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历史

合集下载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民主‛和‚科学‛两个名 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称‚民主‛为 ‚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 ‚赛先生‛(Science)。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 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 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 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 科学知识。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真理的路径
器 物 地主阶级 改革派 科学技术 制 度
鸦片战 争时期 洋务运 动时期 改 良 派 革 命 派 维新 运动
“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资 产 阶 级
君主立 宪制
资产阶 级民主 共和制
辛亥 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文化 (观念形 态的革命)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 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 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 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 时,也开始领导中国农民运 动。
广州、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1927年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3位代表: 李 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 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 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2年7月在上海召 开中国共产党第二 次代表大会,代表 有陈独秀、张国焘、 李达、杨明斋、罗 章龙、王尽美、许 白昊、蔡和森、谭 平山、李震瀛、施 存统。
摘自:新华社北京2001年5月31日电
地点:今上海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
主要人物: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 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 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 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 惠僧
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7月23 日 陈上海独秀为书记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 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 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 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知识分子转向的呢?
•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 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 人口中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是在装满 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人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的路径
魏源
李鸿章
康有为
• 吴玉章回忆说:辛 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 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 光明,当时人们是多 么欢欣鼓舞啊!但是, 转瞬之间,袁世凯窃 取国柄,把中国重新 投入黑暗的深渊,人 们的痛苦和失望,真 是达到了极点,因此, 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 道路.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 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 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电子教案 第 四 章 历史知识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电子教案 第 四 章    历史知识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五、中国历史文化古迹
(一)万里长城、 大运河、 赵州桥 (二)青铜工艺及文物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四)长沙马王堆汉墓 (五)古代园林 (六)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节 世界历史
一、世界历史沿革
(一)世界古代历史概况 (二)世界近代历史概况 (三)世界现代历史概况
二、世界文化与科技成就
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
(一)哲学思想
1、百家争鸣 2、“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 宋明理学 4、明清进步思想家
(二)史学成就
1.《史记》 2.《汉书》 3.《资治通鉴》
(三) 科技成就
科学巨 著
水利工 程
四大发 明
科技成 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文历 法
数学成 就
农学著 作
医学成 就
四、中国历代的选才制度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中国历史 第二节 世界历史
第一节 中国历史
一、中国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历史概况
1. 奴隶社会时期 2. 封建制度时期
(二)中国近代历史概况
1. 清末历史概况 2. 中华民国历史概况
(三) 中国现代历史概况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三)唐僧印度取经 (四)郑和下西洋 (五)同朝鲜、 日本的交往
(一)古代世界文化与科技成就 (二)近代世界文化与科技成就 (三)现当代世界文化与科技成就
三、世界历史文物古迹
(一)古埃及金字塔 (二)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三) 特诺奇蒂特兰城 (四)古希腊迷宫 (五)泰姬陵

第四章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解读

第四章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解读

第四章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解读一、关于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的说明(一)确定中国现代史学习主题的基本原则中国现代史内容由七个学习主题构成。

确定中国现代史的学习主题,遵循了下面两个原则:1.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线。

中国现代史从本质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初中历史课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确定学习主题,能够通过教学充分反映建国五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历史发展全过程。

2.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的时序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所确定的学习主题,要基本上能反映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五十年的中国现代史是中国有史以来发生最深刻、最伟大变化的时代,巨大的历史信息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初中历史课程不可能将中国现代史所有的信息都包罗在内,它只能着重反映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又不是孤零零的,它有内在的联系。

《标准》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组织为七个学习主题,通过学习主题既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又反映了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个学习主题,即是以历史发展时序的三个阶段来设置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新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三个学习主题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巨变。

