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初中物理《凹透镜和凸透镜》)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考点:初中物理1、题目:《光的折射》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过程。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有适当板书。
(4)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理解光路可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联系实际,学生体验折射引起的错觉,掌握用物理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的方法,培训总结归纳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总结折射规律。
[难点]归纳折射规律,理解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是否注意过插入水中的筷子,让学生主动说一说自己注意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这个实验:把筷子斜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向杯中加水,让学生注意观察,从杯子上方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并给出观察结果: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教师提问:筷子是在什么位置发生的“弯折”?学生回答:筷子在水面上发生弯折.教师追问:为什么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教师讲解: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呢?光的折射又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课题《光的折射》。
环节二:新课讲授演示(一):让靠窗户的同学将窗帘拉上,教师演示用激光笔照射滴有牛奶的玻璃水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你们得到什么结论?学生甲回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时,有一部分反射回空气中,还有一部分光进入玻璃中。
学生乙回答:光线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教师总结光的折射定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演示(二):教师再次演示实验,并请学生帮教师在玻璃水槽上画出光路图,根据光路图,向学生讲解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和入射角、折射角。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学员用--2016.7.20

2016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科目代码:306)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8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同学在做“调节灯泡亮度”的电学实验时,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4.5V,电压表量程“0~3V”,滑动变阻器规格“20Ω 1A”,灯泡L标有“2.5V 1.25W”字样(忽略灯丝电阻变化),在不损坏电路元件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电路中电流变化的范围是0.18A~0.5AB.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的范围是2.5Ω~10ΩC.灯泡的最小功率是0.162WD.该电路的最大功率是2.25W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让某种单色光垂直入射在两个相距0.2mm的狭缝上,在缝后1m 处的屏上现测到第一条明纹到同一侧的第四条明纹的距离7.5mm,则次单色光的波长为()。
A.5500AB.6000AC.5000AD.5250A3.图中虚线为一组间距相等的同心圆,圆心处固定一个带负电的点电荷,有一带电粒子以某一初速度射入该电场区,实线为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a、b、c三点为实线和虚线的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点的电势高于b 点的电势B.带电粒子在c 点所受电场力比a 点大C.带电粒子在a 点的电势能小于在c 点的电势能D.带电粒子由a 点到b 点的动能变化大于由b 点到c 点的动能变化4.医学影像诊断设备PET 是目前先进的医疗影像诊断技术之一,它在工作时常利用能放射正电子的同位素11C 作为示踪原子,11C 放射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
A.C 611→N +e −10713B. N 713→C +H 11612C. C 611→B +e 10511D. H 11+N 714→C 611+He 24 5.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玩飞镖游戏。
2016财年全国半年度学科教师考试试卷初中物理

12016财年全国半年度学科教师考试试卷初中物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校区 姓名 成绩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图中有关声和电磁波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是摩托车的消音器,其作用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B .乙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色C .丙是利用卫星系统进行导航,其信息传递的媒介与“B 超”相同D .丁是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的原理相同 2.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3.对于图中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增加B .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C .丙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D .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 、Q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 -t 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 甲、乙相遇。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 甲、v 乙,P 、Q 间的距离为s ,则( )A .v 甲>v 乙,s =16mB .v 甲>v 乙,s =8mC .v 甲<v 乙,s =16mD .v 甲<v 乙,s =8m5.在生产、生活中,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使用中,一定费力的是( )6.如图所示,相同的小球在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保持静止,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的距离相同,则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的是( )7.“粘”字用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 .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C .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凝固D .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静电28.压敏电阻的阻值是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的。
2016年下教师资格证半初级物真题答案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电阻与电流表并联,与电压表串联。
所以,当闭合电源时,电压表两端示数从零增大到接近于电动势。
因电压表内阻很大,电路中电流很小,电流表所在的支路电流很小,电流表几乎不偏转。
所以C 选项正确。
2.【答案】B 。
解析:按键后,活动极板向下移动,根据公式C=d 0S 可知,电容增加 ,变为 ,电容器板间距离变为 d 。
所以,按键下压的距离为d- ‴ ,B 选项正确。
3.【答案】A 。
解析:根据核反应方程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得三个方程,将三个方程相加,可得的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即z 是n 10,为中子。
4.【答案】C 。
解析:物块在槽上运动时,物块受重力,重力和物块运动方向之间有夹角,部分重力对物块做功,物块机械能不守恒,A 错误。
