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头痛秘方汇集

合集下载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头疼(1)细辛3克、元胡10克、牛蒡子10克、半夏1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煎服,一天一副。

头蒙:佩兰、菖蒲、白芷各10克。

痰湿头疼:生山楂10克、茺蔚子6克、红花5克、决明子10克,煎服。

(2)疼痛统一方:细辛3克、元胡10克、牛蒡子10克、半夏1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煎服。

(3治疗各种疼痛的药方:党参9克、吴茱萸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切碎,煎服。

(4)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疼、偏头痛。

四物汤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元胡、牛膝各10克、前额和眉棱骨疼加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后脑连颈疼加羌活10克、葛根10克,太阳穴疼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头顶疼加吴茱萸5克、藁本10克,说不清什么地方疼就全部加上。

煎服。

(5)各种头疼的表现:(一)风湿头疼头疼如裹而重(二)肝阳上亢头疼(实证)用天麻钩藤饮(三)痰浊头疼是头疼昏重(四)血瘀头疼,头疼加针刺,固定不移(五)气虚头疼,头疼绵绵上午重,遇劳加重(六)血虚头疼,头疼如细筋牵引头部刺痛。

(6)治疗头疼的中成药:芬必得、安乃近、元胡止痛片、头痛宁胶囊加盐酸洛美利嗪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尼莫地平片、紧张性头痛吃黛力新、养血清脑胶囊、补中益气丸、防风通圣丸、大黄苏打平、谷维素、镇脑宁胶囊、天智颗粒、正天丸、天麻钩藤胶囊、头顶蒙疼用蒙药顺气安神丸黄连上清丸、穿心莲片、龙胆泻肝丸、脑灵素、百服宁、血府逐瘀丸、太极通天口服液、愈风宁心片、镇痛宁颗粒、通窍灵胶囊、辛香止痛吸入剂、速效救心丸、天麻素注射液、银杏叶片。

前额疼吃附子理中丸。

西药治疗头疼、偏头痛:尼莫地平片加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7)偏头痛:(一)前额疼(胃经不通)白芷、木香、枳实各10克,三煮二。

(二)头两侧疼(胆经不通)脾气不好、性格内向、口干口苦,川芎、白芍、当归各10克,三煮二(三)头顶疼、头胀(肝经不通)葛根、羌活、独活各10克,三煮二(四)后脑勺疼(膀胱经不通,和肾有关系)葛根、桂枝、白芍各10克,三煮二。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药方集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药方集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药方集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头痛的病因较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病机多因风寒湿热等邪外侵,风阻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因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

1.疏风活血汤治慢性头痛[配方]川芎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O克,白芷10克,鸡血藤2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疏风,上痛。

用治各种慢性头痛。

2.芎芷二陈汤治头痛[配方]川芎9克,白芷9克,升麻9克,麻黄9克,姜半夏10克,天麻10克,荆芥穗10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蜈蚣2条。

[制用法]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小儿量酌减。

[功效]祛风解表,除湿化痰,疏通经络。

用治外感所致痰湿内停、寒邪凝滞、气郁血瘀所引起的头痛。

3.大黄苏打片治疗血管性头痛[配方]大黄苏打片。

[制用法]大黄苏打片7—10片,空腹服,每日2—3次,以出现轻度腹泻为度。

[功效]大黄苏打片含有大黄粉、碳酸氢钠、薄荷油等,主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便秘等。

