毫克/升,一般为1.0~2.0毫克/升。
在几种细胞分裂素中用的最多的是6-苄基嘌呤,其次是激动素和异戎基腺苷,玉米素用的很少。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治疗压疮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治疗压疮一、近年来局部治疗观念逐渐以“湿润愈合”替代“干燥愈合”。
湿润暴露疗法(MEBT)/湿润烧伤膏(MEBBO)是治疗烧伤、创伤和溃疡的重要方法之一。
湿润暴露疗法(MEBT)/湿润烧伤膏(MEBBO)对各种皮肤溃疡,特别是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
二、适应证:目前,湿润暴露疗法(MEBT)/湿润烧伤膏(MEBBO)已广泛应用于烧伤、各种创伤及溃疡(如糖尿病溃疡、血管性溃疡、压疮、皮肤损伤、肛肠疾病、口腔溃疡、宫颈糜烂、冻疮等),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尿布皮炎等)等治疗中,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三、特点:临床实践证实,该技术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临床实用性强,易于各级临床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等特点,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使更多患者受益。
四、湿润烧伤膏(MEBO)药纱的制作将纱布裁剪成 5.0cm×5.0cm的单层小块,当然,有时候需根据压疮隧道大小或创面的大小来进行裁剪,常规消毒,依次平整地置入圆角器械盘内,每两层纱布均匀涂抹厚约2mm的MEBO,最后将器械盘放入蒸汽消毒锅中熏蒸10min,取出、备用。
五、湿润烧伤膏(MEBO)药纱治疗压疮的方法(1)创面处理采用湿润烧伤膏联合外科清创术治疗。
清除创面坏死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将湿润烧伤膏均匀抹于创面(小创面不需制作药纱,直接将药涂抹即可;较大创面且有隧道时将药纱轻轻堵塞压疮隧道。
),每6h换药一次;待创面洁净后用外科缝合术闭合创面,并在闭合口两端置入冲洗管和引流管,压疮腔隙在3cm×5cm以下的,每日冲洗1~2次即可,腔隙较大者24h持续冲洗,1~2周后逐步拔出部分冲洗管和引流管,直至腔隙完全闭合,缝合后的创面外涂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每6h换药一次,直至创面愈合。
(2)全身治疗根据患者原发病情况给予相应的系统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纠正胝蛋白血症、全身应用抗生素、活血化瘀、降血糖等。
(3)疗效判定依照国际NPUAP和EPUAP制订的压疮治疗指南,应用创口尺测量患者压疮创面面积,每周测量1次;以90d为治疗压疮的治疗判定终点。
原位再生治疗面颈部深Ⅱ度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皮 干细胞 , 可重 新启 动再 生程 序 , 还 诱导 潜能再 生细 胞 分化 成
干 细胞 , 而实现 深度烧 伤创面原 位再生修 复 [5 再 加上头 面 从 4] -, 部血供 非常丰富 , 以 ME O组 可 以极 大缩短深 Ⅱ度 创面 的愈 所 B
表2 换 药 后疼 痛 比较 ( )】 %
12 治 疗 方 法 .
可 以使 用棉 圈 、 绵 垫等 将 耳 悬 空 。( ) 腔 护 理 :深度 的 海 3鼻
头面部 烧伤 , 因严 重水 肿而 使 呼吸 、 可 吞咽 发生 困难 , 时往 这
往需 要 通过 鼻 腔 用 鼻管 给 予 吸 氧或 下 胃管 给 予 药 物 、 食 , 饮 所 以鼻腔 保 持通 畅很 重要 。及 时清 理鼻 腔 内分 泌 物及 干痂 ,
可 以涂 些 石蜡 油 , 有鼻 黏膜感 染 时 , 用抗 生素 滴 鼻液 滴鼻 。 可
鼻腔 深度 烧 伤者 , 当创 面愈合 后 , 防止鼻 腔挛 缩 狭窄 , 要 可用 塑料 管插 入 鼻腔 内 。( 4)口腔 护 理 : 伤早 期 由于 渗 而致 烧
颜 面水肿 , 上下 唇外 翻 , 鱼唇 状 , 口腔 黏膜 经 常 暴露在 使 呈 使 空气 中 , 样 可造 成 黏膜 的干燥 , 这 并使 分泌 物 流 出 , 以可用 所 湿 纱布覆 盖 在 口腔 上 , 保持 黏 膜 的湿 润。 当 口腔 黏 膜 有烧伤
・
临床 研 究 ・
21 1 第 卷 1 0 年 o 2 第9 月 2 期
原位再 生治疗 面颈部深 Ⅱ度创 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魏 平 李 飓 1武警四川省消防总队医院烧 伤科 , . 四川成都 60 7 ; . 1 0 2 2 成都市第二 人 民医院急诊科, 三 四川成都 60 3 10 1 【 摘要 】目的 观察 运用不 同方法治 疗面颈部 烧烫伤的 临床治愈效果 , 探讨 面颈部烧烫伤最 理想 的治疗 方法。 方法 回顾 总结笔 者所在科 室分 别用 干性疗法 、 性疗 法即原位再 生技 术治疗 面颈部 烧烫伤 , 湿 在创 面愈 合时 间 、 药时疼 痛程度 、 换
皮肤原位再生修复技术与SD-Ag治疗烧烫伤疗效的比较

数 患 者 难 以忍 受 , 要 长期 口服止 痛 药 。 需
23 愈 合 后 瘢 痕 .
