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头痛秘方汇集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54人已访问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风热头痛

【症状】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加减。川芎10g,白芷10g,石膏20g,菊花12g,藁本6g,羌活6g,黄芩10g,栀子10g,生甘草6g。若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石斛、知母、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泻热。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2g,蔓荆子10g,防风10g,藁本6g,茯苓12g,薏苡仁15g,炙甘草6g。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脘痞便溏,可加苍术、厚朴、枳壳、陈皮等以燥湿和中。若兼恶心呕吐者,可加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4.暑湿头痛

【症状】夏季发病,头痛且胀,身热少汗,或身热微恶风而汗出不畅,心烦胸闷,干呕不食,口渴,舌红苔黄略腻,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黄连9g,香薷9g,厚朴6g,生石膏15g,藿香12g,佩兰9g,竹茹9g,知母9g,白茅根15g,鲜荷叶15g。若小便短兼纳少者加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湿。

5.湿热痰浊(雷头风)

【症状】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清震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升麻6g,苍术10荷叶10g,黄芩15g,酒黄连15g,柴胡10g,玄参10g,陈皮6g,桔梗6g,板蓝

根10g,马勃6g,薄荷10g,僵蚕6g,牛蒡子10g,生甘草6g。若大便燥结者可以大黄(后下)通腑泻热。

【症状】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散止痛。

【方药】加味败毒散(《医学见能》)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沙参10g,柴胡10g,葛根12g,桔梗10g,前胡10g,茯苓12g,枳壳10g,甘草6g。并可酌加桂枝、蔓荆子、细辛以通阳散

【症状】两颞头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呕逆,苔薄黄,脉弦。

【方药】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芍12g,玉竹10g,钩藤12g,生姜12g,大枣2枚。若兼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者可加龙胆草、丹皮、栀子、郁金以清。

8.阳明头痛

【症状】前额头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

【治法】清泻阳明。

【方药】升麻葛根汤。(医学能见》)加减。升麻10g,葛根1 5g,白芷12g,黄芩10g,天花粉12g,赤芍10g,生甘草3g。兼腹胀便秘者加枳实、大黄。

【症状】前额或巅顶冷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止痛。

【方药】加味白通汤。(《医学见能》)。黄芪25g,党参15g,附子10g(先煎),细辛5g,川芎10g,葱白6g,干姜5g,炙甘草3g。

10.寒客厥阴

【症状】巅顶痛剧,遇冷加重,伴呕吐清涎,恶寒畏风,四肢厥冷,或少腹冷痛,舌苔白滑,脉沉

【治法】散寒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伤寒论》)加减。吴茱萸10g,党参15g,熟附子10g(先煎).细辛6g,藁本12g,川芎15g,当归15g,干姜10g,炙甘草10g。兼肾阳不足者加肉桂、鹿角胶。寒凝血瘀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红花。

11.湿热头痛

【症状】头痛重着,身重困倦,目赤口苦,午后烦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药】东垣清空膏(《脾胃论》)加减。川芎,柴胡,羌活g,防风g,黄芩g,黄连5g,甘草3g,茶叶少许。兼恶心欲呕者加竹茹、旋10复g花、代1赭0g石。大便10秘结者加大10黄、龙胆1 0g 。

12.营卫不调

【症状】头胀痛或跳痛,痛无定处,多因外感风邪而诱发,或与气候变化有关,恶风汗出,项背强几几,口中无味,舌淡苔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伤寒论》)加减。桂枝10g,白芍12g,葛根15g,荆芥10g,防风10g,蔓荆子10g,生姜5片,大枣5枚。兼鼻寒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

13.痰浊头痛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痰涎,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法半夏10g,天麻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白蒺藜15g,厚朴10g,蔓荆子10g,甘草6g,生姜3片。若胸闷纳呆明显者加枳壳、全瓜蒌和中降逆。若痰浊郁久化热而见口苦便干者,去白术加黄芩、竹茹、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14.风痰阻络

【症状】偏侧头痛,痛连目眶,沉重如裹,缠绵不止,胸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疏风化痰。

【方药】芎辛导痰汤(《证治准绳》)加减。川芎10g,细辛3g,胆南星10g,枳壳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羌活6g,蔓荆子10g,石菖蒲10g,僵蚕10g。若身体困重明显者加独活、蚕砂。

15.气郁痰滞

【症状】偏侧头痛,以胀痛、重痛为多,情绪激动则发作,精神抑郁,胸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解郁化痰。

【方药】散偏汤(《辨证录》)加减。川芎30g,白芍15g,白芷6g,香附10g,柴胡6g,白芥子3g,郁李仁10g,僵蚕10g,蔓荆子10g,钩藤15g(后下)。若心烦口苦者加菊花、苦丁茶。

