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的发展趋势
应用文发展的六个阶段及特征

应用文发展的六个阶段及特征应用文发展的六个阶段及特征一、发端阶段•特征:应用文起源于人类开始交流的早期阶段。
•特点:应用文内容简单直接,主要用于记录和传递基本信息。
二、完善阶段•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文逐渐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
•特点:应用文开始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三、规范化阶段•特征:随着文化的发展,应用文进入规范化的阶段。
•特点:应用文开始遵守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格式,包括文体、结构和表达技巧。
四、个性化阶段•特征: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应用文开始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
•特点:应用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形成多样化的写作风貌。
五、多媒体时代阶段•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应用文开始走向多媒体时代。
•特点:应用文以各种多媒体形式呈现,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六、个性化与多样化结合阶段•特征:现代社会中,应用文进一步融合个性化与多样化。
•特点:应用文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更好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意思。
以上是应用文发展的六个阶段及其特征。
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应用文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规范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
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应不断学习和适应应用文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应用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文体形式。
写作的重要性为什么写作很重要?•写作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思想、观点和信息传递给他人,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
•写作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整理思维,梳理观点,深入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写作是一种记录的方式。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经历、感受和看法,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痕迹,也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多读多写: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同时,多写作,不断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注意语法、标点符号和用词的准确与规范,避免冗长和模糊的表达。
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

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篇一:应用文的产生及发展一、应用文的产生及发展应用文写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源于实用的需要。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察,盖取诸《》。
”这里的“书契”“即公务文书。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字的诞生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从史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应用文的诞生明显早文学。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小鹿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的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公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也是最早的应用文。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狩猎等各方面,真实地保存了殷商奴隶社会的痕迹,可以说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无疑是我国最早的应用文。
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称为“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用来记载征战的胜利,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用来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
这类文章都是应用文。
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尚书》,所收录的文章多数也是公文。
《尚书》中的文章就是上古文献的汇编,分为六种体式:典、谟、训、诰、誓、命。
其中,“典”用于记述上古典章缺席“谟”是议政的策论;“训”是进行教诲开道的论说文;“诰”是进训诫的文告;“誓”是军队出征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和诏书。
这些文体,跟现代的命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报、报告等,都有一些近似之处。
它收录了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二十八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层次明确。
《论语。
宪部》记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

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引言概述:应用文是指为了实际应用目的而撰写的文体,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商务、教育、科技等。
