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国学经典引导探析
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

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下衍生出来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最关注的问题。
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最初源于西方,但是在东方社会中也早就诞生类似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并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为丰富,我们也将这种思想称之为国学思想。
我国是具备悠久发展历史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所以传承国学经典文化也是我们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领域的逐渐发展也影响着人们追求全新的精神发展,从而形成更为完善的价值体系,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国学热再次散发热潮,所以这也要求我们要借助这一机会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全面研究和探索国学经典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确保大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更显著的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也将研究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希望对我国国学文化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和影响。
标签:国学经典;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笔者在实际研究中认识到,所谓国学就是:“国学之名古无有也。
必然国与国对待之,始终有国家信念,于是国之学术又名为国学。
”这也是国学一词的最初起源。
在当前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文化学术研究。
我国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曾经在《国学季刊》中明确提出,国学在当前人们的眼里,就是对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之前一切的文化或是历史,都是我们口中的国故。
所以对之前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研究,就是国故学,我们也称之为国学。
先进爱国人士康有为先生也认为对国学的研究是对国故的整理和分析,但是思想家梁启超则明确提出,治理国学不仅是对众多文化资料的整理,同时也应该是对人的思想、德性进行治理。
大体意思就是在对国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进行国故整理,同时还应该身体力行的进行国学研究,做到德行之学的知行合一,通过此种方式带动社会进步与人们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的提升。
这一治学思想也给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国学经典诵读与传承探讨

国学经典诵读与传承探讨
一、国学经典的珍贵价值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
文学内涵。
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可以
培养人的情操和修养。
国学经典中的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蕴含着
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
国学经典的传承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只有通过诵读、研习和传承国学经典,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
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
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与应用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这些智慧可以指导
我们在当代社会中解决现实问题,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
通过诵读
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悟出其中的哲理,指
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四、国学经典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
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传承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经典的学习与理解

国学经典的学习与理解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学经典的学习方法和理解途径,帮助读者更好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一、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学习国学经典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学经典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渊源和发展。
其次,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
最后,国学经典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我们才能将其传承下去,使得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学习国学经典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
1. 诵读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反复朗诵经典,可以增加对经典文本的熟悉度和理解度。
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经典的语调和节奏,理解字句的含义,尤其是一些典故和引申义,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背诵背诵是学习国学经典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背诵,可以把国学经典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将经典文本与自身经验结合,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智慧,深入理解其内涵。
3. 解读国学经典的解读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注释和研究成果,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同时,可以参考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扩展自己的视野,全面理解经典的思想和内涵。
4. 探索实践学习国学经典不仅仅停留在诵读和背诵上,还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探索。
可以尝试运用经典中的思想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中的体验和领悟对于理解经典中的道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国学经典的理解途径国学经典的理解是学习的关键环节,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理解途径。
1. 深入研究国学经典的理解需要深入研究。
可以从多个维度对经典进行梳理和分析,例如作者背景、写作时代、思想倾向等等。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和蕴意。
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

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
一方面,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开发文化审美。
通过诵读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可以培
养人们的文化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拓展文化视野。
同时,阅读和诵读经典文
学作品,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学和诗词,可以锻炼人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语言能力,
培养语感和艺术品味,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内涵,领略美学意味。
因此,经典文
学的诵读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文化历程。
另一方面,国学经典的诵读还可以帮助人们加强精神锻炼。
读书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更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人们从内心获得精神营养和灵感。
传统文化经典还包含了人类道德、宗教和伦理等方面的精神内容。
通过阅读和诵读这些文化经典,人们能依照自己的信仰和
世界观排除心灵的噪音和负面情绪,进而达到心灵祥和、内心清晰的的状态,保持积极向
上的心态,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的素质。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思考(正文)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然而,在当今社会,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意识逐渐淡化。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思考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理解。
一、复兴经典诵读活动经典诵读是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思考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学生背诵和朗诵经典诗文,提高他们对经典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此外,学校图书馆可以收集丰富的国学经典书籍,并定期组织经典诵读会,邀请学生参与。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国学经典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研究经典的欲望。
二、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将国学经典融入到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学经典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影响。
同时,课堂上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比如,可以选取一些经典诗文,让学生分析其意境和情感表达,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经典的深入理解。
三、培养学生鉴赏经典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学校可以组织参观古建筑、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经典艺术的魅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给学生讲解经典诗文的背景和内涵,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阅读和理解经典。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对经典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思考和理解经典。
四、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研究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研究和创作。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诗文的研究课题,让他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参加研讨会等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创作作品,展示他们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经典,提高他们对经典的思考和创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度逐渐降低。
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

