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汤显祖和《牡丹亭》
汤显祖的情——从《牡丹亭》《南柯记》入手

本文主要从《牡丹亭》和《南柯记》两个文本入手,探讨汤显祖的“情”。
将汤显祖所谈的情大致分成梦中至情、人世之情和幻灭之情。
梦中至情可以说是汤显祖追求情的最高态表达;人世之情则纠缠着情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或者也可以说是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而幻灭之情与他思想中的佛道因素有关。
他所主张的情在现实社会上难以实现,他渴望超脱但又难以忘情,因而我们可以说,他的幻灭不是超脱,而是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的徘徊胶着。
一、梦中至情在讨论梦中至情之前,先来看一下汤显祖对于“情”的把握。
汤显祖所谓的“情”,并不局限于男女爱情,汤显祖认为情是人生来就有的,也是处处都可以寻见的。
以《牡丹亭》为例,其中不仅有超越生死的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还有杜宝与甄夫人的爱女之情,春香与杜丽娘之间、柳梦梅与郭跎之间的主仆之情,汤显祖所谓的“情”意义十分之广。
只不过在《牡丹亭》中将至情集中表现在了柳杜爱情上。
最能表现梦中至情的,还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那场游园之梦。
首先,杜丽娘是梦中至情最好的代表人物。
杜丽娘是懂情之人,这点无疑,她读毛诗、游春园,展现出了对生命、对情的热爱,如她自言“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而她梦中的巫山云雨便是这“天然”自然情欲、生命力的表现,而又正因为是在梦中,不落斜邪,不流于“形骸之论”。
其次,汤显祖设置了陈最良、杜宝这类不懂情的人物,他们聃于功名事业,已经可以说不知晓情为何物,他们是情的对照面。
但应该注意到,陈最良、杜宝都没有对柳杜爱情做出直接的干预阻挠,他们的行为是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和学而优则仕、以追求世功作为唯一人生实现途径两方面双重影响下的自然、无意识的产物。
而这也见出杜丽娘梦中至情的悲剧面,因为她的情在现实中并没有合适的对立面,这也意味着梦中至情在现实中连生长的土壤都找不到,更照见当时社会的“无情”。
再次,柳梦梅也并不是真正懂情之人,他并不是懂情的杜丽娘合格的“同盟者”。
虽然他后来受到杜丽娘□陈素晶 ——从《牡丹亭》《南柯记》入手汤显祖的『情』至情的感动逐渐懂情,但是一开始,当杜丽娘的鬼魂献上真情寻“幽媾”时,柳梦梅的第一反应是:“奇哉!奇哉!人间有此艳色。
汤显祖与《牡丹亭》——并《牡丹亭·游园》赏析一

汤显祖与《牡丹亭》——并《牡丹亭·游园》赏析⼀游园》赏析⼀⼀汤显祖与《牡丹亭》——并《牡丹亭·游园》赏析汤显祖是明代⾸屈⼀指的伟⼤戏剧家。
他⽣于明世宗嘉靖⼆⼗九年,即公元1550年,死于明神宗万历四⼗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六⼗七岁。
英国伟⼤戏剧家莎⼠⽐亚⽐他晚⽣⼗四年,但与他死于同⼀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和东⽅的两位戏剧⼤师。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号若⼠,清远道⼈、茧翁,江西临川⼈。
万历⼗⼀年(1583)他三⼗四岁时考中进⼠,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
万历⼗七年(1589)由南京詹事府主簿,改官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万历⼗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朝中当政⼤⾂,被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
万历⼆⼗⼀年(1593)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五年后,弃官回到家乡临川,这时他四⼗九岁。
从此,直到他去世的⼗⼋年间,他在家乡过着读书写作、养亲教⼦的⽣活。
他留存于世的全部诗,⽂、戏曲作品,1962年被汇编为《汤显祖集》出版。
汤显祖⽣活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明王朝的统治已经⿊暗腐败不堪,例如明神宗就是⼀个“酒⾊财⽓”都占全了的昏庸皇帝,他在位将近五⼗年,就有⼆⼗多年不理朝政。
