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时作业

2019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时作业
2019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时作业

2019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将煤块粉碎、经脱硫处理、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的产生,避免造成“酸雨”③

①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②减少SO

2

减少有毒的CO产生,避免污染空气④减少CO

的产生,避免“温室效应”

2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的产生,过【解析】煤块粉碎是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脱硫是为了减少SO

2

量空气是为了减少CO的产生。

【答案】 A

2.下列反应中可判断为可逆反应的是( )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受热分解生成氢气和氯气

B.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氨气,同时氨气又分解为氮气和氢气

C.单质溴可以置换出碘,氯气又可以置换出溴

D.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在光照条件下可分解为盐酸和氧气

【答案】 B

3.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A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2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2∶3∶2

【解析】A项,A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都表示逆反应速率;B项,不管反应是否

平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的同时一定生成3n mol B,即v正不一定等于v逆;A、B、C 的浓度不再变化,表明已达到平衡状态;但平衡状态时A、B、C的分子数之比不一定为2∶3∶2,D不正确。

【答案】 C

4.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达到化学平衡时,化学反应已经停止

C.v正(NO)=v正(CO2)时,说明达到了化学平衡

D.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解析】升温,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加快,A项错误;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即反应没有停止,B项错误;C项中给出的两个反应速率表示的方向均为正反应方向,没有逆反应方向,故不能用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C项错误;由于CO和CO2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故当两者同时消耗的量相等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D项正确。

【答案】 D

5.在一定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和SO2,发生反应:NO2+SO2NO+SO3,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O2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NO2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C.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NO2和SO2的总物质的量

D.SO2、NO2、NO、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解析】题中没有给出各物质的投料情况,NO2、SO2和SO3的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A、B、D错;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故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NO2和SO2的总物质的量,C正确。

【答案】 C

6.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能说明反应X2(g)+Y2(g)2XY(g)已达到平衡的是( )

A.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

C.XY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

D.X2和Y2的消耗速率相等

【解析】该反应的特点:一是可逆反应;二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根据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推断,该反应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总压强是不变的,A不能说明该反

应已经达到平衡;同理推断,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B 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X 2和Y 2的化学计量数相等且均为反应物,其消耗速率始终相等。

【答案】 C

7.如图所示是425℃时,在1 L 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①中t 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B .图①中t 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 .图②中的逆反应为H 2(g)+I 2(g)

2HI(g) D .图①②中当c (HI)=3.16 mol·L -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解析】 图①中t 0时,H 2、I 2、HI 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未保持不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B 项错。

【答案】 B

8.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2 mol N 2和8 mol H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H 2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a 和氨气的体积分数b 之间的关系是( )

A .a >b

B .a =b

C .a

D .无法确定

【解析】 H 2的转化量为8 mol×25%=2 mol 。消耗2 mol H 2,则生成43 mol NH 3,消耗23

mol N 2,则平衡时NH 3和N 2的物质的量均为43

mol ,二者的体积分数相等。 【答案】 B

9.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 2(g)+O 2(g)

2SO 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 2、O 2、SO 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 -1、0.1 mol·L -1、0.2 mol·L -1,当反应至正、逆反

应速率相等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SO 2为0.4 mol·L -1、O 2为0.2 mol·L -1

B .SO 2为0.25 mol·L -1

C .SO 2、SO 3均为0.15 mol ·L -1

D .SO 3为0.4 mol·L -1

【解析】 若该时刻SO 3全部转化为SO 2和O 2,则SO 2、O 2的浓度分别为0.4 mol·L -1、0.2 mol·L -1;而若该时刻SO 2和O 2全部化合生成SO 3,则SO 3的浓度为0.4 mol·L -1。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三种物质必须同时存在(即可逆反应中的物质均不可能100%转化),因此,体系中如SO 3、SO 2、O 2的浓度范围分别是0~0.4 mol·L -1、0~0.4 mol·L -1、0~0.2 mol·L -1,很显然,A 、D 是不可能的;C 中的数据表示SO 2和SO 3同时消耗而减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答案】 B

10.下列措施,能使煤炭燃烧更充分,提高热能利用率的是( )