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改进,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一、应用文的起源1.1 古代的应用文在古代,应用文主要用于政治和行政管理。
例如,古代国家中的政令、诏书等都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这些文书的产生和发展,为后来的应用文提供了基础。
1.2 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为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印刷术的浮现使得大规模的印刷和传播成为可能,各种应用文的制作和传递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1.3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现代化的社会和经济体系,也为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各个行业的发展和专业化,应用文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二、应用文的发展历程2.1 专业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个领域对应用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应用文逐渐分化为各个专业领域的子类,例如商务信函、求职信、科技报告等。
这种专业化的趋势使得应用文更加精准和有效。
2.2 技术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应用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工具。
电子邮件、手机应用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应用文的传递更加迅速和方便,同时也为文档的编辑和排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3 多样化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应用文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信、报告等形式,现代的应用文还包括了演讲稿、宣传资料、网页设计等。
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使得应用文更加丰富和灵便。
三、应用文的重要性3.1 有效沟通的工具应用文是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应用文,人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需求,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3.2 提高工作效率应用文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在商务领域中,一封清晰明了的邮件可以避免误解和沟通不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3.3 彰显个人能力优秀的应用文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彰显个人的能力和专业素质。
应用文的发展历程

应用文写作的发展应用文的发展经历了七个阶段: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可以称之为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如唐代皇帝下行的应用文称作册、制、敕;元、明、清实时代称之为应用文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当代是应用文重大变革时期。
应用文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本身固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1)公、私应用文体发展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2)历代应用文文体及相关制度都是在基本沿承前代的基础上,或消或长,有所变更。
(3)应用文体裁的发展演变存在着名同实异或实同名异的现象。
(4)中国古代公务应用文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体裁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一文中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此言道出了文体变化的规律性。
应用写作学中的文体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兴衰亦与时代的兴衰相关。
从原始社会到今日的高科技知识经济社会,应用文写作从“上古结绳始”,经过龟板、骨片、竹简、陶瓷、青铜刻文记事,到布帛、纸笔书写,再到键盘输入和光盘储存,文种从单一到繁多。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应用文的每一次变化与发展,都是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体制的不断创新、变化紧密相联的。
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其历史源远流长。
1935年,叶圣陶先生初次把应用文作为一种文体归人中学语文课本,应用文写作进人了缓慢发展的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 应用文进人迅猛发展阶段。
21世纪将是应用文焕发出璀璨光彩的光辉时代。
应用文写作将进人一个全新的历程,这和它所承载的神圣使命是密不可分的。
应用文在现代社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应用文写作所反映和解决的是实际问题,是直接的社会生活现实。
它总是用其特有的行政的或惯用的规范方式实现其特定的制文目的,指导社会实践正常、有序地进行,推动着社会稳步向前发展。
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

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一、引言应用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使用的文体,主要包括公文、商务信函、求职信、邀请函等。
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信息传递、沟通交流、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应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应用文的产生背景1.信息传递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意图,应用文应运而生。
公文用于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商务信函用于商业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求职信用于求职者与雇主之间的联系等。