大黄苏打片具有扩张血管、改变血液PH、减少血黏度,从而对血管性头痛起到治疗作用。

可使头痛在1小时内减轻,1—8小时内消失。

4.白果治疗头痛[配方]带壳生白果20克。

[制用法1将生白果捣裂,去膜及胚芽,人砂锅,加人水500毫升,水煎,1天分2次服完。

[功效]补肾益肺,扩张脑血管。

治疗脑血管硬化性头痛、头晕。

5.大黄细辛塞鼻孔治疗头痛[配方]大黄、细辛各6克。

[制用法]以上研细奉,左侧头痛塞左鼻,右疼塞右鼻。

[功效]散寒化痰,通窍止痛。

治疗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鼻塞。

6.草决明治疗头痛[配方]草决明60克(炒)。

[制用法]研为末,用茶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换。

[功效]清热明目。

治疗肝火上炎、风热外袭所至头痛、眩晕、目赤。

7.川芎茶叶治疗头痛[配方]川芎9克,茶叶6克。

老中医几十年的头痛治验秘方

老中医几十年的头痛治验秘方

老中医几十年的头痛治验秘方老中医几十年的头痛治验秘方作者郭永来一、头痛治验方一则表哥郑培传,年三十余,患头痛,时愈时发,单方、草药、西药,俱屡服无效。

我介绍他去找我的老师关云武老中医,关老用银翘散加减方、救脑汤等方与服二十余剂,服时不疼,停药则又痛。

后又延至每天都疼,其苦难言。

痛近一年,时近春节。

因求我诊治,意在暂度春节而后图。

余细思之,关师所用之药方,皆以散风为主,施之外感则佳,此头痛已近一年,实非外感。

素体不壮,又担任会记工作,每日操劳忧虑,当属血虚肝阳上亢之证,故治当以养血平肝为主。

处方:柴胡2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川芎15克、白蒺藜10克、石决明20克、菊花10克、陈皮10克、明天麻10克、甘草10克。

三剂。

买药人到安图,药店缺天麻,因持方到关大夫处请其修改,关师遂去天麻,为加白芷,蔓荆子各10克。

表哥服药后感觉效果很好,又来找我换方,此时正好我染上流感,卧床不起,他即用原方又买三付服之。

等我病好后他的病早已好了,直到我搬家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复发了。

按:此方也算是我学医之初的“杰作”了,当时是我翻了半夜的中药书才好歹凑合出来的一个处方,不想竟收效如此神速,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故记录了下来。

之后我在二十几年的临床中反复应用验证过此方,只要辩证准确,效果确实很好。

94年我在八家子医院时,曾治过河南村一位患者,年龄50多岁,患头痛8年之久,我也用此方加丹参、红花而愈。

治愈后他才和我说,他的头痛很怪,即每于性交后则头痛更加剧烈,因此几至于绝欲,以前则没好意思和我说明。

通过多年的应用我对此方有二点感想,一是此方所治头痛,应以中医辩证的肝血虚肝阳上亢者为主证,头痛部位以两侧太阳穴疼为明显者。

二是方中柴胡用量应该用到20-30克以上,太少则效果不好,我曾有意的把柴胡用量减少到6克左右,发现效果即不太理想。

此外,对头痛剧烈者也可以加全蝎、天麻、红花、丹参等,效果也不错。

二、吴茱萸汤加减治神经性头痛风西一队张虎林的妹妹,患头痛,于82年6 月11日来找我治疗,头痛,呕吐苦水,不能饮食,所奇怪的是,此病每天下午六点至八点犯病(其他时间没事),痛剧时手足抽搐,更似有神志恍惚之状,家人疑为有精神病,经本大队医生(新兴大队)和亮兵公社医院医生诊疗,数日无效,(主要用的是补液,安定药和对证治疗药物)所以回娘家来找我治疗,我诊之,脉舌均无异常,也不发热。

草药偏方治百病-内科部分-头痛

草药偏方治百病-内科部分-头痛

草药偏方治百病-内科部分-头痛方 1〔组成〕鲜杨桃根 50~100g,豆腐 200g。

〔用法〕炖服、每日 1 次。

〔附注〕此方用于慢性头痛。

方 2〔组成〕鲜六棱菊根 60g。

〔用法〕水煎服。

或与羊脑 1 个合炖,加酒少许服。

〔附注〕此方用于久年头痛,也可用于产后关节痛。

方 3〔组成〕石仙桃 30g,灰藜 15g,鸡蛋 1 个。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头晕痛,亦可用于脑震荡后遗症。

