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区别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骨科三类医疗器械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骨科三类医疗器械一、医疗器械的分类: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二、医疗器械许可范围:1.经营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法人单位、非法人单位和法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2.融资租赁医疗器械产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本企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载明的注册地址以外的地方设立经营场所经营医疗器械产品,以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销售自产产品范围以外的医疗器械产品,应当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3.非法人单位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仅限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或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中的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
三、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一类,二类和三类术语管理类别,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相关的规定。
管理由低到高。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1)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4)妊娠控制。
医疗器械分为三类:第一类医疗器械有:基础外科用刀《手术刀柄和刀片、皮片刀、疣体剥离刀、柳叶刀、铲刀、剃毛刀、皮屑刮刀、挑刀、锋刀、修脚刀、修甲刀、解剖刀等》第二类医疗器械:(a)普通诊察器械类(6820):体温计、血压计;(b)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类(6826):磁疗器具;(c)临床检验分析^p 仪器类(6840):家庭用血糖分析^p 仪及试纸;(d)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类(6854):医用小型制氧机手提式氧气发生器;(e)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6864):匡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f)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类(6866):避孕套、避孕帽等第三类医疗器械:A、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2、一次性使用输液器;3、一次性使用输血器;4、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5、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6、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7、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8、一次性使用采血器;9、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
医疗器械一类、二类、三类划分标准、区别及识别方法

医疗器械是指应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矫正人体疾病,或者对人体机能有直接作用的医疗设备、器具、用品和其他类似产品。
根据《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被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在使用、监管和审批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本文将就医疗器械一类、二类、三类的划分标准、区别及识别方法进行介绍。
一、医疗器械分类的依据医疗器械的分类主要根据其产品的技术性能、使用风险以及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来进行划分。
具体依据如下:1. 产品的技术性能包括产品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操作要求等。
2. 使用风险主要包括产品的材料、制造工艺、环境适应性等因素。
3. 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主要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程度。
二、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1. 一类医疗器械一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的影响程度较低、使用风险较低的医疗器械。
一类医疗器械的技术性能相对简单,使用、维护和管理要求较低。
常见的一类医疗器械包括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一些体外诊断试剂等。
一类医疗器械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只需要进行相关的技术评价和质量管理。
2. 二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程度、使用风险一定的医疗器械。
二类医疗器械的技术性能一般较为复杂,使用、维护和管理要求较高。
常见的二类医疗器械包括高频电刀、心电监护仪、血压计等。
二类医疗器械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并且需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证书方可上市销售。
3. 三类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影响较大、使用风险较高的医疗器械。
三类医疗器械的技术性能复杂,使用、维护和管理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三类医疗器械包括人工心脏、骨科植入物、放射治疗设备等。
三类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并且需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证书方可上市销售。
三、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1. 技术性能的复杂程度:一类医疗器械的技术性能相对简单,而三类医疗器械的技术性能非常复杂。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区别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区别医疗器械在现代医疗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区别。
本文将介绍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其区别。
一、一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区别一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进行诊断、预防、监测、治疗或缓解疾病等操作的工具、仪器、设备和其他相关产品。
其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目的:一类医疗器械用于基本的医疗操作,如血压计、体温计等。
2. 使用风险:一类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较低,一般不存在重大的安全风险。
3. 技术要求:一类医疗器械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生产工艺和技术难度较小。
4. 管理要求:一类医疗器械的管理要求相对简化,主要依赖于厂商自行申报。
与其他两类医疗器械相比,一类医疗器械的管理和监管要求相对较低,但仍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二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区别二类医疗器械是指使用于人体的某些部位、组织或液体的医疗器械,以达到预防、诊断、治疗、监测或缓解疾病等医疗目的,但其使用风险较一类医疗器械更高,技术要求也较高。
其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目的:二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治疗或缓解某些特定疾病,如心电图机、心脏起搏器等。
2. 使用风险:二类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风险。
3. 技术要求:二类医疗器械的技术要求较高,生产工艺和技术难度相对较大。
4. 管理要求:二类医疗器械的管理要求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监督,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类医疗器械相比一类医疗器械的管理和监管要求更为严格,需要经过专门的审批程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三、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区别三类医疗器械属于高风险医疗器械,其使用涉及人体重要部位、重要功能的医疗器械,对人体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其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目的:三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诊断、治疗或监测重大疾病,如人工心脏、人工肝、脑起搏器等。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二)

引言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也经历了快速发展。
医疗器械按照其风险等级的不同,可以被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一类医疗器械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类别的区别。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并进一步解释其特点和应用范围。
正文内容:二类医疗器械的特点:1.相对高风险:二类医疗器械相较于一类医疗器械,其使用风险较高。
这主要是因为二类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涉及到身体内部的穿刺、切割、放射性辐射等操作,对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有较大的挑战。
2.技术含量高:二类医疗器械通常需要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和专业的操作人员。
这些器械常常涉及到先进的图像处理、微创手术等高科技,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考核。
3.产品稳定性要求高:由于二类医疗器械涉及到较高风险的操作,因此对其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也比较高。
生产厂家需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二类医疗器械和一类医疗器械的区别:1.监管要求:相比一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更严格。
国家药监局和相关法规对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产品注册及备案、临床试验、生产许可证等方面。
2.临床应用范围:二类医疗器械通常用于治疗、检查和术后护理等较为复杂的临床疾病。
这些器械涉及到手术操作、诊断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等领域,对设备的性能、安全和有效性有较高的要求。