这些应用文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信息传递的需求。
2.社会分工的深化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从事专业化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协调工作、提高效率,应用文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例如,医生需要书写病历、处方,律师需要起草合同,教师需要撰写教案等。
这些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三、应用文的发展历程1.古代应用文的形成古代的应用文主要以公文为主,用于政府机构之间的传递。
例如,中国古代的奏章、表章等就是一种公文形式,用于向皇帝汇报国家事务。
古代的商务信函也有一定的发展,例如商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用于商业合作。
2.现代应用文的兴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应用文的形式和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公文的种类更加丰富,包括公告、通知、报告等。
商务信函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涉及到国际贸易、合作项目等方面。
求职信、邀请函等新兴的应用文形式也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
3.电子化与网络化的应用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文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出现,使得应用文的传递更加迅速、便捷。
同时,网络化的应用文也逐渐兴起,例如在线填写表格、在线提交申请等。
这些新的形式使得应用文的处理更加高效、便利。
四、应用文的未来趋势1.智能化的应用文处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应用文处理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应用文的自动处理、智能分析。
应用文的发展历程

篇一:应用文写作的发展历程应用文写作的发展应用文的发展经历了七个阶段: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可以称之为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如唐代皇帝下行的应用文称作册、制、敕;元、明、清实时代称之为应用文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当代是应用文重大变革时期。
应用文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本身固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1)公、私应用文体发展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2)历代应用文文体及相关制度都是在基本沿承前代的基础上.或消或长.有所变更。
(3)应用文体裁的发展演变存在着名同实异或实同名异的现象。
(4)中国古代公务应用文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体裁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一文中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此言道出了文体变化的规律性。
应用写作学中的文体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兴衰亦与时代的兴衰相关。
从原始社会到今日的高科技知识经济社会.应用文写作从“上古结绳始”.经过龟板、骨片、竹简、陶瓷、青铜刻文记事.到布帛、纸笔书写.再到键盘输入和光盘储存.文种从单一到繁多。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应用文的每一次变化与发展.都是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体制的不断创新、变化紧密相联的。
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其历史源远流长。
1935年,叶圣陶先生初次把应用文作为一种文体归人中学语文课本,应用文写作进人了缓慢发展的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 应用文进人迅猛发展阶段。
21世纪将是应用文焕发出璀璨光彩的光辉时代。
应用文写作将进人一个全新的历程,这和它所承载的神圣使命是密不可分的。
应用文在现代社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应用文写作所反映和解决的是实际问题,是直接的社会生活现实。
它总是用其特有的行政的或惯用的规范方式实现其特定的制文目的,指导社会实践正常、有序地进行,推动着社会稳步向前发展。
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

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应用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使用的文体,主要包括公文、商务信函、求职信、申请书、通知、告示等。
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应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
一、应用文的产生背景应用文的产生背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经济交往的增多,人们需要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
因此,应用文应运而生。
早期的应用文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如古埃及的商业文书、古希腊的公文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应用文的种类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应用文的发展历程1. 古代应用文的发展:古代应用文主要以政府公文和商业文书为主。
在古代中国,政府公文主要包括诏书、奏折、表章等,用于传达皇帝的意旨和政府的命令。
商业文书则用于商业交流和贸易往来,如商业合同、商业信函等。
2. 现代应用文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应用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在现代社会,政府公文仍然是重要的应用文体裁,如法律文件、行政命令等。
商务信函也成为了商业交流的重要方式,如邀请函、询价函、投诉信等。
同时,求职信、申请书等个人应用文也越来越重要。
3. 数字化时代的应用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文也呈现出数字化的趋势。