方 4〔组成〕仙人掌适量。

〔用法〕仙人掌去刺,剖成 2 片、剖面澈食盐少许,合拢,湿纸包裹,用细铁线捆扎,放入火内煨至八成熟,将剖面贴额颞部,胶布固定,每次约4 小时,可连续使用。

方 5〔组成〕羊乳(草药)45g,猪瘦肉适量。

〔用法〕水煮服。

〔附注〕此方用于阴虚头痛,亦可用于白带。

方 6〔组成〕野艾 15g,鸡蛋 1 个。

〔用法〕水煎服。

方 7〔组成〕野枇把根茎 30g,野鸦椿果 1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风湿头痛。

方 8〔组成〕野菊花 180~210g,野养麦 60~120g。

〔用法〕水煎,冲酒服。

〔附注〕此方用于头风。

方 9〔组成〕向日葵花托 30g,野鸦椿果 15g,鸡蛋 1 个。

〔用法〕水煎服。

方 10〔组成〕麦斛 30g,藁本 6g,向日葵 10g,丹参 9g。

〔用法〕水煎服。

方 11〔组成〕鲜鹿蕾 21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习惯性头痛。

方 12〔组成〕鲜梧桐叶 7 片,星宿菜根 60g。

青壳鸭蛋 1 个。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头风痛。

方 13〔组成〕大青根 30g,臭牡丹根 30g,鸡蛋 2 个。

〔用法〕水煎,吃蛋和汤。

〔附注〕此方用于高血压头痛。

方 14〔组成〕桃金娘鲜叶茎 30g。

〔用法〕酌加水煎成半碗,连服 2~3 天。

方 15〔组成〕桃金娘干根 6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虚寒哮喘。

方 16〔组成〕山梅花根皮、白糖各适量。

〔用法〕共捣烂,敷贴患处。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1清上蠲痛汤【来源】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歌诀】清上蠲痛芷归芎,二活细辛苍防风,菊蔓麦芩生甘草,祛风止痛兼清上。

【组成】当归、川芎、白芷各3克,细辛03克,羌活、防风各3克,菊花、蔓荆子各15克,苍术、麦冬、独活各3克,生甘草03克,黄芩45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散风热,止头痛。

【方解】凡风热上扰之头痛,治宜祛风止痛。

方用当归、川芎养血祛风,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配以白芷、细辛、防风祛风止痛;菊花、蔓荆子清上而祛肝胆之风热;羌活、独活、苍术善祛一身上下之风湿;麦冬养阴,甘草泻火,黄芩清热,以助清上之功。

合而用之,养血、祛风、清热三法共施,风热必除,诸症自愈。

【主治】一切偏正头痛。

可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上颌窦炎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加减】如证偏风寒,去黄芩、麦冬、苍术,加荆芥;热甚,去独活、羌活、细辛,加桑叶、连翘、银花;鼻流浊涕量多,加苍耳子、露蜂房、辛夷花。

【附记】方中多辛燥升散之品,因此,凡属肝肾阴虚而风阳上扰之头痛以及气血虚弱之头痛,均非本方所宜。

2菊花茶调散【来源】宋·《银海精微》【歌诀】菊花茶调芷荆芎,羌防细辛甘薄荷,风热上攻加僵蝉,头痛眼疾多可医。

【组成】川芎、荆芥各120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0克,细辛30克,防风、菊花各45克,僵蚕60克,蝉蜕90克,薄荷24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

每服6克,日服2次,茶水调服。

也改可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可用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方解】凡风热上攻头目,头痛目赤之症,治宜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故方用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疏风解表;川芎养血祛风止痛;菊花、薄荷、甘草清利头目;再加僵蚕、蝉蜕,以增强搜风散热之效;羌活善祛上部之风湿,可引药上达;甘草调和诸药。