所以当时各⽅⾯的社会⽭盾都相当尖锐。
这不能只看作明王朝⼀个朝代的问题,应该看到这是封建社会发展到它的末期所必然呈现出来的⼀个⾯临总崩溃的历史趋势。
从统治集团这⽅⾯来看,它已经彻底腐朽糜烂,⽽且空前地贪婪残暴,导致⼈民群众起来反抗⽃争,⽆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接连不断地爆发,⼤规模的全国性的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的起义活动正在加速酝酿。
像以“清官”著名的海瑞,就是在明代后期各⽅⾯社会⽭盾尖锐化的条件下出现的。
汤显祖出⽣时,海瑞三⼗六岁,海瑞去世时,汤显祖三个七岁。
汤显祖的政治倾向,跟海瑞很类似。
他的家庭是所谓“书⾹门第”,祖辈都是封建⽂⼈,但功名不⼤,没有做过什么⼤官。
明中叶以后,宦官、权⾂相继把持朝政,中央派出的税使到处巧取豪夺,派出的特务到处胡作⾮为。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牡丹亭》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
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我们读《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时,更多地象在读抒情诗而不象在看剧本。
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等。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内容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内容《牡丹亭》是清代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描写了西安的宅子,以及林立牡丹亭两个主要场景。
故事主要围绕男女主角盛宴、遭受困境、实现重生的爱恨情仇展开,形式多变、情节紧凑,情节宏大,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古典美学。
《牡丹亭》讲述的是林立牡丹亭的故事,由英雄少年阮春芳与贵族小姐凤西文的爱情故事开始,故事以阮春芳被一个叫“萧天正”的特务抓走为起点,当穷追不舍的凤西文找到他,发现他已经变成一个被毒养的彻头彻尾的,狂暴无礼的“怪物”,他们经历了三次重生,最终实现了爱情的重生并结束了故事。
阮春芳是一个勇敢,充满热情,有梦想的少年,他是一个读书人,也是一个武术大师,但他的梦想受到了众多的限制。
最初,他只是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料却被特务抓走,并被药物毒养,被迫变成一个无赖。
然而,他内心依然坚定,无畏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凤西文救出他,但他却成了一个又痴又傻的“怪物”。
凤西文给他注射一株禁草,使他慢慢恢复了理智,两人最终彼此相爱,共同实现了梦想。
此外,《牡丹亭》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萧天正,他是一个暴君,他强迫少年接受毒养,并为自己搞坏事。
但在最后,凤西文用牡丹的力量使他重新恢复了心智,并变回了正派,最终完成了大善的使命。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通过故事情节,突出了仁慈、美德、忠诚以及大善等传统价值观,藉此宣扬古代社会伦理准则。
他以艺术形式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绚烂,以及古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突出了人们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的作品也体现了爱情的重要性,突出了以爱为基础的夫妻生活,体现了古代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
通过这部作品,汤显祖把中华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无穷的意趣,他用一个美丽的故事表达了仁慈、忠贞、大善等传统价值观,让人们深受鼓舞。
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消息就是,只要有心,就能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重生,走向理想的终点。
汤显祖与《牡丹亭》

结构分析:折叠式结构
