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诊脉--任之堂主人

合集下载

五菽诊脉法

五菽诊脉法

五菽诊脉法
五菽诊脉法:共分五层
首先是找第1层:手指轻轻贴皮肤上(仅仅是接触,并未有发力),如果此时手指感受到脉的跳动,那就表示有第1层脉了。

第二步是找第3层:找一个健康人,手指在其寸口部位慢慢用力压下去,会感觉到脉搏跳动越来越清晰;当感觉到脉跳动的力度最大,脉形最明显的时候,记住手指按压的这个力度,这就是寻找第三次脉的标准。

第三步就是找第2层:在第3次脉的基础上,手指慢慢往上提,在此过程中感受脉的力度和形状的变化。

这第1层和第3层之间的区域,就是第2层脉的范围。

第四步就是找第5层:手用力按到骨边,即为第5层的区域。

第五步是找第4层脉:手指从第5层脉区域往上提,在3与5之间,即为第4层脉的区域范围。

这样根据脉在1-5层之间的分布(脉位),就能区分出浮脉和沉脉了。

其中浮脉为第1、2层有脉,常脉在第3层脉,沉脉为第4、5层有脉。

另外就是脉的力度,可以判断虚、实脉。

这个主要是根据脉在第4、5层的跳动情况。

常脉:对于常脉而言,手指按到骨边,第5层还是有一点脉的,跳动的很轻,但不会有搏指的感觉。

虚脉:如果第5层脉空无一物,即为虚脉(虚脉表示正气虚)。

然后再看第4层脉,若还是空的,就表示脉非常虚了;如果第4层出现了脉动,表示虚的程度还不是特别厉害。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1、周华青耄耋⽼⼈和他的图像诊脉法形。

应当说,这本⼩册⼦是有独特见解的。

它源于传统脉学,⼜有别于传统脉学。

传统脉学“切脉之道,全贵⼼灵⼿敏,活泼泼⼀⽚化机,⽅能因应。

此在平时讲求精切,阅历即多,指下之妙,得之于⼼,不能宣之以⼝,实有此种境界。

”(医醇虅义),周⽼将“不能宣之以⼝”的脉象⽤绘图⽅式表达,这种创新的勇⽓令⼈钦佩,我仔细体会他绘的脉象,有的⼏乎是传统脉象的“写意”,带有传统脉象的内在印记,也有的脉象,不结合具体病例是较难理解的,已收编在该书中的⾼⾎压、红细胞等脉象,可能实⽤价值并不⼤,但对初学者熟悉这种诊脉⽅法也许会有帮助。

⽆庸讳⾔,由于周⽼接触病例、病种的局限性,他的图像诊脉法所编⼊的病种还不多,此外,周⽼没有系统学过西医基础理论,对涉及的有些问题,讲的并不太清楚。

这是要请读者明察的。

作为周⽼的个⼈临床经验,不够完备,不够严密,也是难免的。

我想,周⽼的这本⼩册⼦如果对进⼀步探索脉学有⼀点启发,这就是对作者最⼤的安慰。

“夫脉者,医之⼤业也。

”(备急千⾦药⽅)脉学的研究正在深⼊。

据说有的研究机构已设计出新的⼀代诊脉仪,能客观描绘出各种脉象。

这样描绘的脉象如能与特定的疾病相对应,那就为提⾼诊脉正确率、加快诊脉速度带来了希望。

周⽼的图像诊脉法如能与这类仪器相结合,可能会提⾼其科学性和可⾏性,也便于推⼴了。

此⽼脉学思路独特,可惜未见传⼈。

出版时间: 1991。

⽹上说:⾮常好学的传统中医上乘脉学《图像诊脉法》,⽐〈⾦⽒脉学〉好学,容易掌握!周华青从长期实践中,将特定疾病的脉象⽤图象描绘出来,创造了这种图像诊脉法 ,这种⽅法对快速诊病有较⾼的参考价值!内有图像诊脉法,临床⽤药原则,临床治疗⼤法,临床常⽤⽅,临床⼩验⽅。

2、李新儒他推⾏波浪脉诊理论,发明了⼀种速成波浪脉诊对卡盘,该盘可使学者很快学会并掌握诊病⽅法。

3、⾦伟⾦伟先⽣历经近30年的探索研究、数万⼈次的临床诊治,以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相关科学的知识和成果,以脉诊为⼿段,⽤数学为量化⼯具,创造性地提出了⼀种崭新的脉学理论——⾦⽒脉学理论。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脉语者