再如“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四个学习主题,分别以新中国五十年来在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内容,重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反映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概貌。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本文为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一、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点1.人类文明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3.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第二章:中华儒学的源流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孔子及其思想3.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三、第三章: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1.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2.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变革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流四、第四章:唐宋的大飞跃1.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2.唐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3.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五、第五章:元明清的政治经济变迁1.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六、第六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1.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七、第七章:近代中华的命运与振兴1.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奠基2.晚清政治改革和群众运动3.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华的出路八、第八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发生和背景2.主要战斗和决策3.抗战胜利和国共关系九、第九章: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曲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3.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十、第十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改革的背景及其基本路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发展3.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十一、第十一章:新时代的兴起和发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3.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全球合作十二、第十二章: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展2.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与发展十三、第十三章:封建经济的特点与发展1.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贡献3.封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和启示十四、第十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1.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及其文化价值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十五、第十五章: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新1.现代科技的先进性和特点2.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3.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六、第十六章: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治理1.城市的本质和发展历程2.现代城市的理念和特点3.城市治理的意义和方法十七、第十七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内涵2.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和体现3.中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十八、第十八章:全球治理与全球化1.全球治理的概念和意义2.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十九、第十九章: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同点2.文明交流和互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文明交流与现代世界的和谐共处二十、第二十章: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2.文化输出的目的和策略3.中国文化输出的实践与启示二十一、第二十一章:丝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丝路经济带的构想和实践2.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特点3.丝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贡献二十二、第二十二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2.复兴进程的阶段和实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二十三、第二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1.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意义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3.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和发展趋势二十四、第二十四章: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1.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和实践2.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贡献3.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和互动。

04第四章 《中国史学史》 马工程

04第四章 《中国史学史》 马工程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二《经籍考十九》
第一节 史官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三、实录和国史
• 隋唐皇朝重视修撰起居注、实录和国史,这是时人关 于本朝史的撰述
• 五代时,史家们撰写《唐书》(后世称《旧唐书》) ,唐代实录和国史以及会要等,都是最宝贵的历史资 料。
至德二载十一月二十七日,修史官太常少卿于休烈奏曰: “《国史》一百六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并 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在兴庆宫史馆,并被逆贼焚烧。且国 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望委御史台推勘 史馆所由,并令府县搜访。有人收得国史、实录,能送官司, 重加购赏。若是官书,并舍其罪,得一部超授官,一卷赏绢十 疋。”数月惟得一两卷。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贼陷入东京 ,至是,以其家先藏 《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官。
没有提供更详细的记载。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七、佛教史籍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史籍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 前后相衔接的特点。依前例, 这里也略举一二,以窥全貌。 •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隋费长房撰。 • 《续高僧传》,三十卷,唐道宣撰。 •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道宣撰。 • 《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道世撰。 •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唐智癉撰。
——杜佑《通典》书首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 其史学价值
三、杜佑史论的特色
• 关于《通典》史论的形式。《通典》的史论,有多样的形 式,包含序、论、说、议、评。
• 从今天的认识来看,序、论、说、议、评的区别和运用, 反映了杜佑治学的严谨和考量的细致,但这种区别又都包 含在议论这个大范畴之中,本无截然划分的界限。
• 《通典》作为中国古代史学上“三通”以至“九通”之首 ,不仅在制度史研究方面,而且在历史理论研究方面,都 有许多新的创造,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 性。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对西 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怀疑的原因: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向外国学习的过程经 历了三个阶段:
(3)辛亥革命既成功有失败,中国先进分子 从制度层面推进到文化层面——观念形态的革命: 文化→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所以从路径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为科技进步, 第二部由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 第三步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加思想解放。
军阀势力的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 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 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的和地盘 的军阀。因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 下的武制,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更带有动 乱性和黑暗性。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 须根本改造国民性。因为‚我们多 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 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 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 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
3.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 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 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学生起 到了先锋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单项选择题: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C )。

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采用B.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2.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B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3.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C )。

A.脱离广大人民群众B.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C.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D.没有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4.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D )。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5.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C )。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6.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C )。

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青岛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7. 在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走向社会、与工农群众结合开始于( B )。

A.戊戌变法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C.五卅运动时期 D.一二·九运动时期8.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张国焘 D.毛泽东9.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 B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辛亥革命10. 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金、西夏并立。抗元英雄文天祥, 1127年,赵构在商丘称帝,建
立南宋,定都临安。抗金英雄岳飞。
元朝:1271-1368,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城,1279年灭宋。
明朝:1368-1644,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南京,至1421年,明成祖
迁都北京,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萌芽。 1644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李自成起义。 清朝:1636-1912,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 成起义,明朝灭亡。“康乾盛世”。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
• 7、1987年10月,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召开,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
路线。 • 8、1992年,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9、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 10、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 11、1997年,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 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 制定了跨世纪的奋斗纲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1894年, “甲午战争”,中日签订《马

