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技术规范v1.0.0
中国移动家客终端维护管理办法(2016版)

中国移动家客终端维护管理办法(2016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2016年10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2)第二章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 (3)第三章测试管理 (5)第四章进销存管理 (7)第五章终端安装 (15)第六章日常维护 (16)第七章终端资源管理 (19)第八章终端软件版本管理 (20)第九章终端安全管理 (23)第十章终端后评估 (24)附表一:软件版本装载方案 (25)附表二:家客终端后评估表 (26)第一章概述第1条家客终端是宽带业务、电视业务、VOIP业务及其他家庭信息化业务进门入户的末端载体,现阶段家客终端主要包含SFU、HGU、智能家庭网关、机顶盒等。
第2条为了规范中国移动家客终端安装及维护流程,加强终端的进销存管理、测试管理及后评估,提升终端设备资源准确性、版本统一性及安全可靠性,特制定本管理办法,作为维护、管理中国移动家客终端的依据。
第3条本管理规定适用于中国移动家客终端全生命周期的维护管理,为终端设备的测试、安装激活、日常维护、进销存管理(职责不在网络部门的除外)、后评估等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第4条各级维护管理部门应认真执行本管理规定。
各省公司在本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实施细则,以确保各项要求的落地执行。
第5条本维护管理规定的解释和修改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总部网络部。
第二章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第6条中国移动家客终端的维护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总部统一领导下,各省公司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家客终端的维护管理工作。
第7条总部网络部职责1.负责中国移动家客终端管理办法的制定、监督各省落实管理办法,对各省终端维护管理工作给予指导。
2.负责制定家客终端维护管理平台、OMC、软探针等管理手段相关的技术规范及接口规范,并指导各省落地执行。
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家客终端设备规范、接口规范及测试规范等。
3.负责家客终端的安装开通、维护保障等相关流程及支撑手段规范的制定,并督促省公司落地执行。
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X-XXX-XXXX移动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测试规范I n t e r n e t S e r v i c e G a t e w a y T e s t i n g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0.9.5X X X X-X-X X发布X X X X-X-X X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本规范标准目的只在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的采购选型、工程验收、日常常规拨测、以及系统升级、割接入网测试提供技术指导和依据。
本规范描述了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测试所需的测试内容、测试环境和测试结果的要求,主要内容涵盖了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业务功能、接口协议、统计报表、告警、网管、设备性能等基本测试项目,还包括近年来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现网运行新添加的测试需求,如:云存储接口、错误码重定向、上网日志、未备案网站发现、业务响应码细化等。
本标准是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本标准需与“QB-D-078-2008《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规范(支持TD-SCDMA)4.0.0(报批稿)》”以及“QB-D-077-2008《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接口规范(支持TD-SCDMA)3.0.0(报批稿)》”配套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为标准性附录,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XXX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技术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1.范围本规范是依据《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规范(支持TD-SCDMA)4.0.0》等10余个技术规范制定的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测试方法及用例,测试内容包括业务功能、接口协议、统计报表、告警、网管、设备性能等基本项目,还包括近年来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现网运行新添加的内容,如:云存储接口、错误码重定向、上网日志、未备案网站发现、业务响应码细化等。
OMC系统北向接口通用技术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XX-XXX-XXXXOMC北向接口通用技术规范Northbound Interface Genera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OMC版本号2016-10-24发布2016-10-24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缩略语 (5)4 接口架构 (5)5 通用技术约定 (6)公共要求 (6)FTP通用要求 (6)6 资源数据接口 (8)接口协议 (8)接口数据 (9)数据格式 (9)技术指标 (12)7 性能数据接口 (13)接口协议 (13)接口数据 (13)数据格式 (13)技术指标 (14)8 告警数据接口 (14)接口协议 (14)通信过程 (15)消息方式的实时告警流水 (15)文件方式的批量告警同步 (16)消息数据 (18)消息格式 (18)登录与登录响应 (19)消息方式同步告警请求与响应 (20)文件方式同步告警请求与响应 (21)心跳请求与响应 (22)关闭连接通知 (22)实时告警上报 (23)文件数据 (23)技术指标 (24)9 操作指令接口 (24)10 接口日志 (25)11 接口可靠性要求 (25)12 编制历史 (25)前言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立卫、刘云霞、李健、肖捷、陈丹、高建军、张凤桥。