【主治】风热上攻,症见头晕目眩、偏正头痛、恶风发热、目赤流泪、视物模糊。

18个治疗头痛的偏方

18个治疗头痛的偏方

18 个治疗头痛的偏方1、治头痛发汗。

用萆解、旋复花、虎头骨(酥、炙)等分为末。

将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二钱,暖卧取汗即愈。

2、突然头疼痛。

用皂角研末,吹入鼻中,令打喷嚏。

又方:用白僵蚕为末,每服二钱,熟水送下。

3、风痰头痛。

取苦瓠膜汁,以苇管灌入鼻中,有气上冲脑门,不久恶涎流下,病即愈。

如在治疔过程中出现头晕现象,不用疑忌。

有干苦瓠膜浸汁,或用苦瓠子研末,入鼻中亦有效。

又方: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4、治头痛不止。

用杨梅为末,以少许入鼻取嚏,有效。

5、呕吐、胸满、头疼。

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6、太阳中(身热、头疼、脉微)。

用瓜蒂十四个,加水一升,煮成五合,一次服下,吐后病除。

7、胸胃积痰头疼,不思饮食。

矾石一两,入水二升中煮成一升,加蜜半合。

频频取饮,不久即大吐积痰。

如不吐,可喝一点开水引吐。

8、风痰眩晕(头疼,胸隔不利)。

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钱,共研为末,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

9、头痛偏方及用法:天麻15 克白芷30 克元胡30 克菊花30 克。

加减:伴恶寒者菊花减至10 克发热、咽痛、口苦者减白芷为10 克。

日1 剂水煎2 次服。

杜氏介绍以此方治各种头痛疗效满意。

一般服3~10 剂。

10、【白萝卜治偏头痛法】仰卧、用白萝卜汁滴鼻、右痛滴左左痛滴右。

每次3~4滴每日2~3 次可治偏头痛。

11、【冷敷治偏头痛法】偏头痛发作时取湿毛巾敷在痛处毛巾捂热后就随时更换一般20 分钟左右就能减轻疼痛。

12、【按穴治头痛法】用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使劲按两边的太阳穴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揉后颈部的颈窝可治头痛。

13、【荞麦治头痛法】将250 克荞麦面和适量米醋制成面饼放入铁锅烘热包在毛巾内趁热包扎患处可治头痛。

14、【热水浸手治偏头痛法】双手浸入热水中让水没过手腕每次浸半小时。

〖良方汇集〗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头痛》

〖良方汇集〗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头痛》

〖良方汇集〗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头痛》【良方汇集】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指整个或局部头部的疼痛的感觉,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引起头痛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至于外伤跌仆,以及久病入络也容易引起头痛。

头痛可见于现代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

1.偏头痛粉治偏头痛偏头痛多见于女性,常于青春期起病,呈周期性发作。

在发作前常先有嗜睡、倦怠、忧郁感,并可能在眼前出现闪光、暗点、偏盲以及局限性感觉运动障碍(如肢体麻木、失语)。

头痛为搏动性钻痛、钝痛或刺痛。

头痛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后逐渐减轻,常在入睡后缓解。

[方剂]附子、干姜、桂枝、细辛、石膏、龙胆草、黄芩、大黄、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药、当归、熟地、羌活、防风、柴胡、山萸肉、五味子、天南星、半夏、川芎、白芷、牡砺、磁石、全蝎、威灵仙、蜈蚣、地龙、桃仁、伏芩、枣仁。

[制用法]药味、剂量均随症加减,烘干,研末备用。

每天20克,分2--3次,温开水送,连服10天为1疗程。

服后有效,可连服2--3个疗程。

[疗效]本方祛风攻下,益气活血,寒温相合,刚燥柔润互济,掺人苦寒有大毒、清热止痛效果较佳的马钱子,总的药性偏寒凉,阳虚者不宜用。

本方所治排除高血压、鼻窦炎、肿瘤所致头痛,多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呈中、重度者,病史均在一年以上。

