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在文言文阅读中,句式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对句子结构、成分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也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翻译文言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分析和翻译技巧。

一、句式分析1. 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而”、“且”、“及”等连词连接在一起。

例如:“夫以赴难,壮士何恤?以死逆生,古之人尚讥之。

”并列句多用于对比或列举。

2. 对比句:通过使用“若”、“则”、“非”等词语进行对比和转折。

例如:“非彼其人而恶其名也,则将以其人之事其名矣。

”对比句常用于表达相对关系或进行条件判断。

3. 连接句:通过使用“因”、“所以”、“乃”等词语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之命也。

”连接句主要用于表达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4. 修辞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夸张、排比或对比等,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修辞句多用于修辞手法丰富、语言生动的篇章中。

二、翻译技巧1. 确定句子成分: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句子的主要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引用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3. 翻译句式结构: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将句子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

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选择适当的语序和词语,使译文更流畅、易懂。

4. 翻译修辞手法:在翻译修辞句时,需要将修辞手法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夸张词语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强调词来表达,排比句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倒装句来表达。

通过对常见句式的分析和翻译技巧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和阅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并非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时也需要保留一些古文特有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句的语法结构进行 分析 .判 断 目标词语 的语法 位置 . 再根据其特定 的语 法位 置及 其内部结构推断其 词性 . 进而结 合语境推测其词义的一种方法。如 :
个参 照物 ,其 他成 分 的位 置就 可 以相应 确 定下 来 。
确定 了词语 的语 法位 置 ,就可 进一 步确 定 其词 性 .
法分析为手段能帮同学们从理论上弄清词法与句法的

般地 说 ,作 为一 个句 子 .不 管是 单句 还是 复 句 .
其 构成成分归根结底还是 “ 主谓宾定状补 ”各 成分 : 其 中定语 、状 语 和补 语都是 非基 本句 子成分 .在语 言表达 中可以不 出现 或被省 略掉 .宾语 也不 是必不
霸上) (项羽本纪》 。 《 ) ①塑 垩 ( ② 旦 日飨士卒 , [ ]击破 ( 为 沛公 )军 。 ( 项 《

然后再 根据其词性来选 用一个词性相 同意义相关的现 代词语去理解 翻译 即可 。 既然语法分析的重 心在于发现谓语 ,那么应如何
抓准谓语 呢?
羽本纪》 ) 上 面句 子中有 一个相同的结构 “ 沛公 军” .但分
词 ,译为 “ 驻军 ” ;而② 中 “ ”充 当句 中宾 语 ,则 军
是名词 ,应译为 “ 军队” 。


i 语— —“ 铝 语法 分析 法” 的重 心
语 法分 析应 以什 么 成分 作 为分 析 的切 人 点 呢?

们头痛 的问题 .这是 由于除 了有复杂多变的词法 ( 一 词多义与词性活用等)外 .还有多变的句法 。应如何 才能提高同学们 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 以语
妻美我”是一 主谓结构 ,其中 “ 美”是谓语 , “ 我” 是宾语 , “ 之”是结构助词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的作

文言文的语法解析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语法解析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语法解析与翻译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翻译方法是关键。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解析与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的语法解析1. 词序特点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诗句、句子和短语较为固定,语序多为主谓宾、定状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倒装和插入语,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语法特点。

2. 词类变化在文言文中,词类的变化较多,如名词有格、数、性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气的变化,形容词有级别、语气的变化等。

掌握这些变化规律是理解文言文意思的重要一环。

3. 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多样化,除了常见的主谓宾结构外,还有动宾结构、主谓状结构、主系表结构等。

另外,文言文中修饰成分较多,如修饰动词的副词、修饰名词的定语等,需要注意这些修饰成分的位置和修饰对象。

4. 词法特点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包括形容词、副词、连词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词义的转换和词类的调整,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翻译方法1. 语境理解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不能孤立翻译某个词或句子。