在下滑过程中,小物块受重力和槽对物块的支持力,槽受重力、地面对其的支持力、物块对其的压力,把物块和槽视为一个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在竖直方向上不平衡,所以在下滑过程中,小物块和槽动量不守恒,B 错误。
物块下滑到底端,设物块速度为v ,因物块和槽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两质量相等,所以速度相反,大小相等,槽向左运动,物块向右运动。
物块接触弹簧之后,被弹簧反弹,由于水平面光滑,故物块无能量损失,将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 ,跟槽运动速度方向相同,大小相等,故物块不能滑上弧形槽,D 错误。
5.【答案】D 。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原内部装置的气体体积为0.5V 0,压强为p 0;向内充入压强为p 0体积为1.5V 0的空气后,若体积可变,则水上密封的空气的体积为2V 0,压强为p 0;但由于阀门关闭,气体体积固定0.5V 0不变,所以压强增大。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温度不变,p ′(0.5V 0)=p 0(2V 0),故压强增大为4p 0。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2016.7.20

B 2 L2 v ,故 D R
V V0 = ,所以 T T0
T=
V T0 = 2T0 ,∆T = T − T0 = 2T0 − T0 = T0 ;在等温过程中,∆T = T − T0 = T0 − T0 = 0 V0
ω=
θ
t
=
(2k + 1)πv0 πv ,则圆盘转动角速度的最小值为 0 ,故 C 错误。P 点随圆盘转动的 L L
5πgL (2k + 1)πv0 gL2 (2k + 1)πgL ⋅ 2 = 线速度为 v = ωr = ,当 k=2 时, v = ,故 D 正确。 4v0 L 4v 0 4v0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
)
U2 U 2 (220V) 2 ,得 R = = = 484Ω R P 100 W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第 2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则 P实际 =
U 实际 R
2
2 ( 198V) = = 81W 484Ω
该灯的实际功率为 81W。 (2)显然在实际电压发生改变时,实际电流不可能等于额定电流而保持不变,在这个 变化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用电器的电阻值, 由于它只由用电器本身性质决定, 在不考虑温度 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恒定不变的,这也是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建立等式的依据。只 有用电器的电阻才能将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联系起来, 这也是我们解答本题的着手点。 所以 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建议用题和实验结合起来讲,使理论知识和感性融合,学生们更容 易理解。 突破建议:第一步,熟记电学公式及电路特点,强化基础训练。第二步,在熟练掌握公 式的基础上 分析、分类找出各种题型最适合的公式,列出同类型的试题,要求学生当场按 此方法求解,巡视,检查,纠正个别计算错误。第三步,在巩固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展开电 功率的综合题。 12.【参考答案】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 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又叫焦耳定律,即为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通过电热器所产生的热量 Q 的多少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 要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应该在电流一定时,思考电阻与热量的关系;或者在电 阻一定时, 思考电流与热量的关系。 而上述对话中的 C 同学, 显然是忽略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导致电流、电阻都变化,产生错误的猜想。 (3)师: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中,影响电热器产生热量的多少有多种因素,那么,根 据我们之前实验探究的经验,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控制变量法,需要我们保持某一变量一定。所以这里我们需要保持哪个因素不 变呢? 生:保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热量的关系;保证电流不变,探究电阻与热量的关系。 师:对,所以我们这时就不能考虑,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变化关系,这样问题中会出现两 个变量,C 同学,你明白了吗? 生: 我明白了, 我没有控制变量, 而让是思考电阻变大, 电流减小这样两个变量的情况, 因此造成错误了。 四、教学设计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12 分,第 14 题 28 分,共 40 分) 13.【参考答案】 (1)酒精分子受热,其动能增加,挣脱分子之间吸引力,从液态变化为气态,气体分 子之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分子距离,气态酒精分子不断撞击塑料袋,从而使塑料袋膨胀。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下雨之后地上的积水,太阳出来一会就消失 了,湿衣服在太阳下一会就干了,那这些水都去哪了? 生:蒸发了。 师:很好,很多同学说蒸发了,是消失了么? 生:不是,是从液体变成了气体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平时的物理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物理学上把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称之为 “汽化” , 那么汽化之后的液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一块看一下。 在透明的塑料袋里滴入几滴酒精, 生:塑料袋膨胀了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第 3 页 共 7 页
初级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背景: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结构化面试题目,旨在考察应聘者的教学理念、课堂管理能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题目描述:假设您正在教授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关于“光的折射”这一章节。
您注意到班上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缺乏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您会如何设计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探究式学习”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式学习。
第三题题目:请您解释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并且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个定律的应用。
同时,请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向学生传授这一概念。
第四题题目: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你发现学生对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折射现象理解不够深刻。
请设计一个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解释这个实验如何能够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第六题题目背景:假设你正在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上物理课,课程主题是“简单机械”。
在讲解了杠杆原理之后,你发现学生对于实际应用中的杠杆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你需要设计一个课堂活动。
题目内容:•任务:请设计一个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活动应当包括材料准备、操作步骤、预期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要求:•活动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活动过程安全,适合初中生操作。
•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杠杆的作用。