A .多加煤以使炉火更旺

B .在煤炭中加入生石灰

C .做蜂窝煤时常在煤中掺和一些黄泥

D .把煤粉碎,在煤粉燃烧器中燃烧

【解析】 A 项,多加煤可导致燃烧不充分,浪费资源,错误;B 项,在煤炭中加入生石灰的目的是脱硫,减少SO 2的排放,与煤炭燃烧更充分无关,错误;C 项,做蜂窝煤时常在煤中掺和一些黄泥的主要目的是使煤炭易于成型,错误;D 项,煤粉碎能增加煤与空气中O 2的接触面积,燃烧得更快、更充分,提高煤的热能利用率,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将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碘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 2(g)+I 2(g)

2HI(g)(正反应放热),反应经过5 min 测得碘化氢的浓度为0.5 mol·L -1,碘蒸气的浓度为0.25 mol·L

-1。请填写以下空白:

(1)v (HI)=________;v (H 2)=________;氢气的起始浓度=________。

(2)若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则平衡浓度c (HI)、c (I 2)、c (H 2)的关系是________(填“相等”“211”或“均为恒量”)。

【答案】 (1)0.1 mol·L -1·min -1

0.05 mol·L -1·min -1

0.5 mol·L -1

(2)均为恒量

12.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 N(g)

b M(g),M 、N 的物质

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 b

=________。

(2)t 1到t 2时刻,以M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反应中M 与N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单位时间内每消耗a mol N,同时生成b mol M

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1)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所以a∶b=(8 mol-2 mol)∶(5 mol-2 mol)=2∶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g)M(g)。

(2)v(M)=

4 mol-3 mol

t2-t1min×V L

1

t2-t1×V

mol·L-1·min-1。

(3)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物质的量之比不变,不能说明物质的量相等,A选项错误;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始终不变,B选项错误;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压强始终在减小,当该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则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C和E选项正确;消耗a mol N和生成b mol M都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没有体现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能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D选项错误。

【答案】(1)2 (2)

1

t2-t1×V

mol·L-1·min-1(3)CE

13.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

高温

催化剂

CO2(g)+H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根据图中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CO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反应达到平衡时,c(H2)=________。

(2)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__。

①CO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和CO2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相等

②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

③CO、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④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

(3)如一开始加入0.1 mol的CO、0.1 mol的H2O、0.1 mol的CO2和0.1 mol的H2,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c(H2O)=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10 min时达到平衡,所以v(CO)=Δc/t=0.03 mol·L-1/10 min =0.003 mol·L-1·min-1。(3)一开始加入0.1 mol的CO、0.1 mol的H2O、0.1 mol的CO2

和0.1 mol 的H 2,在相同的条件下等效于加入0.2 mol 的CO 和0.2 mol 的H 2O ,所以平衡时n (H 2O)=0.2 mol -0.03 mol·L -1×5 L=0.05 mol ,c (H 2O)=n (H 2O)/V =0.05 mol/5 L =0.01 mol·L -1

【答案】 (1)0.003 mol·L -1·min -1 0.03 mol·L -1

(2)①③

(3)0.01 mol·L -1

14.H 2O 2不稳定、易分解,Fe 3+、Cu 2+等对其分解起催化作用,为比较Fe 3+和Cu 2+对H 2O 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图1、图2两种实验装置。

(1)若利用图1实验,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现象,从而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FeCl 3改为Fe 2(SO 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H 2O 2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若利用图2实验可进行定量分析,图中仪器A 的名称为________,实验时均以生成40 mL 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0.1 mol MnO 2粉末加入50 mL H 2O 2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解释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 2O 2溶液初始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2)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H 2O 2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 2O=====MnO 2

2H 2O +O 2↑,H 2O 2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慢;根据图像可以看出H 2O 2完全反应放出标准状况下60 mL O 2,n (H 2O 2)=0.06 L 22.4 L/mol ×2≈0.005 36 mol,c (H 2O 2)=0.005 36 mol 0.05 L