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国学经典诵读,是指通过朗诵、背诵等形式来传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国学经典诵读产生了兴趣,并且不少学校和社会机构也将国学经典诵读纳入到了教育体系之中。
国学经典诵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它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文化传承,更在于其对人们心灵和品格的熏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儿童、青少年、成人等各个阶段的人群,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到古代经典作品的魅力,并且通过诵读对这些经典进行传承。
中国传统经典涵盖了诗词、文言文等多种文体,其中既有《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也有《红楼梦》《西游记》等后来的古典文学作品。
这些经典作品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理、情感和生活智慧。
二、心灵修养的途径国学经典诵读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修养的途径。
中国传统经典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张力,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国学经典诵读也可以使人们接触到更多的正能量,通过深入理解和体味经典,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勇敢坚毅的品格。
这种品格的熏陶和内在修养,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素质培养和道德教育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美育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学经典诵读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诵读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美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物质丰富、文化多元的时代,国学经典诵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方式,通过体验经典的魅力,增强审美意识,提高文学素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对于个体心灵的滋养和文化认同的建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与培养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与培养【摘要】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引言部分开始,探讨了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和培养的重要性。
随后在分析了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和培养能力的方法,探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对国学经典阅读的兴趣,介绍了国学经典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在阐述了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价值,未来发展以及现实意义,强调了国学经典阅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引导大学生提高国学经典阅读的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国学经典阅读、大学生、现状、培养、重要性、分析、能力、兴趣、方法、技巧、传统文化传承、价值、未来发展、现实意义。
1. 引言1.1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国学经典的深刻了解和传承。
很多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潮流和快餐式知识,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成为了一种奢侈和被忽略的存在。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阅读被认为是一种陈旧和过时的学习方式,缺乏现实的价值和实用性。
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问题,大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着普遍的不足。
很多大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上存在困难,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学习。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提升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培养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