治 疗 组 愈 合 后 1 月 复 诊 瘢 痕 轻 度 增 生 , 出皮 面 不 明显 , 个 高 部 分 花 斑 , 素减 退 , 面 无 破 溃 及 出 血 , 韧 , 功 能 障 碍 。 色 表 质 无
患 者 怕 换 药 。换 药 过 程 中疼 痛 明显 , 药 后 疼 痛 持 续 时 间长 , 换 多
根据 “ 中国新九分法” 的标准进行病 例诊 断。选取 4 0例烧烫
伤 部 位 均 在 双 下 肢 的患 者 ,根 据 治 疗 方 法 不 同 分 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组 , 为 2 各 0例 , 表 l 见 。
以关 节 功 能 部 位更 为 明 显 。 6 2个 月 复 诊 见 创 面 呈 斑 片 状 或 —1
治 疗 组 : 面 采 用 皮 肤 原 位 再 生 医 疗 技 术 , 生 理 盐 水 清 创 用 洗创 面 , 除 污物 , 泡低 位引 流 , 纱 布拭 干水 分 , 后 将美 去 水 干 然 宝 湿 润 烧 伤 膏 纱 布 覆 盖 创 面 ( 暴 露 疗 法 ) 烧 伤 膏 厚 度 约 半 , 1 m。 伤 膏 纱 布 8 2小 时 更 换 1 , 创 面 愈 合 。 药 时 要 a r 烧 ~1 次 至 换 求 做 到 “ 无 ”无 损 伤 、 出 血 、 疼 痛 ) “ 个 及 时 ” 及 时 清 三 ( 无 无 和 三 ( 除 坏 死 组 织 、 时 引 流 液 化 物 、 时 涂 抹 M B 。对 照 组 : 用 及 及 E O) 使
龄、 部位 、 面积 、 深度相似的 4 0例烧伤患者 , 根据治疗方法不 同分为治疗组 ( B 与对照组 (D A ) 2 ME O) S — g各 0例。观察两组患 者疼痛情况 、创面愈合时间及瘢痕情况 。结果 治疗组患者疼痛轻 、创 面愈合快 、瘢痕少 。结论 皮肤原位再生 医疗 技术
原位组织再生技术临床操作流程介绍

38
让再生医学为人类健康造福
网球肘、肩袖撕裂、髌韧带炎、跟腱炎
治疗方案
治疗前基本评价:
损伤部位疼痛超过6月,VAS疼痛评分大于5(0-10分),体检及MRI等检查提示肌腱炎或部分肌
腱撕裂小于1cm,常规保守治疗3月无进展。
治疗流程:
肌腱损伤处及周边散点注射,每点 0.2ml左右,每次2-3ml; 3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注射3次;
慢性关节疼痛或肿胀(病史4-12个月) ,X线或者MRI显示有退行性变表现 。根据 Kellgren & Lawrence分级标准,适用于:
I 级:轻微骨赘 II 级:明显骨赘,但未累及关节间隙
治疗流程:
常规注射1-2个疗程,每个疗程注射 3次,每周一次;
Case1
患 者,女,68岁,临床诊断为膝关节炎,平常走路上楼梯能明显感觉
影像学诊断:
X线片、MRI片、CT及三维重建。
术前诊断包括血液检查等,选择合适的患者;
3
治疗前准备
患者资料收集
治疗前需签订知情同意书:医院在提取血液样本前,首先获得患者许可; 收集患者资料:血常规检查结果、病程记录等; 根据患者检查情况制定相关治疗方案,填写治疗申请单;
4
临床治疗
Case1
女性患 者,篮球运动员,19岁,临床诊断为手肘外侧肌腱炎,自体细
胞因子注射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3周后,恢复正常训练。
Case2
男性患者,45岁,慢性髌韧带疼痛常规保守治疗3月无进展。自体细胞
因子注射治疗3次,1月疼痛缓解,3月影像学治愈。
骨折不愈
骨折不愈合
美国FDA诊断标准:
原位组织再生技术临床操作流程介绍PPT

技术应用领域与优势
应用领域
原位组织再生技术主要用于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如骨、软骨、肌腱、 牙齿、心肌等。
优势
该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包括避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降低感染风险、减 少手术创伤等。此外,通过精确控制生物材料或支架的设计和制备,可以实现 对新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的精细调控。
02
临床操作前期准备
特殊器械
根据具体手术需要准备,如组织扩张器、生物材料等 。
