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春季高考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

合集下载

天津春季高考语文文言文译文

天津春季高考语文文言文译文

文言文译文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劳烦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了。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季氏将伐颛臾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高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句

高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句

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翻译:我因为遭遇危险,从小就遭受不幸。

2.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翻译:我因为遭遇危险,从小就遭受不幸,出生六个月时,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了。

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艰难困苦,痛苦不堪,繁霜覆盖了我的双鬓,潦倒的我又停止了喝酒。

4. 臣闻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

翻译:我听说忠臣对待君主,就像孝子对待父亲一样。

5. 臣既已失职,义不容辞。

翻译:我已经失去了职责,义不容辞。

6. 臣虽才疏学浅,愿效犬马之劳,报答圣恩。

翻译:我虽然才能浅薄,学识有限,但愿意像犬马一样为您效力,报答您的恩情。

7.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耕种,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之间出名。

8. 臣闻君命有所不受,愿以死报答圣恩。

翻译:我听说君主有命令有时不能接受,我愿意用生命来报答您的恩情。

9.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父指腹为婚,五岁丧父,舅父因疾卒,婚事遂辍。

翻译:我因为遭遇危险,从小就遭受不幸,出生六个月时,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了。

四岁时,舅舅指腹为婚,五岁时父亲去世,舅舅因病去世,婚事也就此中断。

10. 臣闻君命有所不受,愿以死报答圣恩。

臣虽才疏学浅,愿效犬马之劳,报答圣恩。

翻译:我听说君主有命令有时不能接受,我愿意用生命来报答您的恩情。

我虽然才能浅薄,学识有限,但愿意像犬马一样为您效力,报答您的恩情。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到《陈情表》中诸葛亮对国家忠诚、孝顺父母的情感表达。

这篇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春季高考文言文翻译

(完整版)春季高考文言文翻译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的,就不敢在我面前说话了。

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你们采用什么措施呢?"子路急忙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别国把战争强加给它,上天又在兵灾之后降给它饥荒之灾,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人民个个都有勇气,并且知道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

(又问):"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

至于如何搞好礼乐只能等待贤人君子来干。

"(孔子又问西华):"赤,你的志向如何?"(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学着做好某件事。

不论是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论是诸候会盟、朝见天子的事,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作赞礼和司仪的人。

"(孔子又问曾晢):"点,你的志向怎么样呢?"曾晢弹瑟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铿"地一声停了。

他把瑟放下,挺腰直跪,回答孔子说:"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问道:"有什么妨碍?不过成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晢回答说:"暮春的时候,夹衣已经穿得住了。

我愿意和五六个成年男子,六七个少年。

在沂水中洗澡。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赞成曾晢的志向啊!"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晢留在后面。

曾晢说:"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整理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3、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侥幸③大王亦幸赦臣:幸好4、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接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拉,这里引申为调转5、徒①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只是6、孰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7、传zhuàn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chuán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8、闻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9、从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相如从:跟从②臣从其计:听从10、欢①逆强秦之欢:欢心②绝秦赵之欢:友好,交好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②王必无人、大王必欲急臣:如果《鸿门宴》(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师说》(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名词)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动词)3.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名词意动用法)4.吾师道也。

(学习,动词)5.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军队,名词)(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动词)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动词)3.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

(解释经文的著作,名词)(三)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考文言文及重点翻译

高考文言文及重点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点翻译:子曰:“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这段话主要阐述了孔子对学习的看法,以及对君子的要求。

首先,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并且经常复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在这里,“学”指的是学习知识,而“习”则是指复习。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使知识成为自己的财富。

其次,孔子强调友谊的可贵。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在这里,“朋”指的是朋友。

孔子认为,朋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友谊是一种宝贵的情感。

与朋友相聚,可以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最后,孔子强调君子的修养。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在这里,“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了解,不生气、不怨恨,保持内心的平和。

综上所述,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君子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这段话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珍惜友谊,成为有担当、有修养的人。

以下是这段话的详细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1.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复习。

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而“习”则是指复习。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巩固。