3.设备属性:二类医疗器械常常具备多重功能和复杂的结构,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这些器械可能配备有先进的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软件,能够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诊断结果。
二类医疗器械的常见类型:1.医用成像设备:这类器械主要用于医学图像的获取和解读,如X光机、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等。
由于其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风险相对较大,因此被归类为二类医疗器械。
2.高级手术器械:这包括一些用于微创手术、腔镜手术等操作的器械,如人工关节、导航手术器械等。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区别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区别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监测或缓解疾病的设备、器具、材料和其他相关物品。
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医疗器械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及区别。
一类医疗器械:一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直接使用或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
一类医疗器械的特点是结构相对简单,使用方法较为容易,风险较低。
一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构成:一类医疗器械通常由不活性材料构成,如塑料、硅胶等。
2.风险级别:一类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较低,不会直接产生严重的伤害和不良反应。
3.功能和用途:一类医疗器械一般用于辅助医疗、护理和诊断,如体温计、血压计、止血带等。
4.检测要求:一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但无需进行临床试验或注册。
二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是指除一类和三类以外的医疗器械。
二类医疗器械相对于一类医疗器械来说,风险较高,涉及的治疗方法较多,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
二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和用途:二类医疗器械涉及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手术、介入治疗、监测和诊断等。
2.风险级别:二类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较高,可能产生严重的伤害和不良反应,如手术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
3.检测要求: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和注册,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技术标准:二类医疗器械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相对较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
三类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直接使用或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并通过体液、组织或者体内引起作用的医疗器械。
三类医疗器械的特点是功能复杂、使用风险高、治疗效果显著等。
三类医疗器械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构成:三类医疗器械通常由活性材料构成,如金属、骨质等。
2.风险级别:三类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较高,可能产生严重的伤害和不良反应,如植入器械、心脏起搏器等。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区别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一、医疗器械的分类: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二、医疗器械许可范围:1.经营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法人单位、非法人单位和法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2.融资租赁医疗器械产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本企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载明的注册地址以外的地方设立经营场所经营医疗器械产品,以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销售自产产品范围以外的医疗器械产品,应当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3.非法人单位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仅限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或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中的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
三、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一类,二类和三类术语管理类别,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相关的规定。
管理由低到高。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1)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4)妊娠控制。
医疗器械分为三类:第一类医疗器械有:基础外科用刀《手术刀柄和刀片、皮片刀、疣体剥离刀、柳叶刀、铲刀、剃毛刀、皮屑刮刀、挑刀、锋刀、修脚刀、修甲刀、解剖刀等》第二类医疗器械:(a)普通诊察器械类(6820):体温计、血压计;( b)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类(6826):磁疗器具; (c)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类(6840):家庭用血糖分析仪及试纸; (d)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类(6854):医用小型制氧机手提式氧气发生器; (e)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6864):匡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 (f)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类(6866):避孕套、避孕帽等第三类医疗器械:A、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2、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3、一次性使用输血器; 4、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 5、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 6、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7、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 8、一次性使用采血器; 9、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
医疗器械分类_按1_2_3类

医疗器械分类_按1_2_3类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等医疗活动中使用的设备、仪器、器械、工具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风险等级,医疗器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国际上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风险等级将医疗器械分为I类、II类和III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类医疗器械。
1.一类医疗器械:一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无直接作用的医疗器械,如寻常血压计、温度计、体重秤等。
这类器械的使用相对较简单,风险性较低,一般无需经过严格的注册、监督和管理。
2.二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是指通过口腔,直肠或者阴道进入身体腔道或者经过用于体外诊断的器械,如内窥镜、超声仪器等。
这类器械的使用风险较大,需要经过医疗机构的注册备案,并且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
3.三类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是指直接与人体组织和体液接触的医疗器械,如植入类、呼吸器械、血液处理器械等。
这类器械的使用风险最大,对人体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需要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上市销售。
在医疗器械的分类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医疗器械,被称为"特殊医疗器械"。
这类器械是指用于新疾病,罕见病或严重危及生命和健康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器械。
这些器械非常特殊,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疗效,一般需要经过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获得上市许可。
医疗器械的分类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都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以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在选择和使用医疗器械时,也需要了解其分类及相应的使用要求,以充分保障自身的权益和安全。
总之,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分为一、二、三类以及特殊类,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使用风险。
了解医疗器械的分类,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一二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

一二三类医疗器械得区别一、医疗器械得分类:第一类就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医疗器械。
第二类就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得医疗器械.第三类就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得医疗器械。
二、医疗器械许可范围:1、、经营第二类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得法人单位、非法人单位与法人单位设立得分支机构应当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有规定得除外。