脉语者

脉语者经过成都,一位姓王的中医朋友给我留言,说是可以介绍他寻访到的脉诊高人给我。

恰好有半天空档,我赶紧登门拜见。

最近和脉诊医生缘分不浅,两个月之间,我居然穿行在金伟老师、陈云鹤道长、许跃远老师、余浩兄弟这些脉法高人之间,见证不少脉法传奇,听到许多脉法精义。

可惜可叹可恨哪,这些年我粗笨的手指都用来按相机快门、键盘打字和拖行李箱了,从没有想过用心学习脉法,甚至没有完整看过一本脉书,错失了许多学习脉诊的良机。

“我们拜访的老师叫王敬义,”年轻的骨科中医小王在按门铃前很认真地对我说:“黄老师,这位王老师脾气有一点怪,说话很直接,如果有什么不合适你不要介意啊。

”放心!我对小王说,我曾经见过一个据说三十年不出户的的脉诊医生......Z医生跟我说“后会无期”......三申道人曾经被关在洞里八年背诵《秘传黄帝内经》、为了尝药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许跃远老师的三个手指头除了摸脉来不做事......“这几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拜访怪人,有时候他们也说我很怪呵呵。

”推开王医生家门,屋里时尚的欧式家具和电子壁炉让我眼睛一亮,要知道先前我见到的中医大师们不是坐小板凳就是太师椅。

王老师的手很柔和温暖,面容平静,我相信自己的望诊能力:沟通肯定顺畅。

装着温开水的一次性纸杯摆上,开聊。

没有寒暄,直奔主题。

王老师出生在中医家庭,父亲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中医教授,但是王老师说他的中医脉诊功夫却不是来自家传,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这时候孙曼之、许跃远、华医生、Z医生......等老师的面庞立刻在我眼前浮现,还有华医生那句铿锵的话:“只要中医经典书籍在病人在疗效在,中医就永远不会失传!”“我是中医学院毕业的,但是刚工作时带我的老师是华西医大的老师,他不懂中医,所以我跟着他就只有搞西医。

在接触西医的过程中,我再慢慢研究自己中医的东西,回到中医来。

”当年喜欢研究难题爱思考的青年医生王敬义身体特别不好,瘦得皮包骨头,天天处于生病状态。

“一年365天,我可能有364天都在生病。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任之堂主人 祖传脉学

任之堂主人 祖传脉学

转:《任之堂主人祖传脉学》前言:任之堂主人,1975年出生,5岁即随太爷学医,而成一代儒医,为现代传统中医之年轻楚翘;其脉学精准,医理雄厚,中医大学毕业后辗转在老家开业,名噪遐迩。

其脉学独树一帜,超出教材远矣。

现介绍其脉学如下,望对铁杆中医有所帮助。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
北宋?林亿《校定脉经序》曰:“以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兼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之惑,专之指下不可以尽隐伏,而乃广述形证虚实,评明声色王相,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故得十全无一失之缪,为果不疑。

”王叔和在全面继承和系统整理古典脉学精华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确立24种脉象,并准确地描述了各种脉象的指下感觉,奠定了脉诊指下标准的基础。

以后历代医家对脉象的认识均未离开《脉经》基本标准。

并归纳出8组相类脉: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浮、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在仔细鉴别脉象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后世医家对脉象的分类皆在王叔和的24种脉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在《脉经》基础上增加了牢、长、短而为27种脉象。

突破了《内经》三部九候脉法约束,完善了《难经》寸口脉法,总结了分寸、关、尺三部位及脏腑分配原则。

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

推进了诊脉法在临床的普遍应用。

是对内难脉法及仲景脉法的发扬,从而使脉学理论与方法规范化和系统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诊脉--------任之堂主人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明鉴也。

或问: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答曰: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

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

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指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

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学则非常容易。

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

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

个人体会修炼此步法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祖训: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第四讲:脉象之首脉——郁脉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得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乃相对而言。

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理论分析:人之所病,不外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室金虫所伤。

不论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受损部位的经气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等;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

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何脏何腑何经之病变。

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或左侧头部出现问题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或右侧头部出现问题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或膀胱出现问题临证时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

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第五讲:切脉如捉贼切脉是找出病变性质,病变的部位,好比寻找入室之盗贼。

贼有外贼家贼之分;病有外感内伤之别。

贼有翻墙撬门开窗等入门途径;病有自口经皮肤循经络之不同。

贼有潜藏,病有伏邪。

擒贼先擒其贼王,治病必求于根本。

明白邪之特点,就如同知道贼之特性.切脉如捉贼,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此间关键是要明白贼之特性.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

