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新编

合集下载

五数下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五数下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总课时:20课时设计者:李利霞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的对称现象,进而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征,把握简单的轴对称关系,以及为利用轴对称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从学习内容看:本单元安排了下面一些内容: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整理复习课程目标: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㈠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建构新知。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的对称现象,进而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征,把握简单的轴对称关系。

课程评价:(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⒈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⒉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

⒊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⒈卷面测试: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度量、画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⒉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检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新编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新编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新编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商埠街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适用年级:五年级课时安排:总计51课时设计者:五年级数学教研组设计时间:2015年1月21日一、课程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到的物体形状。

8、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坐姿端正、格式正确、积极回答问题等各种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小学数学必修一◆课程类型:小学数学必修◆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授课时间:61课时左右◆授课教师:张彦芳郭春杰◆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适用年级:五年级【背景】本册教材内容涉及数学课程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体现:“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打电话”问题,趣味性强,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以及“分数”相关问题是本册计算题的重点和难点,“统计”部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学第一课)五年级下课程纲要

(开学第一课)五年级下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年级:五年级课时: 60 课时左右设计者:李黄雷课程背景:从学生方面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从学习内容看: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课程目标:1、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时课程资源学习策略课程纲要 1 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学习内容;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期规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领【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设计者】:锋丹雅萍朱永琴司雯【适用年级】:五年级【学校】:外国语小学【课程种类】:必修课程【总课时】: 52 课时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解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授课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授课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5、3 的倍数的特点,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授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授课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授课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研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研究并领悟长方体和体的特点、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变,掌握长方体、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研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看法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授课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响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点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牢固、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合适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体两个单元,授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授课容,引导学生经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浸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觉数学的魅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设计者】:王其朝【适用年级】:五年级【学校】:涉村二小【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总课时】:52课时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数下2--8单元课程纲要

五数下2--8单元课程纲要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课程纲要》学校名称高沟小学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周利敏适用年级五年级总课时7课时左右设计日期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从学习内容看:本单元安排了下面一些内容: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课程内容实施内容课时安排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意义1课时求一个数的因数1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课时2、5、3的倍数的特征2、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2、5、3的倍数的特征练习题1课时质数和合数1课时课程实施㈠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⒈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⒉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有效性评价(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⒈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⒉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⒊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

⒋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

⒌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常凤勤
小学数学 课程名称 适用年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课程类型 学 日 校 期
必修课程 常刘小学 2013 年 2 月
五年级
总课时数
60 课时左右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 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 学生、 教材及 应用等。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 其 他资源背 和减法,统计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景 分 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 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 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与代数:进一步认识分数,通过动手操作,会说出小数、分数之间的 关系,会进行转化;会比较小数、分数的大小;在 1-100 的自然数中,会 找出 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指导 2,3,5 的倍数的特征,能找 出 10 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 课 程 目 标 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 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乘、 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的 简单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 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3 、 分米 3 、厘米 3 、升、毫升)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 米 3 、1 厘米 3 、 以及 1 升、1 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会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 积和表面积以及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会说出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新编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商埠街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课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适用年级:五年级
课时安排:总计51课时
设计者: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设计时间:2015年1月21日
一、课程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
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到的物体形状。

8、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坐姿端正、格式正确、积极回答问题等各种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内容标准: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到的物体形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内容标准: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内容标准: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
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内容标准: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
内容标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内容标准: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内容标准: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观察物体 1课时左右
因数与倍数 1课时左右
2、5、3 的倍数的特征 2课时左右质数和合数. 2课时左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探索图形 1 课时
分数的意义 3 课时左右
真分数和假分数 2 课时左右分数的基本性质 1 课时左右约分 3 课时左右通分 4 课时左右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图形的运动(三) 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课时左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折线统计图 2 课时
数学广角——找次品 2 课时
总复习 4 课时
三、课程实施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一)课程资源
1、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调序。

2、教案:本年级组老师根据学校、班级学情编制教案。

3、练习:课本后的“做一做,练习”、我们年级组自己的编制的当堂检测题卡、口算题卡等
4、其它资源:
(1)书籍:《数学教师用书》、《小数数学教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
(2)网络:“班班通”教师资源 ,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

(3)教具:图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4)学具: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制作或者搜集各种学具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等。

(二)教学建议
1、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数模);避免繁杂的运算,禁止将运算与应用分开,加强方法的指导。

2、图形与几何方面: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方面: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4、综合与实践方面: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6、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7、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视优生的培养又要关注差生的个别辅导。

四、课程评价
教学效果反馈:
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等途径实现。

2、课后反馈:通过家庭作业、实践活动、校信通等途径实现。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个人回答、板演习题、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评价。

(二)终结性评价
1、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评
卷面测试:基础知识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计算和简算平均错误率在10%以内,速度每分钟5道题以上;度量、作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30%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