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面试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多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大气压强..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体验“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前后形成强烈反差,做出猜想引出课题。
2.经历“拔河比赛”,证明大气压强的存有,列举实例佐证自己猜想。
3.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形成,分析大气压强成因。
4.通过课件、视频、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5.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剖析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材分析】重点:大气压强的存有证明;大气压强值和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关键点:一是存有证明要做好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二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可实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实行推导,得出大气压强的值;讨论粗略测大气压方案应围绕P=F/S展开;分析气压计原理时,应深刻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掌握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在物理方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经验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有表现漠然,应用也缺乏充足的理解,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有困难,所以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实行扫清障碍。
【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即时反馈,为教师更好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强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剧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想,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比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教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10m高的水柱。
采用受力分析和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计算出大气压强值。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第1篇:老师招考面试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面试试讲模板一、课题:大气压强二、课型:讲授课三、课时:1 课时四、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须要控制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学问;在物理办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阅历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在表现漠然,应用也不足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在困难,因而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七、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准时反应,为老师更好控制学生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剧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测,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竞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老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试验,并通过演示试验、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夏天,同学们常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 生:是师: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瓶特别的饮料(出示自制牛奶:将玻璃瓶中装满牛奶,用带吸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蜡将瓶口及吸管与橡皮塞接触处密封,确保气密性良好),看你们能否将牛奶吸上来?生:(用力吸牛奶)不能师:怎样才干将牛奶用吸管吸上来? 生:(思量并研究)让瓶中进入空气。
师:再思量: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是什么使饮料吸入口中? 生:不是,可能是大气压强。
(1)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2)玻璃管变粗、变细、倾斜、向下压、向上提只要不让管口脱离水银面,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差会变化吗?(3)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而通过它能支持一段水银柱的办法让我们感触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是什么物理办法?(4)大气压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晰,可以通过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间接大气压,这又用到了什么物理办法?2.学生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老师检查并赋予指导,后沟通并指出大气压强 P0=1.013×105Pa。
初中物理面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面试讲教案【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能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2、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浮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船舶吗?它们为什么能在水面上漂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力,叫做浮力,来解答这个问题。
2、新课讲解(1)浮力的概念师:什么是浮力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师:很好,浮力就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这个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观看浮力产生原因的动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所以产生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师:那么,如何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呢?这就需要用到阿基米德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生:阿基米德原理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
3、实验探究(1)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师: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生:通过实验发现,浮力随着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增加而增加。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成正比。
4、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还通过实验探究了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生:我学会了浮力的计算方法,还知道了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并写一篇关于浮力应用的小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科目及年级:初中物理二、课题:(请根据面试要求填写具体课题,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电路的串并联”、“光的反射与折射”等)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难点:1. 理解复杂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突破: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应用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
-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物理规律。
-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船可以浮在水面上?”- 回顾已学知识:如浮力、重力等概念。
- 引入新课:如“物体的浮沉条件”。
环节二:探究实验- 实验一:探究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
- 实验二: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环节三:讨论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分类?环节四:应用练习-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老师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物理实验操作、复杂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物理基本概念,如力、速度、质量等。
(2)讲解物理基本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讲解物理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等。
3. 课堂练习(1)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个别辅导。
4. 物理实验(1)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实验安全。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评价(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物理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课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2. 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天平等。
3. 教学参考资料:如物理教材、辅导书籍等。
4. 课堂评价表:用于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4.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情况。
初中物理教师面试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面试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什么是光源,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二)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提高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三)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源的定义,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光在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系列发光的图片,如:海平面的落日,发光的水母,建筑物外墙炫丽多彩的灯光......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力。
随后教师指出人类由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通过眼睛得来的。
