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之识人法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治理山西期间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识人之术,被誉为“曾氏四条识人之术”。
这四条识人之术包括: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下面分别对这四条识人之术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审时度势。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会有所变化,所以在识人时要善于审时度势。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才能在政治、军事和社会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因此,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其次是明辨是非。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识别其价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他强调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来判断其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是否遵守道义和法律,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第三是善于用人。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是识别其价值和潜力的关键。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具备领导和管理他人的能力。
最后是明辨才能。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必须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相匹配。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适应岗位和职责的能力和经验,是否具备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是一套全面科学的识人方法。
在识人时,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只有通过这些准则,才能更好地识别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在工作和事业中找到合适的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教您识人的“五看”秘诀

一、【如何“识人”】那么如何看清楚一个人?如何分辨好坏?曾国藩可谓是国学大师,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教我们识人: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正邪看眼色,夭寿看脚踵,若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
真是精辟绝伦,你看:“功名看器宇”,说看一个人未来的功名如何,你要看他的器和宇,器是什么?是眼界,所谓眼界决定境界;宇是什么?宇是心胸肚量。
一个人有了境界,又兼具宽阔的心胸和海纳百川的肚量,这人的功名还远吗?再来看: “事业看精神”。
说是这个人事业成不成功,要看他的精神你看一个时刻精神饱满,敬业有恒心的人,事业有没有未来?如何分别好人和恶人呢?“正邪看眼色”,一个眼神飘忽,说话眼珠子转动的人,肯定不会是什么正人君子,而眼神时刻清朗正气,稳定直视的人,必然心无愧疚,是善人。
“夭寿看脚踵”,这是看什么? 脚跟子大不大,走路不稳会折寿?(笑)这里“夭寿”不单指的是健康长寿,包含平安稳健。
我们举一个生动的例子:大象行走,是不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是不是给人感觉厚重老实?大象是陆地上哺乳动物中活的最长的,意外死亡率也很低。
再有,您有去池边喂过龟与鲤鱼吗?想象一下,你丢一把食物,那些汹涌活跃的锦鲤是不是争抢翻腾?他们活多少岁?那旁边岸上的龟,你丢个食物下去,他慢悠悠叼走,迟来的,你可能还多丢一点喂他,然后他也慢慢的吃。
这些龟活多久?最后我们来看:“若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 这句话说的比较明白,一个人思维逻辑是否缜密,从他说的话就能够听出来。
假如这个人说话颠三倒四,那说明他自己还没想明白。
他自己都没想明白,怎么能委以重任呢?对于看人的好坏,《论语》中也有这么一句话: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厌恶或者喜爱,我们都应该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再来评判他。
深一层的含义是,君子应当明辨是非,不从众。
用一个经典的故事来说:康熙晚年没有立太子,众位阿哥明争暗斗,其中就有一个“八贤王”八阿哥,经营的一手好人脉,朝野上下都说他是一个有“贤能”的人,人心所向,大多数人都站在他那一边。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是指被誉为“古代识人之典范”的八位历史名人所创造出来的识人方法,他们分别是:
1、老子:“识人之道,观其志。
”老子认为,要识人,首先应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如果他的志向是正确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2、孟子:“识人之道,观其行。
”孟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要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并尽自己的本分,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3、庄子:“识人之道,观其心。
”庄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他的内心是纯洁的,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4、孔子:“识人之道,观其言。
”孔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如果他的言行举止得体,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5、韩非子:“识人之道,观其情。
”韩非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情感,如果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6、墨子:“识人之道,观其事。
”墨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做事的方式,如果他能够做到务实利他,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7、荀子:“识人之道,观其衣。
”荀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穿着,如果他的衣着朴素而整洁,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8、魏文帝:“识人之道,观其赏。
”魏文帝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赏罚,如果他的惩罚刚正不阿,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孔子识人的三个方法