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XXX号文发布。
1范围本规范给出了中国移动OMC系统北向接口的通用技术要求,适用于无线网、核心网、传输网和IP网四个专业,适用于新建OMC系统以及现网OMC系统改造。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OMC系统北向接口的设计和实现,是中国移动OMC系统提供商必须遵循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范是中国移动各级运营单位进行OMC系统的招标采购、工程设计、网络运营、管理、维护、检查和验收等方面的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家庭终端软探针数据安全管理规定(2016版)

中国移动家庭终端软探针数据安全管理规定(2016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2016年11月目录前言 (2)一、软探针数据面临的安全威胁 (3)二、采集环节 (4)(一)软探针的安全 (4)(二)软探针厂家管理 (4)三、传输环节 (5)(一)传输网络接入及组网 (5)(二)网络端口管理 (6)(三)数据传输的安全 (6)四、存储环节 (6)(一)存储介质的安全 (6)(二)存储数据的安全 (7)五、使用环节 (7)(一)软探针数据应用的申请及管理 (7)(二)上层应用系统设备的安全 (7)(三)上层应用系统的集成商管理 (8)六、共享环节 (9)七、销毁环节 (9)八、机房管理要求 (10)九、后续落地要求 (10)(一)强化责任,制定软探针数据安全责任控制矩阵 (10)(二)强化人员管理,严格控制第三方合作伙伴 (11)前言随着智能家庭网关、机顶盒的规模商用,基于智能家庭网关、机顶盒的软探针部署规模不断扩大,对软探针数据的存储、分析、应用逐步开展,软探针数据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日显突出,且数据涉及用户敏感信息,因此是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重点。
为贯彻落实相关数据安全管理要求,确保内置于家庭终端中软探针数据安全风险的可管可控,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软探针数据价值,总部网络部组织制定了本管理规定。
该规定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六个环节,设备、系统、人员三个要素,梳理并明确了软探针数据安全防护的具体管理要求。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软探针数据的安全防护水平,做好软探针数据安全工作。
未在此规定中明确的其他安全相关事宜,请遵循公司有关客户信息安全的相关管理要求。
一、软探针数据面临的安全威胁如图1所示,软探针数据安全涉及软探针数据交互的整个过程,包括软探针数据采集生成、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环节。
图1 软探针数据交互流程•采集生成环节:通过内置于智能家庭网关或机顶盒中的软探针,被动收集用户在业务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数据,或者通过模拟/仿真用户的业务使用行为,对特定的业务进行针对性的测试,并收集与测试相关的数据。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v3.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H o m e G a t e w a y版本号:3.0.0╳╳╳╳-╳╳-╳╳发布╳╳╳╳-╳╳-╳╳实施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5)4. 设备总体定义 (9)4.1.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9)4.2.接口定义 (10)4.3.设备类型 (10)5. 接入型家庭网关 (11)5.1.接口要求 (11)5.1.1. 网络侧接口 (11)5.1.1.1. 网络侧接口描述 (11)5.1.1.2. 网络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12)5.1.1.3. PON接口要求 (12)5.1.1.4. TD-SCDMA接口要求 (12)5.1.1.5. TD-LTE接口要求 (12)5.1.2. 用户侧接口 (12)5.1.2.1. 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12)5.1.2.2. WLAN接口 (12)5.1.2.3. USB接口(可选) (12)5.2.功能要求 (13)5.2.1. 数据通信要求 (13)5.2.1.1. IP协议要求 (13)5.2.1.2. 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13)5.2.1.3. DNS功能要求 (14)5.2.1.4. IPv4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14)5.2.1.5. IPv6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16)5.2.1.6. IPv4 NAT要求 (16)5.2.1.7. ALG要求 (17)5.2.1.8. 组播要求 (17)5.2.1.9. 其他功能要求 (17)5.2.2. 安全要求 (17)5.2.2.1. 防火墙 (17)5.2.2.2. 登陆WEB页面的安全要求 (17)5.2.2.3. 设备安全性 (18)5.2.3. QoS 要求 (18)5.2.4. VLAN功能要求 (19)5.2.5. USB扩展及管理(可选) (19)5.2.6. 设备发现要求 (19)5.2.6.1. UPnP (19)5.2.6.2. DLNA(可选) (19)5.2.7.1. 支持WLAN的开启和禁用 (20)5.2.7.2. 