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与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的来龙去脉

人们提到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时,每每与元杂剧最杰出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
在“临川四梦”中思想与艺术都居第二位的《邯郸记》传奇,本事虽出自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但在汤显祖以前,已有多种以“黄粱美梦”为题材的剧本问世。
《牡丹亭》、《邯郸记》等剧作的成功之处,无疑在于汤显祖掌握了他所处时代的新的思想武器,因而显示了与前代不相同的新的精神面貌。
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成就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之后晚明清初的戏曲创作中出现了一股竞写梦境的热潮,形成了号称“玉茗堂派”的一大创作流派,并相继产生了“南洪北孔”等清代戏曲大家。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无疑是元明清戏曲史上承前启后的杰作,值得后人珍视。
明后期戏剧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步汤显祖后尘的剧作家及其创作,还包括梅鼎祚、屠隆、汪廷讷等诸多戏剧家的创作。
汤显祖以情为主的浪漫主义戏剧美学,决定了他对戏剧的情感意蕴与格律声韵之关系的特殊理解,这也就牵涉到以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一场论争,戏剧史上称之为“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的焦点起源于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
汤显祖特别强调戏曲作品的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唱腔音律,他的《牡丹亭》在舞台演唱上确有与音律不谐调的地方。
吴江派之沈璟、吕玉绳、臧懋循、冯梦龙等人遂对其加以修改而使之便于演出,引起汤显祖和拥护他戏曲创作主张的王思任、孟称舜、茅元仪等人的不满,发生了一场激烈争论。
随着“汤沈之争”的不断深入,吴江派的重要成员吕天成、王骥德对两位戏曲大师的长处和弱点,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汤词沈律“合之双美”的正确主张。
可以认为,汤显祖思想的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应是清初的洪升以及孔尚任。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曾深刻的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多次提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
他用《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唤醒林黛玉的青春觉醒,作为宝黛爱情的催化剂,鼓舞了他们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气;他又用《邯郸记》中的“仙缘”(即“合仙”)预示了“四大家庭”之一的贾府必将由盛转衰,子孙没落,“富贵一场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程芸内容提要:“汤沈之争”曾是晚明戏曲研究一个焦点问题,迄今歧见纷纭。
本文对若干材料作了详细考辨,指出其间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与“疑问”,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汤显祖沈璟《牡丹亭》改本晚明曲学名家王骥德和吕天成分别提供了两段有关汤显祖、沈璟关系的文字,其行文从逻辑、语意到用词都相当接近以至显示出雷同,“汤沈之争”一说之所以广为流布并形成晚明清初戏曲研究中的一种“叙事范型”,既与学人对这些材料可信度的普遍认同有关,也受制于20世纪下半叶国内政治/文化的一般情势。
参看拙文《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戏剧》2001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汤显祖、沈璟研究述评》,《戏曲研究》第58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但倘若细究《曲律》、《曲品》成书过程,我们不应排除这两则材料有转相引述的可能——细节的差异尚在其次,它们与汤显祖《答孙俟居》、《答凌初成》、《与宜伶罗章二》等书函的凿枘之处更无法漠视,这些足以使后人在理解汤、沈真实关系时歧见纷出。
一、相关记载的矛盾及其疑问先看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本文所引《曲品》以吴书荫《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为据。
的记载: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豪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功,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
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
”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以致临川。
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其志趣不同如此。
郁蓝生谓临川近狂,而吴江近狷,信然哉!(《曲律·杂论下》)吾友方诸生曰:“松陵具词法而让词致,临川妙词情而越词检。
”善乎,可为定品矣。
乃光禄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曲中之巧。
”奉常闻而非之曰:“彼乌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参考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参考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参考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参考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参考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参考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参考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摘要:在中国封建时代昏暗的夜空中,汤显祖以情反理的世界观及由此构建的至情世界,宛如一盏明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同时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的理论也是可圈可点的。
但这样的两派却由于其理论的不同,展开了一场论争,文学史上称为——汤沈之争。