通过理解上下文,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含义。

2. 解析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多样化,需要逐句解析其结构和角色。

通过分析主谓宾关系、修饰关系等,捕捉到文言文中的语法信息,从而准确理解原文并进行翻译。

3. 关注语气态度文言文中的语气态度较为复杂,如虚实、让步、推测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语境对语气态度进行判断,并进行适当的转译。

4. 核对校对翻译文言文时,要仔细核对译文和原文是否一致,尤其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如词义错误、词序错误等。

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三、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翻译方法。

通过对文言文的语法解析和翻译方法的探讨,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实词翻译七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七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七法文言文和现代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而将文言文转换成现代白话文,是可以归纳出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

下面笔者就文言文实词的翻译,立足于人教版新课标课本必修二课文《游褒禅山记》,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介绍些基本的方法。

1、语素添加法.即在原单音节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1)盖音谬也.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句(1)中“音”译为“读音”;句(2)中“入”译为“进入",“难”译为“困难”,“奇”译为“奇妙”。

2、词语置换法。

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用此方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要翻译的文言文词语。

如句(1)中的“盖"换为“大概”,“谬”换为“错误”。

例:(3)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句中“漫”应译为“模糊”,用的就是词语置换法。

词语置换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范。

3、原词保留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今形同义也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到译文中,尤其是人名、官名、地名、物名等。

例:(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5)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句(4)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表事物名,句(5)中“安国"“安上”表人名,翻译时就应该保留在译文中。

4、古今变义法。

就是要译的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发生了变义,译时要注意避开今义而取古义。

例:(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句(6)中“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为“求学的人或读书人”。

句(7)中“十一”今义是“数词,表数字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5、语境推断法.在翻译实词时,如何确定多义词的具体词义就只能依靠词语的前后文即语境来推断,然后选择词的义项。

例:(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句中“乃”有“你、你的、于是、却、竟然、只、仅仅、是、就是”等义项,本句根据语境应选择“是、就是”义;“阳”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光;明亮”等义项,根据语境应选择“山的南面”义。

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分析方法

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分析方法

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分析方法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熟悉古文的语法和句子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1. 了解句子结构古文句子结构通常是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但是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在分析句子结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主语:古文中,主语通常在句子的开头或者靠前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指代词或者上下文进行省略。

谓语:古文中的谓语动词多是单音或双音,一般位于句子的中间位置。

宾语:古文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后部,但有时也可以前置。

2. 辨析虚词的用法虚词在古文中具有重要的语法作用,但是初学者常常会感到困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的: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

之:作介词用,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程度。

也可以代替宾语。

乎: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者:作谓语修饰成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

3.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古文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初学者需要学会分析这些修辞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分析方法:比喻:通过比较,以形象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在分析时,需要明确比喻的对象和比较的内容。

夸张:为了突出某种感觉或者效果,进行夸大的修辞手法。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和上下文来推断出夸张的意图。

对仗:古文中常常使用对仗的手法来使句子节奏感更强烈。

分析时,需要找出句子中对仗的部分,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 理解上下文与背景知识古文的阅读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帮助理解古文的方法:上下文分析:通过前后句的对比和上下文的线索,推断出句子的含义和结构。

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作品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和写作目的。

5. 多读多写,反复操练最重要的是多读多写古文,通过不断的操练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门语言翻译技巧,主要是研究从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整个过程。

它是语言和文化的桥梁,也是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是,由于文言文的复杂性,许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本文从基本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艺术。

基本方法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首先,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而不仅是照字面翻译。

文言文是由音韵、语法和词汇三部分组成的,人们通过特殊的标点符号和词语的运用来表示意思。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重要的元素,以确保最终的翻译结果更加精准和准确。

2.揣摩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揣摩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以更加贴切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因为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语言,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获得更多关于作品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技巧1.词性分析在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词性分析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这项技巧可以将文言文的句子分解为基本的成分,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等,并且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每个词汇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并且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

2.意象翻译文言文作品通常富于象征性和修辞性,而这些特征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我们可以采用意象翻译技巧,即通过描述特定的场景或图像来传达某种情感或含义。