三部分的主要角色、时间空间都是不同的。 它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而是以三组相对独 立的剧情段落为主干,以情与理的观念冲突作为 贯穿始终的主线。 《牡丹亭》虽然演绎了一个奇异幽艳的爱情故 事,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 敏锐感悟和深刻认知到的一种观念意识,即《牡 丹亭》重点演绎的是作家的理性认知,是围绕情 理冲突这个思想来精心安排事件与结构全剧的, 其中心不是一个现实性事件,而是一种心灵的情 理冲突,是非现实的、想象的、观念形态的,但 又是激烈的、起支配性作用的。因此必然要冲破 常见的线型结构,采用较为少见的折叠式结构。
主体第三层次40-53出
第四十出《仆侦》郭驼离家到南安府寻找柳梦梅,听癞头鼋说了柳梦梅 的经历,决定去临安寻主人。 第四十一出《耽试》柳梦梅赶考失期,因认识考官苗舜宾被收考。因淮 扬危急,朝廷命杜宝前去迎敌,暂停科举放榜。这为后文柳梦梅前去 寻找丈人被抓埋下伏笔。 第四十四出《急难》因放榜之期尚远,丽娘求柳梦梅去淮扬打听爹娘消 息。柳梦梅与杜宝两人的矛盾冲突即将产生。 第四十八出《遇母》杜夫人与春香来到杭州,与丽娘相遇相认。 第四十九出《淮泊》柳梦梅来了淮城,天晚投宿。 第五十出《闹宴》杜宝退贼,举行太平宴,令人将前来认亲的柳梦梅拿 下,递解到临安。杜宝回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戏剧线索一步步收 拢。 第五十一出《榜下》陈最良封为黄门奏事官,柳梦梅中状元。 第五十二出《索元》军校们找不到状元,碰到老驼,一起去寻找。 第五十三出《硬拷》杜宝认定他是劫坟贼,命人吊打。老驼听到柳梦梅 叫冤,带人入门找到柳梦梅。苗舜宾带登科录救下柳梦梅。 以上40-53是主体的第三个层次,表现翁婿冲突,这个冲突一直到终场都
主体第二层次21-39出
第二十一出《谒遇》钦差苗舜宾寺中祭宝,柳梦梅求见,得其资助上京 路费。这出戏点出了苗舜宾与柳梦梅的关系,为后文科考迟到受照顾 做张本,也为男主人一线向女主人一线移动起了推动作用。 第二十二出《旅寄》柳梦梅路过南安病倒,被陈最良搭救,让他住进梅 花观养病。男女两线相交终于要成为现实了。 第二十三出《冥判》丽娘在阴间向判官表明自己因梦慕色而亡。判官放 丽娘出枉死城中,并让花神保护她的肉身,此出丽娘迈出了自死而生 的第一步。 第二十四出《拾画》柳梦梅游园拾到了丽娘的春容,误当成观音像供奉。 男女相遇由春容牵线。 第二十五出《忆女》丽娘死了三年,杜母与春香在其生辰之日祭奠。 第二十六出《玩真》柳梦梅瞻礼观音像,认出是人间女子,对画膜拜。 第二十七出《魂游》丽娘魂游杜府,听到有人在叫“俺的姐姐呵! 俺的美 人呵!”心中惊疑而现身梅花观。 第二十八出《幽媾》柳梦梅在屋内拈香拜画,丽娘鬼魂敲门,柳梦梅以 为是邻女,二人完其前梦。至此,男女两条线索真正重合了。 第二十九出《旁疑》石道姑因听到柳梦梅屋内有女人声息,怀疑游方小 道姑在与柳梦梅说话。这里透露出柳杜二人幽会消息泄露,马上会起 波折。 第三十出《欢挠》柳、杜幽会,石道姑与小道姑来查看,丽娘藏到画后。 第三十一出《缮备》杜宝一方 的情况。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1. 引言:1.1 概述:《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而享誉百世,影响至今。
本文将围绕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汤显祖的生平背景、《牡丹亭》的创作与内涵、以及该作品对明代戏曲史和中国戏剧艺术史所做出的贡献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除引言外,还包括:汤显祖及其时代背景、《牡丹亭》的创作与内涵、《牡丹亭》的影响与评价以及结论部分。
通过逐步展开来全面探讨关于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几个重要方面,并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和解读该作品在明代戏曲史以及后世文学艺术中的地位。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汤显祖的创作特点、思想内涵以及其在明代戏曲和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借助对《牡丹亭》影响与评价的探讨,呈现该作品对后世文学艺术以及学术界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展现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贡献与价值,以期读者能够全面认识到这一历史时期和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
