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神 话)【圣才】

第3章神话3.1 复习笔记一、神话的界定与分类(一)含义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1.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往往结合着宗教祭祀、巫术操作、文学叙事、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2.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1)“活态神话”:学术界把现代依然在口头流传的神话称为“活态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三)神话的分类1.神话内容庞杂,如果将世界各民族神话资料汇集起来,数量十分巨大。
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来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进而作出科学分类。
3.三种分类方式各有长短:(1)按民族划分神话的方式简便但笼统,不能深入内容;(2)按题材划分神话可以归纳各族神话的共同主题,但不能进入细节;(3)按母题划分能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但比较繁琐。
二、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六大类。
(一)宇宙起源神话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
(二)人类起源神话1.所有民族的神话都会讲述人类如何起源及其最初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起源神话。
2.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分为三类:(1)自然变化;(2)神灵生育;(3)神灵创造。
(三)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1.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一、名词解释1.《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刊物之一。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3.俗文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称呼。
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
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
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二、简答题1.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涮。
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
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的定义(1)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的分类(1)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2)从体裁上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3)从国别上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4)从民族上可以分为汉族和苗族、壮族、白族、满族等许多民族的文学;(5)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的特点(1)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了大量美丽动人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人们统称为“民间文学”。
(2)民间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固然包含了该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但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4)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主要体裁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常混淆不清,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六礼答:“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
“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其中的“冠”,为“成年礼”;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2.堪舆答: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
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
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影响。
3.师承制度答: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
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
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4.分胙答: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
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
中国古代的分胙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
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分胙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5.传说答: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圣才】

第15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15.1 复习笔记一、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一)民间文艺美学的悠久历史积淀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负载着民间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
各民族自成一体的远古文化根脉,历经沧桑,经久不变,生生不息,流注于各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二)民间文艺美学的广阔衍生空间中国的民间文艺美学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构成的统一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是有族群聚居的地方,就有民间文艺的流传。
(三)审美范畴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体现1.民间文艺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全民参与传承的特点,意味着形形色色的审美范畴都广泛存在于民间文艺作品中,其间既有震撼人心的雄奇壮丽的崇高之美,也有到处充溢着的秀丽温婉的阴柔之美。
2.民间文艺是各民族人民对人生、社会、宇宙的一种感知,一种体认,一种审美创造外化的产物,其中蕴涵着千姿百态的审美思维模式、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也包含着各民族广大民众的美学观念以及潜在的美学思想。
3.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繁复,奠定了美学风格多样化的坚实基础。
二、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一)缘事而发的原生性民间文艺美学的原生性主要是指民间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孕育、萌芽、诞生和流传,始终缘于特定的生活情境,具有自我发源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特点。
(二)天籁之音的率真性民间文艺美学的精髓,在于率性而作,人的感情真实流露,不假掩饰,艺术风格淳厚朴实,真切清新,有如“天籁之音”,洋溢着朴拙而动人的艺术魅力。
民间文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三)多元交融的复合性1.民间文艺美学具有多样性的存在载体民间文艺美学具有多样性的存在载体,或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水乳交融,是宗教人士念唱的文本;或与人生礼仪习俗相互依存,或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创作主体共同介入审美创造的过程,在现代传媒多样化的时代,民间文艺审美形态多元交融的复合性特征更加突出了。
2.民间文艺审美特征的多元复合性的表现(1)创作主体的多元性;(2)审美载体的多元性;(3)文本形态的多元性;(4)还有表演场域和审美效应的多元性。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出品】

第16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一、填空题1.《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在芬兰学者________的主持下起草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劳里·航柯【解析】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委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由芬兰学者劳里·航柯主持下起草的。
2.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________”,用以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________”,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得越多。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重出立证法;文化周圈论【解析】“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又称“蒙太奇式照相法”。
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族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
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
柳田国男认为“方言的地方差异大体标明古语退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发生于文化中心的新词语像圆形波纹一样不断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为“文化周圈论”。
3.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
【答案】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解析】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二、名词解释1.神话学派(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
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
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
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民俗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4.母题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5.一国民俗学答: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
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
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