这种技巧可以使翻译更加生动和有力,并且更好地再现原始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3.语法转换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语法转换。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改写、转换和加词等技巧来调整句子结构和语法,以确保翻译更加清晰和准确。

对于一些翻译难度较大的句子,我们还可以采用拆句、并列和借词等技巧来处理。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

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

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

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

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

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

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特别提醒】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

定语后置的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定语并后置。

2.在谓语之前找状语:(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主语是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宾短语谁与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即宾语谁前置到了介词与之前。

(3)如果谓语之前出现介词,而介词之后无对象,这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谋,谋作谓语;与是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谋的状语。

(4)看谓语动词之前是否出现数量词。

如有数量词,翻译时视情译为状语、补语、定语。

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气一句,谓语是鼓,句中的一作状语,译为第一次。

同理,再三分别译为第二次第三次。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正常语序应为骐骥跃一驽马驾十,一十作补语,分别译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十作宾语步的定语(不能后面省略了谓语跃)。

整句话译为: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很远),(它能)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

1.在谓语之后找宾语:(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如:(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第二句中形容词强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强大的势力。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第二句中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字)。

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的状语。

如:(1)今以钟磬置水中,句子的谓语是置,它后面省略了于字,(于)水中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整句话译为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句中战字后面分别省略了于字,(于)河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状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子的宾语分别是爪牙筋骨,利和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

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

如赵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

省略了宾语。

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就省略了宾语之。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有可能省略了宾语。

如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

大诟一句中的诟是及物动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游骑。

【特别提醒】有的句子会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这就需要考虑所翻译的句子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

宾语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余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沛公安在?宾语安前置。

(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词(之是均无义,不用翻译)将宾语前置。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宾语句读惑前置,唯兄嫂是依中宾语兄嫂前置。

2.分析谓语:(1)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即判断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如果主语承受动作,为被动句,谓语要译为被动意义。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谓语是笑,主语吾承受笑这一动作,笑应译为被讥笑。

(2)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种特殊用法中的一种。

如:(1)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谓语是绿、宾语是江南岸,绿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绿。

(2)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的谓语分别是登小,宾语分别是泰山鲁,其中小属于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小。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谓语分别是哀鉴,哀属于为动用法,译为为……哀伤;鉴属于意动用法,译为把……作为借鉴。

3.看句末:(1)如果句末出现介词+名词(代词)的情况,有两种可能:状语后置。

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泰山于鸿毛属于后置的状语,翻译时要将他们放回到谓语重轻之前。

作补语。

如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谓语坐的补语。

(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

如果句末出现也字,且是判断句,在翻译时就要加上是不是一类表示判断的词。

如前面所举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翻译时就要加上肯定判断词是。

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涉及到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用的次数多了,也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帮助大家提高得分率。

为帮助大家加深理解,现举一个高考题中的疑难句子用语法分析法进行分析。

原题选文片段如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逾年达太祖所。

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

赐儿名炜。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在要求翻译的画线句中,遇偾军夺舟弃江中一句翻译难度较大,需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遇夺弃。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第一个谓语遇是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根据上述确定句子的谓语一步如果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的提示,可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孙。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之后的部分:(1)找宾语。

根据上述找宾语一步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的提示,分析后可知第二个谓语夺之后的词舟是名词,作宾语;第三个谓语弃之后的词江中虽然是名词,但这里省略了介词于,于字和江中构成介宾短语作弃的补语。

补出省略成分后,句子应为(孙)遇偾军夺舟弃(于)江中。

(2)分析谓语。

第三个谓语是弃,根据上述分析谓语一步中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提示,分析之后可知主语孙承受弃这一动作,弃要译为被动意义即被抛弃。

根据以上分析,这句话应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抛弃(在)江中。

整个画线句翻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抛弃(在)江中,(她)(凭借)断木漂浮进入芦苇丛中的小洲,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文言文翻译练习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衣我以其衣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4.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府而著之外府也,君奚患焉?假道于虞以伐虢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君奚患焉?5.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

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

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

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

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6.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

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呙口。

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

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乃疑焉。

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

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

太祖口貌如故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7.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