基本要求 (20)5.2.7.3. 多SSID要求 (20)5.2.7.4. WLAN安全要求 (20)5.2.7.5. WLAN QoS要求 (21)5.2.7.6. WPS要求 (21)5.2.8. 基本应用要求 (22)5.2.8.1. WLAN共享 (22)5.2.8.2. 家庭存储(可选) (23)5.3.性能要求 (23)5.3.1. 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23)5.3.1.1. 吞吐量 (23)5.3.1.2. 地址学习 (23)5.3.1.3. 缓存大小 (23)5.3.1.4. 连接数量要求 (24)5.3.2. WLAN无线性能要求 (24)5.3.2.1. WLAN吞吐量性能要求 (24)5.3.2.2. WLAN覆盖性能要求 (24)5.3.2.3. WLAN接收灵敏度要求 (24)5.4.管理和维护要求 (24)5.4.1. 本地管理和配置要求 (24)5.4.1.1. 本地管理基本要求 (24)5.4.1.2. 用户分级管理 (25)5.4.1.3. 系统信息管理 (25)5.4.1.4. 基本配置 (25)5.4.1.5. 高级配置 (26)5.4.1.6. 设备管理 (27)5.4.1.7. 网络诊断 (27)5.4.1.8. 设备认证注册功能 (27)5.4.2. 远程管理要求 (29)5.4.2.1. 远程管理基本要求 (30)5.4.2.2. 远程参数配置和性能监测 (30)5.4.2.3. 远程故障诊断功能 (30)5.4.2.4. 设备告警功能 (30)5.4.2.5. 远程链路维持功能 (31)5.4.2.6. 软件远程管理 (31)5.4.2.7. 业务部署和控制 (31)5.4.2.8. PON上行家庭网关远程管理实现方式 (31)5.4.3. 日志功能要求 (32)5.5.预配置要求 (33)5.5.1. 预配置要求 (33)5.6.硬件要求 (34)5.6.1. 基本要求 (34)5.6.3. 硬件基本框图示例 (34)5.7.软件要求 (34)5.7.1. 基本要求 (34)5.7.2. 软件基本架构 (35)5.7.3. 软件接口要求 (35)5.7.4. 用户登录要求 (36)5.7.5. 系统升级要求 (36)5.8.配置界面要求 (36)5.8.1. 配置界面要求 (36)5.8.2. 配置界面用户权限要求 (36)5.9.设备标识要求 (38)5.10.外观及附件要求 (39)5.10.1. 运营商Logo要求 (39)5.10.2. 设备标签要求 (39)5.10.3. 网关指示灯要求 (40)5.10.4. 开关与按键要求 (41)5.10.5. 设备面板标识要求 (41)5.10.6. 设备接口要求 (41)5.10.7. 附件要求 (41)5.11.运行环境要求 (42)5.11.1. 供电要求 (42)5.11.2. 环境要求 (42)5.11.3. 抗电磁干扰能力 (42)5.11.4. 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42)5.11.5. 过压过流保护 (42)5.12.认证要求 (43)6. 接入型家庭网关支持物联网功能 (43)6.1.接入型家庭网关支持宜居通的功能要求(内置433M模块) (43)6.1.1. 433M模块要求 (43)6.1.2. 外围设备要求 (43)6.1.3. 业务功能描述 (43)6.1.3.1. 安防功能要求 (44)6.1.3.2. 家电控制功能 (44)6.1.4. 接入型家庭网关配置界面要求 (45)6.1.4.1.配置界面要求 (45)6.1.4.2. 配置界面用户权限要求 (46)6.2.接入型家庭网关支持基于低功耗W I F I的物联网功能要求 (48)6.2.1. 设备接入功能要求 (48)6.2.1.1. WiFi接入 (48)6.2.1.1.1. 接入型家庭网关要求 (48)6.2.1.1.2. 外设要求 (49)6.2.1.2. DHCP流程要求 (49)7. 宽带应用型家庭网关 (49)7.1.类型描述 (49)7.2.分体机接入设备要求 (49)7.3.分体机应用设备(机顶盒)要求 (50)7.3.1. 硬件要求 (50)7.3.1.1. 硬件、接口及按键要求 (50)7.3.1.2. 遥控器要求及参考设计 (53)7.3.1.3. 电源要求 (53)7.3.1.4. 配件要求 (53)7.3.1.5. 设备标识要求 (53)7.3.2. 网络侧接口要求 (54)7.3.3. 业务功能要求 (54)7.3.3.1. 互联网电视应用 (54)7.3.3.2. 多屏互动功能 (54)7.3.3.2.1. 概述 (54)7.3.3.2.2. 镜像功能 (54)7.3.3.2.3. 分享功能 (55)7.3.3.3. 家庭高清视频通话(可选) (55)7.3.3.4. 家庭卡拉OK功能(可选) (56)7.3.3.5. 语音交互功能 (56)7.3.4. 软件要求 (56)7.3.4.1. 操作系统要求 (56)7.3.4.2. 软件协议要求 (57)7.3.4.3. 编码及解码能力要求 (57)7.3.4.3.1. 编解码能力要求 (57)7.3.4.3.2. 音视频播放质量要求 (58)7.3.4.4. 屏幕管理要求 (58)7.3.4.5. 防刷机要求 (58)7.3.5. 管理要求 (59)7.3.5.1. 操作管理 (59)7.3.5.2. 软件管理 (60)7.3.5.3. 文件管理 (60)7.3.5.4. 配置管理 (60)7.3.6. 其他要求 (61)7.3.6.1. 供电要求 (61)7.3.6.2. 环境要求 (61)7.3.6.3. 噪声要求 (62)7.4.一体机设备要求 (62)7.4.1. 网络侧接口要求 (62)7.4.2. 网络接入功能要求 (62)7.4.3. 业务功能要求 (62)7.4.4. 软件要求 (62)7.4.5. 管理要求 (62)7.4.6. 硬件要求 (62)7.4.7. 其他要求 (62)7.4.7.1. 供电要求 (62)7.4.7.2. 环境要求 (63)7.4.7.3. 噪声要求 (63)8. 编制历史 (63)附录A省公司代码 (64)附录B设备故障消息(标准性附录) (65)B.1 告警编号规则 (65)B.2 设备告警信息列表 (66)附录C WIMO协议说明 (67)C.1设备类型和功能流程 (67)C.2网络连接 (68)C.3设备连接 (69)C.4媒体格式要求 (70)C.4.1视频编解码流程 (70)C.4.2 M-JPEG视频编解码方案 (70)C.4.3 H.264视频编解码方案 (70)C.4.4 音频编解码流程 (70)附录D手机遥控接口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规范标准)PON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

- 1 -中国电信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V1.0)2010年12月- 2 -前言本标准主要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国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现有的PON设备、PON EMS及PON EMS 北向接口技术资料,结合PON EMS与OSS系统对接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编制而成。