第13章民间文学的语境13.1 复习笔记一、语境民间文学的传承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与不确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民间文学的这种传承特点与传承人进行表演的语境息息相关。
(一)语境的类别1.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分类(1)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2)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2.美国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的分类(1)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①文化语境,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指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②社会语境,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
(2)在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上的进一步划分①意义语境,理解“这意味着什么”需要了解的信息;②风俗制度语境,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③交流系统语境,主要回答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的问题;④社会基础,回答“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⑤个人语境,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和发展等;⑥情境性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
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新生文本的形态,及特定情境的自身结构;⑦历史语境。
(二)语境的两层含义1.首先是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2.其次是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二、语境的构成(一)时间1.含义即传承人表演过程中共时态的自然时间。
2.具体内涵(1)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是自然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民间传说
4.1 复习笔记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
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
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
(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
(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
(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
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
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
他认为起源传说用于解释一件事情的起源,而且因为这件事情的真实存在而被相信。
最为常见的起源传说类型是当地起源传说。
轶闻趣事是一种没有被地方化的叙事,它表现的是一个人(通常是名人)处于一种特有的情形中。
(2)我国民间传说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于民间传说的分类主要以内容为标准,将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五类:
①人物传说
这类传说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包含着民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民众的普遍价值判断,也融会讲述人的个人情感。
我国人物传说的类型:
a.帝王将相的传说;
b.民族英雄的传说;
c.清官的传说;
d.农民起义英雄的传说;
e.近代革命领袖的传说;
f.文人的传说;
g.工匠的传说;
h.神医的传说;
i.宗教人物的传说。
②史事传说
这类传说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它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去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它的侧重点在记事。
③地方风物传说
这类民间传说在我国流传最为广泛,它主要是解释各地山川名胜的由来,是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的传说。
我国地方风物传说具体包括:
a.山川湖海等自然风物的传说;
b.名胜古迹等人造景物的传说。
④风俗传说
风俗传说,指以某个流行的风俗习惯为中心构建的民间叙事。
风俗传说有如下类型:a.以节日庆典为中心的风俗传说;
b.以人生礼仪为中心的传说;
c.有以饮食惯制为中心的传说;
d.以服饰为中心的传说等。
⑤动植物传说
动植物传说主要是以动植物的情状和形态为核心构成的民间叙事,它排除带有神性色彩的动植物神话,以及带有明显教育意义的动植物故事,包含了活跃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性灵情状的解释性民间叙事。
(3)我国各种民间叙事中传说流传最为广泛、作品最为丰富的原因如下:
①民间传说的体裁样式主要以特定的人物、事件、自然物和人工物等为对象,题材十分广泛。
我国文明发达较早,历史发展波澜壮阔;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民族众多,生活多彩,传说的题材取之不尽。
②传说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可以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编织情节。
③现代口头流传的传说,有大的作品是以古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为题材的。
一般群众进行此种作品的创作不一定直接从书面记载中取材,不一定以正史定论为依据,他们往往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遗址同历来的口头传承结合起来,编讲故事,因而许多传说常常把本地的历史、民族、宗教的因素综合在一起。
即使涉及到古代神话人物,在现代流传中也常常表现出地方化趋势,这种情况是我国传说不断产生、日益丰富的原因之一。
二、民间传说的特征
(一)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1.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区别
(1)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
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
神话的主角是神,这类神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神话可以说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奇化的结果,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2.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民间传说与神话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也是彼此渗透、相互影响。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
(2)两者的区别
①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却无需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
②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以说所有的传说人物都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成分,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③二者的叙事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
3.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
对于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美国学者W·巴斯科在他的《神圣的叙述》中
曾以列表的形式作了比较:
表4-1
(二)民间传说的特征
1.可信性的内容
(1)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有的学者曾将它概括为“四固定”,即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和事件固定,这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具有可信性。
(2)民间传说的可信性并不等于民间传说中的每个情节、每个形象都具有可考的历史事实,而是实中有虚,虚中存实,虚实结合。
(3)民间传说内容的可信性的五项决定因素:
①传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历史上实有的;
②传说的背景往往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③传说中提及的事物特性往往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