•活动结束后,能够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原理的应用实例。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第三题题目描述:请谈谈你对“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理解,并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现这一特点。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设计一堂关于“电流与电阻”的物理实验课。
第五题题目:请你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效果?第六题题目: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对“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的理解。
第七题题目: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请举例说明。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能量转化与守恒”为主题的物理实验课,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预期教学效果。
第九题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解释该实验是如何说明浮力作用的。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背景:假设你是一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的考生。
在面试中,你需要展示你的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如何将物理概念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本题要求你设计一个关于“浮力原理”的教学活动。
题目要求:请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设计一个适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
教学方案应包括以下几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解、练习、小结)•预期效果及评估方式第二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情境,设计一节关于“电流的产生”的物理课教案。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面试真题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面试真题2016下半年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及答案考题一:《机械能及其转化》命中分析:培训班次练习题目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求适当板书。
(4)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试讲内容的拓展延伸。
初中物理答辩题目1.这节课中你是怎样进行导入的?【教学设计问题】2.如何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专业知识问题】考题二:《分子热运动》学科学段初中物理地区辽宁·沈阳考题解析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投影设备展示到幕布上,请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展示显微镜看到的小颗粒是由更小的颗粒构成的。
环节二:建立概念(一)物质的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实验演示1】在一个玻璃管内装入半管水,再在管内装入酒精,直至装满。
堵住管口,把试管倒置几次,观察现象。
你能解释此现象吗?【教师归纳】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分子间存在空隙。
分子直径约在10-10m数量级,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演示实验2】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中不能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
)【教师归纳】像这样,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演示实验3】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
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
【教师归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叫热运动。
环节三:深化概念【独立思考】长喙天蛾是如何发现花蜜的?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一会儿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环节四: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分享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初中物理《凹透镜和凸透镜》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物理《凹透镜和凸透镜》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能让光透过的镜子,我们称为透镜。
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除近视眼镜外,还有远视眼镜(即老花眼镜)。
仔细观察两种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它们的形状不同,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而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老师: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如远视镜片、生活中的放大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新课讲授
老师提问:凸透镜和凹透镜只是外形不同吗?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不同: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凹透镜能成缩小的像。
)
老师演示: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到纸上有个小小的光斑。
换一个凹透镜,重复上面的实验,不能看到光斑,而且四周比中间还要亮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总结:这说明两种透镜对光有不同的作用。
(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老师引导学生把上面的现象画出来,结合图形,如:
光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透镜垂直的直线叫主光轴。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的点叫做焦点,对凹透镜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虚焦点。
焦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焦距用字母f表示。
在此基础上,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如图2所示。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对凹透镜来说,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指其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三、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种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它们在形状、成像及对光线的作用等方面不同,具体见下表:
四、作业
如何测得透镜的焦距?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用光路图画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专业知识问题】
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你怎么理解物理教学原则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一原则?【教学实施问题】
在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如果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开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疑问。
那么,随着疑团的解开,学生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体会到物理有用,物理就在生活中,从而可以消除学生对于物理学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思和能力。
因此,物理教学,一定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