生物材料
选择适当的生物材料作为支架,以支持组织再生。
患者身体准备与注意事项
80%
术前检查
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 、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100%
术前准备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 意书,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如 备皮、灌肠等。
80%
注意事项
案例三:皮肤烧伤后瘢痕修复
总结词
显著改善、减少瘢痕增生
详细描述
原位组织再生技术应用于一位皮肤烧伤后瘢痕增生的 患者,手术植入再生材料,促进皮肤再生。术后瘢痕 外观显著改善,质地柔软,颜色接近正常皮肤。患者 满意度高,瘢痕增生得到有效减少。
06
原位组织再生技术前景展望
技术发展方向与趋势
智能化发展
原理
基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原理,通过提供适当的生物材料或支架 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引导自体细胞在受损部位迁移、增殖和分 化,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
技术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原位组织再生技术经历了从最初的自 体组织移植到后来的生物材料和支架 的应用,以及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的 结合等阶段。
现状
目前,原位组织再生技术已经广泛应 用于临床,涉及的领域包括骨科、口 腔科、心血管科等,成为一种重要的 再生医学治疗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治疗方案
治疗流程(2):
骨折断端骨缺损≤ 3mm,可直接注射生长因子,无需骨髓血; 3mm≤缺损,生长因子配合骨髓单核细胞,配合植骨治疗; 配合手术治疗,术中直接应用一次; 单纯原位组织再生治疗建议连续治疗3次,每次间隔10天;
21
Case1
男,46岁,右胫腓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7个月断端硬 化,延迟愈合。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治疗后3月大量骨痂形成,6 月 骨性愈合,避免二次手术。
28
Case1
男性,20岁,板状物跌落,切断跟腱与皮肤缺损。 行跟腱断裂缝合术。术后,皮肤缺损创面1月未愈合。
组织再生治疗0天
组织再生治疗14天
组织再生治疗21天
29
Case2
女性,47岁,车祸致左小腿肌肉皮肤缺损3周。 范围3*2*2cm。Ⅱ型糖尿病前期。
组织再生治疗0天
组织再生治疗14天
组织再生治疗28天
24
难愈性创面
25
创面修复
术后创面、褥疮、烧伤、植皮供区、微粒植皮区、切削痂创面等 皮肤缺损和糖尿病足等难愈性创面,是皮肤修复和整形美容的难题。
26
治疗方案
治疗前基本评价:
术后创面、褥疮、植皮供区、微粒植皮区、切削痂创面、烧伤、糖尿病足等皮肤缺损。
治疗流程1:
27
治疗流程2:
处理完成后,使用功能性生物护创膜保护创面; 后续再行注射1-2个疗程,每个疗程注射3次,每周一次;
30
Case3
男性,68岁,糖尿病足伤口不愈2年。 范围1*1*0.6cm。
组织再生治疗0天
组织再生治疗7天
组织再生治疗14天
31
股骨头坏死
32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主要发生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在美国每年 有15000-20000例新增的股骨头坏死病例。
术后7月未愈合
3月
6月
组织再生治疗后
22
Case2
男,76岁,胫腓骨下1/3开放性骨折(创面植皮),术后6月未愈合, 进行骨髓单核细胞浓集物+生长因子注射治疗,35天后开始愈合。
术后6月未愈合
组织再生治疗后
23
Case3