≈0.11 mol/L。 【答案】 (1)产生气泡的快慢 消除阴离子不同对实验的干扰

2H 2O 2=====MnO 2

2H 2O +O 2↑ 分液漏斗 产生40 mL 气体所需的时间

(2)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溶液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0.11 mol/L23179 5A8B 媋25050 61DA 懚 37914 941A 鐚28006 6D66 浦|)d27282 6A92 檒21478 53E6 另534342 8626 蘦d32918 8096 肖X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盐的水解2.实质性 ?→组合??弱酸阴离子??盐电离?→ ?弱碱阳离子-→结合???+ - 破坏_ _ _ _ _ _ _ _ _ _ -谁强展示谁的性,以强展示中性 盐的类型的例子是否水解酸性和碱性水解离子溶液的溶液酸碱度+- 强酸和弱碱盐氯化钠,硝酸钾强酸和弱碱盐氯化铵,铜(NO3)2 CH3 ConA,碳酸钠强酸和弱碱盐5。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写作要求(1)一般来说,盐的水解度不大,应该用可逆数来表示盐的水解通常不会产生沉淀和气体,因此符号“↓”和“↓”不用于表示水解产物。 (2)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逐步进行的,水解离子方程是逐步表达的(3)多种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简化为一步 (4)的水解分别是酸性和碱性离子基团。由于水解的相互促进程度较大,书写时应使用“= =”、“↓”、“↓”等。深思 1。判断对错,正确标记√和错误标记“×”(1)酸性盐溶液不一定是酸性的() (2)离子能水解的盐溶液一定是酸性的或碱性的() 1 (3)与相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和CH3COONa溶液相比,前者的pH 值更高;与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相比,后者在常温下

具有较小的酸碱度(() (4)),水的电离度在常温下对于酸碱度= 10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酸碱度= 4的氯化铵溶液是相同的()(5),水的电离度对于酸碱度= 11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酸碱度= 3的碳酸氢钠溶液是相同的()。2.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碳酸钠溶液?3.(1)对于现有的0.1 mol L -1 纯碱溶液,用酸碱度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正确的操作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你认为这种溶液的酸碱度范围必须在_ _ _ _ _ _之间吗 (2)为了找出苏打溶液的碱度是由CO2引起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为了探索盐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请使用Na2CO3溶液和其他必要的试剂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 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1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知识总结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知识总结 【知识归纳】 【专题归纳整合】 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与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除了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检查△H 符号的正误 放热反应的△H 为“-”,吸热反应的△H 为“+”,单位是kJ /mol ,逆反应的△H 与正反应的△H 数值相同,符号相反。 2.检查是否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必须注明每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同一个化学反应,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H 数值不同。 3.检查△H 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 △H 的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相同的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时,△H 不同。 4.特殊反应热 (1)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产物应为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 燃烧应生成CO 2而不是CO ,H 2燃烧生成的是H 2O(1),而不是H 2O(g)。 (2)书写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H 2O 的化学计量数为1,并以此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二、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比较反应热的大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比较“反应热”或△H 的大小时,必须带“+”、“-”符号;比较“燃烧热”、“中和热”时,只需比较数值大小即可。 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不同,则反应热的数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1 mol H 2 完全燃烧

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 kJ的热量,2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则放出571.6 kJ的热。 3.对于可逆反应,如3H2(g)+N2 (g)2NH3(g) △H=-92.4 kJ·mol-1,是指生成2mol NH3时放出92.4 kJ的热量,而不是3 mol H2和1mol N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就可放出92.4 kJ的热量,实际3 mol H2和1molN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因为该反应的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4.同一反应中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大小也不同。例如,S(g)+O2(g) SO2(g) △H1=-Q1;S(s)+O2(g)SO2(g) △H2=-Q2,可以理解成固态硫变成气态硫后再发生变化,而由固态到气态是需要吸收能量的,所以Q>Q2、△H1<△H2,故当同一反应中只由于聚集状态不同比较热量的大小时,反应物为固态时放出的热量少,当生成物为固态时放出的热量多。 5.中和热为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生成1 mol H2O时的反应热。但当酸为浓H2SO4时,由于浓H2SO4溶解放热,此时生成1 mol H2O放出热量大于57.3 kJ。