本标准主要用于规范PON EMS与OSS系统间的北向接口功能、参数、协议及对相关系统的技术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包括四部分:(1)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业务开通分册(2)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测试分册(3)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告警分册(4)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信息查询分册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组织制定。
本标准包含中国电信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相关厂商需经中国电信授权方可使用本标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3 -目录1范围..................................................................... -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5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5 -3.1术语和定义.................................................................................................................. - 5 -3.2缩略语.......................................................................................................................... - 6 - 4接口规范概述............................................................. - 8 -4.1业务开通接口规范(I1接口).................................................................................. - 9 -4.2综合告警接口规范(I2接口).................................................................................. - 9 -4.3综合测试接口规范(I3接口).................................................................................. - 9 -4.4综合信息查询接口规范(I5接口)........................................................................ - 10 - - 4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PON EMS与OSS系统之间的北向接口功能要求、接口参数、接口协议、对相关系统的技术要求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PON网络网管系统(EMS),用于指导PON EMS与OSS系统北向接口的设计、开发和测试。
中国移动省级数字家庭管理平台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省级数字家庭管理平台规范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 D i g i t a l H o m e M a n a g e m e n t P l a t f o r m o f C h in a M o b i l e 版本号:1.0.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QB-╳╳-╳╳╳-╳╳╳╳目录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管理平台架构 (3)4.1. 管理平台在网络中的位置 (3)4.2. 管理平台与其它网元的接口 (4)4.3. 管理平台的逻辑架构 (5)5. 管理平台系统管理要求 (7)5.1. 安全管理 (7)5.1.1. 登录访问安全策略管理 (7)5.1.2. 管理员角色管理 (7)5.1.3. 管理员帐号管理 (8)5.1.4. 分权分域管理 (9)5.1.5. 管理员登录管理 (9)5.1.6. 在线管理员管理 (10)5.1.7. 外部系统访问接口管理 (10)5.2. 资源监控 (10)5.2.1. 日志管理 (10)5.2.2. 系统软件管理 (11)5.2.3. 服务器资源监控 (11)5.2.4. 系统时间同步 (11)5.3. 数据管理 (11)5.3.1. 关键数据备份和恢复 (12)5.3.2.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 (12)5.4. 报表管理 (12)5.4.1. 缺省报表 (12)5.4.2. 报表定制 (12)5.4.3. 报表输出 (13)5.5. 业务管理 (13)5.5.1. 业务代码管理 (13)5.5.2. 业务代码操作管理 (13)5.5.3. 业务配置模版 (13)6. 网关终端设备管理 (14)6.1. 终端设备注册发现 (14)6.1.1. 终端设备自动发现 (14)6.1.2. 终端设备认证功能 (14)6.2. 终端设备管理 (15)6.2.1. 设备基本信息 (15)6.2.2. 设备业务信息 (15)6.2.3. 设备分域管理 (15)6.2.4. 设备使用资源 (15)6.2.5. 设备配置文件 (16)6.2.6. 设备分组管理 (16)6.2.7. 设备远程操作 (16)6.2.8. 设备批量操作 (17)6.3. 终端设备升级管理 (17)6.3.1. 软件包管理 (17)6.3.2. 软件版本升级 (17)6.4. 终端设备维护管理 (18)6.4.1. 终端设备性能和状态监测功能 (18)6.4.2. 终端设备告警管理 (18)6.4.3. 终端设备日志管理 (18)6.4.4. 管理报文跟踪 (18)6.4.5. 快速故障分析 (19)6.4.6. 在线状态同步(可选) (19)6.5. 智能网关API权限管理 (19)6.5.1. 概述 (19)6.5.2. API权限管理 (20)7. 