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读懂古诗词的方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读诗识性,自进于道——读懂古诗词的有效策略

读诗识性,自进于道——读懂古诗词的有效策略

查 方 面 的 这 些 变 化 ,不 仅 是 江 苏 性 散文。 的方 向 , 也 将 会 是 全 国 的方 向 。
3 . 命题方面 : 突 出能力 , 尤 其
是 根 据 语 境 阅 读 理 解 及 分 析 评
1 . 选材方面 : 人物传记 、 各 类 价 的 能 力 , 翻 译 语 言 的 组 织 能 4 . 具 体 的 复 习 教 学 中 要 下 足
可 以说 ,江 苏 卷 在 文 言 文 阅读 考 优 秀 散 文 ,特 别 要 重 点 关 注 叙 事 力 。
冷” “ 淡 ” “ 绿” “ 红” “ 绿” “ 老” 好 课本 、 读 本 中选 录 的诗 词佳 作 , 的 常 态 ,使 诗 歌 语 言 进 发 出生 气 中 的 “
肥” , 均 为形 容词 的使动 用法 , 这 要 努 力 拓 展 知 识 面 , 精 选 名 家 诗 和 活 力 ,展 示 出 诗 歌 语 言 的 神 秘 “ 词 曲 中 的 名 篇 进 行 阅读 、 分析 、 背 和魅 力 。 所 以, 我 们 讲 的诗 歌 语 言 些 词 语 各 有 妙 用 ,但 有 一 点 是 共 诵 , 充实 头 脑 , 开 阔视 野 。除此 之 就是 艺 术化 的语 言或 日诗 化 的语 同的 , 那 就是 化腐 朽 为神 奇 , 增 强 宾 语 前置 、 成 分省 略 和词类 所谓“ 文” , 则是 指 动 句 、 的 传 统 文 化 底 蕴 奠 定 基 础 。 学 习 和 习 惯 用 法 等 ;
等等。 这 些 超常 岸 ”、 蒋捷 的“ 流光容易把 人抛 , 内, 提 高素 养 , 即要 指 导 学 生 掌 握 语 运 用 不 合 习 惯 ,
绿 了芭 蕉 ” 、 周 邦 彦 的 有关诗 、 词 、 曲 的文 体 常 识 , 为 文 设 置 的 目的 在 于 使 诗 歌 语 言 拉 大 红 了樱 桃 , 风 老莺雏 , 雨 肥梅 子 ” 。以 上 句 子 学 鉴赏 打牢 基础 。 为此 , 要 认 真 学 字 面 表 层 和 深 层 的 距 离 ,超 越 它 “

初中语文教案:认读经典诗词

初中语文教案:认读经典诗词

初中语文教案:认读经典诗词。

一、什么是经典诗词经典诗词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洞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经典诗词的重要性,并教导他们如何认读。

二、认读经典诗词的方法1.理解古代文化背景由于经典诗词多出自古代,涉及的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况,才能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话,这句话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绿色生活、文明消费等似乎有很大关系。

但实际上,“金樽”是古代皇帝、官员常用的酒具,它是巨贵的奢侈品,只有少数人可以享用。

因此,这句话的重点并不在于酒,而是在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只有了解了古代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经典诗词的情感和内涵。

2.识别常用修辞手法经典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修辞手法,才能理解并欣赏诗词的艺术价值。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世界如此多娇,花枝俏,如春阴雨后,鲜于四周”这句话,其中“世界如此多娇”即为比喻的修辞手法。

这句话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用娇美的花朵来比喻世界之美,使整首诗朗朗上口、情感相通。

3.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诗歌是有固定的格律和韵律的,学生需要了解和逐步学会掌握这些艺术技巧,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是一首典型的词,它的韵律和节奏优美动人,具有强烈的视觉想象力和听觉美感。

三、学习技巧和注意事项1.多读多识诗词大全如今已经非常方便,学生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和书本资源,收集读取经典名篇,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

2.注重细节在阅读时能警觉到生活中的文字细节,能欣赏每一个细节的美好,才能真正优雅起来3.与老师交流与老师交流阅读感受,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和启示。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小学语文_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查阅的资料等,想象当时的画面或情景,谈谈你的感受。

3.总结三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说出诗词意思,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情怀,总结三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异同,品析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倾听歌曲《故乡的云》。

(烘托气氛,将学生带入浓浓的思乡之情中,调动孩子的思绪。

)师:孩子们,这是一首著名的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唱出千万游子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大家有离开家乡或离开父母很久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吧。