孔子识人的三个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圣人,他有着非常独特和深刻的人际关系观。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识人的三个方法的阐述。
这三个方法是:观察言谈举止、观察朋友的朋友、通过测试来辨别。
首先,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了解他品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
孔子强调言谈的重要性,对于举止和言辞都有严格的要求。
他说:“君子言不必信,义不必举,人行中庸。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言辞应当真实可信,符合道德准则,而且行为应该有中庸之道。
而不合适的言谈和举止则可能意味着这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值得怀疑。
其次,孔子强调朋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间接地表达出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
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意味着一个人应当通过观察他的朋友的朋友来了解他的品质和行为。
如果一个人有许多优秀和道德高尚的朋友,那么很可能他本人也具备着优秀的品质。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朋友都是品质低劣的人,那么很可能他本人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孔子的角度来看,人们的朋友是他们的道德和品质的一个反映。
最后,孔子认为通过测试来辨别一个人的真实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他曾问学生们:“有力于行,有力于学,干净利索,正直诚实,虽然好事少,应当与人交?”这个问题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行动力和学习能力,同时表现得干净利索、正直诚实。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符合这些要求,那么他就值得与人交往。
孔子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在实际行动和学习中的表现,可以了解他的能力和道德品质。
通过这三个方法,孔子试图揭示一个人的真实品质和能力,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的方法虽然简单却非常实用,可以帮助人们识别真正值得信赖和交往的人。
在当今社会,这些方法依然适用,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和交往那些优秀的人。
总结起来,孔子识人的三个方法,分别是观察言谈举止、观察朋友的朋友以及通过测试来辨别。
这三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方法不仅在古代适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十二个识人方法

曾国藩十二个识人方法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誉为“平定回部的功臣”和“治理河南的能臣”。
曾国藩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策略和方法,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识人”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曾国藩的十二个识人方法,并探讨它们对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启示。
1.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本心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本性和本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情绪。
所以,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本心,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品德和潜力。
2.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为人处世的态度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性格。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为人处世。
3.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所处的环境和境遇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境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行为和性格。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背景和经历,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性格和潜力。
4.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所学和所能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可以反映出他的潜力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学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潜力和能力。
5.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品德和素质。
6.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品德和素质。
7.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可以反映出他的潜力和能力。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潜力和能力。
8.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忍耐力和毅力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忍耐力和毅力,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罕见的识人之术!

许多人都感慨,识人太难,总是因为轻信他人,上当受骗,或者蒙受损失。
那么,如何识人呢?老祖宗已经为我们留下了精准的识人方法,告诉我们,只要实践这些道理,就能够明明白白做人,准确认识他人,不再因为识人产生损失。
第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这个方法,是曾国藩为我们留下来的,大意就是:看一个人,先看他的眼睛和鼻子,相貌堂堂的人,眼睛和鼻子都长得端正。
其次,要看一个人的嘴唇,因为,从他讲出来的话语,你能判断出他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
另外,识人,还要看他的气势,他表现出来的风貌,这些外在的东西,都能表面出来,他的本质是什么样的。
如果学会了这个功夫,那么,看人都不会走眼,都能够很快判断出来一个人的本性,明白他是一个君子,还是一个不可以深交的小人。