男,57岁,因左股骨颈骨折于外院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术。术后8 月延迟愈合。采用骨髓单个核细胞及自体细胞因子注射治疗,8个月 骨性愈合,避免了关节置换。
12
肌腱与韧带损伤
13
肌腱与韧带损伤
肌腱/韧带组织几乎无血管分布,肌腱/韧带细胞是一种 分化程度很高的细胞,损伤后,修复能力差。
网球肘、肩袖撕裂、髌韧带炎、跟腱炎
14
治疗方案
治疗前基本评价:
损伤部位疼痛超过6月,VAS疼痛评分大于5(0-10分),体检及MRI等检查提示肌腱炎或部分肌 腱撕裂小于1cm,常规保守治疗3月无进展。
术前诊断包括血液检查等,选择合适的患者;
3
治疗前准备
患者资料收集
治疗前需签订知情同意书:医院在提取血液样本前,首先获得患者许可; 收集患者资料:血常规检查结果、病程记录等; 根据患者检查情况制定相关治疗方案,填写治疗申请单;
4
临床治疗
样本采集
①常规采集外周静脉血约30ml/次; ②根据不同适应症,如骨折不愈、股骨头坏死等适应症首次治疗 需采集骨髓血25ml(如骨组织缺损严重则取50ml)。
原位组织再生技术
In-situ tissue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1
治疗过程
活性物质应用
术后康复及随访
制备生物活性物质 采集样本
诊断
治疗前准备
临床治疗
治疗后工作
2
治疗前准备
患者诊断
体格检查:
下肢畸形状况、关节活动、关节囊及 滑膜、半月板、韧带等检查。
影像学诊断: X线片、MRI片、CT及三维重建。
治疗流程:
肌腱损伤处及周边散点注射,每点 0.2ml左右,每次2-3ml;
3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注射3次;
15
Case1
女性患 者,篮球运动员,19岁,临床诊断为手肘外侧肌腱炎,自体细 胞因子注射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3周后,恢复正常训练。
16
Case2
男性患者,45岁,慢性髌韧带疼痛常规保守治疗3月无进展。自体细胞 因子注射治疗3次,1月疼痛缓解,3月影像学治愈。
17
骨折不愈
18
骨折不愈合
美国FDA诊断标准: 骨折延迟愈合是指骨折愈合 过程中连续3个月没有进展。 骨折不愈合(骨不连)的定 义是骨折发生后9个月未愈合;
19
治疗方案
治疗前基本评价:
骨折不愈合发生率高的骨折部位和类型,实施早期干预; 已经发生骨折不愈合,并且骨折内固定稳定; 已经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内固定不稳定,认为单纯再次固定处理的疗效差,需二次手术的。
7
骨性关节炎
8
骨性关节炎
软骨的创伤、炎症、退 行性改变,未获得有效的治 疗,会引起OA的发生,表现 为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 骨质增生。
9
治疗方案
治疗前基本评价:
慢性关节疼痛或肿胀(病史4-12个月) ,X线或者MRI显示有退行性变表现 。根据
Kellgren & Lawrence分级标准,适用于: I 级:轻微骨赘
采血前与临床沟通指派护士,由医院护士完成采血,取样人员未取 得该院行医资格,不得自行采血;
取样人员在采血完成后,与采血护士完成交接手续,填写交接单, 并将样本运输至车间进行后续操作;
5
临床治疗
生物活性物质 的制备
①制备时间:外周血制备40-60min;
②活性物质量:2-5ml ③根据临床需求可一次制备一疗程(3次)生物活性物质,-20℃ 冰箱保存,37 ℃ 水浴化开正常使用。
II 级:明显骨赘,但未累及关节间隙
治疗流程:
常规注射1-2个疗程,每个疗程注射 3次,每周一次;
10
Case1
患 者,女,68岁,临床诊断为膝关节炎,平常走路上楼梯能明显感觉 关节疼痛,自体细胞因子注射治疗后,治疗一周,疼痛明显缓解。
11
Case2
患 者,男,61岁,临床诊断为膝关节炎,平时站立、行走、下蹲能明 显感觉关节疼痛,自体细胞因子注射治疗后,治疗一周,疼痛缓解。
单人单次外周血制备时间为40-60min ,如果同时制备3次则需90-120min ; 如果同时处理骨髓血,则单次时间为90-120min(以所有样本到达实验室为准); 如需制备凝胶,则每次必须现场采血,冷冻后无法制备凝胶;
6
临床治疗
样活性物主治医生完成交接手续,填写交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