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合集下载

微博乌合之众——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微博乌合之众——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微博乌合之众——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蔡楚泓【摘要】: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

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心理;《乌合之众》【作者简介】:蔡楚泓,男,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责编介绍】:东方绪,男,今传媒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传媒理论和实践研究。

勒庞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

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18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

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是“乌合之众”?他们有何特征?笔者将以国内微博平台发展得最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群体心理学的分析。

一、微博和“新浪微博”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这个最早诞生于美国,被称“Twitter”的信息平台如今已成了国人引为潮流的新媒介平台。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门户网站都兴奋地通过微博发表着自己的声音,营构着自己的新“王国”,而新浪恰恰是他们中的翘楚。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

论微博信息可信度及其影响

论微博信息可信度及其影响

论微博信息可信度及其影响本文阐述了微博的话语特征和传播特点,分析了微博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原因及影响。

指出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这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用户都有密切关系。

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真实、有序、理性。

作为受众,要增强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有选择的接收,并且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盲从片面的观点。

国家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立法,改善和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使其逐渐走上有序化。

标签:微博;信息可信度;影响;把关人微博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

简便的操作方式和即时性的特点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这一新媒体的参与度。

微博相对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了一场“140字的革命”。

在城市化快节奏的生活中,“微博”比其他大众媒体更具有时代特点,更加符合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特点,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提供了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途径,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的形式,帮助人们维持与远距离朋友的关系,也吸引更多陌生人关注自己。

微博的出现,让社会中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

[1]但在这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虚假信息和恶意诽谤现象日益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在线调查显示,88.2%的受访者有微博,但相信微博上所传信息的人只占38.5%。

50.5%的人对微博上的信息持审慎态度,认为其可信度一般。

[2]在微博时代,信息可信性降低现象究竟因何而起,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将是本文要进行论述的内容。

一、微博的话语特征和传播特点1、文本意义碎片化Ron 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话语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

群体心理与舆论——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的受众意识

群体心理与舆论——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的受众意识

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Vol.10 No.1January 201999群体心理与舆论——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的受众意识董丽婷(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 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的崛起,为网络媒体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高度需求,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全新的受众意识。

本文结合《乌合之众》的理论,研究网络媒体时代群体心理与舆论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群体心理;舆论;乌合之众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099-01《乌合之众》是法国思想家古斯塔夫·勒庞写于19世纪末的一部社会学研究作品。

该书深入剖析了群体行为所包含的盲目性、突发性和极端性特点,并对群体心理现象作出了深刻分析。

这部书尽管问世已有百余年之久,但依然广受追捧。

其中对群体心理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的剖析,对于网络媒体时代受众意识特点的理解有着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结合《乌合之众》中的理论,分析网络媒体背景下的群体心理与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背景下的群体心理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群体的心理意识作了比较精准的分析。

在勒庞看来,当每一个社会个体独处的时候,往往能够保持自我的理性、克制;但是一旦无数个体汇入群体的洪流之中,个体原本的理性意识会瞬间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盲目的、原始化的、情绪性的心理状态。

[1]勒庞对于这种群体心理状态的分析,堪称当前网络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一种真实写照,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被堂姐顶替上大学”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的反应。

其讲述的黄风玲顶替黄海霞参加考试,并且由此影响了黄海霞终生工作的故事。

事件被曝出之后,受众自发对黄海霞表示同情,但是却自动性地忽略了来自黄风玲一方的说辞。

且不管事件的真相如何,但通过受众自动过滤关键细节以及单纯从情感上判断是非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受众群体的心理盲动现象。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一、引言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网络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的内容涉及信息传播、社交互动、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因此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微博传播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面对他人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社会认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的言行、行为、态度容易受到该群体的影响,从而使个体的生活和行为都趋向于群体整体。

在微博传播中,用户的关注和点赞数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群体效应的影响。

一个帖子如果有很多转发和点赞,会使其他人更容易把它当成“热门话题”而进行转发和评论,从而形成连锁反应,带动微博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2. 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信息的数量或密度大到难以处理的情况。