机顶盒终端管理 (21)7.1. 开机、注册及关机 (21)7.2. 配置管理 (21)7.3. 重置用户账号和密码 (22)7.4. 固件升级 (22)7.5. 故障诊断 (22)7.6. 软探针等维护APP管理 (22)7.6.1. 软探针等维护APP权限管理 (22)7.6.2. 软探针等维护APP文件管理 (23)7.6.3. 软探针等维护APP操作管理 (24)8. 智能网关插件管理 (24)8.1. 本地插件引入审核 (24)8.2. 插件的安装 (25)8.3. 插件的升级 (25)8.4. 插件的卸载 (25)8.5. 插件的启动与停止 (25)8.6. 插件的恢复 (25)8.7. 插件查询 (26)8.8. 心跳保活 (26)9. 软探针前置机 (26)9.1. 魔百和软探针 (26)9.2. 智能网关软探针 (26)10. 业务运营管理 (27)10.1. 网关信息管理 (27)10.1.1. 网关导入 (27)10.1.2. 网关上下线 (27)10.2. 本地统计分析 (27)10.2.1. 宽带业务开通分析 (27)10.2.2. 插件业务使用分析 (28)10.3. 本地业务管理 (28)10.3.1. 业务订购/退订 (28)10.3.2. 订购关系鉴权 (29)10.3.3. 订购关系查询 (29)10.3.4. 采集话单 (29)10.3.5. 应用鉴权 (29)10.3.6. 业务平台鉴权 (30)10.4. 本地产品管理 (30)10.4.1. 业务类型管理 (31)10.4.2. 业务生命周期管理 (31)10.4.3.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33)10.5. 屏幕管理 (36)10.5.1. 屏幕编排 (36)10.5.2. 屏幕程序管理功能 (37)10.5.3. 屏幕配置文件管理功能 (37)10.6. 机顶盒业务管理 (38)10.6.1. 工作计划及调度策略 (38)10.6.2. 终端参数获取及配置 (38)10.6.3. 终端参数监控 (39)10.6.4. 版本管理 (39)10.6.5. 版本升级 (39)10.6.6. 开机和关机记录 (39)10.6.7. 记录和统计功能 (39)10.7. 应用管理 (40)10.7.1. 应用门户展示 (40)10.7.2. 应用订购下载 (40)10.7.3. 应用远程管理 (40)10.8. 门户管理 (40)10.8.1. 家庭用户门户 (40)10.8.2. 运营管理门户 (40)10.8.3. 合作伙伴门户 (41)10.9. 合作伙伴管理 (41)10.9.1. 信息管理 (41)10.9.2. 合作类型管理 (41)10.9.3. 内容管理 (42)10.9.4. 业务管理 (42)10.9.5. 产品管理 (42)10.9.6. 应用管理 (42)10.9.7. 公告管理 (43)10.9.8. 合同管理 (43)10.9.9. 考核管理 (43)10.9.10. 结算管理 (43)11. 管理平台性能要求 (43)11.1. 处理能力 (43)11.2. 稳定性 (44)11.3. 数据库 (44)11.4. 备份、倒换和故障恢复 (44)12. 编制历史 (46)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普通家庭网关和智能家庭网关终端设备连接管理平台的初始参数配置 (47)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智能网关插件API权限分类方法 (47)附录C (标准性附录)网关序列号格式要求 (52)前言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数字家庭终端设备的省级数字家庭管理平台(本标准简称管理平台),为网络规划与建设、设备采购、工程设计和通信组织、网络维护和运营等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设备测试规范标准[详]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设备测试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f7bd6ab181c758f5f61f67c6.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测试规范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H o m e G a t e w a y f o r C h i n a M o b i l e版本号:1.0.0╳╳╳╳-╳╳-╳╳发布╳╳╳╳-╳╳-╳╳实施目录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定义 (1)3.2. 缩略语 (1)4. 测试配置 (4)5. 管理接口功能测试 (4)5.1. 连接功能 (4)5.1.1.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OUI-SN认证) (4)5.1.2.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设备认证Password认证) (6)5.1.3. 智能网关设备非首次连接管理平台 (7)5.2. 软件升级 (8)5.2.1. 测试目的 (8)5.2.2. 测试配置 (8)5.2.3. 测试步骤 (8)5.2.4. 预期结果 (9)5.3. 设备重启 (9)5.3.1. 测试目的 (9)5.3.2. 测试配置 (9)5.3.3. 测试步骤 (10)5.3.4. 预期结果 (10)5.4. 参数配置文件上传 (10)5.4.1. 测试目的 (10)5.4.2. 测试配置 (10)5.4.3. 测试步骤 (11)5.4.4. 预期结果 (11)5.5. 参数配置文件下载 (11)5.5.1. 测试目的 (11)5.5.2. 测试配置 (11)5.5.3. 测试步骤 (12)5.5.4. 预期结果 (12)5.6. 远程恢复出厂设置 (12)5.6.1. 测试目的 (12)5.6.2. 测试配置 (13)5.6.3. 测试步骤 (13)5.6.4. 预期结果 (13)5.7. 故障诊断 (14)5.7.1. 诊断 (14)5.7.2. 告警 (15)5.7.3. 上传日志文件 (16)5.8. 性能监控 (17)5.8.1. 参数值变化上报 (17)5.8.2. 周期采样监控 (18)5.8.3. GPON上行状态统计查询 (19)5.9. 安全管理 (20)5.9.1. 智能网关发起安全连接 (20)5.9.2. 管理平台发起安全连接 (21)5.10. 指示灯控制 (22)5.10.1. 测试目的 (22)5.10.2. 测试配置 (22)5.10.3. 测试步骤 (22)5.10.4. 预期结果 (23)5.11. 智能网关系统信息参数查询 (23)5.11.1. 测试目的 (23)5.11.2. 测试配置 (23)5.11.3. 测试步骤 (23)5.11.4. 预期结果 (23)6. 设备接入功能测试 (24)6.1. WAN连接功能 (24)6.1.1. 