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
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②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 《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 教色彩。
③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奠定基础 必要性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中原落后
(4)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成功 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如均田制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深受欢迎。 ③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 前提环境。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迁都洛阳的意义: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 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①改穿汉服 ②改用汉姓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改说汉语 ⑤改行汉制
机构设置 官吏名称 典章礼仪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 同,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争取到汉 族地主的支持,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替
蜀
221— 263
东魏
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6— 316
北齐
北周 隋
581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朝 南朝
东 汉
魏
220— 266
吴
222— 280
东晋
317-420
宋 420
齐
梁
陈
589
经历了三国鼎立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 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
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一)三国鼎立与结束: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
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
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
二)东晋与十六国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章.中国历史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1.3.1. 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1.政治。
这一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
(1)政权更迭。
1)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
3)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
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
4)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
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
5)南、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北周武帝改革,加强北周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2.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江南经济开发,三吴、洞庭、鄱阳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曹魏、北魏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十六国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手工业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4)由于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3.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密切联系。
(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布局打乱,各民族差异缩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高潮。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蜀、吴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4.文化。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特点承上启下。
(1)科技。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
(2)文学。
出现陶渊明等杰出诗人。
(3)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成就突出。
(4)思想。
道教改造、佛教盛行,无神论者范缜创作《神灭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线索】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三国和两晋。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孙、刘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
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
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
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
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但政治上,则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极端腐朽。
而此时的北方,继前秦统一失败后,北魏又曾一度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并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北周又一度统一北方,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基础知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开发(1)江南农业的开发:地域: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专题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经济上
• 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 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 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专题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建立时序
265—316年
南朝420-589年 (宋、齐、梁、陈) 北朝386-581年 (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
三国(魏蜀吴)西晋
东晋
南北朝
220—280年
317—420年
二.阶段特征
• 总述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 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上
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 点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 尉”进行管理;东晋《抱扑子》中有关于火药的 最早记载
3.文化上
•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 特色。在农学、数学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治:三省制逐步形成(不用掌握) 经济:北魏实行均田制、南北朝的灌钢法、北 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南北朝的“草市”
文化:随着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 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书法进入自觉 阶段,楷、行、草书成熟,出现钟繇、王羲之 等书法名家;绘画总结了许多绘画理论,出现 顾恺之、扬子华等著名画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专题一三国到两晋一、三分天下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VS曹操。
孙刘联军获胜,三国鼎立之势形成3.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二、短暂的统一1.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2.少数民族进攻——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专题二南北并立——南北朝一、南北格局1.南朝:公元420年到589年,宋齐梁陈2.北朝:公元386年到581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二、少数民族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专题三乱世奇文1.历史:《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主要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基础之一2.小说(1)《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最高成就,东晋干宝搜集整理,有“干将莫邪“、”董永“等神话(2)《世说新语》:南朝宋时期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3.文人(1)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2)诸葛亮:《出师表》《诫子书》模拟演练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文观止》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B.《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总集C.《史记》是司马迁编纂的叙事历史著作D.《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出自:A.《左传》B.《淮南子·人间训》C.《史记》D.《论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政治:三国鼎立
• 1.背景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两场重要战役爆发。
战役名称 时间 官渡之战 200年 赤壁之战 208年 双方 意义 特点 以少胜 多 以少胜 多
曹操—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 方奠定基础 曹操—孙刘 为三国鼎立局 联军 面的形成奠定 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 魏 蜀 吴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魏
蜀
吴
【知识点二】经济:江南开发
• 1、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2)、南方战乱少,较稳定; ( 3)、 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 进生产发展;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启示: (1)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2)政治 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3)经济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 重视,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时间:220年—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魏 蜀
西晋 吴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隋
复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的情况和民族融合的史实。
2.总结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3.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4.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 • • • •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 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 低见牛羊。” ——《敕勒歌》 注:大家所熟知的《敕勒歌》原为高车族创作,后来被誉为鲜卑语,北魏孝 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敕勒歌》才被译为汉语保存了下来。
(1)举例说出商鞅变法之中使“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措施。 (2)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请就孝文帝改革后“汉人胡化” “胡人汉化”各举一例。
【知识点四】文化成就:科学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领域 人物 成就 地位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 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 七位,比欧洲早一千 年 取得成功的 共同原因
2、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
概 况 农业 手工业
开辟大量湖田、牛耕等先进生产技术相结合在江南实 行麦稻兼作,双季稻;新建水利工程 丝织业:蜀锦 , 建立专门机构管理 冶铸业:灌钢法 制瓷业:青瓷烧制技术水平高
商业
城市繁荣,建康城人口达百万
【知识点三】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
帝改革
• 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
书法
绘画 石窟艺术
王羲之
顾恺之
《兰亭序》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汉化政策: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 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 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 启示: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
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
(2013江苏徐州)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请就以下两次著 名历史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数 学 祖冲之
圆周率
农 学 贾思勰
地理 郦道元 学
社会因素: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 经济的发展 《齐民要术》 的农学著作,世界农 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个人因素: 热爱科学 优秀的地理著作,又 刻苦钻研 《水经注》 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 亲身实践 学价值
【知识点四】:艺术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
领域 人物 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