文中分别介绍了两派的主要成员,作品和理论,并对这场论争的起因及本质原因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临川派;至情理论;吴江派;汤沈之争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情”与“理”,是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体。
从古至今,这对矛盾体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
而戏曲史上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汤沈之争,在我看来,也有这样的意味在其中。
一、临川派以其代表人物汤显祖至情世界为例。
在今看来,为情而死似乎也并不陌生,可为情复生,即使是在生物科技高度发展,基因数据硕果累累的二十一世纪,也是无法做到的。
那么汤显祖所构建的至情世界,何以能在明代就熠熠闪光,并成为一朵奇葩,为后人所瞻仰?(一)社会背景1、经济基础朱元璋接手满目疮痍的明代后,采取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整顿,随之而来的手工业和城市商业渐渐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也应运而生。
当时市民阶层广泛,人数多,人员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艺人、一般文人士子等。
文人士子从之前的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转变为留恋城市与商人甚至妓女等交游,这就直接促进了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体的形成。
2、上层建筑在明代的思想文化领域处于正统地位的是程朱理学。
它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建立了一个完整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基本观点之一是”存天理,灭人欲”。
它在民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使广大妇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知人论世1、生平经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出生在一个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习文的家风:高祖,曾祖,藏书,好文;祖父汤懋昭,精黄老学说,善诗文,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个儒士,为当时著名老庄学者,在临川城创建“汤氏家塾”。
10汤沈之争

10汤沈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家。
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
后⼈称之为“汤沈之争”。
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各⾃拥有⼀批忠实粉丝,所以戏曲史上⼜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巨⼈,对戏曲格律与⽂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两⼈持论相对,发⽣过碰撞⽂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其中参与讨论。
明神宗时期,戏曲史上出现两个重要⼈物——汤显祖和沈璟。
汤显祖以“⾄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明神宗时期,戏曲史上出现两个重要⼈物⽂辞上偏于绮丽,称“⽂采派”;⽽沈璟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遂称为“本⾊派”或“格律派”。
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们不约⽽同地把汤沈⼆⼈并提⽽论,如同中国⽂学史上屈宋、李杜、元⽩等两两齐名的⼈物⼀样,出现了说汤必⾔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
基于汤⽒⽂采为先、沈⽒格律第⼀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了争论,这⼀话题被⼈们定义为“汤沈之争”。
《牡丹亭》的⾳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
由于忽视对该剧⾳律的探讨,导致⼈们对这场争论⾄今尚⽆合理的解释。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韵、格律、宫调等⽅⾯,既有合理的运⽤规则,也有随意的破坏成例。
“汤沈之争”暴露了明清戏曲家对戏曲⾳律认识的不⾜。
从万历年间开始,汤显祖与沈璟等⼈曾在创作主张上有过长时间的争论和辩难。
汤显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不⼯”的主张。
汤显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要有⽂采。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我为中⼼的神情合⾄论,特别重视个⼈的感情作⽤,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汤显祖·牡丹亭与汤沈之争PPT课件

.
8
【“至情”理论】
1. 宏观上,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而 有情。 2. 程度上,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 3. 途径上,最有效的感悟方式——戏曲
•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
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 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 之至也。”
.
10
汤显祖之墓
.
11
• 汤显祖纪念馆
.
12
【汤显祖戏剧创作】
最早的作品为万历初年所写的《紫箫记》, 未完,后于万历15年改编为《紫钗记》。 其余三剧பைடு நூலகம்《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均作于辞官以后的晚年。合 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一)《紫钗记》
• 此剧与《霍小玉传》最大的不同,是把李 益负情、霍小玉含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改 写成霍、李两情相悦,结为夫妇,李益中 状元,权臣卢太尉欲强招他为婿,使两人 久不能相会并产生误解,后有得到皇帝信 任的黄衫客相助,才重新团聚。剧中用许 多笔墨描绘霍小玉的痴情,有感人之处, 表现了汤显祖以“情”为核心的文学观。
第一章 汤显祖与《牡 丹亭》
汤显祖
.
2
汤显祖 (1550—1616)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自署清
远道人,晚年号茧翁。江西临川人。
与莎士比亚(1564—1617)同时。
(日)青木正儿:“东西曲坛 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汤显祖21岁中举。由于拒绝权相 张居正的笼络而落选 。直到张死后 的34岁(万历11年,1583)才中进士。
.