测试目的 (24)6.1.2. 测试配置 (24)6.1.3. 测试步骤 (24)6.1.4. 预期结果 (24)6.2. WAN连接配置 (25)6.2.1. 测试目的 (25)6.2.2. 测试配置 (25)6.2.3. 测试步骤 (25)6.2.4. 预期结果 (26)6.3. WAN连接数据隔离功能 (27)6.3.1. 测试目的 (27)6.3.2. 测试配置 (27)6.3.3. 测试步骤 (27)6.3.4. 预期结果 (27)7. 设备传送功能测试 (28)7.1. VLAN功能 (28)7.1.1. VLAN透传功能 (28)7.1.2. VLAN标记功能 (28)7.2. 数据转发功能 (29)7.2.1. 端口绑定转发方式 (29)7.2.2. VLAN绑定转发方式 (30)7.2.3. 路由转发方式 (31)7.3. 组播功能 (31)7.3.1. IGMP Proxy功能 (31)7.3.2. IGMP Snooping功能 (32)7.4. 接入公网终端数量限制功能 (33)7.4.2. 测试配置 (33)7.4.3. 测试步骤 (33)7.4.4. 预期结果 (33)8. 设备联网功能测试 (34)8.1. 用户接口联网功能 (34)8.1.1. 测试目的 (34)8.1.2. 测试配置 (34)8.1.3. 测试步骤 (34)8.1.4. 预期结果 (34)8.2.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管理测试 (35)8.2.1. 测试目的 (35)8.2.2. 测试配置 (35)8.2.3. 测试步骤 (35)8.2.4. 预期结果 (35)8.3. WLAN功能 (35)8.3.1. 开启和禁用功能 (35)8.3.2. 无线信道选择功能 (36)8.3.3. 发射功率可调 (37)8.3.4. 多SSID (37)8.3.5. WLAN共享功能 (38)8.3.6. WPS (39)8.3.7. 访客网络 (39)8.3.8. WLAN工作频段 (40)8.3.9. WLAN定时开关测试 (41)9. 设备地址功能测试 (43)9.1. IPv4地址管理 (43)9.1.1. WAN侧IPv4地址获取功能 (43)9.1.2. LAN侧IPv4地址分配功能 (43)9.2. IPv4 NAT/NAPT要求 (44)9.2.1. NAT/NAPT功能 (44)9.2.2. Virtual Server功能(可选) (45)9.2.3. SIP ALG功能 (46)9.2.4. L2TP IPSec ALG功能 (46)9.2.5. FTP ALG功能 (47)9.3. DNS功能要求 (48)9.3.1. DNS Relay功能 (48)10. 设备QoS 功能测试 (49)10.1. 业务流分类和标记功能 (49)10.1.1. 测试目的 (49)10.1.2. 测试配置 (49)10.1.3. 测试步骤 (49)10.1.4. 预期结果 (50)10.2. 业务流限速 (51)10.2.2. 测试配置 (51)10.2.3. 测试步骤 (51)10.2.4. 预期结果 (52)10.3. 绝对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2)10.3.1. 测试目的 (52)10.3.2. 测试配置 (52)10.3.3. 测试步骤 (52)10.3.4. 预期结果 (52)10.4. WRR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2)10.4.1. 测试目的 (52)10.4.2. 测试配置 (53)10.4.3. 测试步骤 (53)10.4.4. 预期结果 (53)11. API功能测试 (53)11.1. API权限测试 (53)11.1.1. API权限相关信息查询功能 (53)11.1.2. 网关API权限管理 (54)11.2. 智能网关API功能调用验证 (55)11.2.1. 智能网关API接口 (55)11.2.2. 数据流QoS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5)11.2.3. 数据流重定向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6)11.2.4. 数据流镜像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7)11.2.5. 数据流精细处理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8)11.3. 插件消息通知测试 (59)11.3.1. 流量监控消息通知测试 (59)11.3.2. 语音呼叫记录通知测试 (59)11.3.3. USB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0)11.3.4.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1)12. 设备安全功能测试 (62)12.1. 防攻击功能 (62)12.1.1. 防DoS攻击能力 (62)12.1.2. 防端口扫描能力 (63)12.1.3. MAC地址学习数量限制 (63)12.1.4. 防火墙功能 (64)12.1.5. 非法组播源控制功能 (65)12.1.6. DHCP、IGMP、ARP报文抑制功能 (65)12.2.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66)12.2.1. DMZ功能 (66)12.2.2. 接入控制功能 (67)12.2.3. URL访问控制功能 (68)12.3. WLAN安全 (68)12.3.1. SSID广播/隐藏功能 (68)12.3.2. Open System/Share Key-WEP加密功能 (69)12.3.3. WPA-PSK/WPA2-PSK-AES/TKIP加密功能 (70)12.4. 语音安全 (71)12.5. 家长控制(可选) (72)12.5.1. 测试目的 (72)12.5.2. 测试配置 (72)12.5.3. 测试步骤 (72)12.5.4. 预期结果 (72)12.6. 设备其它功能 (72)12.6.1. SNTP功能 (72)13. VoIP测试 (73)13.1. VoIP双栈管理 (73)13.1.1. 测试目的 (73)13.1.2. 测试配置 (74)13.1.3. 测试步骤 (74)13.1.4. 预期结果 (74)14. 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74)14.1. 日志功能 (74)14.1.1. 测试目的 (74)14.1.2. 测试配置 (75)14.1.3. 测试步骤 (75)14.1.4. 预期结果 (75)14.2. 本地操作管理维护 (75)14.2.1. 本地管理基本要求 (75)14.2.2. 本地Web登录安全要求 (76)14.2.3. 本地Web上的Password认证功能要求 (77)14.2.4. 本地Web界面功能要求 (77)14.2.5. 本地恢复操作测试 (78)14.3. 