电子邮件、电子合同等电子应用文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文书。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手机应用文成为了一种新的应用方式,如手机短信、社交媒体上的应用文。
三、应用文的未来趋势1. 个性化:未来的应用文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
由于人们对个性化体验的需求增加,应用文的内容和形式将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多媒体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应用文将更加注重多媒体的运用。
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将被广泛应用于应用文中,以提升信息传达的效果和吸引力。
3. 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应用文将更加自动化。
商务英语写作趋势描述

商务英语写作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简洁明了: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商务英语写作越来越注重简洁明了。
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短、精准的语言表达,以便于读者迅速理解和消化所传达的信息。
2. 多媒体结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写作开始融入多媒体元素,如图片、图表、视频等。
这些辅助工具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数据和概念,并增强写作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3. 跨文化沟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跨文化沟通在商务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商务英语写作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避免使用过于地域化或文化特定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4. 强调个性化和情感:商务英语写作也趋向于强调个性化和情感因素。
企业越来越重视与客户的情感连接,因此商务英语写作中添加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建立情感联系。
5.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议题在商务领域日益受到关注。
商务英语写作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强调他们的环保政策、
可持续发展努力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以提升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形象。
总之,商务英语写作的趋势是朝着简洁明了、多媒体结合、跨文化沟通、个性化和情感化、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发展。
这些趋势反映了商务领域的变化和需求,也体现了信息传递和沟通方式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用文体论。它也有两类: 一是实用文体通论。其代表作是应用文写 作概要》(1983年)和<中国实用文体大全 >( 1984年)概要》 讲述了描写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书信,读书 笔记、 讲演稿、针划、规划与总结11类应用文的 作法,着力突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这方而的代表作有 〈古代文章学概论》(1983年) 从文道”、修养”、 立意”、谋篇”、辩体”、文辞”论辩”、记 叙”、求新”、修改”10方而梳理了古代文章学 理论,凸现了现代文章学的民族性。 文章学》(1985年)。以古鉴今,山‘文资”、文 意”、文情”、文序”、文境”、文色”、文 声”、文势”、文术”、文品”、文体”、文 病”12章组成,凸现了现代文章学的民族性。
实用文体分论
其代表作有〈公文写作概论》(1985年)、〈法制 写作学》} 1988年)、司法文书通论》19866年)、 〈财经应用文》1982年)、〈经济应用文写作》} 1988年)、〈科技论文写作简明教程〉; (1984年)、 〈军事应用文浅说》1986年)、〈企业实用写作 大全》1988年)、〈新编农村应用文》} 1985年)、 〈新闻采访与写作》(1984年)、回忆录写作》 (1987年)、〈怎样写信》1985年)、〈杂文与杂 文写作》(1985年)、〈文学评论的写作》( 1986 年)、文学评论十面观》(1986年)、〈影评写作》 (1985年)、〈论文写作指要》( 1987年)、〈毕业 论文写作指南》(1987年)等。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的不朽巨著,他重视文章社会功用的主张,提 出:“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 “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他已不是 像曹丕泛指文章、文学而言,而是专指章表奏议 类公务应用文,论述对象更为明确。
应用文的发展阶段
一、先秦至秦汉的发轫与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成熟 三、元明清至“五四”的稳定与变革
3、 应用文的书契形式
书契具有实用性功效,并具有一定的文章 因素。 书契是契约之类的实物凭证,实际上是 “经济合同”的雏形。
4、 应用文的“信史”
“信史”这个辞最早出现于《春秋公 羊传· 昭十三年》,指记载真实的历史上发 生过的事情,可以信得过的。这在中国古 代史学传统中和“直笔”一样是一个很重 要的观念。时期——殷墟甲骨刻辞及钟鼎 彝器铭文
《尚书》——第一部以应用文为主体的文章集
《尚书》原称《书》,汉代以后被列为儒 家主要经典之一,被称为《书经》。
《论衡· 正说》中称之为“上古帝 王之书”,一般认为“尚”与“上” 通。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汇编,收录的虞、夏、商、周各代 的典、谟、训、诰、誓、命,
东汉蔡邕《独断》对汉代公文的分类
蔡元培《论国文之趋势、国文之将来》分类
徐望之《公赎通论》分类
朱星《新文体概论》应用文分类
50年代的“文章学”
(50年代至70年代末) 研究的中心、兴趣、重点放在写作行为的 成品——文章文本 即所谓“文本写作学”
清华大学的朱德熙
江苏苏州人,著名语言 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 在语文教育方面,他著有 《作文指导》是当时清华大 学的写作教材 重在文章文本 的研究
叶圣陶先生 1924 年 在《作文论· 引言》中 提出了“文学”和 “普通文”的概念。 “其实国文所包的范 围很宽广,文学只是 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 文学之外,同样包在 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 还有非文学的文章, 就是普通文。”
应用文的功用与功效
主要见于王充的《论衡》.他在《对作》 中提出:
