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
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27。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 倡导变法维新D 颠覆孔孟学说30。
高考一轮历史学科素养:时空观念下历史的时间计算与朝代发展

高考一轮历史学科素养:时空观念下历史的时间计算与朝代发展【前言】根据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标准和安徽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对高中生文化素质的要求,高中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根据近几年高考各地真题分析,时空观念在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掌握历史时空观念也是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会根据近几年考试出现的历史计算和历年真题来复习掌握该专题。
一.时间问题(1)周年计算: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大事件,每逢周年就会在各地中高考历史试题中体现,掌握周年计算是最基本的历史计算。
周年计算十分简单,例如今年是2018年,那么历史上末尾带8就是整十周年带3就是整五周年。
公元前相加公元后相减。
例如: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8-1978=40),戊戌变法120周年(2018-1898=120),英国光荣革命330周年(2018-1688=330)。
【真题再现】1.(2015年江苏高考单科)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务院拟在今年9月3日进行盛大的胜利大阅兵。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B.全民族的抗战C.日本侵略的非正义D.国共双方的联合抗战2.(2015年上海高考单科)今年是经济特区设立35周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了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下列四个经济特区城市,哪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A.上海 B.厦门 C. 广州 D.珠海【考题预测】1.(2016年苏州模拟)2016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
某校学生要编写一期以“周恩来外交成就”为主题的黑板报,以下关于周恩来的活动与评价中,最适合这一主题的是()A.深明大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顾全大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争取和平——奔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D.高瞻远瞩——推动中美关系坚冰消融2.(2016年上海模考)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
1 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 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 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 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 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2、试卷的主要特点(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必须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资料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
资料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资料,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经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本事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本事概括性大,突出表此刻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
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
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
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本事和实际运用本事。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二卷答案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简析24.【答案】C【解析】实质类试题。
儒家学者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创造的理想政治环境。
25.【答案】A【解析】实质类试题。
翻译文言文是关键,“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可见帝王对地方吏治的重视程度。
26.【答案】C【解析】原因类试题。
材料问的并不是“南宋完成南移”(时间点),而是中国历史上整个经济南移的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显然是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然,农业发展的同时,其他行业也会相应发展。
27.【答案】B【解析】影响类试题。
迁都北京使政治中心北移,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提供援助。
经济重心未变化,仍在南方,排除D。
28.【答案】A【解析】影响类试题。
观念守旧者(其实是当时的很多人)对亲西方者充满鄙夷。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传统礼教束缚的阶段等。
29.【答案】C【解析】目的类试题。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揭露古文经系伪造的手法就是康自己伪造史实(排除A)。
甚至后来写入大陆教科书的康有为事迹,也是老头自己在海外杜撰吹嘘出来的伪史。
《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韵为王莽窜汉伪造的,因是王莽新朝之学,故称。
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孔也,其心则夷也”。
30.【答案】B【解析】目的类试题。
日军的战争消耗转嫁给中国人。
AC地点与材料不符,D在材料中无体现(起码不是核心意思)。
31.【答案】D【解析】原因类试题。
某网站把答案错误成了A。
不是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而是转变的“结果”。
32.【答案】D【解析】原因类试题。
不是等级观念淡化也不是贫富差距缩小(差距扩大才对),而是东西方贸易更方便,易购得。
B项不能体现出茶叶“由小众到大众”的变化,穷人即使崇尚但买不起或买不到还是喝不上。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谁不想买台电视机?但你家“有钱+有票”吗?)33.【答案】B【解析】原因类试题。
2015年高考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15年高考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三2015-06-10 10:572015年高考试题及答案(上海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2024年上海高考真题历史(含答案)

2024年上海卷历史卷学科等级考试试题注意:试题来自网络,请自行参考(含答案)1. 瓷器的全球流动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一)瓷器行销世界(1)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____。
(单选)()A. 秦汉时期B. 魏晋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_________。
②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
他出使的路线是_________。
③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_________。
(3)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____。
(单选)()A. 宣政院B. 市舶司C. 中书省D. 广州十三行(4)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____。
(双选)()A. 外部需求B. 军事扩张C. 技术传播D. 工艺精湛(二)瓷器影响世界(5)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____。
(单选)A. 工厂制度的确定B. 资本主义的垄断C. 手工工坊的发展D. 殖民活动的兴起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材料一:釉上彩中国乐师像(18世纪)材料二: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影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
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2016年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

2016年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一、考试性质、目的和对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科(上海卷)测试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需要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考试对象是符合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且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历史学科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涉及时空意识、史实理解、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具体考察目标为:1.时空意识(历史学习的基础,体现历史学的特性)1.1 将历史人物、时间、现象等置于特定的时期、地点1.2 运用有关时间、空间的各项技能(包括使用有关时间的各种术语;制作年表、时间轴;阅读地图)2.史实理解2.1 了解主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明成果等2.2 了解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2.3 了解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3.材料处理3.1 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3.2 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3.3 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删去可靠性)4.历史阐释4.1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历史(包括比较、归纳、推理、移情、想象等方法)4.2 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历史4.3 运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包括:概述、叙述和论述)4.4 对历史作出恰当的评价(即逻辑上做到论点、论据与论述一致;价值观上体现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人类共享价值观的认同)。
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1.试卷结构按测量目标划分,时空意识和史实理解占40%,材料处理占30%,历史阐释占30%左右。
按课程内容划分,世界古代史约占10%左右,中国古代史约占30%左右,世界近代史约占30%左右,中国近现代史约占30%左右;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均有所反映,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史实适当兼顾。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占50%,非选择题占50%。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 近代中国文明 第1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5)(B卷)(含解析)