外邪致病,各有特点,此乃外邪本身个性使然。

邪气伤人,无论伤何经何脏,在寸口均有反应。

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主皮毛,易伤风邪;肺经受风,六脉皆浮;经气源头,右寸独郁。

寒邪伤人,首犯太阳,膀胱寒水,同气相召;经循背项,腰背颈僵;右尺郁紧,此乃明证。

夏伤暑湿,湿困脾土;脾失健运,四肢酸楚;升降失常,大便稀溏;右关郁浮,时时见濡。

秋燥伤肺,易伤肺阴;干咳痰少,肺阴亏耗;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右寸短促,郁浮兼见。

火邪从君,日夜难眠;日久伤阴,亏及血分;心受其累,头亦昏沉;左寸浮数,郁虚同现。

六淫伤人,从外而入;单邪较少,数邪同侵;临证巡查,当明贼性;六部详看,仔细分明。

大怒伤肝,胁肋相煎;气血逆乱,大厥可生;肝郁克土,脾胃受损;详查左关,郁实弦见。

久怒气结,胁痛连连;肝胆郁涩,久生癥结;散结疏肝,别忘养阴;左关如豆,癥结已成。

过喜伤心,致气涣散;君心涣散,其脉自乱;脉缓无力,浮郁而散;恐能胜喜,临证不难。

忧思气结,脾脏受困;清阳不升,头昏脑沉;四肢乏力,精神困顿;右关郁涩,大怒可胜。

悲为肺志,其令气消;肺叶不主,开阖失司;面色苍白,冷汗流离;右寸虚浮,可用喜胜。

惊恐为患,可使气怯;肾主二便,伤及失禁;夜卧恐惧,由肾及心;右尺郁散,左寸时现。

七情内伤,自内而生;家有叛贼,内乱难惩;药之无功,相胜可平;脉法自然,魔由心生。

第六讲:常见脉象描述浮脉行于皮肤表,似同枯木水上漂;沉脉伏于筋骨间,推筋至骨用力寻;迟脉一息唯三至,分钟少于六十行;数脉一息五六至,九十以上为数频;滑脉滑利如走珠,妊娠脉上可体验;涩脉往来实艰难,有中似无应指间;虚脉按之即无力,虚如葱管弱如棉;实脉举按力均强,如按竹棍好思量;长脉不过体位长,位越三关向肘长;短脉寸尺向关缩,三指并紧方可摸;洪脉来大去时小,指下炎炎如火烧;微脉细微如丝线,似有似无静心寻;紧脉如被绳索绕,经气被束心明了;溪水流入宽河床,流行无力即为缓;芤脉其意为中空,阴血溢出脉管中;弦脉好似一根弦,端直而长病主肝;缓脉充盈为之濡,湿邪停滞阳被阻;细脉稍比微脉粗,阴血亏少脉无助;结脉缓慢时一止,止中尚无定数寻;代脉本为代偿意,时动时止有定数;促脉乃是急促间,阳强阴弱脉暂停;二十一种常见脉,临证必须心里明。

第七讲:八纲脉的理解古人云: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其实不然,切脉要学也容易,上面几讲,对脉象有大体的了解了,但临证还是有困难。

初学者首先必须明白“八纲脉”。

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此八脉为脉象基本纲领,必须要熟练的掌握。

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

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贼性;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

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细、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

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

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无力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按呼吸来量,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

具体而言,超过90次每分钟为数,少于60次每分钟为迟。

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但也绝对,当兵的军人或干重体力活的人,多少于60次每分钟。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

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

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血管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

(想熟练掌握此脉,切孕妇脉五十人以上,即可之下明了。

)涩为阴份不足,血管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第八讲:切脉如抚琴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脉象难明。

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

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

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切脉之境界,非言语可以描绘,上述过于玄妙,临证可从基本学起。

但一点必须切记:不可过于紧张;不可过于松懈!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驱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比如:胃食管返流病,在右侧寸口可以见到脉象有上越之势。

此胃气上逆所致。

胃气上逆,自然胃酸向上返流了。

比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发作之前,可以切到左右寸口也有上越之势,此乃气血并走于上。

比如:下焦寒湿或湿热过重,阳气不得升腾,脉象有下驱之势。

比如:大气下陷的病人,心肺脉几乎不显,脉象有下陷之势。

第九讲:正常脉象的理解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有力。

阳脉居表,阴脉居里,阴阳相合,则不浮不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