生回答。

师:老师分享自己的游学经历。

并分享给孩子一首小诗《想家的心情》。

(师配乐朗读)其实,思乡、思亲是我们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

古时候,许多诗人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思乡诗词。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诗句,并将读不准和不理解的诗词句勾画记录下来,结合工具书和和课文注释解决古诗生字词与大意;(2)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在读诗歌时注重用“/”划出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节拍,读出情感,从而感知全诗内容,走进诗歌所表描写的情境;(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课文注释自由讲解古诗大意。

(明确: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古诗,品读古诗并思考“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通过重点讲解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用简笔画方式示范划出三者的方位)(3)通过诗中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思考作者此刻站在什么位置,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明确:首联和颔联中,“一水”“只隔”表现了作者心里认为瓜洲、京口、钟山三者之间距离很近,同时请学生体会古代交通工具是车马、船只,了解到从瓜洲到京口再到钟山实际距离其实很远,而作者心理距离却很近,正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诗词背景介绍- 诗词语言赏析- 诗词意境感悟- 诗词创作启示教学步骤1. 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 解读题目:分析诗题,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主题。

2. 诗词语言赏析-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关键字,解释其含义。

- 句式分析:分析诗词的句式结构,如对仗、排比等。

- 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词意境感悟-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如喜悦、忧伤等。

- 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价值观,如爱国、敬业等。

4. 诗词创作启示- 写作技巧:分析诗词中的写作技巧,如构思、用词等。

-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词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诗词文本: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

-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的资料。

-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等。

教学建议-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学习的氛围。

以上为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古诗词三首》教案:以诗会友,促进师生沟通

《古诗词三首》教案:以诗会友,促进师生沟通

《古诗词三首》教案:以诗会友,促进师生沟通。

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读懂古人的诗意和情感表达,领悟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古诗词三首》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历史文化,感受人文气息。

3.通过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解读古人的情感体验,领悟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提高文学欣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发挥文学教育的独特价值作用。

四、教学过程1.启发思考通过《诗经》中的《关雎》和《思美人》等经典诗歌,启迪学生的思考,引导其了解古人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老师也可以用现代流行歌曲或民歌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加深对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的认知。

2.导入课文在启迪思考和情感表达方面,杨洵美的《诉衷情》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本。

通过逐句解读、注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情境、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代的作品,加深学生对于诗意和情感体验的理解。

3.文学欣赏通过朗读、赏识、注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语言艺术和丰富内涵。

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在朗读、表演、写作等方面提供启发和指导。

同时,也可以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于文学的认识和了解。

4.交流研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群体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个人见解和意见。

通过交流和研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提升师生的诗词素养和文学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分析】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三、合作学习,共试牛刀
请综合使用解读诗歌的方法,
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问题: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精致导练,真题提升
(一)(山东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问: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分析】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五)看意象,品意境
【试题答案】
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东南,因与洞庭相连,诗中以洞庭称之。②湘君:传说中的湘水之神,这里借指洞庭。
问题: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的感情色彩。
【分析】诗歌的前两句用一连串具有感伤色调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西风”让人想到凄凉肃杀,“老(波)”让人想到凄楚悲凉,“白发”则让人无限伤感。肆虐的“西风”,苍老的“湘君”,惨然的“白发”,构成了一幅令人黯然神伤的画面,作者借以抒发了一腔的失意和悲愁,迟暮之感。
(二)(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分析】本首诗歌的作者是陆游,联系陆游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我们大致能够推断感情为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三)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主要关涉两个方面:形象和情意。因此,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要注意“象”前后的表“意”词语,以抓住“意”和“象”的契合点。
【例一】(2012山东)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分析】
题目:地点、时间、缘由、即景抒情诗
作者:南宋遗民
感情:寂寞、闲
意象:亭基、野渡、春水、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
【答案】不同意。诗人通过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这些悲凉的景物,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表达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带来的凄凉、孤独、怅惘之情。
2、柳梢青·送卢梅坡
【例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题目中的“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推断本首诗歌表达的可能是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例二】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本课的学习目标
①掌握有关古诗词的知识
②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二、掌握方法,读懂诗词
(PPT展示教学目标)
(一)看标题,抓住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试题答案】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1)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例一】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分析】从“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客情”我们大致能够推断出本首诗歌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例二】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由题目的“喜”字入手,推断本首诗歌表达的可能是对春夜下雨的喜悦之情。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等情况。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六)看典故,解深意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分析】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例二】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四)看字句,把握情感关键字句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句,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句。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1.关键词
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愁”、“孤”、“喜”、“闲”之类。
意象词:意象的特殊内涵与诗歌的传情达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浙江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