23
冯孝将事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再看《牡丹亭》【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呈现与《牡丹亭》有关的故事。
其一是《牡丹亭》最初的创作历程及其作者汤显祖的故事;其二是由《牡丹亭》而引发的“汤沈之争”,论争的焦点是《牡丹亭》的音律问题;其三是青春版《牡丹亭》掀起的“牡丹热”、“白旋风”。
【关键词】扛鼎之作、“汤沈之争”、音律、中国昆曲、青春版、白先勇绪论《牡丹亭》的诞生可谓是“应运而生”,它倾注作者汤显祖太多太多地心血,遂成为汤显祖的扛鼎之作。
然而,正是这部宏伟之作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致使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
古人看重的是《牡丹亭》的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思想,宣传了人的一些正常欲求。
而在当今社会,没有了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趋势下,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正所谓“牡丹情缘”不会停。
青春版《牡丹亭》,人们赋予它新的内涵。
一、汤显祖及其《牡丹亭》(一)《牡丹亭》的问世是必然的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
出生在江西临川的一个祖上四代都有文名的书香之家。
聪颖的天资和良好的家庭教养,使他二十多岁便饮誉文坛了。
但他秉性刚正,因不受宰辅张居正的笼络,在科场上屡受打击。
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之后,他三十四岁时,才考中了进士,三十五岁正式步入仕途,被授以南京太常寺博士的闲官。
当时明王朝极端腐败,皇帝昏庸糜烂,官吏贪污腐化,宦官特务横行,人民苦不堪言。
万历十九年,在南京做礼部主事的汤显祖,在百官沉寂、噤若寒蝉之时,借“星变之儆”的机会,向神宗皇帝上奏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首辅申时行等的不义及吏科都给事中杨文举等的贪赃枉法,为此被贬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
一年后,被升调为浙江遂昌知县,在任五年间。
尽力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但也看清了明王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腐败与黑暗,内心对政治已深感绝望,于是在48岁那年主动辞职回乡。
“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汤显祖

"玉茗堂四梦”之《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作者汤显祖应用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大胆冲破束缚、追求幸福的少女形象,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在汤显祖的笔下,爱情可以使人从生到死,也可以让人从死到生,具备战胜世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在著名的“沈汤之争”中,沈璟指出,汤显祖的剧本用词多有不合格律之处,应即行纠正。
汤显祖则坚持己见,认为《牡丹亭》一字不可易,否则便失了其原本的意趣。
这一问题,直到钮少雅的出现才得以妥善解决。
钮氏通过集曲对《牡丹亭》作了格正与改订,从而兼顾了文辞的格律与汤氏的才情。
人们今天听到的词韵便是在此基础上而来的,《牡丹亭》也在一遍遍打磨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牡丹亭》之所以具备大雅之美的原因,在于它反映出了能够超越生死的至情。
正如《牡丹亭》剧本的作者汤显祖所题之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超越生死之自然状态的文学化设定,使得该剧极富浪漫色彩,具备极强的感染力,易于唤起人们心目中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执著。
《牡丹亭》一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几百年来,巜牡丹亭》这出戏感染了无数的后人。
《牡丹厅》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年方16,容貌秀丽。
他在游园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少年书生柳梦梅,两人在梦中成了一对恋人。
醒来以后,杜丽丽娘非常思念柳梦梅,结果得了一场大病,不幸去世了。
杜宝也带着全家人搬走了。
三年后,柳梦梅在京城赶考的路上经过埋葬杜丽娘的花园,捡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小像,不由得爱上了她。
杜丽娘的鬼魂受到感动,出来与柳梦梅相会。
最后,柳梦梅挖开坟墓,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终于结为夫妻。
构思严谨和描写传神。
无论是杜丽娘生前追求爱情,还是死后跟柳梦梅同居,都不曾出现杜父母出面阻挠,似乎一帆风顺,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主题:以情反理。
杜丽娘体现为“至情”
【故事原型】 作者题词: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 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
李仲文事
晋时武都太守李仲文年仅十八之女不幸夭亡, 葬于郡城北。后张世之为太守,其子梦李女前来相 就。仲文“发棺示之,女体已生肉,颜姿如故”。 (《太平广记》卷三一九引《法苑珠林》)
人物形象
• 1、杜丽娘的形象:
千金小姐: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 人书法几可乱真。作为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对父母非常孝顺,作 为女学生,对老师十分尊敬。
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女红过人,在衣裙上绣上成双结对的美丽 花鸟。步入充满着生机、流淌着春意的后花园中,对自己深闺寂寞 的无比苦恼。
• --伤春曲,感叹美貌无人欣赏,青春将逝的悲伤和哀怨。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 事谁家院!