微博用户需要面对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使得用户在选择阅读和回复时感到困难。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要想在众多信息中突显出来,需要通过鲜明的话题、有趣的内容或是悬念等手段,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让自己的微博在众多微博中脱颖而出。

这也是微博传播者常常使用标题党的原因。

三、情感的影响情感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行动等多个层面体验到的情感体验。

微博传播现象中的情感因素十分复杂,涵盖了人们的喜好、兴趣、态度和价值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1.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人们在看到别人经历不幸或幸福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一些关于公益、慈善等话题的微博往往会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促使用户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想要达到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精心设计情感共鸣点,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2.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地位和成就。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一、概述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之间的关联也日益凸显。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本书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为我们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

在新媒体语境下,群体心理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特点。

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匿名性和碎片化特征也加剧了群体心理的极端化和情绪化倾向。

这种群体心理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个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也深刻地塑造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和形态。

舆论现象作为群体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新媒体环境中同样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传播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舆论的形成和扩散更加迅速;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也更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呈现出情绪化、极端化等倾向。

从《乌合之众》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有效应对和引导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简要介绍《乌合之众》一书的作者及主要内容《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于1895年问世,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作为法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杰出社会心理学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乌合之众》勒庞主要探讨了群体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集体意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行为以及领袖对群体心理的塑造等。

当人们聚集形成群体时,个体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会发生显著变化,常常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和影响,从而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乌合之众”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乌合之众”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乌合之众”作者:申晓龙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9期摘要: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社会与虚拟网络空间中。

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相比,微博、微信、移动媒体以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与成熟,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

互联网的存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微博因其独有的高效、及时、互动等特点,使其成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的代表。

本文主要依据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分析微博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微博受众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特点,并提出应对微博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微博群体性事件微博受众群体心理行为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兴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现代化互联网媒体时代已快速成熟并发展。

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得传统传媒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媒体逐渐从一种高门槛的专业性机构操作,变成了一种低门槛的个性化操作。

社交媒体最初起源于美国的Facebook,随后,这种网络社交媒体被中国迅速复制并引入国内。

社交网站的存在,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快捷的生活。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它对一些负面信息、谣言的快速传播也为公众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不便于及时有效地制止更正。

网络的开放性与无记名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言、谣传、炒作层出不穷,一些网络热点问题经由广大网民的发帖、转发、跟帖评论等行为迅速发展成为热门网络群体事件。

在网络环境中,群体的情感释放、压力宣泄都达到了一种超出正常甚至是极端的程度,网络中的群体心理对社会民意表达和网络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以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理论来分析微博受众群体的心理及行为。

二、群体及网络群体(1)群体肖(Shaw,1981)认为,群体由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体所组成。

微博与“乌合之众”——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分析微博平台上的信息传播

微博与“乌合之众”——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分析微博平台上的信息传播

作者: 张婵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54-5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4期
主题词: 微博 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平台层出不穷。

微博,作为近年来最为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至今方兴未艾。

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微博年,自此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

然而,微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网络流言层出不穷,网络暴力事件甚嚣尘上,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微博使用者媒介素养不高的事实。

文章运用勒庞的《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学,以新浪微博为例,简要分析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舆论操控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舆论操控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舆论操控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群体心理在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与众多他人形成群体时,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这种心理现象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称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舆论操控,即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心理和群体心理舆论操控的现象、原因和影响。

乌合之众心理是指在群体中个体思维受到抑制,更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

这种一致性追求可以是情感上的共鸣,也可以是认知上的认可。

当个体加入群体时,他们可能为了迎合群体中的主流观点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更为突出,因为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人们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引导。

群体心理舆论操控通过利用乌合之众心理来影响群体的观点和行为。

这种操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媒体宣传、社交媒体推送、网络水军等。

其中,媒体宣传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手段之一。

当媒体报道某个事件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相信并接受媒体的观点。

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等重要议题上,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尤为显著。