高中化学所有化学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所有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非金属单质(F2,Cl2,O2,S,N2,P,C,Si,H) 1、氧化性: F2+H2===2HF (阴暗处爆炸) F2+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XeF4是强氧化剂,能将Mn2+氧化为MnO4–) nF2+2M===2MFn(M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2H2O===4HF+O2 (水是还原剂) 2F2+2NaOH===2NaF+OF2+H2O F2+2NaCl===2NaF+Cl2 F2+2NaBr===2NaF+Br2 F2+2NaI===2NaF+I2 7F2(过量)+I2===2IF7 F2+Cl2(等体积)===2ClF (ClF属于类卤素:ClF+H2O==HF+HClO ) 3F2(过量)+Cl2===2ClF3 (ClF3+3H2O==3HF+HClO3 ) Cl2+H22HCl (将H2在Cl2点燃;混合点燃、加热、光照发生爆炸) 3Cl2+2P2PCl3Cl2+PCl3PCl5Cl2+2Na2NaCl 3Cl2+2Fe2FeCl3Cl2+Cu CuCl2 Cl2+2FeCl2===2FeCl3(在水溶液中:Cl2+2Fe2+===2Fe3++3Cl-) Cl2+2NaBr===2NaCl+Br2Cl2+2Br-=2Cl-+Br2 Cl2+2KI===2KCl+I2Cl2+2I-=2Cl-+I2 3Cl2(过量)+2KI+3H2O===6H Cl+KIO3 3Cl2+I–+3H2O=6H++6Cl–+IO3– 5Cl2+I2+6H2O===2HIO3+10HCl 5Cl2+I2+6H2O=10Cl–+IO3–+12H+ Cl2+Na2S===2NaCl+S↓Cl2+S2–=2Cl–+S↓ Cl2+H2S===2HCl+S↓(水溶液中:Cl2+H2S=2H++2Cl–+S↓ Cl2+SO2+2H2O===H2SO4+2HCl Cl2+SO2+2H2O=4H++SO42–+2Cl– Cl2+H2O2===2HCl+O2Cl2+H2O2=2H++Cl–+O2 2O2+3Fe Fe3O4O2+K===KO2 S+H2H2S 2S+C CS2S+Zn ZnS S+Fe FeS (既能由单质制取,又能由离子制取) S+2Cu Cu2S (只能由单质制取,不能由离子制取) 3S+2Al Al2S3 (只能由单质制取,不能由离子制取)