第二,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一个人的人品,在他穷困的时候,最能看出来!如果这个人虽然穷,却很有志气,并不愿意食嗟来之食,那么,这个人足以深交。
如果这个人虽然穷,却穷得没了尊严,没了自我,什么下贱的事情都愿意干,那么,他绝对不可以交往。
另外,还要观看一个人地位卑贱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
如果一个人身处最卑微的处境,却依然能够保持本心,愿意为他人做出奉献,那么,这种人,也是十分可交的,因为,他的本性是善良的、真诚的、无私的!第三,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这是庄子为我们留下来的智慧箴言,告诉给我们识人之术,即派他去很远的地方做事,观察他离开了大家以后,能不能忠诚。
或者让他在你眼皮子下做事,观察他是在伪装,还是在踏实做人。
或者呢,也可以让他在繁杂的环境当中,去主事,看他有没有那个能力。
当然了,也可以突然仓促地交给他一件事,看他有没有信用?通过这些测试的方法,都能有效地识人!“不识人,一世苦”!相信在读了这三个识人方法以后,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曾国藩9种识人之术

曾国藩9种识人之术
1.以貌取人:曾国藩认为相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因此他会通过观察对方的相貌来判断其为人之道和操守。
2. 观其言行:曾国藩认为言行是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言谈举止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水平。
3. 观其谈吐: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谈吐可以反映其文化素养和修养水平,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言语表达方式和词汇使用来了解其素养和水平。
4. 观其交友: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交友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交友圈子来了解其为人品格。
5. 观其行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行为举止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6. 观其交往: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交往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对象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7. 观其教育: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教育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教育背景和学历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
8. 观其才干: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干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工作经验和业绩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
9. 观其信仰: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信仰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信仰背景和信仰理念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国学大师曾仕强:看一个人的嘴唇,就会知道他是不是聪明人

国学⼤师曾仕强:看⼀个⼈的嘴唇,就会知道他是不是聪明⼈《清史稿》中记载着曾国藩说过的这样⼀句话:“尤知⼈,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见辄品⽬其材,悉当。
”曾国藩在识⼈、⽤⼈上很有成就,获得了很多⼈的⾼度评价,郭嵩焘评价他:“以美化教育⼈才为⼰任,⽽尤以知⼈名天下。
”恃才傲物的左宗棠也对他识⼈⽤⼈的能⼒⼗分赞赏,他认为曾国藩知⼈之明,谋国之忠,⾃愧不如元辅。
也正是因为过⼈的知⼈、⽤⼈能⼒,让曾国藩得以取得成就。
从古⾄今,历史证明了在识⼈⽤⼈⽅⾯有⾃⼰独到见解和诀窍的管理者,都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作为领导,不论是中国式管理还是西⽅式管理,能做到识⼈善任的领导者,在管理上便是成功的,事业也会⼀帆风顺。
邪正看眼⿐,聪明看嘴唇曾国藩有⾃⼰独到的看⼈诀窍,总结起来就是⼋个重点,如果可以掌握这⼋个重点,好好体会并参悟其中的含义,尝试将它们运⽤到你的⽇常⽣活中,你也能够洞察⼈⼼。
识⼈⽤⼈,有时只需对⽇常细节,多加留意。
看⼀个⼈的品质,最重要的就是看他是邪是正,忠、奸是中国⼈长久以来看⼈最注重的⼀项。
如果对⽅与你对视时,眼神闪躲,飘忽不定,不敢正眼看你,多半是⼼虚的表现,证明这个⼈没有诚意,甚⾄是⼼术不正。
那,直勾勾地盯着你就是“正”了吗?不⼀定,如果对⽅⼀直盯着你,甚⾄是恶狠狠地瞪着你,则更需要⼩⼼提防,最好与他保持距离,敬⽽远之,⼩⼼被对⽅陷害拖下⽔。
同理,⿐梁也是如此。
如果⿐梁不正,则说明⼼不正。
⼝为出纳官,不嫌⼤。
所谓,嘴要⼤,才能吃四⽅。
⼝腔在五官中是⾮常重要的部分,嘴⼤的⼈⼀般较为豪放,性格坚毅,精⼒充沛,且愿意拼搏。
嘴唇厚的⼈往往⽐较忠厚,上唇可以掩住下唇的⼈⼤多⽐较实在,讲信⽤,为⼈处世会更加以诚相待。
⽽嘴唇薄的⼈,会让⼈觉得薄情,容易乱讲话,⼈也⽐较轻浮,容易因为祸从⼝出⽽得罪⼈,给⾃⼰树敌。
功名看⽓宇,事业看精神⼀个⼈有没有功名,事业是否成功,曾国藩认为要⽓概和精神。
⼈争⼀⼝⽓,佛争⼀炷⾹,额头饱满、⽓宇轩昂的⼈,往往很有信⼼,与⼈相处时,会⾃带⽓场可以将现场的所有⼈带动起来,带给周围⼈信⼼,也能⽀撑起整个场合,给⼈⽆所畏惧的⽓质,令⼈慑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孟子: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即用物质利益引诱他,以观察他是否能保持廉洁。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即托给他办一些事,看他是否讲信用。
诸葛亮心书七问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4、司马光《资治通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为善者,善无不至;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为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矣,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这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矣。
凡用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5、《人物志》刘邵关于性格:厉直刚毅,才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地多疑。
