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
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
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
该菌表现为阳性。
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
克雷伯菌属的鉴定

克雷伯菌属的鉴定1、标本要求:1.1 尽量用药前采集标本。
1.2 痰液:病人清晨咳痰于无菌、防漏小塑料盒内,切勿唾液送检。
1.3 尿液:病人留取12h尿液,送检。
1.4 粪便:病人留取粪便5 10g,送检。
1.5 脑脊液及其它无菌体液:用无菌瓶直接送检。
血标本不要冷冻。
1.6 不可接受的标本:干的拭子、蜡盒、未消毒容器、留取24h后的尿或痰、破裂的瓶子、标本泄漏、标本无标签。
2、仪器35℃孵箱、普通光学显微镜3、试剂羊血平皿、巧克力平皿、麦康凯平皿、葡萄糖蛋白胨水、葡萄糖酸盐培养管、氨基酸脱羧培养管、糖醇发酵管、VP试剂、湖南长沙天地人肠杆菌鉴定板。
4、试验方法及原理:4.1 甲基红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中,孵育过夜,加甲基红试剂1~2滴,观察结果。
结果:红色为阳性,桔黄色为阴性。
4.2 吲哚(靛基质)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中,孵育过夜(一般为24-48h),加靛基质(对位二甲基苯甲醛)试剂1~2滴,观察结果。
结果:两者液面接触处出现红色为阳性,无色为阴性。
4.3 氨基酸脱羧试验方法:取待检菌接种于氨基酸脱羧培养管和对照管中,封石腊油,35℃培养过夜,观察结果。
结果:培养管变紫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对照管应保持黄色。
注意点:(1).培养管的pH值很重要。
(2).加封石腊油造成厌氧环境。
因为在厌氧情况下氨基酸脱羧生成的胺才稳定。
(3).对照管如不呈黄色,则氨基酸脱羧酶试验不能作出判定。
4.4 VP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于35℃培养24-48h后加入VP试剂甲液(6%α-奈酚酒精溶液)和乙液(40%KOH溶液),振摇,然后观察。
结果观察:在数分钟内出现红色为阳性,如无红色出现且于35℃4h后仍如故者即为阴性。
4.5 葡萄糖酸盐试验方法:大量接种待检菌于葡萄糖酸盐培养管中,35℃孵育过夜或至48h,加班氏试剂,水浴中煮沸 lOmin,观察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

临床探索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任绪红,钱冬萌*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目的:分析沂南县人民医院各科室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分布情况及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
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沂南县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无重复的1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为对象,菌株源于重症监护室(ICU)、急诊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外科。
分析各科室的KP感染分布情况,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KP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结果:145株KP标本中98株分离自痰液,占比67.59%;分离自血液占比18.62%,分离自尿液占比10.34%,分离自脓液与其他标本分别占比2.07%和1.38%。
科室分布以ICU分离的KP数量最多。
KP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高,且对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及左旋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均具有较高耐药率。
KP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10%。
结论:我院各科室KP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率,且多重耐药性较为严重,临床及感控部门应对其引起重视。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抗生素;耐药性;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又称肺炎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属细菌域、变形菌门、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1]。
肺炎克雷伯菌不仅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菌株,而且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
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主要致病菌,由其引发的感染在细菌感染学疾病中的占比呈逐渐升高趋势,并且在耐药机制方面较为复杂多样,从而导致抗感染治疗的难度逐渐加大[2]。
当前,如何预防和控制KP感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这就要求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予以了解和充分掌握,为临床有效治疗KP提供支持和依据。
目前,在不同的标本中均可检出肺炎克雷伯菌,且在医院各科室的检出率都比较高。
本文通过对2020年9月~2021年9月我院肺炎克雷伯菌在不同标本和医院各科室的分布情况予以了解,同时对其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1000字
克雷伯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寄生。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
染病原体,可以引起各种感染,例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等,并且有一定的耐药性。
因此,针对其生物安全评估非常重要。
首先,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广的耐药性谱,尤其是对多种抗生素的
耐药性。
其主要耐药机制包括菌体外层膜和药物靶点的改变等。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还可以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导致细胞损伤
和机体炎症反应等。
因此,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对人体健康具有严
重的危害。
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
其可在医院内通过人际
接触、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同时也可通过宿主(如家畜)在环
境中传播。
因此,在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动物饲养管理等方面,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其传播。
最后,肺炎克雷伯菌在医学和科研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
如在研究克雷伯菌耐药性机制、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可以利用肺炎
克雷伯菌作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肺炎克雷伯菌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
为防止其传
播和感染,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开展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其耐药性机制、生物学
特性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特征,以促进治疗方法的研发和防控措
施的制定。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
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
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
并找到这样一份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哦!生物风险评估依据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风险评估要素1)病原微生物特征;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3)实验活动人员;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实验室风险评估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控制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
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
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
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
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
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
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
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
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
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
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微生物和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
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
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
该菌表现为阳性。
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
肺炎克雷伯杆菌多重耐药性发生及其机理分析