2020年秋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0年秋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下列金属性质的比较中,能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的是() ①甲与水反应比乙与水反应剧烈 ②单质甲能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乙 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 ④以甲、乙金属为电极构成原电池,甲作负极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燃料电池是燃料(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跟氧气(或空气)起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质溶液是强碱溶液。下面关于甲烷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式:O2+2H2O+4e-===4OH- B.负极反应式:CH4+8OH--8e-===CO2+6H2O C.随着放电的进行,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不变 D.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3.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4.将20 mL 0.5 mol·L-1盐酸与一块状大理石反应,下列的措施不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加入10 mL 3 mol·L-1盐酸 B.给反应混合物加热 C.将所用的大理石研磨成粉末 D.加入10 mL蒸馏水 5.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溶液,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对电池放电时的分析正确的是() A. Pb为正极被氧化 B.电子从PbO2流向外电路 C.SO42?向PbO2处移动 D.电解质溶液pH不断增大 6.锌-空气电池(如图所示)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则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Zn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 Z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H2O-2e-===ZnO+2H+ C. OH-向石墨电极移动 D.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7.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 B.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 C. 1 mol H2跟mol O2反应生成1 mol H2O一定释放能量245 kJ D. 2 mol H2(g)跟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H2O(g)吸收能量490 kJ 8.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 .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 .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 .利用潮汐能发电 D .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2007年3月,温家宝指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你认为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是 A.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轩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B.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C. 研制开发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的化工涂料 D. 将煤转化成气体燃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产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 4.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5.炽热的炉膛内有反应:C(s)+O 2(g)==CO 2(g);△H = -392KJ/mol ,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C(s)+H 2O(g)==H 2(g)+CO(g);△H = +131KJ/mol ,CO(g)+1/2O 2(g)==CO 2(g);△H = -282KJ/mol ,H 2(g)+1/2O 2(g)==H 2O(g);△H =-241KJ/mol ,由以上反应推断往炽热的的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 A .不能节省燃料,但能使炉火瞬间更旺 B .虽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但可以节省燃料 C .既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可以节省燃料D .既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不能节省燃料 6.分析右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2 A (g )+ B(g) 2 C (g );△H <0 B. 2 A (g )+ B(g) 2 C (g ); △H >0 C. 2A + B 2 C ;△H <0 D. 2C 2 A +B ;△H <0 7.根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判断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正确的是 21N 2(g)+ 2 3 H 2 (g) =NH 3(g) ;ΔH =-46.19kJ ·mol —1 21H 2(g)+ 21 Cl 2(g)=HCl (g) ;ΔH =-92.36kJ ·mol —1 21I 2(g)+ 2 1 H 2 (g) =HI (g) ;ΔH =+25.96kJ ·mol —1 A. HCl>NH 3>HI B.HI > HCl > NH 3 C.HCl> HI > NH 3 D.NH 3> HI > HCl 8.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 2(g)+1/2O 2(g)=H 2O(l) △H =-285.8kJ/mol CO(g)+1/2O 2(g)=CO 2(g) △H =-283.0kJ/mol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H =-5518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3kJ/mol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 H 2(g) B . CO(g) C . C 8H 18(l) D . CH 4(g) 9.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 . Q 1>Q 2>Q 3 B . Q 1>Q 3>Q 2 C . Q 3>Q 2>Q 1 D . Q 2>Q 1>Q 3 10.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 2O(g)=H 2(g) + 1/2O 2(g) △H = +241.8kJ /mol H 2(g)+ 1/2O 2(g) = H 2O(1) △H = -285.8kJ /mol 当1g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A .吸热88kJ B . 吸热2.44KJ C .放热44kJ D . 吸热44KJ 11.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最小的是 A 、2A ( l ) + B ( l ) = 2 C (g ) △H 1 B 、2A ( g ) + B ( g ) = 2C (g ) △H 2 C 、2A ( g ) + B ( g ) = 2C ( l ) △H 3 D 、2A ( l ) + B ( l ) = 2C ( l ) △H 4 1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1 2 O 2(g) SO 3(g) △H = ―98.32kJ /mol ,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低 高 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 2 A (g) + B(g) 2 C (g)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化学必修2第二章_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含答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Na 23 C l35.5 Mn 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准确答案) 1、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电池 2、下列常用干燥剂,不能干燥氯气的是 3、下列单质中,最容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是 A.O2 B.N2 C.F2 D.Cl2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酸钾 B.液态氯化氢 C.熔融的氯化钾 D.液氯 5、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的是 A.HI和NaI B.H2S和SO2 C.Cl2和KCl D.F2和NaBr 6、把下列金属分别投入0.1mol·L-1稀硫酸中,能够缓慢发生反应的是 A.Fe B.Al C.Mg D.Cu 7、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nB=pC,t秒末,A减少了 1.0mol,B减少了1.25mol,C增加了0.5mol,则m:n:P为 A.2:5:4 B.4:5:2 C.1:3:2 D.1:4:5 8、下列变化中,原物质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同时有离子键生成的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B.氯化氢溶于水 C.氯化氢与氨反应 D.锌与稀硫酸反应 9、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多人伤亡。作为消防干警在现场作以下处理方法和过程较为合理的是①即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是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相关情况②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浓氢氧化钠处理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有碱性物质的水溶液;④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Na2CO3溶液处理过的口罩;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太远;⑥即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及食物等是否被污染;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中喷洒水就能够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10、离子键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值。一般规律是:离子半径越小,电荷值越大,则离子键越强。试分析:①K2O ②CaO ③MgO 的离子键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准确答案) 11、用固体和液体在加热情况制取气体,一般可选择的仪器是 A.广口瓶 B.细口瓶 C.烧瓶 D.大试管 12、可逆反应2HI(g)== I2(g)+H2(g)在密闭容器中实行,当下列中的四项中的某项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压强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组分的浓度 D.混合气体的颜色 13、273K时,反应2SO2(g)+O2(g)=2SO3(g)生成2molSO3,放出393.2kJ的热量。在该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通入2molSO2和1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A.同时实行时,情况1的反应速率(SO2)比情况2的大 B.平衡时,情况1:Q=393.2kJ C.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密度,情况1比情况2大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向外界释放出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①当化学键键能越大,断开时所需的能量就越多,形成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多。 ②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总键能E1)断裂时,吸收能量E1,在形成化学键变成生成物(总键能E2)时,放出能量E2。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为 ΔE=E1-E2 . 2、有的化学反应会吸收能量,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能量。 据图可知,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 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 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3、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或吸热反应(热能转化成化学能)。 (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表现形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键能变化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小于反应物总键能 由1、2联系得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图示