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国学经典诵读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情操。
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诵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受到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观的挑战。
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体验,感受到他们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很多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培养出一种对美的感知和情感共鸣。
通过诵读《论语》、《诗经》、《孟子》等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接触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到从古人智慧中获取启示的方法和技巧,逐渐形成一种对传统文学的热爱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出一种终身的文学学习兴趣和爱好。
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言,语言是其精髓所在,同时也是对文学艺术的最基本要求。
国学经典诵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深入思考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和意蕴,培养自己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地诵读和体味,学生可以渐渐体验到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深沉情感和丰富意蕴,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感色彩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
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国学经典引导探析
摘要国学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词,在国学热潮的同时,了解国学的概念来历和学习国学的重要意义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介绍国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高校进行国学教育的和引导,让“90后”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国学知识提供建议和对策,旨在让“90后”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国学。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国学国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国学的概念
“国学”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国学”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出现过,《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的国学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及制度,自汉代设立的太学,晋代的国子学,北齐的国子寺,隋代设立的国子监,唐宋的国子监则统管太学、国子、四门等学,明清设立的国子监,直至清末在提倡新学反对旧学而废除的科举制度。
近代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就不同于以往,“国学”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西学”而提出来的,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尘封已久的古老国门被列强以坚船烈炮所叩开,中国开始了向西方求学的过程,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伴随西方的“科学、民主”等思潮的不断涌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
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主体地位被撼动,在这种强烈的保卫本民族文化的责任之下,出现了“国学”一词,并大力倡导国学,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之辩,这里的“中学”就是“中国之学”,简称“国学”。
在二十世纪初,章太炎先生在其著作中将“国学”认同为“国故学”,具体来说,是指中国传统的小学、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等中华民族所有过去时代的典故和故事,都可以叫做国故学。
胡适将“国学”的概念与“国故学”等同起来,认为:“中国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都是国之故去的,他同时包括了好的国粹,也包括了不好的历史的渣子在里面,他认为国故的使命是整理研究中国一切文化历史的学问;胡适在1920写的《新思潮的意义》里提出:“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近代大儒马一浮认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就是国学,“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国粹派人物邓实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史记》记录了从黄帝以来的历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此后,尧、舜、禹、汤、历代相传,至孔子而集大成,这种经由历史沉淀而积累下来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就是所谓“国学”。
2 “90后”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90后”一词是相对于“80后”而提出来的,用一个年代去定
义一个人群,是社会学家们为了分析社会问题,方便社会学研究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80后”一词的提出是因为“80后”(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定义为‘8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在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改革而成长,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受到社会学家等专家学者的关注;“90后”和“90后”大学生,按照我国受教育的年龄阶段,18岁高中毕业并进入大学,22岁大学本科毕业,按受教育年龄阶段估算,截至到2012年6月,最大(1990年出生)的“90后”已经大学本科毕业,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学生了;“90后”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期,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候,他们呈现给世人的特点是:思想上较“80后”成熟的更早,且思想活跃,比较务实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同时“90后”在价值取向上更趋于功利,这是归结于社会经济环境的激烈竞争,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下“90后”的忧患意识普遍增强,因此也让“90后”在大学接受教育时比“80后”;“90后”更务实,在大学中凡是一切与就业有联系的,“90后”都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凡是一切与将来的就业无关的事情都是次要的,这就让大学的教育者非常头疼。
大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实中虽然没有古人说的那样去接近“道”,最起码在自我成长上要有所突破,不能过于功利,过于世俗化,上大学还是要学一些修身和提
高境界的学问。
因此,在“90后”大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所有传统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历程,在其漫长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的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并形成了优良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品格。
例如《周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其中关于“道”的思想,不把万事万物据为己有,不去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去支配和主宰万物等的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他们依然闪烁着不朽而灵动的光芒。
3国学经典学习引导方法
3.1开设讲座介绍国学营造氛围提高认识
大学讲座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大学开设讲座是大学课堂文化的延伸和丰富,大学教育无所不包,如果局限于课堂教学就局限了大学的教育,讲座的形式是自由开放的,谁都可以去听,避开了专业和学(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科的界限,听讲座的人除了能在自身的研究领域获得意外的收获外,还会因为讲演者本身学术功底、人格魅力所折服和感染,因而一场讲座的效果会超过一门选修课程。
因此,举办国学性质的讲座,要请著名国学研究专家为在校大学生进行传授,无疑是为国学教育提供一剂良方;让国学讲座成为国学知识交流的公共场合和平台,让各种
易变的因素掺入到讲座当中,使各方的思想得到碰撞;开放性、引导性的国学讲座更能引起听众的思考,在思想交流上对国学的兴趣火花就会在讲座上下摩擦而迸发。
3.2开设国学必修课程重点讲授
国学的内容是一个很庞大的项目,如果说精读每一本经典对于非传统文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学科和专业,其自身的阅读量就已经很大,所以在国学经典学习上进行引导是极为必要的,能把中华文化经典通读一遍,并且达到精通的程度在当下这一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先生作了系列讲座。
在讲演中钱穆先生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它们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些传统典籍,无不闪耀着中国国学璀璨的光芒,那么,在大学开设国学课程进行重点引导就有了方法和思路,开设课程把国学经典在内容上遍及是不切实际的,从经典中挑选出一些来重点课堂讲授,是可以实践的,钱穆先生所列的书目中《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等完全可以把他们开设成国学课程进行重点讲授,通过对部分国学经典的课堂传授用以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课下自行阅读提供思路和方法,最终达到课堂引导的目的。
3.3成立课余国学兴趣小组
大学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在发挥这一组织潜力的基础上,成立一些国学性质的社团组织,让感兴趣的同学集中起来,他们可以以一个学期为期限,每周一次集中时间大家去读一本或者两本国学经典,同学们集中在一起研读和讨论经典,这样的方式可以上大家各抒己见,发挥自己主动去阅读经典的动力,在进行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难问题可以去请教老师,或者邀请老师一同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来,这样就将讲座的和课堂的形式进一步的放大,增强学生们对国学的兴趣度。
3.4读一本书行一段路——游学
在国学讲座、国学课程、国学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如果在正常的学业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同学们在读过一本经典的时候,不妨趁机外出走访一番,例如读过《六祖坛经》之后不妨去寻访一个学校附近的禅宗寺庙,去实地感受一下佛教禅宗的历史渊源、深远文化、历史人物和宗教氛围等等。
这样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