[验证]治疗结果:近期治愈21例,显效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

病例:朱xx,男,35岁,1986年7月9日诊。

头右半侧痛4年余,每月必发3--4次,每次2--3天,每天痛I--2次,每次1小时左右,呈针刺样,伴恶心、呕吐酸苦水,疼痛部无冷感,服西药无效。

血压、眼底检查正常。

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予偏头痛粉200克,分10天服完,仅服1疗程,随访至今无复发。

[备注]本方集寒热温凉、气血阴阳、升降攻补于一方,乃为大杂绘,有违理法方药规范,但临床效果不错,真所谓理未明而效可见。

名中医治头痛十二个秘方

名中医治头痛十二个秘方

名中医治头痛十二个秘方治头痛秘方(12首)6.1加味乌星散【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组成】制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0.9克(研细,分2次冲服)。

【用法】先煎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四味,后入菊花,稍煎即成,分2次服。

冰片临服时分2份各冲入1份。

服后稍事休息,头痛即止。

【功用】升清阳,化浊气,止头痛。

【方解】方中川乌、南星、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地龙通络镇痉;菊花疏风、清头目;冰片开窍散瘀,清热止痛。

诸药合用,有通络止痛、疏风散邪之功。

药专力宏,取效颇佳。

【主治】慢性头痛。

悠悠戚戚,迁延不愈,或在一侧,或在巅顶,诸如生气、受风、感寒以及天气变化都能引起发作。

脉象往往沉细微弦。

可用于神经性头痛。

【疗效】屡用屡效,多1剂痛止而愈。

6.2柔肝熄风方【来源】潘兰坪,《新编经验方》【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莲叶20克,羚羊角0.5克(研细,分2次冲服),苦丁茶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方解】方用鲜莲叶、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黄、天冬、玉竹、黑芝麻滋肝益肾。

“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宜。

即偏正头风亦可治。

叶案所谓育阴和亢阳,柔润熄内风者以也”。

【主治】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

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6.3头痛汤【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组成】连翘、菊花、霜桑叶、黄芩各9克,苏薄荷3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12克,藁本、白芷各3克,荷叶边半张,鲜白茅根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2次。

【功用】祛风散热,通窍止痛。

【方解】方中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炒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桑叶搜肝络之风邪;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结热;荷叶边舒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使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达头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4人已访问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

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

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风热头痛【症状】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加减。

川芎10g,白芷10g,石膏20g,菊花12g,藁本6g,羌活6g,黄芩10g,栀子10g,生甘草6g。

若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石斛、知母、天花粉等生津止渴。

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泻热。

3.风湿头痛【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2g,蔓荆子10g,防风10g,藁本6g,茯苓12g,薏苡仁15g,炙甘草6g。

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脘痞便溏,可加苍术、厚朴、枳壳、陈皮等以燥湿和中。

若兼恶心呕吐者,可加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4.暑湿头痛【症状】夏季发病,头痛且胀,身热少汗,或身热微恶风而汗出不畅,心烦胸闷,干呕不食,口渴,舌红苔黄略腻,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

黄连9g,香薷9g,厚朴6g,生石膏15g,藿香12g,佩兰9g,竹茹9g,知母9g,白茅根15g,鲜荷叶15g。

若小便短兼纳少者加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湿。

5.湿热痰浊(雷头风)【症状】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清震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

升麻6g,苍术10荷叶10g,黄芩15g,酒黄连15g,柴胡10g,玄参10g,陈皮6g,桔梗6g,板蓝根10g,马勃6g,薄荷10g,僵蚕6g,牛蒡子10g,生甘草6g。

若大便燥结者可以大黄(后下)通腑泻热。

【症状】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散止痛。

【方药】加味败毒散(《医学见能》)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沙参10g,柴胡10g,葛根12g,桔梗10g,前胡10g,茯苓12g,枳壳10g,甘草6g。