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了群体心理舆论操控的重要渠道。

通过各种算法和推送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将特定信息呈现给用户,从而影响他们的观点和行为。

用户通常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这导致了所谓的“信息筛选”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群体陷入信息闭环,对不同观点缺乏了解和了解。

网络水军是一种利用僵尸粉丝、虚假账号等手段来扩大特定观点影响力的操控方式。

通过散布大量虚假信息、攻击性言论或赞助散播特定话题,网络水军可以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并改变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舆论操控的现象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首先,它可以导致群体的思想趋同,削弱个体的思考能力。

当人们追求与大众一致时,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可能会受到压制,从而影响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群体心理舆论操控还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误导。

当特定观点被操控者大肆宣传时,其他观点可能会被忽视或扭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

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心理;《乌合之众》勒庞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

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18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

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是“乌合之众”他们有何特征笔者将以国内微博平台发展得最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群体心理学的分析。

一、微博和“新浪微博”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这个最早诞生于美国,被称“Twitter”的信息平台如今已成了国人引为潮流的新媒介平台。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门户网站都兴奋地通过微博发表着自己的声音,营构着自己的新“王国”,而新浪恰恰是他们中的翘楚。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

根据2010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微博总数累计超过20亿条,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

正是这样一个面向大众、信息发布门槛低的平台,通过互联网聚拢起了广泛的大众,构建起了一个即时分享生活,随时传播信息的新的“心理群体”。

二、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乌合之众”在传统媒体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是相对清晰的,但在微博这种信息平台上用户可同时兼具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

微博用户不仅仅是“观察者”和“接受者”,甚至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一)传受一体的“无名氏”——“微博心理群体”2011年3月,新浪CEO曹国伟表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一亿。

虽然这一亿用户中有一部分名人、政要选择了实名制认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绝大多数用户均是网络匿名。

这种匿名无形中暗合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一再强调的“无名氏”的群体。

勒庞认为,在“狂热”的群体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失去效力,此时个体的利益和目标会在群体的汪洋大海中被消解,而个体也会在转瞬变成一个“无名氏”。

人们使用微博时,常以相对的个体化方式发表言论,正是通过微博这一信息平台,众多的个体才逐渐地聚拢成了一个可能的群体。

从网友们梳理出的2010年度十大微博事件中可看出,当在某种重要信息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就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相同的方向,从而聚构成一个共同的“微博心理群体”。

(二)“乌合之众”强大的力量匿名的“乌合之众”是极具力量的。

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

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

匿名催生了谣言,缺乏理性的转发使得微博或沦为了“公共厕所”。

[2]2011年3月份因日本核辐射事件从温州等地刮起的“抢盐风波”透过新浪微博的匿名转发迅速传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盐价瞬间飙升,超市络绎不绝的抢盐人,货架之上食盐的颗粒残存,集体无意识透过微博的平台演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

仔细揣度,笔者发现抢购者往往抱着这样几种心态:有的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碘盐回去吃防辐射;有的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无法提炼盐;有的是看到微博这么传、别人这么抢生怕落后而跟着抢。

如此简单的逻辑经过微博的转发摧毁了大众的理性。

对于“微博心理群体”中的个体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体”中的一份子。

(三)微博名人,“乌合之众”的“领袖”微博中的名人在信息传播中成为了广大粉丝们的“领袖”。

新浪微博为了保障名人的权益推出名人认证系统。

这种“名人”包括了媒体、明星、记者和企业等。

新浪说这样的名人认证是“为了避免身份混淆,引起公众误解”[3]显然这是一个善意的举措。

但在微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这种“名人”竟成了“乌合之众”们心中的“领袖”。

勒庞认为群体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

他认为:“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

”2010年12月6日晚,拥有新浪“名人证”的《中国新闻周刊》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转发了“金庸去世”的谣言,这个拥有30万余名粉丝的国家级正规媒体扮演了一次“乌合之众”的“领袖”,不加核实的消息被不断转发,甚至引来其他平面媒体、门户网站等的援引。