2. 汤显祖及其时代背景2.1 汤显祖的生平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子厚,号竹坡,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文化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汤显祖早年曾参与郎潜学习,并担任过一些官职。
然而,由于个人政治观点与当时朝廷不合,他被贬为官员。
尽管遭受了政治打击,但这段贬谪经历对他的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明代戏曲的特点明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明代戏曲以话本、传奇和杂剧为主要表演形式。
在此期间,皮影戏和手把花鼓等地方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并对后来的戏曲演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明代,《南洋商报》刊载了大量关于各种话本、杂剧和传奇剧本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评论和批评。
从多角度浅析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

从多⾓度浅析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摘要:明代剧坛呈现出⼀峰独秀,群⼭环绕的⽓象,⽽汤显祖则是明代成就最⾼,影响最⼤的剧作家。
其笔下的《牡丹亭》则更是明代戏曲在全国范围内最为兴盛时期的经典之作,⽆论从语⾔特⾊、⼈物形象等⽅⾯来看,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就从语⾔、⼈物形象等⽅⾯对《牡丹亭》进⾏浅析。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语⾔、⼈物形象、情节结构⼀、对汤显祖及《牡丹亭》的创作背景进⾏简析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号若⼠,晚年⾃号茧翁,⾃署清远道⼈,江西临川⼈。
出⽣在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习⽂的家风①,这位踌躇满志的江西才⼦仕途颠簸,曾直接抨击了多位朝廷⼤员,得罪不少⼈,因⽽也遭受排斥。
长期屈沉下潦的汤显祖,上感于官场的腐败,下感于地⽅恶霸之有恃⽆恐,还因为爱⼥,⼤弟和娇⼉先后夭亡的强烈刺激,于百感交集之中,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②。
⼆、《牡丹亭》故事回顾据汤显祖⾃⼰说,《牡丹亭》⼀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州太守冯孝将⼉⼥事,予稍为更⽽演之”(《牡丹亭题词》)。
但其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还魂》话本③。
汤显祖以点⽯成⾦的圣⼿,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度,描摹出主要⼈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其内容描写了管家千⾦杜丽娘对梦中的书⽣柳梦梅倾⼼相爱,⽽后便伤情⽽死,化为了魂魄寻找了现实中的爱⼈,⼈⿁相恋,最后起死回⽣,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的故事。
三、《牡丹亭》语⾔特⾊及名句分析《牡丹亭》的问世不但是汤显祖个⼈的成就,也是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辉煌之笔。
从⽂字来看,汤显祖以个⼈深厚的⽂学功底,打造了典雅蕴涵的细腻⽂辞,以灵⽓与幽深兼得的词汇,烘托了这⼀场⽣死相随的爱情④,然⽽语⾔特⾊也颇令⼈称赞。
1、诗化的戏剧语⾔陈继德《牡丹亭题辞》:“独汤临川最为本⾊,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刚翻空转换极矣。
”王骥德《曲律》亦云:“《牡丹亭》掇拾本⾊,参错丽语,镜往神来,巧凑妙合,⼜视元⼈别⼀蹊径。
《牡丹亭·游园》(汤显祖)

《牡丹亭·游园》(昆曲)汤显祖
莺儿鸣叫婉转催梦醒,心儿被处处春光撩乱。
孤零零伫立在重宅深院。
熏沐的沉香烧尽,残断的绣线抛完,为什么今年思春的情怀胜过去年?