《史记· 夏本纪》中记载大禹治水,有: “舜曰:‘嗟,然!’命禹土,行山表木, 定高山大川。……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 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这里的 “命”、“令”也是口头的。
到周初时,应用文中最早出现了公务应用 文的指令性的命和令,有其自身的历史发 展渊源,是以这种口头形态的“应用文” 为因的。
引进相关学科的新成果
大量引入了心理学、思维学、系统论、 符号学、接受理论、耗散结构理论、 结构主义、思维学、心理学、美学、 文艺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视野下进 行观照,拓宽了写作学的研究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思维活跃的中青 年学者倡导“写作文化论”、“写作 主体论”、“写作哲学”.
继承固有的传统
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 二谟,即治国计划; 三训,即大臣的态度; 四诰,即国君的通告; 五誓,起兵文告; 六命,国君的命令。 均为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收藏的政府重要文 件和政治论文。
《尚书》意义 第一,它表明应用文在最初产生时其文体 规范就有了程式化特征,而深层原因在于 其功用决定了这种特征。 第二,这篇浩表明应用文在最初形成时的 语言是准确、简练而又有文采的。
美丽的梦想____ 建设独立的写作学学科
应用写作学的历史 应用写作学的理论 应用写作学的发展趋势
应用文的历史
应用文的名称
“应用文”一词,一般认为出自清代刘熙载 的《艺概》:“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 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 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最早使用“应用文” 这一名称的,见于苏 轼《答刘巨济书》: “向在科场時,不得 已作应用文。”苏轼 指的是在科场所做的 应用文之类的文章。
《史记正义》注:
“徧音遍。遍告天子治理之言也。”统治者 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把有关言论遍告天 下,这可以说是口头的“公告”、“通 告”。
《史记· 五帝本纪》还记载了黄帝代神 农氏和战蚩尤: “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 命”。《史记正义》注:“蚩尤不用黄帝 之命也。”这里所说的命,指黄帝使诸侯 归服而蚩尤不从,是口头的“命”而不是 后来公务应用文中下行公文的命。
2.文学文体论。它有两类: 一是文学文体通论。通论”的代表作有〈中国古 代文学创作论》(1983年)、文学创作论》(1987 年)。 一是文学文体分论。代表作有:〈诗歌创作艺术》 ( 1986年)、学词百法》X1981年)、散文创作艺 术》X1986年)、散文写作概说》( 1986年)、现 代小说技巧》(1981年)、刻\说结构美学》( 1987 年)、报告文学纵横谈)) ( 1983年)、编剧理论与 技巧》(1981年)、化影剧作基础))(1985年)、仙 艺写作浅谈))(1980年)等。
2、物画形态
指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典型的实物记事是 结绳, 这在古籍中多有记载。《老子》中有: “使民结绳而用之。”
例如傈僳族、广西瑶族以打结记账 独龙族用结绳计算时日; 西藏珞巴族人、僜人相约亲友赴宴,先分 送打结的绳。
实物记事还有 借助某种实物 如竹、木,刻 划一定的记号。
“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
指写文章并非“妄作”,而是出于一定原 因为了一定目的。应用文出于社会功用的 主张鲜明可见。
曹丕的《典论· 论文》是古代文学理论 批评史上第一篇专篇论文,也十分重 视文章的价值功用。他明确提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文章既包括文学 作品也包括应用文。他高度评价文章 功用,认为与经治国家大业同样重要, 即有很高的社会政治功用,有与立功、 立言同样重要的地位,是垂世不朽的 盛事,比个人荣乐、生死更有深远意 义。
“积字成句,积句成文, 欲溯文章之缘起,先 穷造字之源流。” 殷墟甲骨刻辞是现在 最早的应用文章形式 的萌芽。
有了文字,就有了书 面语言文章的原始材 料,我们就可以据此 了解应用文的最早形 式。
中国古代应用文发展的“信史”(通 俗的说是有籍可查的历史.)时期,是从殷 墟甲骨刻辞开始的。 殷墟甲骨刻辞,是自 1899 年起陆续在河 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出土的。共有十万余 片刻。 有文字的龟甲兽骨,从应用文发展源流的 角度看,这可以说是“公务文件”。
借镜外国的良规
〈作文法概要》( 1983年)就是一 部借镜外国良规的典范之作。 作者有了自觉的拿来意识.吸收了 欧美、日本作文法”的研究成果. 视l从山咬木”转向了作文过程”. 强化了理论的可操作性.
文体理论
该时期在文体理论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3 个方而: 1.文体通论。其代表作是〈文章体裁辞典〉 (1986年)。该作网罗古今各种体. 归为10类: 总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诗歌、词、小说、戏剧、曲艺;对每条辞日. 按定义—别名—源流—特点—作法—经典 引文—代表作品”模式来解释.
应用文的原始形态
1.口头形态
自四五十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到大约公 元前 23 至 21 世纪传说中的尧、舜、禹时 代,是中华民族的原始社会。早在文字发 明之前,就有口头文学产生,包括原始歌 谣和远古神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中提出:“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 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 却劳苦,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 的。” “口头文学”的创作缘于人们生产 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出于社会功用。
暨南大学的何家槐
何家槐 浙江义乌人。中共党 员。1949年后任教于马列学院、 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暨南大学中 文系主任,兼广东省文联副主席 。 编写的《作文知识讲话》最先提出 “八大块”(50年代)
绪论(总论)开头 主题 结构 材料 表达方式 语言 文风 修改
70年代-80年代
1、北师大中文系《写作基础知识〉(1979) 是对“八大块”写作理论知识体系的总结 2、1983年刘锡庆先生编写的《写作通论》 和朱伯石先生的《写作概论》是“八大块” 写作理论体系在表面上的终结。
东北师范大学李景隆
先生在《作文法概要》创立了“写作总论 一一写作 中国当代写作学界第一本把写作学研究目 光转向“作文过程”的写作教材
李景隆先生在《作文法概要》 借鉴吸收了日本的写作工艺学 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作文 过程”的概念。 这是中国当代写作学界第 一本把写作学研究目光转向人 类的“写作行为、活动 “作文 过程”的写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