30多万粉丝在心中“领袖”的指引下,使得金庸先生再一次“被去世”。

(四)群体的暗示所产生的集体幻觉微博中“乌合之众”的行为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情绪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群体的暗示常常会轻易地“征服群体的理解力,并窒息一切的判断力”从而使得群体产生集体幻觉。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谈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之敏感”。

群体的智力并不见得就比个体的智力高明,相反,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词语、事物的影响。

也正因如此,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热点来巧妙地引导群体的想象力,从而制造出集体的幻觉。

2010年的“江西宜黄强拆事件”触动了广大微博群体的心,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

微博,特别是新浪微博超百万次的转发传播,对于事件的解决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此刻由“微博心理群体”想象力所构建成的集体幻觉显然已经被引导了。

“九一八”我们的国耻日,全国各地都在拉响城市的防空警报。

而此刻甚嚣尘上的“钓鱼岛事件”也正处关键点上,中秋将至,我中方船长依然被日本扣押。

这些事在当天的微博上均不能占据重要地位,而是被宜黄事件把持着。

这其实就已经曝露出了“微博心理群体”易受暗示和引导的弱点了。

(五)冲动易变、缺乏理性的“刽子手”勒庞指出“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

”在微博这样一个平台内,大众极易沦为冲动易变、缺乏理性的“刽子手”,对个体造成身心上的创伤。

2011年五一假期,武汉一位13岁的“五道杠”少年突然在网络间“走红”。

在新浪微博上,对他比较全面的转发是这样的:“黄艺博,肩挂五条杠臂章的武汉市少先总队副总队长,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12岁的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

”并附上了他颇具“官腔”的照片。

一时间“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终于出现了,转世啊穿越啊什么的都是浮云”“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黄艺博同志!五条杠的你伤不起啊!三个人的表情,站位,动作真是官场的真实写照啊”等一系列的激烈反讽转发遍布了各大微博平台,仅新浪微博截止到5月4日就有162986条关于他的评论,位居新浪热门话题排行榜第四。

笔者亦不自觉地沦为了微博平台上的“乌合之众”转发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官样小大人”的悲慨。

直到一天后看到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李小萌关于该事件的微博时,笔者方意识到如此高频的转发将会严重伤害到这个年仅13岁的孩子。

对于一个并不具备独立见识孩子的戏谑怒骂,在虚拟的微博平台中将其视作靶子肆意地进行语言的狂欢,归结到底都是一种伪正义。

笔者与多数公众一般,用冲动无情、缺乏理性的转发充当了一回“刽子手”。

三、微博的未来,是“乌合之众”还是“微言大义”虽然勒庞意义上的心理群体同样也存在于微博这样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中,但基于网络所架构起来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仍存在着很大差异。

由微博所聚拢形成的“微博心理群体”不仅和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群体具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展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和具有良好趋向性的行为。

2011年春节,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发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

大量的社会名人参与街拍,多个慈善基金共同协作,各地警方接连出警调查核实,部分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就此提案。

2011年4月15日,团中央、全国学联、四川省委和中国青年报、微博校园共同组织全国109所高校大学生记者探访“512”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

大学生记者原创广播3696条,经过转播、话题带动等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4月22日,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已有2400余个政务微博,“微博问政”已渐成政府信息公开新趋势……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

处于初期阶段的中国微博,各种声音、观点、思潮,如井喷般涌现,让人目不暇接。

由微博而聚拢起的群众在瞬时间构成了所谓的“乌合之众”,但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导言中所说:“群众尽管有诸多在外人看起来很值得鄙夷和恐惧,但仍然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谁冒犯了群体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崩溃。

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微博,一种媒介,一方平台,一道沟通大众心理的桥梁。

未来,140字,由群体来书写,中国式的微言大义。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微博[OL]. [2]李光焱.谣言横飞或成“公共厕所”微博还能搏动多久[N].广州日报,2011-03-23.[3]新浪微博.用户身份认证[OL].pub/verified.[4](法)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