晴空的庭院游丝如烟,春在飘荡的游丝上呈现。
刚迈步又迟延,退而回房理花钿,没想到菱花镜偷照了半个颜面,害得我将发髻梳偏。
步出闺阁羞将身姿显现。
你说红裙衫显现得色彩鲜艳,嵌着宝石的头簪亮闪闪。
这正是我爱美天性的表现。
正愁我的美貌和情思无人识见,没担心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恐怕春花羞愧愁绪添。
没想到春花灿烂开遍,可惜是开在破败冷寂的庭院。
可叹春色美好春光虚度的日子难捱,那赏心的乐事、欢欣的快意不知落在谁家院?瑰丽的楼阁飞檐,华丽的亭台栏槛;细雨丝丝、轻风片片,烟雾笼罩、游船斑斓,——深闺人领略这大好春色太难!
杜鹃花红遍了青山,荼花外游丝飘忽柔软。
春香呵,牡丹虽好,哪能开在百花之先!凝神听,燕子的清脆叫声明快如剪,黄莺流啭的歌声柔和润圆。
看不厌的春色无限留恋,即使赏遍十二亭台也是枉然。
倒不如就此尽兴回房打发日子暗自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汤显祖与《牡丹亭》在元末南戏发展的基础上,明代戏剧有了新的发展。
明初戏剧主要发展了南戏的教化倾向,呈现出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如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丘睿的《伍伦全备记》。
明中叶,出现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徐渭以冲破罗网、掀翻天地之精神,以“眼空天地,独立一时”之人格,开启了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洪流,尤其是他的《四声猿》,不仅思想上离经叛道,艺术上也与以时文为戏曲的风尚相反,通俗而又富有气势,影响很大。
明中叶以后,由于东南沿海城市经济的繁荣,新兴的市民阶层和日趋腐朽的明王朝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北方的俺答、东南的倭寇屡次入侵,国家内外危机严重;受到新的时代气氛的激荡,戏曲创作也突破了长期沉寂的局面,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作家作品,成为我国传奇戏创作繁荣的时期。
尤其是出现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但吴江派片面强调音韵、格律,有脱离大众的倾向,影响最大的还是临川派。
汤显祖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写出了“临川四梦”传奇,对当时的戏曲作出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人家。
他早年即有文名,由于不肯阿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
这时明王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暴露它的腐朽性,官吏贪污,税监横行,给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
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在连年的灾荒之后发生大疫,“白骨蔽江下”,而一个到江南救灾的使臣却在饱受地方官吏的贿赂之后得到提升。
汤显祖少年时就希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面对这种残酷现实,终于投袂而起,在万历十九年上疏抨击朝廷大臣,因此贬官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
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为人民驱除虎害,压制强豪,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去和家人团聚。
可是这些措施却遭到地方封建势力的反对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终于怀着满腔悲愤,弃官归临川,并在这一年完成他的代表著作《牡丹亭》。
此后家居十八年,主要是过着读书著作、教子养亲的生活。
这时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反税监的斗争和明王朝内部的派系斗争都更趋尖锐,一些比较正直的士大夫如邹元标、李三才、李贽等,先后受到打击或迫害。
他在诗文里依然表现对他们政治活动的关心。
汤显祖在政治上一再受到挫折,就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戏曲创作上。
他在《答李乃始》的信里说:“自伤名第卑远,绝于史氏之观,徒蹇浅零碎,为民间小作,亦何关人世,而必欲其传。
”正流露了这种心情。
他的《邯郸记》、《南柯记》继《紫钗记》、《牡丹亭》之后刊行,并在各地演出。
一些不同流派的戏曲作家,从他们本身的艺术趣味出发,却纷纷加以修改,并批评他的戏曲不合音律。
他对那些任意删改他的戏曲的吴江派作家表示强烈的不满。
他在给吕姜山的信里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这是对于吴江派理论有力的回击。
他的《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诗:“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
纵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
”明初朱权以“京筵醉客”形容关汉卿的戏曲。
汤显祖在这里正是以继承元人杂剧的优秀传统自居,而讽刺那些改窜者是把那最能表现王维风格特征的雪里芭蕉图改坏了。
汤显祖少年时期就从他的老师罗汝芳那里接受了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
这一派学者认为“百姓日用即道”,带有比较浓厚的平民色彩。
后来在南京任官,倾心佩服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
汤显祖崇尚真性情而反对假道学。
他说:“世之假人常为真人苦。
”(《答王宇泰太史》)又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寄达观》)这就是从一般人情出发反对理学家维护封建秩序的一套理论。
他还推重有生气的奇士,如陈亮、辛弃疾等人物(参看《序丘毛伯稿》及《寄胶州赵玄冲》),肯定历史上的霸才,将管仲、商鞅的霸业和伊尹、周公的事业并提(《滕侯赵仲一实政录序》);而鄙薄当时的士大夫,以为“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行俯立,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答马心易》)。
这在精神上也和王学左派的思想息息相通。