并可酌加桂枝、蔓荆子、细辛以通阳散【症状】两颞头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呕逆,苔薄黄,脉弦。

【方药】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芍12g,玉竹10g,钩藤12g,生姜12g,大枣2枚。

若兼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者可加龙胆草、丹皮、栀子、郁金以清。

8.阳明头痛【症状】前额头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

【治法】清泻阳明。

【方药】升麻葛根汤。

(医学能见》)加减。

升麻10g,葛根1 5g,白芷12g,黄芩10g,天花粉12g,赤芍10g,生甘草3g。

兼腹胀便秘者加枳实、大黄。

【症状】前额或巅顶冷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止痛。

【方药】加味白通汤。

(《医学见能》)。

黄芪25g,党参15g,附子10g(先煎),细辛5g,川芎10g,葱白6g,干姜5g,炙甘草3g。

10.寒客厥阴【症状】巅顶痛剧,遇冷加重,伴呕吐清涎,恶寒畏风,四肢厥冷,或少腹冷痛,舌苔白滑,脉沉【治法】散寒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伤寒论》)加减。

吴茱萸10g,党参15g,熟附子10g(先煎).细辛6g,藁本12g,川芎15g,当归15g,干姜10g,炙甘草10g。

兼肾阳不足者加肉桂、鹿角胶。

寒凝血瘀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红花。

11.湿热头痛【症状】头痛重着,身重困倦,目赤口苦,午后烦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药】东垣清空膏(《脾胃论》)加减。

川芎,柴胡,羌活g,防风g,黄芩g,黄连5g,甘草3g,茶叶少许。

兼恶心欲呕者加竹茹、旋10复g花、代1赭0g石。

大便10秘结者加大10黄、龙胆1 0g 。

12.营卫不调【症状】头胀痛或跳痛,痛无定处,多因外感风邪而诱发,或与气候变化有关,恶风汗出,项背强几几,口中无味,舌淡苔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桂枝10g,白芍12g,葛根15g,荆芥10g,防风10g,蔓荆子10g,生姜5片,大枣5枚。

兼鼻寒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

13.痰浊头痛【症状】头痛昏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痰涎,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

法半夏10g,天麻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白蒺藜15g,厚朴10g,蔓荆子10g,甘草6g,生姜3片。

若胸闷纳呆明显者加枳壳、全瓜蒌和中降逆。

若痰浊郁久化热而见口苦便干者,去白术加黄芩、竹茹、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14.风痰阻络【症状】偏侧头痛,痛连目眶,沉重如裹,缠绵不止,胸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疏风化痰。

【方药】芎辛导痰汤(《证治准绳》)加减。

川芎10g,细辛3g,胆南星10g,枳壳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羌活6g,蔓荆子10g,石菖蒲10g,僵蚕10g。

若身体困重明显者加独活、蚕砂。

15.气郁痰滞【症状】偏侧头痛,以胀痛、重痛为多,情绪激动则发作,精神抑郁,胸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解郁化痰。

【方药】散偏汤(《辨证录》)加减。

川芎30g,白芍15g,白芷6g,香附10g,柴胡6g,白芥子3g,郁李仁10g,僵蚕10g,蔓荆子10g,钩藤15g(后下)。

若心烦口苦者加菊花、苦丁茶。

16.瘀血阻络【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麝香0.1g(冲服),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元胡10g,酸枣仁15g,龙骨30g(先煎),全蝎5g,山楂10g,青葱2根。

若头痛剧烈者可加蜈蚣、地鳖虫以搜络止痛。

如久病气血不足者,可加黄芪、当归等。

如头痛缓解,但有头晕、健忘、失眠多梦等症者,上方去麝香,加何首乌、熟地、枸杞子、天麻、石菖蒲以养心安神,益肾平肝。

17.气虚血瘀【症状】头痛如刺,遇劳痛甚,神疲乏力,自汗懒言,舌淡红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蔓荆子12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升麻6g。