【皂罗袍】写杜丽娘步入后园,大自然 灿烂绚丽把杜丽娘吸引了。杜丽娘情不自禁 唱出了自己的心曲。
这是最美的一支曲子,曾让林黛玉神魂颠倒。作 者通过场景的变换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姹紫嫣 红”--绚烂的百花是如此生机盎然,“断井颓垣” --冷清的院落是如此破败荒凉,二者形成了鲜明对 比,恰如深闺小院对杜丽娘的圈禁。强烈的极不协调 的对比中,使杜丽娘不禁从心底发出感叹:“天哪, 这么美丽的春光,这么迷人的景色,叫人怎么样才能 不辜负于它呢?偌大的乾坤,那赏心乐事会落在谁家 的院里呢?
这一段自叙非常重要, 虽然这是在讲杜宝本人的仕途经历, 但是从中我们 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到汤显祖本人的影子。
讽刺科举制度
通过柳梦梅状元及第揭露科举之弊,讽刺和嘲弄的倾向十分明显。 剧中柳梦梅“二十出头, 志慧聪明”, 后来迟迟没有考中进士, 多 次感叹时运不济。《谒遇》一出中, 柳梦梅就表达了这一感叹。 柳梦梅最后高中状元,不全是因为才华横溢,更多因素是与主考官 苗舜宾有旧,如果不是谒见于前,也不可能如愿以偿。
• 当时有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断肠而死。还有杭州女伶 商小伶,演《牡丹亭》至“寻梦”一场,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伤心 而死。
•
冯小青,广陵人,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丈夫窝囊,大妇
悍妒,离居孤山,两年后便抑郁死去。留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至情”理论】 1. 宏观上,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而有情。 2. 程度上,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 3. 途径上,最有效的感悟方式——戏曲
•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
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 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 也。”
含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改写成霍、李两情相悦,结为夫妇, 李益中状元,权臣卢太尉欲强招他为婿,使两人久不能相 会并产生误解,后有得到皇帝信任的黄衫客相助,才重新 团聚。剧中用许多笔墨描绘霍小玉的痴情,有感人之处, 表现了汤显祖以“情”为核心的文学观。
(三)《南柯记》
• 《南柯记》共44出,本事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 守传》改编。《南柯记》也是写一场人生幻梦。它着重表现 一般既有功名欲望也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在这种丑恶的政治 中走向幻灭和觉醒的过程,同时强调了情爱对于人生的价值。
主题: 1、以情反理 2、寄托政治理想 3、讽刺科举制度
以情反理
《牡丹亭》一剧的创作意图体现在《题词》当中:“如丽娘者,乃 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 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汤显祖要用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 爱情故事反映以“情”反“理”的主题。
杜丽娘性格发展的三阶段
• 第一度发展:由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 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
• 第二度发展:为情而死,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身为鬼魂而对 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历尽险阻为情而复生。
• 第三度发展: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 明末王思任在《牡丹亭叙》中说:杜丽娘隽过言乌,触似羚羊,月 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 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
• 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一书生手持柳 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之后,她便为相思所苦, 伤情而死。此时,杜宝转官淮安,乃葬杜丽娘于牡丹亭畔。三年后, 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 终日把玩。丽娘幽魂出现,又与柳梦梅相会,并得再生。丽娘复活 后,与梦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杜宝见了大怒,视女儿为妖孽, 诬梦梅盗掘女坟。正好梦梅得中状元,乃上书自辩,杜丽娘也登朝 申诉。终于得到皇帝承认,夫妻父女团圆。
• 剧中写淳于棼,耽于人世的功名利禄,为之所摄,终日希望出人头地。 有一天,他躺在槐树下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与瑶芳 公主相爱,结成美满婚姻。同时在仕途上步步发达,任南柯太守多年, 政绩显著,自己也享尽荣华富贵,后又因公主的关系升迁为左丞相。 然而就在他志满意得之时,瑶芳公主病逝,他也因失去有力的后援, 在政敌的诬害下断送了前程,被遣返乡,于是梦醒,乃知大槐安国原 来是自家庭前大槐树下的蚁穴。但他情根未断,于是清斋燃指,终于 破生死之隔、人蚁之隔,与公主的幽魂重晤。
全剧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能大胆采用浪漫的创作方法,那种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 以生”的“情”,就是剧本浪漫构思的基础。
