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合集下载

儿科十大安全工作计划

儿科十大安全工作计划

儿科十大安全工作计划第一部分:安全环境建设计划一:建立儿童友好型诊所目标:通过改进诊所的环境和设施,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就诊环境。

实施措施:1. 对诊所进行改建,设置儿童专用的候诊区和诊室。

2. 采购和更新儿童专用的医疗设备。

3. 设置儿童专用的洗手间和更衣室,保证儿童隐私和安全。

计划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目标: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遵循安全标准。

实施措施:1. 制定并教育医务人员遵守接种疫苗、妥善处理病床和废弃物、洗手消毒等操作规程。

2.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确保医务人员熟悉应急处置程序。

计划三:健全安全设施目标:安装和维护相应的安全设施,确保儿科诊所的安全。

实施措施:1. 安装消防设备,包括灭火器、火灾报警器等,建立消防演练机制。

2. 安装监控设备,监控儿童就诊区、医疗设备使用区等关键区域。

3. 建立防护措施,如防护网、防护栏杆等,避免儿童意外受伤。

第二部分:医务人员安全培训与管理计划四:开展医务人员安全培训目标: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降低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实施措施:1. 开展医疗事故案例分享和分析,引导医务人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2. 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包括急救技能、职业暴露防护等方面。

3. 指定专人负责医务人员的安全培训计划和跟进。

计划五: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目标:明确医院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安全责任,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定履行职责。

实施措施:1. 制定并发放安全责任清单,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2. 定期开展安全责任考核,奖惩明确,激励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安全工作。

计划六:建立医患互动机制目标:建立医患沟通和互动机制,提高儿科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

实施措施:1. 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引导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

2. 鼓励患者投诉和建议,及时处理和反馈,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3. 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一、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3、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4、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5、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6、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7、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8、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9、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0、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细则(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做好宣教工作,监护人应提高防盗意识,防止新生儿被盗。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 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时落实好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C〜374C 之间。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医院儿科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医院儿科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医院儿科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一、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1. 定期开展儿科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2. 组织定期的消防演习和急救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 审查完善医院儿科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2. 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三、保障医疗设备安全运行
1. 做好医疗设备的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2. 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培训,提高员工对设备操作的规范化程度。

四、加强用电安全管理
1. 定期对用电线路和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提高员工的用电安全意识,严禁私拉乱接电线,避免电气事故的发生。

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1.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和清运。

2. 强化对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规范性和安全
意识。

六、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
1. 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的安全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安全目标。

下面是新生儿的十大安全目标。

一、预防意外跌落:新生儿很容易受伤,因此要确保他们在床上或者其他安全的地方,避免意外跌落。

二、防止窒息:新生儿对窒息的风险非常敏感。

因此需要确保他们的睡眠环境安全,避免窒息的发生。

三、保持温暖:新生儿对寒冷的耐受能力较低,要确保他们保持适当的温暖,避免感冒。

四、保持洁净:新生儿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要确保他们的周围环境干净卫生。

五、正确哺乳:新生儿的哺乳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和发育。

要确保正确的喂养方式,避免造成喂养问题。

六、避免猝死:猝死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睡眠环境安全、避免过热、正确的睡姿等。

七、监测呼吸心跳:新生儿的呼吸和心跳情况需要及时监测。

可以使用监护器等设备来监测,以保证他们的健康。

八、正确安装婴儿座椅:婴儿座椅是汽车出行时新生儿的必备
安全设备。

要确保正确安装,以保护他们在交通事故中的安全。

九、避免暴力:家庭暴力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要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十、定期体检:新生儿的健康需要及时监测和干预。

要定期带他们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以上是新生儿的十大安全目标。

家长要格外关注新生儿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新生儿才能健康地成长。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知识讲解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知识讲解

2013-2014年度新生儿/NICU安全质量目标及措施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措施: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

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措施: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急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目标三: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措施: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

设置NICU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复杂稀释过程如氨茶碱、肝素等,设置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急救车上附有NICU急救时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高危标识。

4.手写医嘱中避免使用u/iu/qd/qod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识,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如动脉通道的输液泵、输液管及三通管全部使用红色。

儿科十大安全工作计划内容

儿科十大安全工作计划内容

儿科十大安全工作计划内容第一章:引言儿科是医学领域中最为特殊和敏感的一个部分,儿童患者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身体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儿科工作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计划旨在总结和提出儿科安全工作的十大重点,以确保在儿科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伤害。

第二章:建立安全文化建立安全文化是儿科安全工作的基础。

通过建立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使所有儿科医护人员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意识贯彻于儿科工作的方方面面。

此外,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也是建立安全文化的重要环节。

1. 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儿科医护人员参加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2. 安全监测: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记录儿科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 安全宣传:利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向患者家长和其他医务人员宣传儿科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第三章:建立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儿科的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建立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儿童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1. 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程序,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2. 质量评估:定期向专业机构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认证,以提高儿科医疗质量。

3.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及时调查和处理不良事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四章:规范用药安全药物是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规范用药安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风险。

1. 药物储存:建立合理的药物储存制度,确保药物保存在干燥、避光、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损坏和变质。

2. 药物配置:在儿科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疾病情况,准确计算药物剂量,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药物配置。

3. 用药监测: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用药错误和药物不良反应。

第五章:预防感染控制儿科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因此预防感染控制是保障儿童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目标一:确保新生儿的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准确可靠1.建立完善的生命体征监测记录系统,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制定规范的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流程,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化。

3.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其对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目标二:预防并控制新生儿的感染风险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感染防控制度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消毒以及隔离措施等。

2.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增强其对感染防控的重视和责任心。

3.加强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管理,定期维护和检测。

目标三:确保新生儿用药的安全性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用药管理制度,明确用药审查和核查的流程和要求。

2.加强对医生用药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3.强化药物配送和存储的管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标四:预防和应对新生儿突发事件1.制定应急预案和流程,明确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责任人。

2.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应急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模拟训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标五:加强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1.建立全面的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系统,包括喂养、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指导。

2.为新生儿家庭提供定期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护理意识和技能。

3.制定家庭护理指导手册和宣传资料,让家庭护理知识更加普及和易于理解。

目标六:加强新生儿医疗机构管理和评估1.建立新生儿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2.开展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或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主要围绕着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监测、感染控制、药物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家庭护理指导等方面展开,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培训和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害,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1.正确执行医嘱,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家长及监护人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的保暖措施,防止低体温损伤及高温烫伤的发生。

3.提高新生儿安全用氧意识,防止氧中毒,正确使用复苏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

4.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5.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6.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7.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确保医疗安全。

8.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病房内母乳的储存与交接。

9.加强新生儿鼻饲及喂养安全防止胃管滑脱、呛奶、误吸致窒息。

10.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坠床事件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