自汗明显者加白术、防风。

畏寒肢冷者加桂枝、细辛、炮附子。

口淡无味,纳呆者加砂仁、山楂、麦芽、白术、党参。

18.瘀热内结【症状】头痛剧烈或胀痛或如锥刺,视物昏花,发热烦躁,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活血。

【方药】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连翘10g,葛根10g,当归尾10g,生地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黄连5g,蝉衣10g。

若兼恶心呕吐者加竹茹。

偏瘫者,加丝瓜络、银花藤。

肢体抽搐者,加僵蚕、全蝎。

大便干结者,加酒大黄。

19.胃热上扰【症状】头痛,项背强直,壮热口渴,腹满硬结,甚则抽搐时作,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实。

【治法】清胃泻热,通腑祛邪。

【方药】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生大黄10g(后下),银花20g,麦冬10g,蝉衣10g,玄明粉10g(冲服),生甘草5g,枳实10g。

若兼壮热汗出而烦渴饮冷者,加生石膏、知母。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

20.胃火上攻【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口渴口臭,畏光怕声,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胃泻热。

【方药】三黄泻心汤(《伤寒论》)加减。

生大黄10g(后下),黄芩10g,银花炭30g,黄连6g,菊花炭30g,栀子10g,生地炭30g,竹茹10g。

若兼谵妄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

目赤烦躁,舌红少苔者,加水牛角、丹皮。

肢体偏瘫者,加桑枝、牛膝。

抽搐者加全蝎,僵蚕。

21.肝火上炎【症状】头痛较剧,恶心呕吐,烦躁口苦,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龙胆草10g,雇子10g,生地15g,紫草10g,黄芩10g,车前子10g(包煎),白茅根30g,臭牡丹20g,仙鹤草30g/川牛膝10g。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颈项强直者,加银花炭、桑枝。

抽搐者,加全蝎,僵蚕,钩藤。

22.风火上旋【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发热,嗜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或抽搐间作,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热,熄风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羚羊角5g(先煎),夏枯草10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菊花15g,生地20g,白芍15g,川牛膝12g,丹皮10g,全蝎5g,僵蚕10g。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

昏迷不省人事,加石菖蒲、郁金、胆南星、安宫牛黄丸。

肢体瘫痪者,加银花藤、秦艽。

苔黄腻者加黄连、竹茹。

23.肝经风热【症状】偏侧头痛,以胀痛、跳痛为多,面红烘热,心烦易怒,闭目喜静,恶风畏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而数。

【治法】疏风清热,平肝止痛。

【方药】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加减。

菊花10g,川芎15g,蔓荆子10g,僵蚕10g,防风10g,细辛3g,黄芩10g,蝉衣10g,薄荷10g(后下),钩藤1 5g(后下),清茶调下。

若伴胁痛者加郁金、白芍。

24.肝气郁滞【症状】头部紧束感、压迫感或麻木感,时有钝痛或胀痛,每因激动、焦虑而加重,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柴胡10g,白芍15g,川芎10g,郁金10g,香附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法半夏10g,酸枣仁15g,枳壳10g,竹茹10g,僵蚕10g,牡蛎30g(先煎)。

若大便溏泻者,加薏苡仁、茯苓。

口苦者加黄连、栀子。

25.肝经血热【症状】头跳痛或痛如裂、或胀痛、或太阳穴痛,情绪不畅或经期头痛加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干喜冷饮,大便秘结,甚则呕吐,舌质鲜红苔黄,脉弦或弦滑。

【治法】清肝凉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医统》)加减。

丹皮12g,焦山栀10g,柴胡10g,生地15g,赤芍10g,白芍10g,当归10g,枳壳10g,龙胆草10g。

舌苔黄腻,呕恶明显者加竹茹、天竺黄。

口苦者加黄芩、虎杖。

26.肝阳上亢【症状】头胀痛,时有跳痛,眩晕,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兼胁痛,面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