2、融资租赁医疗器械产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本企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载明得注册地址以外得地方设立经营场所经营医疗器械产品,以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销售自产产品范围以外得医疗器械产品,应当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3、非法人单位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仅限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或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中得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
三、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得区别:一类,二类与三类术语管理类别,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相关得规定。
管理由低到高.医疗器械,就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得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她物品,包括所需要得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得作用不就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得手段获得,但就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得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得:(1)对疾病得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2)对损伤或者残疾得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得研究、替代、调节;(4)妊娠控制。
医疗器械分为三类:第一类医疗器械有:基础外科用刀《手术刀柄与刀片、皮片刀、疣体剥离刀、柳叶刀、铲刀、剃毛刀、皮屑刮刀、挑刀、锋刀、修脚刀、修甲刀、解剖刀等》第二类医疗器械:(a)普通诊察器械类(6820):体温计、血压计;(b)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类(6826):磁疗器具;(c)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类(6840):家庭用血糖分析仪及试纸;(d)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类(6854):医用小型制氧机手提式氧气发生器;(e)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6864):匡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f)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类(6866):避孕套、避孕帽等第三类医疗器械:A、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2、一次性使用输液器;3、一次性使用输血器;4、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5、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6、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7、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8、一次性使用采血器;9、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
一、医疗器械的分类:
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二、医疗器械许可范围:
1.经营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法人单位、非法人单位和法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2.融资租赁医疗器械产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本企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载明的注册地址以外的地方设立经营场所经营医疗器械产品,以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销售自产产品范围以外的医疗器械产品,应当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3.非法人单位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仅限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或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中的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
三、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
一类,二类和三类术语管理类别,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相关的规定。
管理由低到高。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
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1)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4)妊娠控制。
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第一类医疗器械有:基础外科用刀《手术刀柄和刀片、皮片刀、疣体剥离刀、柳叶刀、铲刀、剃毛刀、皮屑刮刀、挑刀、锋刀、修脚刀、修甲刀、解剖刀等》
第二类医疗器械:(a)普通诊察器械类(6820):体温计、血压计;( b)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类(6826):磁疗器具; (c)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类(6840):家庭用血糖分析仪及试纸; (d)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类(6854):医用小型制氧机手提式氧气发生
器; (e)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6864):匡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 (f)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类(6866):避孕套、避孕帽等第三类医疗器械:A、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2、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3、一次性使用输血器; 4、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 5、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 6、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7、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 8、一次性使用采血器; 9、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
B、骨科植入物医疗器械1、外科植
入物关节假体;(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助听器、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体外诊断试剂、6846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6877介入器材除外)等
四、经营场所、仓库面积要求:
1. 经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应当不小于40平方米,法人单位分支机构的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应当不小于25平方米(跨设区市设置的除外);经营助听器的,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应当不小于25平方米;经营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的,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应当不小于10平方米。
2.经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助听器、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体外诊断试剂、6846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6877介入器材除外),仓库使用面积应当不小于30平方米;经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仓库应当在同一建筑物内,使用面积应当不小于200平方米。
3.法人单位分支机构(跨设区市设立的除外)及专营医疗器械设备类的,可不单独设立仓库,但应当具有加盖法人单位或所授权经营产品的生产企业(包括进口总代理商)原印印章的有关统一采购配送、统一质量管理、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承诺,以及所专营产品的注册证、授权文件等证明。
4.经营助听器或者隐形眼镜及其护理用液的,可以不设仓库,但应当有专柜存放。
5. 所申报的经营场所和仓库原则上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就近设
置,且均不得设在民用住宅、部队、公安、武警营区内。
五、企业人员资质的要求:
1.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管理人、质量机构负责人应当具有国家认可的、与经营产品相关专业(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等)大专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经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还应当有一名以上持有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的内审员(不得由质量管理人兼任)。
2.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管理人、质量机构负责人应当具有国家认可的、与经营产品相关专业(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等)中专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3.经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人员(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等应当具有与所经营产品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4.经营助听器或者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的,质量管理人应当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或所授权经营的生产企业(包括进口总代理商)
隐形眼镜验配技术培训。
5.质量管理人和质量机构负责人不得兼职。
按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局令第15号)[2]
第一章第三条的规定:经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但是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常规管理能够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少数第二类医疗器械可以不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
业许可证》。
不需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名录[3-4]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