5、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注意:有热量放出未必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必须是化学变化。某些常见的热效应:放热:①浓硫酸溶于水②NaOH溶于水③CaO溶于水,其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二、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除了可以转化为热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用于电池中电能的生产源,由此制备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1、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与全套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与全套练习题(含答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2d428068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2007、8)( 考试时间50分钟)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包括10小题) 1、对于一个放热反应,已知产物的总能量为70kJ ,那么反应物的总能量可能是( ) A .20kJ B. 30kJ C. 70kJ D. 80kJ 2、下列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用石灰石烧制石灰 B .在生石灰中加水 C .浓硫酸的稀释 D . 硝酸铵与氢氧化钙的反应 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Zn(g) +12 O 2(g) = ZnO(s) △H = —351.1 kJ/mol HgO(s) = Hg(l) + 12 O 2(g) △H = +90.7 kJ/mol 由此可知Zn(s) + HgO(s) = ZnO(s) + Hg(l) △H = —a kJ/mol ,其中a 的值是( ) A.441.8 B.254.8 C.438.9 D.260.4 4、下列过程中,需吸收能量的是( ) A.H + H →H 2 B.H + Cl→ HCl C.I 2 → I + I D.S + O 2 →SO 2 5、据人民网2001年9月4日报道有一集团拟将在太空建立巨大的集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其反应可表示为:激光↑+↑222222O H TiO O H ,有下列几种 说法:① 水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 氢气是一级能源 ③ 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 ④ 若用生成的氢气与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储存起来,可改善生存条件 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6、以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 2H 2(g)+5/2O 2(g)→2CO 2(g)+H 2O(l) ΔH =-1300kJ 〃mol -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N A 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吸收1300kJ 的能量 B.N A 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kJ 的能量 C.有2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 的能量 D.有8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 的能量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讲解

一、.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变化的特征:能量变化、化学键变化、新物质生成。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能量。 断开化学键需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会放出能量。任何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练习:○1、下列过程需吸收能量的是()(双选) A、H·+H·→H︰H B、CH2=CH2→-CH2—CH2- C、H—Cl→H·+ D、Ag+ + Cl—=AgCl↓ 1、键能:一定条件下形成1mol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与该条件下断裂1mol该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相等。 这能量就是该化学键的键能,单位是KJ/mol。 ○2、已知25℃、101KPa时,C—H的键能是415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5℃、101KPa时,断开1个C—H需吸收415KJ的能量 B、在25℃、101KPa时,形成6.02×1023个C—H时吸收415 KJ的能量 C、在25℃、101KPa时,断开1mol甲烷分子中所有的C—H需吸收1660KJ能量 D、在25℃、101KPa时,1mol甲烷含有1660KJ化学能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对于Cl—Cl + H—H = 2H—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需断裂Cl-Cl和H-H键 B、该反应形成了Cl-H键 C、断开1mol Cl-Cl和1mol H-H所吸收的能量与形成2mol Cl-H所放出的能量相等 D、形成1mol Cl-Cl和1mol H-H所放出的能量与断开2mol Cl-H所吸收的能量不相等 3、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对于反应:2H2 + O22H2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一定会放出热量 B、参与反应的H2和O2的总能量与生成的水的总能量相等 C、参与反应的H2和O2的总能量多于生成的水的总能量 D、生成1mol液态水比生成1mol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 a. 吸热反应:E总(反应物)Q放(成键) b. 放热反应:E总(反应物)>E总(生成物)或Q吸(断键)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1.焓变 ①概念: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 生成物与反应物的即焓变(ΔH)决定。 ②常用单位:。 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因此,我们常用表示反应热。2.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436 kJ的能量,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243 kJ的能量, 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862 kJ的能量,则H2(g)+Cl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 为。 3.ΔH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 (1)放热反应:ΔH 0(填“<”或“>”),即ΔH为 (填“+”或“-”)。 (2)吸热反应:ΔH 0(填“<”或“>”),即ΔH为 (填“+”或“-”)。 4.△H计算的表达式: 合作探究 一、探究: 1、对于放热反应: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 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2、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H= 3、△H<0时反应热△H > 0时反应热 4、如何理解课本P3中△H =-184.6kJ/mol中的“/mol 5、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二、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2、△H<0时反应热△H > 0时反应热 3、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小结】焓变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 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单位:kJ·mol-1,符号:H。