• 其次,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汤显祖善于运用生动的词语来表达人物的
思想感情,或描写自然景物,以造成鲜明的形象。如《牡丹亭·惊梦》中,用 “袅”来形容晴丝的飘动,用“闲”来描述庭院之寂静,用“偷”来表达无意 中照镜见影,用“明如剪”来描绘燕语之尖利,用“溜的圆”来形容莺歌之婉 转。雨称之为“丝”,风状之为“片”,都极新奇而又确切。
4、陈最良形象:他六十多岁了,却从不晓得伤春,是个“从不曾游 过花园”的“老村牛”,也是封建礼教培植出来的活标本。他自己 的整个灵魂早已被封建礼教吞噬了,还要帮助封建统洽者去吞噬别 人。
作者用近乎漫画的笔法,写出了他的迂腐和虚伪,以揭露封建礼 教违反人性和虚伪可笑。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 首先,浪漫手法引入传奇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牡丹亭》一剧,无论在
寄托政治理想
汤显祖“在遂昌任上灭虎清盗、劝学兴教。每逢除夕、元宵, 还令狱中人犯回 家团圆或上街观灯, 成为两浙县令中政声极佳的官员。”当他辞官南下时, 遂 昌黎民代表在扬州苦苦挽留。汤显祖为百姓开办了相圃书院, 百姓也他建了供 奉的生祠。
第三出《训女》有一段自叙:“满庭芳,西蜀名儒, 南安太守, 几番廊庙, 一生名宦守南安, 莫作寻常太守看,自家南安太守杜宝, 表字子充, 乃唐朝杜 子美之后, 流落巴蜀,年过五旬, 想廿岁登科, 三年出守, 清名惠政, 播在人 间。”
2、李贽的影响 李贽的诸多论说带有市民
阶层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 对汤显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贽
汤还结识了著名禅僧紫柏大师,紫柏名真 可,字达观,号紫柏,吴江人。与莲池、憨山、 蕅益并称“晚明四大高僧”。达观与李贽同为 晚明反传统、反礼教的斗士,被称 “二大教 主”。他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神交。
另外,汤与把李贽“童心说”运用于文学 创作的“公安三袁”之首的袁宏道亦有来往。
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 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也就不 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寻 梦”、“写真”、“诘病”、“闹 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节。
• 剧照
• 《游园》刻画了杜丽娘的外在美,更注重其内涵。“可知 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大胆的表白,对大自然、自由、 生命的礼赞。
•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越发从侧面描写了杜丽娘的美貌,进 入后园,震慑了自然界。
(四)《邯郸记》
• 《邯郸记》共30出。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写 卢生一贫如洗,学成一身文武艺,一心售与帝王家,于是得到仙人吕洞 宾的帮助一枕入梦。在梦中,他历尽悲欢离合,锦衣朝堂,忽而招致谗 言,窜死荒野。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 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 子孙也一齐高升。最后享尽荣华富贵后,一蹶而亡。一哭而醒,客店里 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
• 从题材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
• 《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记戏或曰政治问 题戏。
• 从审美倾向看,风情戏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 充满热情的赞颂,政治戏基点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 环境的整体否定。
• 从哲学主张和思想皈依上看,风情戏时刻高举真情、至情 的旗帜。政治戏反映出矫情、无情的可曾可恶。
《牡丹亭》特殊的文化意义
• 一、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 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 二、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 三、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
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游园文本鉴赏
《游园》是《牡丹亭》中 的一出重戏。从情节看,“游园” 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 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
•
内江一女子,才色出众,一心觅快婿,读《牡丹亭》后,
愿许配作者,汤以年老辞,女不信。一日,汤游西湖,女得知往观,
见汤皤然一老翁,喟叹命苦,投水自尽。
• 2、柳梦梅形象:是一个既热中功名又忠于爱情的人物。 • 一方面才华富丽,不愧为杜丽娘的理想情人。 • 另一方面又日夜盼望功名,终于博得个 “状元及第”,为叛逆的
爱情换取了一个虚伪的“金殿封赠”,把本来不可调和的爱情草草 调和。
因此,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时代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 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