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
★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戊戌变法
” ★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签订《辛丑北 京条约》 ★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三)现代历史
第四章
中国历史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 第二节 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
• 第三节 经济生活领域的发展
• 第四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
• 第五节 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我国历史朝代歌
• 奴隶社会夏商周, • 封建社会始于秦; • 两汉三国东西晋,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代。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始皇帝 咸阳 光武帝 洛阳
司马炎 洛阳 司马睿 建康(南京) 建康
• 一、从夏商到现代
• (一)奴隶社会 • 1、夏代文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 启建夏,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至桀为商所灭于公元前16世纪。 • 2、商周社会(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 汤建商,定都亳州。公元前1384年因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 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定都镐京。以周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
• 12、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
议召开,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 13、2002年11月,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 会的召开,“三个代表”、“小康社会 ”。 • 14、2007年10月,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的召开,“科学发展观”。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 个时期:
• 4、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平王继位,定都
洛邑, ) •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六强”和“春秋五霸”
•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封建制度已基本建立,“战国七雄”
• (二)封建社会
• 1、秦汉帝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立郡县,集皇权,统一了文字 ,货币,度量衡等 , • (2)汉朝: •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实行“ 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 •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黄巾军
• 南北朝后隋也唐;
• 宋元明清来收尾, • 中山先生建民国。
南北朝并力,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朝代 夏 商 西周
起止时间 约前21世纪-16世纪 约前16世纪-11世纪
建立者 都城(今地名) 朝代 启 汤 平王 元王 高祖 文帝 刘备 孙权 阳城(登封) 殷(安阳) 镐京(西安) 洛邑(洛阳) 洛邑(洛阳) 长安(西安)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辽 西夏 金 元 明 清
• (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
第二节 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
•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一)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 1、宗法制 •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2)特点 • (3)作用 • 2、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二)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
• 1、皇帝制
•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起止时间 386-581 581-618 618-907 907-960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6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71-1368 1368-1644 1636-1911
约前11世纪-前771年 武王
东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周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秦 前221年-前206年 东汉 25-220 三 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9-280 两 西晋 265-316 晋 东晋 317-420 南朝 420-589 汉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
战争”,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6、近代历史
★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签订
《南京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十三款》),割让香港,开放了广
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 ; ★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天津条约》; ★ 1860年,中英法签订 《北京条约》(割让九龙,“领事裁判权 ”、“内河航行权”); ★ 1861-1894年,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发起“洋务运动”,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2、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3、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转变。 4、1966年,“文化大革命” 5、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6、1982年9月,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 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 目标。
大起义”
• (3)三国分立:公元220-公元222,曹丕、刘备、孙权分别建立魏 国(洛阳)、蜀国(成都)、吴国(建业)
• 2、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国家
• 两晋——西晋:265-316,司马炎(武帝),定都洛阳。
• 东晋:317-420,司马睿(元帝),定都建康。 • 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定都建康 • 北朝:389-581,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3、隋唐时代——封建社会走向繁荣和成熟的时期 隋朝:581-618,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修建了京杭大运河 • 唐朝:618-907,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后梁灭唐 • 4、五代十国(907-960) • 5、宋元明清 • 宋朝:960-1276,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汴梁。
6、省、专、县三级体制(辛亥革命后)
三、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 23个省——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
、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 、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 • 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重 庆市 • 5个自治区——西藏、内蒙古、新疆维吾尔、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 •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2、18Biblioteka 3年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3、1864年,天京沦陷。
(二)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成
立湖北军政府,12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
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成立了临时政府。 2、1912年,清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 (三)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
• 3、郡县制
• (三)隋唐三省六部制
• (四)明朝内阁制(明成祖永乐皇帝) • 议政权——内阁 • 行政权——六部 • 地方——三司管理 • (五)清朝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
二、近代中国革命与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864年)
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 起“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
• 5、1945-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
三、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 1、宪法制度
•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1982年12月4日由
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实行。 • 2、执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 •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1、萌芽时期(先秦):郡或县
2、郡县制时期(秦、汉):郡、县 3、州制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隋): 州、郡、县 4、道(路)制时期(唐、宋): 唐—道、州(府)、县 宋—路、府(州、军、监)、县(军、监) 5、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元—行省、道、路、州(府)、县
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的爱国运动。
• (四)抗日战争(1937-1945年)
• 由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至
1945年9月2日,中国取得抗日的胜利。 •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 ——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 • 1、1919-1923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 • 2、1924-1927年,北伐战争 • 3、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4、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