高中化学全部反应公式汇总

高中化学全部反应公式汇总 编辑:徐淑贤2012-11-13 13:53:00来源:中国教育在线一、非金属单质(F2,Cl2、O2、S、N2、P、C、Si 1.氧化性: F2+H2===2HF F2+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 nF2+2M===2MFn(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2H2O===4HF+O2 2F2+2NaOH===2NaF+OF2+H2O F2+2NaCl===2NaF+Cl2 F2+2NaBr===2NaF+Br2 F2+2NaI===2NaF+I2 F2+Cl2(等体积===2ClF 3F2(过量+Cl2===2ClF3 7F2(过量+I2===2IF7 Cl2+H2===2HCl 3Cl2+2P===2PCl3 Cl2+PCl3===PCl5 Cl2+2Na===2NaCl

3Cl2+2Fe===2FeCl3 Cl2+2FeCl2===2FeCl3 Cl2+Cu===CuCl2 2Cl2+2NaBr===2NaCl+Br2 Cl2+2NaI===2NaCl+I2 5Cl2+I2+6H2O===2HIO3+10HCl Cl2+Na2S===2NaCl+S Cl2+H2S===2HCl+S Cl2+SO2+2H2O===H2SO4+2HCl Cl2+H2O2===2HCl+O2 2O2+3Fe===Fe3O4 O2+K===KO2 S+H2===H2S 2S+C===CS2 S+Fe===FeS S+2Cu===Cu2S 3S+2Al===Al2S3 S+Zn===ZnS N2+3H2===2NH3

N2+3Mg===Mg3N2 N2+3Ca===Ca3N2 N2+3Ba===Ba3N2 N2+6Na===2Na3N N2+6K===2K3N N2+6Rb===2Rb3N P2+6H2===4PH3 P+3Na===Na3P 2P+3Zn===Zn3P2 2.还原性 S+O2===SO2 S+O2===SO2 S+6HNO3(浓===H2SO4+6NO2+2H2O 3S+4HNO3(稀===3SO2+4NO+2H2O N2+O2===2NO 4P+5O2===P4O10(常写成P2O5 2P+3X2===2PX3(X表示F2,Cl2,Br2 PX3+X2===PX5 P4+20HNO3(浓===4H3PO4+20NO2+4H2O C+2F2===CF4 C+2Cl2===CCl4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的概念。 2.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探究建议: 查阅资料、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热量变化? [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伴有热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者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 (1)符号:用△H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 (3)许多反应的反应热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设疑]例如:H 2(g)+Cl 2 (g) = 2HCl(g) 实验测得 lmol H 2与 lmol Cl 2 反应生成 2 mol HCl时放出184.6 kJ的热量, 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 [电脑投影]

[析疑]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 kJ, 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 kJ, 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就是此反应的反应热。 [板书] (6)反应热表示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小结]①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体系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所以△H 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上述反应 H 2(g)+Cl 2 (g) = 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 184.6 kJ/mol,与计算数据 183kJ/mol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 =-184.6 kJ/mol。 ②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体系能量升高,规定△H为“+”,所以△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板书] △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