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为人们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第五,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物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 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间并不是 完全同步的(滞后或超前)。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 提琴。
--恩格斯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 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 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
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2.关于唯心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体现这些 制度和设施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 建筑和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政治结构和 社会意识结构,这就是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 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 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 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 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 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B、社会根源
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 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
从历史上看,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与阶级 的形成是交织在一起的,当国家成为管理社会生 活的独立机构时,它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统治阶 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一般社会根源中, 前者是本质的、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从属的 。
阶级的暴力机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体 性 要 素
渗 透 性 要 素
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 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 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 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 体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工业 科技
农业
商业
军事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基本制度
阶级结构
生产 方式
决定
政治观点 法律观点
道德观点 发展水平
社 会 存 在 和 发 展
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 中起决定作用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 系的性质。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 配方式。
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 2、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 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 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等观点; 3、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 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社会发展 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 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 运动规律
主要内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通逻辑学、一般心理学等)
社会意识结构图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社
道 宗 艺
德 教 术
社会 意识 形态
会
意 识
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管理科学 语 言 学 逻 辑 学
非 意识 形态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口因素
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 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人口决定论
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 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人口是按几 何级数增长,生 活资料是按算术 级数增长。
点评: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
人口因素的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 前提。 (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 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生 产 资 料
地
主
所
有
封 建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制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平等互助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 按需分配 相互关系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分配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利润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原 沉淀 始 社 会 意 识 奴 沉淀 隶 社 会 意 识
扬弃
封 沉淀 建 社 会 意 识
扬弃
资 沉淀 本 主 义 意 识
扬弃
社 会 沉淀 主 义 意 识
扬弃
原始 社会 意识
奴隶 社会 意识
封建 社会 意识
资本 主义 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1)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3)人口生产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约。
决定因素: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 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 前提; (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 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 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加工的东西。
劳动资料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 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 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关于生产力的要素的全面理解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封建 社会
(2)社会意识及类型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 件的观念反映,例如,政治、法 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 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
依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 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普通语言学、普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 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 用。 (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 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 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内容 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资本 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 念等社会意识,是以维护资本 主义私有制为特征,以个人主 义为核心的。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 意识的变化
例如,人们的审美观念就是随着社 会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唐朝初年,连年征战的封建统治者 崇尚武力,把长得壮健丰满当作美 女的标志; 而到了五代十国的后唐,由于封建 阶级日趋没落,整天沉湎于酒色歌 舞,因而逐渐把缠裹小足、轻盈瘦 削、弱不禁风的女子当作美女。
社会意识 落后的
社会意识
促进 作用
阻碍 作用
总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地理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 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 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 等等。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 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 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 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孟德斯鸠
点评:地理环境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
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 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 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 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 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
第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 原因和经济根源。 从而,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及其辩证关系
1、概念
(1)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分为: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 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 意识形式。 思考:这些要素中,谁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 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 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 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再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 产物。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前提 和基础 人们从事科学、教育和艺术等精 神活动,先要有饭吃、有衣穿、 有房住。可见,物质资料的生 产是基本的社会存在,使社会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