预配置文件下发功能(可选) (79)14.3.1. 测试目的 (79)14.3.2. 测试配置 (79)14.3.3. 测试步骤 (79)14.3.4. 预期结果 (79)15. 扩展功能要求 (80)15.1. USB存储共享功能(可选) (80)15.1.1. 测试目的 (80)15.1.2. 测试配置 (80)15.1.3. 测试步骤 (80)15.1.4. 预期结果 (80)15.2. USB共享打印(可选) (81)15.2.1. 测试目的 (81)15.2.2. 测试配置 (81)15.2.3. 测试步骤 (81)15.2.4. 预期结果 (81)15.3. UPnP功能要求 (81)15.3.2. 测试配置 (81)15.3.3. 测试步骤 (82)15.3.4. 预期结果 (82)15.4. DLNA DMS功能(可选) (82)15.4.1. 测试目的 (82)15.4.2. 测试配置 (82)15.4.3. 测试步骤 (82)15.4.4. 预期结果 (83)16. 智能化功能 (83)16.1. 网关认证 (83)16.1.1. 测试目的 (83)16.1.2. 测试配置 (83)16.1.3. 测试步骤 (83)16.1.4. 预期结果 (83)16.2. 智能网关和手机客户端绑定 (84)16.2.1. 测试目的 (84)16.2.2. 测试配置 (84)16.2.3. 测试步骤 (84)16.2.4. 预期结果 (84)16.3. 插件通用功能测试 (84)16.3.1. 插件状态查询 (84)16.3.2. 插件安装 (85)16.3.3. 插件更新 (86)16.3.4. 插件启动 (86)16.3.5. 插件终止 (87)16.3.6. 插件卸载 (87)16.3.7. 插件恢复 (88)16.3.8. 插件数据存储 (88)16.4. 网关心跳上报 (89)16.4.1. 测试目的 (89)16.4.2. 测试配置 (89)16.4.3. 测试步骤 (89)16.4.4. 预期结果 (89)16.5. JVM和OSGi基础运行环境测试 (90)16.5.1. 测试目的 (90)16.5.2. 测试配置 (90)16.5.3. 测试步骤 (90)16.5.4. 预期结果 (90)17. 性能测试 (91)17.1. 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91)17.1.1. IPv4路由转发吞吐量 (91)17.1.2. IPv4 NAPT转发吞吐量 (92)17.1.3. 地址学习 (92)17.1.5. 连接数量要求 (94)17.1.6. 稳定性 (95)17.1.7. 多API接口调用场景下的NAT转发吞吐量测试 (95)17.2. WLAN吞吐量性能要求 (96)17.2.1. 性能测试-无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6)17.2.2. 性能测试-有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8)17.3. 系统性能测试 (99)17.3.1. 业务流处理能力测试 (99)17.3.2. 多业务服务等级验证测试 (100)17.3.3. ONU混合满配测试 (100)17.4. 智能化功能模块的性能测试 (101)17.4.1. JVM性能 (101)18. 功耗 (102)18.1. 测试目的 (102)18.2. 测试配置 (102)18.3. 测试步骤 (103)18.4. 预期结果 (103)19. 预置插件测试 (104)19.1. 网关软探针测试 (104)19.1.1. 测试目的 (104)19.1.2. 测试配置 (104)19.1.3. 测试步骤 (104)19.1.4. 预期结果 (104)19.2. 基础功能插件测试 (105)19.2.1. 测试目的 (105)19.2.2. 测试配置 (105)19.2.3. 测试步骤 (105)19.2.4. 预期结果 (105)20. 编制历史 (105)附录A (标准性附录)智能网关支持IPv6功能测试 (107)A.1.IPv4/v6双栈功能 (107)A.1.1.测试目的 (107)A.1.2.测试配置 (107)A.1.3.测试步骤 (107)A.1.4.预期结果 (107)A.2.DS-Lite 功能 (108)A.2.1.测试目的 (108)A.2.2.测试配置 (108)A.2.3.测试步骤 (108)A.2.4.预期结果 (108)A.3.IPv6地址管理 (109)A.3.1.WAN侧IPv6地址获取功能 (109)A.3.1.1.测试目的 (109)A.3.1.2.测试配置 (109)A.3.1.3.测试步骤 (109)A.3.1.4.预期结果 (109)N侧IPv6地址分配功能 (110)A.4.1.测试目的 (110)A.4.2.测试配置 (110)A.4.3.测试步骤 (110)A.4.4.预期结果 (110)A.5.VLAN功能 (110)A.5.1.测试目的 (110)A.5.2.测试配置 (111)A.5.3.测试步骤 (111)A.5.4.预期结果 (111)A.6.QoS功能 (111)A.6.1.测试目的 (111)A.6.2.测试配置 (112)A.6.3.测试步骤 (112)A.6.4.预期结果 (113)A.7.IPv6路由转发吞吐量 (113)A.7.1.测试目的 (113)A.7.2.测试配置 (113)A.7.3.测试步骤 (113)A.7.4.预期结果 (114)A.8.IPv6 组播功能 (114)A.9.MLD Proxy功能 (114)A.10.MLD Snooping功能 (114)A.11.跨VLAN组播转发功能 (114)A.11.1.测试目的 (114)A.11.2.测试配置 (115)A.11.3.测试步骤 (115)A.11.4.预期结果 (115)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内容进行了定义,主要包括网络定位、接口、功能、性能、操作管理维护、硬件能力和扩展功能等要求,适用于中国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及相应的网络侧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
探针技术规范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I n t e l l i g e n t H o m e G a t e w a y S o f t P r o b e
版本号:1.0.0
╳╳╳╳-╳╳-╳╳发布╳╳╳╳-╳╳-╳╳实施
目录
1. 前言 (3)
2. 范围 (3)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4.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
5.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系统结构 (4)
6.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信息采集功能 (5)