肺炎克雷伯杆菌多重耐药性发生及其机理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MDRO-KP)是一种人体内常见的致病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近年来,MDRO-K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MDRO-KP的定义、多重耐药性的机制及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定义肺炎克雷伯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多重耐药性肺炎克雷伯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MDRO-KP)指对常用抗生素存在多种耐药性的肺炎克雷伯杆菌。
目前,MDRO-KP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二、多重耐药性机制MDRO-KP的多重耐药性主要是由于其自身染色体或质粒中携带了多个异源性抗性决定子(Resistance Determinant, RD),这些RD在多个抗菌药物中均具有耐药性。
抗生素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细菌生长或杀灭细菌,然而,抗生素耐药菌通过各种途径抵御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使细菌不被抗生素所破坏。
主要的多重耐药机制包括:生物膜形成、外座糖基化修饰、质粒介导传递、药物外排泵和酶催化降解等。
三、多重耐药性发生原因MDRO-KP的多重耐药性与目前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抗生素的过量和滥用、医疗操作错误、患者免疫力下降和环境应激等。
1.抗生素的过量和滥用抗生素过量和滥用是导致MDRO-KP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临床上,抗生素常被用于预防或治疗感染,但由于其广谱性和剂量不当,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此外,很多人对抗生素的需求超出了治疗范围,医生过于依赖抗生素,而忽略了预防措施的必要性,以及免疫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2.医疗操作错误医疗操作错误也是导致MDRO-KP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能的错误包括医疗器具的污染、卫生环境的缺乏、手术操作的不当、抗生素的间断和不规律及患者的过度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3、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3.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3.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5.2.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5.2.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3.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3.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3.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3.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该菌表现为阳性。
5.3.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3.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该菌为条件致病菌,易感人群主要是免疫功能较低下者。因此应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并作好家庭、社区和医院的消毒。
5、控制风险的措施
5.1病原微生物风险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肺炎克雷伯菌属于三类,BSL-2。
5.2实验活动中生物危害的预防措施。
5、个人防护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正确、有效使用的。克雷伯菌属检测实验室的建设符合《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血清学检测实验活动中均采取二级个人防护措施,并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有关规定。实验人员的健康生物安全及环境安全是有保障的。
6、选择的实验方法均采用国家制定的标准和推荐的方法,是符合生物安全管理要求的。
2、实验人员及相关辅助人员应经充分的安全和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新上岗人员和进修人员需要经过培训,并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从事检测工作。
3、相关管理体系文件如操作规程经过评审是有效和安全的。
4、实验室配制的安全和检测设备符合管理和检测要求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操作,因此,风险是可控的。
3.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可用兔肠接扎试验、细胞形态变化等方法测定。
4、细菌的防治
目前几乎所有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都携带有耐氨卞青霉素和羧卞青霉素的R质粒,由于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一直不断增强,所以临床一定要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用药。
参考文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2004年)。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3、《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是技术规范》(GB50346—2011)。
4、WHO《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
5、卫生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版(2005年)。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
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编制
审核
批准
批准日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2004)、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卫生部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CNAS-CL05:2009《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以及 ZY-LIS-107《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微生物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定期对本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活动的生物安全进行评估。
6、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
7、卫生部《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2003年)。
8、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
5.3安全设备
5.3.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5.3.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5.3.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二、评价内容
1、概述
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5.5应急预案措施要求
5.5.1编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对实验室污染或其他事故应急响应、先期处置、事件的报告、现场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5.5.2在发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或泄露事件是首先报告科室负责人和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同时保留现场,由生物安全委员会指定现场调查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实验室隔离消毒措施,病例的求治与隔离治疗措施,以及周围人群的紧急预防措施。
5.2.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5.2.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5.2.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5.2.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2.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5.5.3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同时对受伤者及患者进行沙门菌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的发生,并准确记录,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三、评价结论
1、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的有关规定。克雷伯菌属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属于第三类,危害级别为三级。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为BSL-2,须采取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5.3.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5.4管理体系要求
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体系文件是否健全,是否符合实际管理要求是决定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如果组织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或衔接不当等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主要风险来自风险我们程序文件、评估报告、SOP、应急预案等方面,因此要求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纠正,以确保整个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5.2.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5.2.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7、实验室采用的实验材料和器材也是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试验检测要求,并安全使用符合安全防护要求。
8、本实验室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经过培训和反复演练,能确保一旦发生意外感染事件时能有效应对把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验是在人员素质、设备设施、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管理体系、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能满足开展相关的实验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验过程中的风险是可控的,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是有保障的,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