政治上汤显祖和早期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是好朋友,从来往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批评朝政时有着共同的立场。
文艺上他和徐渭及公安袁氏兄弟站在一起,提倡性灵而反对模拟。
他称许《四声猿》为“词场飞将”,并表示“安得生致文长而拔其舌”,可想见他对徐渭的戏曲的倾倒。
汤显祖早年就喜欢看佛道两家的书,受佛家的思想影响更深。
晚年因政治上失意和爱子的夭折,消极出世的思想有所滋长,这在他的《邯郸记》、《南柯记》及部分诗文里都表现出来。
第二节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艰苦了。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难入”(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是他的性格特征。
在他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
杜宝要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另有目的,那就是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她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出)。
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
象封建社会里许多麻木不仁的老太婆一样,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
她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
杜丽娘的师父陈最良,最她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
这样,杜丽娘的处境比之《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为难堪。
森严的封建礼教和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她无法接触到一个青年男子。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
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
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沉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还回忆起诗词乐府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她们的一生;但也有象张生、崔氏那样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
这样,她的青春觉醒了。
她一面悲叹青春的虚度,个人才貌的被埋没,她说:“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以上引文并见《惊梦》)一面执着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寻梦》)她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它的出路。
这样,她就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梦里出现的书生,甚至为他缠绵枕席,埋骨幽泉,而“一灵咬住”,始终不放。
对于杜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
“一灵未灭,泼残生堪转折”(《冥誓》),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还魂结为夫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斗争的艰苦性的。
杜丽娘在《惊梦》、《寻梦》、《写真》等出里倾诉自己美貌的被埋没和爱美的性格不能表现,带有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它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扼杀比以前任何爱情剧为深刻。
她在出生入死、执着追求中所取得的胜利,不仅在争取幸福的爱情上给青年读者以鼓舞,同时流露了作家对他所憧憬的某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杜丽娘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与持久,甚至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带有“现代的性爱”的性质(参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部分《家庭》),曲折反映了新的时代特征,那是崔张的爱情故事所没有的。
由于封建压力的巨大,个人斗争的艰苦,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杜丽娘这艺术形象的出现还有它的历史根源。
从干宝《搜神记》以来,民间就流传着种种人鬼恋爱甚至还魂或投胎再生结为夫妇的故事,汤显祖对这类故事又特感兴趣(注:汤显祖评《续虞初志·许汉阳传》:“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
然一局一下手,故自不厌。
”)。
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更而演之。
”这“杜太守事”实际就是现在还被保留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它写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归来,感梦而亡。
她自画的小影为后任柳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
柳日夜思慕,遂和丽娘鬼魂幽会,并禀告父母,发冢还魂成亲。
这篇话本小说的后半虽比较简单,但前半关于杜丽娘游园、寻梦、写像等的描绘,已相当细致,并为《牡丹亭》所吸收。
第三节《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例如在《惊梦》里,杜丽娘在梦里和柳梦梅相见,“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醒来之后却是母亲的一顿唠叨。
又如在《冥判》里,杜丽娘还敢于向阎王殿下的胡判官诉说她感梦而亡的全部经过,还得了判官的允许自由自在地去寻找梦里的情人,而在还魂之后,她的亲爹却不认她作女儿,更不同意她和柳梦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