6.1. 网关信息采集 (5)
6.1.1. 网关基本信息 (5)
6.1.2. 网关状态信息 (6)
6.1.3. WAN口流量信息 (7)
6.1.4. 下挂设备信息 (7)
6.1.5. POTS信息 (8)
6.1.6. PON口状态 (8)
6.1.7. 周边WIFI信息 (8)
6.2. 网络质量信息采集 (9)
6.2.1. 业务基本信息 (9)
6.2.2. TCP连接信息 (10)
6.2.3. HTTP连接信息 (10)
6.2.4. DNS解析信息 (11)
6.2.5. Web页面访问信息 (11)
6.2.6. 即时通讯信息 (11)
6.2.7. 游戏信息 (12)
6.2.8. 视频信息 (12)
7.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告警功能 (12)
7.1. DNS告警 (12)
7.2. TCP连接告警 (13)
7.3. HTTP连接告警 (13)
7.4. HTTP下载告警 (14)
7.5. 视频卡顿告警 (15)
7.6. 即时通信/游戏告警 (15)
8.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网络探测功能 (15)
8.1. 网络诊断功能 (16)
8.1.1. 互联网连通性测试 (16)
8.1.2. 互联网路由跟踪测试 (16)
8.1.3. 互联网FTP上/下载测试 (17)
8.1.4. 互联网HTTP文件测试 (18)
8.2. 业务网络质量测试功能 (18)
8.2.1. 网页访问质量测试 (18)
8.2.2. 互联网视频质量测试 (19)
8.2.3. 网络游戏使用质量测试 (20)
9.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数据传输要求 (20)
9.1. 概述 (20)
9.2. 启动上报 (21)
9.3. 周期上报 (21)
9.4. 实时上报 (22)
9.5. 告警 (22)
9.6. 探测任务下发 (22)
10.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技术要求 (23)
10.1. 功能性要求 (23)
10.2. 可靠性要求 (23)
10.3. 安全性要求 (24)
10.4. 可维护性要求 (24)
1.前言
本规范旨在描述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的技术规范,用以规范软探针监测平台(省级数字家庭管理平台-软探针前置机)和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的对接,保证采集数据的一致性,以及传输方式的一致性。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庆慧、陈海宁、李颖、陶虹、郭毅峰、王天竹、吴文雯。
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XXX号文发布。
2.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智能网关软探针的数据结构,还从架构和性能等方面对软探针提出规范需求,是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质量监测平台后续业务开发的依据,适用于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的开发与使用。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及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3-1 规范引用文件
4.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表4-1 中英文对照
5.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系统结构
智能网关软探针系统由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和软探针监测平台两部分组成。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基于智能网关OSGI 应用框架开发,主要负责持续检测网关的运行状况和网关承载的业务并将数据上报到监测平台,同时具备一定的网络探测功能。
监测平台主要负责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根据上报数据下发一定的监测或探测策略,还负责实现数据分析和信息展示。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和软探针监测平台之间通过网络连接,采用HTTP ,HTTPS ,FTP 等协议以JSON 格式交互数据。
以太网/WIFI/USB/POTS
业务网关与终端
图5-1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系统结构图
6.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信息采集功能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需要通过OSGI API接口收集网关相关的各种信息,实时抓取网口报文数据,分析加工为结构化数据,并上报到平台,结合网络其他网元完整的路由资源数据实现家庭业务质量的分析和排障。
信息采集功能要求根据运营情况分级,可通过平台动态配置上传数据种类。
6.1. 网关信息采集
6.1.1.网关基本信息
网关基本信息主要用于设备与数据的分类,所有信息可通过OSGI接口直接获取。
表6-1 网关基本信息
6.1.2.网关状态信息
网关状态信息主要用于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LAN和WLAN的状态根据下挂端口信息计算获得,其它信息可通过OSGI接口直接获取。
表6-2 网关状态信息
6.1.3.WAN口流量信息
网关WAN口流量信息由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根据实时流量信息统计获取,采集频率和统计周期可通过启动上报数据的返回值来配置,默认采集频率为30秒,统计周期10分钟,根据最近10分钟的流量数据计算获取。
表6-3 WAN口流量信息
6.1.4.下挂设备信息
网关下挂设备信息主要用于监测下挂设备的信息、流量等数据。
下挂设备流量信息由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根据实时流量信息统计获取,采集频率和统计周期可通过启动上报数据的返回值来配置,默认采集频率为30秒,统计周期10分钟,根据最近10分钟的流量数据计算获取。
表6-4 下挂设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