紧接着借用著名诗人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光的直线传播。
(二)讲授新知1.观看图片,初步感知教师利用刚才呈现的图片进行提问:刚才大家看到的图片,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即什么是光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之后根据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发光体,带领学生概括光源的特点。
在学生初步了解光源之后,呈现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辨认是否是光源。
2.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创设情境:如果在流动的水中插一木杆,水能绕过插在水中的木杆继续流动,这是因为水对木杆产生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三)实验探究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直线传播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放在一个高处,让激光笔的光线穿过教室,射到对面的墙上。
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线为什么能沿直线传播?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初中物理试讲面试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特点》试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面镜成像?2. 新课讲解:(1)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平面镜成像是指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像。
(2)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理解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4. 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四、教学反思:在试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讲解要清晰,语言要简练,让学生易于理解。
2. 注重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练习要适量,难度要适中,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课堂充满活力。
5. 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试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感受物理的魅力。
初中物理面试指导教案

初中物理面试指导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初中物理面试的类型和内容;2. 指导学生如何准备初中物理面试;3. 提高学生应对初中物理面试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初中物理面试的类型和内容,引起学生兴趣;2. 提问学生对初中物理面试的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二、面试类型和内容介绍(10分钟)1. 讲解初中物理面试的常见类型,如口语面试、实验操作面试等;2. 介绍初中物理面试的主要内容,如物理知识、实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 举例说明面试官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和考察的重点。
三、准备面试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醒学生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2.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强调注意事项和安全意识;3.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鼓励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自信心。
四、面试注意事项和应对策略(5分钟)1. 提醒学生面试时的着装和仪态,如穿着整洁、保持微笑等;2.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3. 教授学生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注意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4.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不要慌张,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强调面试准备和应对的重要性;2. 布置作业:让学生准备一篇简短的自我介绍,并回答几个常见的物理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指导,学生对初中物理面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准备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模拟面试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面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篇一:初中物理试讲教案《动能和势能》】初中物理试讲教案|《动能和势能》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和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动能和势能【课题】动能和势能【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
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
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
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1),动能概念的建立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
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
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篇二:2016四川教师资格证中学物理面试:焦耳定律教学设计】2016四川教师资格证中学物理面试:焦耳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焦耳定律公式并能运用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公式的推导变形,锻炼推导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能量之间的转化,体会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焦耳定律公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
【难点】对焦耳定律公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问答、讨论、讲授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采用生活经验进行导入,在上课时老师出示几种电器(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等发热的电器),让学生触摸电器,学生会感觉电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热,进而引到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
环节二:新课探究通过导入的现象,进而提出另一个问题,通过对比三种不电器的温度,可知电器产生的热量不同,那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同时老师进行适时地引导,最后猜想可能与时间、电流、电压、电阻有关演示实验:出示动画演示三个小实验:1.将两只瓶内装有不同电阻丝的烧瓶串联在一起(r 1r2),烧瓶中装有定量煤油,同时通以电流,先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然后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提醒同学观察煤油柱的上升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找出两个瓶中的电阻丝的相同量及不同量,得出第一个实验结论: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一样,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2.在上述实验装置中,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即改变电阻丝中电流的大小,引导学生观察煤油柱上升高度的变化,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的时间和电阻不变时,通过电路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3.用同一个电阻丝做实验,分别进行两次实验,分别通电不同时间,对比煤油柱上升高度,同样的找出相同量及不同量,得出第三个结论:通过电路的电流和电阻不变,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和学生共同得出最后的实验总结:在电流、通电时间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在电阻、通电时间不变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在通电电流和电阻不变时,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进而归纳总结出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公式:q=i2rt环节三:巩固练习针对公式,进行适当的变形,由欧姆定律u=ir以及热功率p=w/t得出功率公式有两个,p=ui ,p=i2r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两个公式的异同,知道对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中两个公式什么时候是等效的,再又老师一起总结。
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焦耳定律的概念以及公式,以及热功率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同时留书后练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中公讲师【篇三:初中物理说课稿(面试第一必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______号考生向您问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融化和凝固。
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角度进行本次说课。
该节选自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计划安排1课时。
本节学习是对温度一节的深入和具体化,又对下节汽化和液化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说出融化和凝固的概念以及热量变化,通过实验,能分析温度曲线,辨别晶体和非晶体,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归纳物理原理的能力,练习______方法的使用;情感态度和价值感:发挥课程教学的教育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精神;通过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学习中,温度曲线的分析和晶体非晶体的鉴别,是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同时又是学生联系社会的理论基础,所以是本节重点内容。
受限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在理解分析温度曲线时,会有困难,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利条件是学生在小学自然中已经了解了物态形式和转化,之前已经具备了温度一节的知识基础,八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尊心,思维活跃;不利条件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比较好动,学习抗干扰能力差。
为使学生扬长避短,教法学法至为关键。
依据课程标准理念,结合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法,并结合讲授法练习法,适当运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容量。
学法指导上给学生足够机会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指导并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