6、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两个考核人的标准:八观:(1)在一个人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的时候,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的时候,要注意看他有些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的时候,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社会地位处在下贱阶层的时候,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六验:(1)当他高兴的时候,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的时候,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的时候,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的时候,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的时候,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的时候,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六戚四隐: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
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
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和全面而公正的。
所以,要全面的考察一个人,不但要能看清他的表现,而且还能够洞察他的内心品格,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则任何人的本来面目不论是虚伪贪婪还是诚实谦让、不论是卑鄙庸俗还是磊落高尚、不论是邪恶阴险还是正派善良都将一一明察而不会有丝毫的疏漏。
这就是古代圣贤之所以能知人的道理。
【吕氏春秋八观六验1、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2、贵则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
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3、富则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
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4、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
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5、止则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6、习则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
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7 、穷则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8、贱则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1、喜则以验其守,让人高兴来检验他的操守;2、乐之以验其僻,让人愉快来检验他是否邪僻;3、怒之以验其节,让人发怒来检验他的节制能力;4、惧之以验其持,让人害怕来检验他是否保持气节;5、哀之以验其人,让人悲哀来检验他是否有仁爱之心;6、苦之以验其志。
让人痛苦来检验他是否意志坚强。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孔子识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7、“八验”---庄子1、远使之以观其忠。
把一个人派到很远的地方,做一件很小的事,看他能不能做到位,以此来判断一个人的忠诚度。
2、近使之以观其敬。
把下属放在身边工作,工作之外相处多一点,看他对你是不是够尊敬,以此来考察他的自我定位。
让下属明白,跟领导的关系再好,该尊敬还要尊敬,工作还要做到位。
下属必须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3、烦使之以观其能。
领导不断地给下属压担子,看他的能力倾向。
作为员工应该记住,领导在提拔你之前,一定会不断给你加压。
这时候你需要做两件事:第一,能做的就做,做不到的,要如实跟领导说。
领导是故意让你做不到,看看你做不到时是不是主动说。
你明明做不到还承诺,说明你虚伪。
第二,如果你做不了,要当面跟领导说,我做不了这么多。
不能当面跟领导说“好,好,好”,背后发牢骚,你这叫“两面三刀”。
所以当领导反复给你压担子时,能做几件是几件,实在做不完的,要坦荡跟领导说“我能力有限,做不完”,而且永远不要发牢骚。
4、猝然问焉以观其智。
突然问下属一个问题,看他的反应速度、智谋、思想的成熟程度和工作能力。
突然发问,下属没有时间准备,依此来看这个人的水平。
5、急与之期以观其信。
突然约会,看一个人的信誉。
突然的约会不要随便答应,如果你在约定的时间根本到不了还爽快地答应人家,说明你信誉不好。
6、醉之以酒以观其性。
一个人喝醉之后,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如果醉酒之后的行为跟清醒时差别很大,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性格扭曲、心理阴暗,比较可怕,不能用。
7、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把下属放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看看他跟别人打交道的能力如何。
8、示之以利以观其廉。
给下属一点好处,看他是不是喜欢占便宜。
8、六韬选将识人八法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出外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
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9、战国时李构的“识人五法”。
第一,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第二,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第三,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第四,窘视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则不可重用;10、曾国藩相术口诀:观其貌: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一、曾国藩四条识人术:1、才不足则多谋;2、识不足则多虑;3、威不足则多怒;4、信不足则多言;二、小人识别:1、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
2、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3、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三、君子与小人的对比:1、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2、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受人恩,受则难忘。
3、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
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
四、君子、小人十大区别:一、君子上达,小人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