2. 不亦说乎:不是也很愉快吗?这里的“说”是通假字,通“悦”,表示愉快。

3.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语文高考文言文重点翻译

语文高考文言文重点翻译

一、《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析:此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按时复习,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提倡与朋友交往,分享快乐,以及面对他人误解时的宽容心态。

二、《为政》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位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解析:此章强调为政者应以德行为本,以身作则,才能使国家安定、民众和睦。

三、《八佾》原文:佾者,礼也。

凡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佾,是礼仪。

大凡礼仪,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

解析:此章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仪,做到言行一致。

四、《里仁》原文: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地方,怎么能够算是明智呢?解析:此章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选择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地方,以便受到良好的熏陶。

五、《公冶长》原文:君子不器。

翻译: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器物。

解析:此章强调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

六、《雍也》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解析:此章强调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认为乐在其中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总结:《论语》中的这些重点章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成为有品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奠定基础。

上海2019年春考文言文翻译(附文中重点字词)

上海2019年春考文言文翻译(附文中重点字词)

文言文(一)石有恒传①石有恒,字伯常,湖广黄梅人。

性高洁,以文章名。

万历三十四年,举于乡。

四十七年,始成进士。

与邹元标最善,尝持其书来东林,纳交于诸君子。

②初授浙江安知县,下车以避劳、邀利、畏祸三事自誓①,以程朱正学课士训民。

输运不任里甲,羡缗②,公贮之充运费。

督僮仆种园蔬,躬自灌溉,不用民一物。

士绅馈遗,悉辞不受。

岁灾,亲履荒瘠地,问民疾苦。

监司檄郡县遏籴③,抗议力争,出帑金市.粟,民赖以济。

调长兴县,再调常熟,长兴民吁请得留。

③时巨豪叶朗生、吴野樵等结岛寇为乱,剽掠无虚日。

抚按檄有恒讨之,有恒以隔属辞,不允,乃设方略擒其魁。

贼稍稍戢,而余众散处湖荡,伺间为出入。

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④天启四年正月朔,城门夜启,贼突入。

有恒方正衣冠待漏,闻变,出立厅事。

贼露刃胁之,不为动,且叱曰:“草贼!敢叛天子杀王臣耶!”索印,不可。

强之行,不可。

以刀伤其长子,亦不顾。

贼拥之出仪门,有恒曰:“头可断,此限不可逾也。

”遂被害,血上喷,移时不仆.。

贼入暑搜其箧,粗葛二端、俸金二两而已,贼亦相顾惊叹。

事闻,赠太仆寺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东林列传》)【注】①自誓:发誓来告诫自己。

②缗:泛指钱。

③遏籴:禁止买米。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出帑金市.粟()(2)移时不仆.()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羡.缗,公贮之充运费()A.羡慕B.剩余C.丰裕D.丧失(2)伺间为出入()A.偶尔B.间谍C.机会D.小路17.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B.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C.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D.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1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抚按檄有恒讨之,有恒以隔属辞,不允,乃设方略擒其魁。

19.根据第②段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高考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高考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高考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本文是关于高考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感谢您的阅读!高考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练习1.《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由古至今的变化规律,自成一家之见解。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7.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至于那些被义理所激发的人不这样,那是有不得已之处的。

8.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懦夫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劝学》重点句子翻译练习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出他高明的地方[或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么!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8.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石钟山记》重点句子翻译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3、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

5、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6、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

7、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没有欺骗我啊!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9、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五人墓碑记》重点句子翻译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2、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7、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8、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9、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鸿门宴》重点句子翻译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刘邦)一起死。

”3.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4.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5.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6.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

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

”项羽答应了。

7.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张衡传》重点句子翻译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

3.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4.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5.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6.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7.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8.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

9.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

10.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1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句子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想(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来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秦王把璧给他,相如于是拿着和氏璧退了几步站住,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竖直向上顶起了帽子。

4.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在朝廷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呢?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秦王怕他撞碎了和氏璧,于是婉言道歉坚决请求,召唤有司查明地图,指点着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都邑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邑给赵国,实际上得不到。

6.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必定违背信约不补偿赵国城邑,于是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和氏璧,从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