专题4 近代中国文明第1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5年)(B卷)(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 (2015·安徽省皖南八校届第三次联考·15)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
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治外法权④公使驻京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2.(2015·天津市度武清区三模·6)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C.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3.(2015·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次质检·27)《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4. (2015·河北省衡水中学三调·27)下表是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伴随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需求量日增B.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C .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D .茶叶产量的增加推动外销量迅速增长5. (2015·四川省绵阳市三诊·4)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裎福”四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学习水平
原始农耕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炎黄传说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从史前时期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
到夏商王朝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二里头遗址
A
青铜时代
A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C
西周的建立
A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
礼乐制度
B
社会大变革
C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B
1929—1933 年世界经
经济危机的影响
A
济危机
“大萧条”中的
罗斯福新政
国家调控经济
B
社会保障措施
B
资本主义世界
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A
二二六事变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A
建立
纳粹体制的特征
B
8
内容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开罗宣言》
德国和日本的投降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 林体系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联合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
冷战的序幕和开始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的演变
美苏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 北约和华约
柏林危机
大国关系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
原子能的利用 互联网的发展
A
《联合声明》与中日建交
A
13
内容
学习水平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新时期对外关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2.拓展型课程部分
(一)中国历史专题
内容
学习水平
孔孟之道
C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儒学的经学化
B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B
辐射东亚
A
儒家文化的传播
远播西方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思想潮流的演进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
古代伊斯
帝国
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
兰世界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帝国的统治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产生 等级君主制
中世纪西 欧
庄园和城市
中世纪庄园 城市的自治
中世纪文化
大学的兴起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水平层次 B A A A B B C
A
A B B B A B A C
2
(二)中国古代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7—18 世纪 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 批判君主专制 宣扬自由和平等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的开始 《独立宣言》
学习水平 B A B A A A B B B B B A B
6
内容
联邦制度的确立
三级会议的召开
城邦的特征 “古典时代”
罗马
雅典民主政治
《荷马史诗》
希腊古典文化
帕特农神庙
水平层次 A A B A A A A A B A A A A A C A A
1
内容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哲学与史学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古代 希腊罗马 罗马法体系
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与“万民法”
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内容
学习水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文学革命
A
五四运动与
五四运动
A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A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南京国民政府的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A
中国的土地革命
内政与外交
改订新约运动
A
与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与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A
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
B
新中国的诞生
向社会主义过渡
《共同纲领》
B
12
内容
学习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化三改造”
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
“三面红旗”
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步探索
的探索与曲折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
A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 A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伟大的历史转折
B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A
主义瓜分世界
列强瓜分世界
A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
A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B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A
1917 年俄国革命与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A
苏联现代化道路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洛克的分权学说
学习水平 B B
17—18 世纪的启蒙
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
B
思想
人
18 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
B
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B
启蒙运动
C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B
15
内容
学习水平
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 B
来
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革命的爆发
法国大革命
《人权宣言》
拿破仑称帝
《法国民法典》
工业革命的孕育
英国工业革命
蒸汽机 “世界工厂”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社会的来临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 立
现代工厂制度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
“血汗工厂”
盾
社会立法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2015 历史高考考纲要求
1.基础型课程部分
(一)世界古代史
内容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汉穆拉比法典》
尼罗河
古代东方
古代埃及
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象形文字
印度河、恒河
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的创始、经典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爱琴海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古代希腊
A
文字狱
A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B
5
内容
从海禁到闭关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的传入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学习水平 B A C C
(三)世界近现代史
内容
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15—16 世纪 西欧社会的演变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 活动
15 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新航路的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
的建立
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
A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的召开(2014 年删去“主 A(原为 B)
要内容及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A
“三大战役”
A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的胜利
渡江战役与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
A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
辉煌的科学技术 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A
《梦溪笔谈》
A
元朝的统一
行省制度
B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A
明朝的建立
A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内阁制度
B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
清的建立
A
义
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A
军机处的设立
B
康乾盛世(上)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
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
A
康乾盛世(下)
《四库全书》
皇族内阁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辛亥革命与
同盟会的成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民主革命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的转折
新文化运动与
社会习俗的变革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新青年》
学习水平 B A A A B A A A B A A A A A A B C A A A
11
北宋的建立
一
创设
文官体制
学习水平 B A B A A A A A A A B B A A A A A A A B
4
明朝的兴 亡与清前 期的强盛
内容
学习水平
北宋中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A
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
A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
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海上丝绸之路
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B
民族资本与早期维新思
中华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