16.瘀血阻络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麝香0.1g(冲服),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元胡10g,酸枣仁15g,龙骨30g(先煎),全蝎5g,山楂10g,青葱2根。若头痛剧烈者可加蜈蚣、地鳖虫以搜络止痛。如久病气血不足者,可加黄芪、当归等。如头痛缓解,但有头晕、健忘、失眠多梦等症者,上方去麝香,加何首乌、熟地、枸杞子、天麻、石菖蒲以养心安神,益肾平肝。

17.气虚血瘀

【症状】头痛如刺,遇劳痛甚,神疲乏力,自汗懒言,舌淡红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蔓荆子12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升麻6g。自汗明显者加白术、防风。畏寒肢冷者加桂枝、细辛、炮附子。口淡无味,纳呆者加砂仁、山楂、麦芽、白术、党参。

18.瘀热内结

【症状】头痛剧烈或胀痛或如锥刺,视物昏花,发热烦躁,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活血。

【方药】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连翘10g,葛根10g,当归尾10g,生地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黄连5g,蝉衣10g。若兼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偏瘫者,加丝瓜络、银花藤。肢体抽搐者,加僵蚕、全蝎。大便干结者,加酒大黄。19.胃热上扰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壮热口渴,腹满硬结,甚则抽搐时作,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实。【治法】清胃泻热,通腑祛邪。

【方药】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生大黄10g(后下),银花20g,麦冬10g,蝉衣10g,玄明粉10g(冲服),生甘草5g,枳实10g。若兼壮热汗出而烦渴饮冷者,加生石膏、知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

20.胃火上攻

【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口渴口臭,畏光怕声,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治法】清胃泻热。

【方药】三黄泻心汤(《伤寒论》)加减。生大黄10g(后下),黄芩10g,银花炭30g,黄连6g,菊花炭30g,栀子10g,生地炭30g,竹茹10g。若兼谵妄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目赤烦躁,舌红少苔者,加水牛角、丹皮。肢体偏瘫者,加桑枝、牛膝。抽搐者加全蝎,僵蚕。

21.肝火上炎

【症状】头痛较剧,恶心呕吐,烦躁口苦,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龙胆草10g,雇子10g,生地15g,紫草10g,黄芩10g,车前子10g(包煎),白茅根30g,臭牡丹20g,仙鹤草30g/川牛膝10g。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颈项强直者,加银花炭、桑枝。抽搐者,加全蝎,僵蚕,钩藤。。。22.风火上旋

【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发热,嗜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或抽搐间作,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热,熄风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羊角5g(先煎),夏枯草10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菊花15g,生地20g,白芍15g,川牛膝12g,丹皮10g,全蝎5g,僵蚕10g。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昏迷不省人事,加石菖蒲、郁金、胆南星、安宫牛黄丸。肢体瘫痪者,加银花藤、秦艽。苔黄腻者加黄连、竹茹。

23.肝经风热

【症状】偏侧头痛,以胀痛、跳痛为多,面红烘热,心烦易怒,闭目喜静,恶风畏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而数。

【治法】疏风清热,平肝止痛。

【方药】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加减。菊花10g,川芎15g,蔓荆子10g,僵蚕10g,防风10g,细辛3g,黄芩10g,蝉衣10g,薄荷10g(后下),钩藤1 5g(后下),清茶调下。若伴胁痛者加郁金、白芍。

24.肝气郁滞

【症状】头部紧束感、压迫感或麻木感,时有钝痛或胀痛,每因激动、焦虑而加重,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涤痰汤(《济生方》)加减。柴胡10g,白芍15g,川芎10g,郁金10g,香附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法半夏10g,酸枣仁15g,枳壳10g,竹茹10g,僵蚕10g,牡蛎30g(先煎)。若大便溏泻者,加薏苡仁、茯苓。口苦者加黄连、栀子。

25.肝经血热

【症状】头跳痛或痛如裂、或胀痛、或太阳穴痛,情绪不畅或经期头痛加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干喜冷饮,大便秘结,甚则呕吐,舌质鲜红苔黄,脉弦或弦滑。

【治法】清肝凉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医统》)加减。丹皮12g,焦山栀10g,柴胡10g,生地15g,赤芍10g,白芍10g,当归10g,枳壳10g,龙胆草10g。舌苔黄腻,呕恶明显者加竹茹、天竺黄。口苦者加黄芩、虎杖。

26.肝阳上亢

【症状】头胀痛,时有跳痛,眩晕,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兼胁痛,面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天麻10g,白芍30g,酸枣仁15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元胡12g,夜交藤30g,蜂房10g,全蝎5g。若兼大便秘结,尿赤者加龙胆草、郁金、夏枯草。兼恶心,苔腻者,加竹茹、石菖蒲、法半夏。

27.肝肾阴虚

【症状】头痛日久,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眩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疫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枸杞子15g,菊花10g,川芎10g,山茱萸10g,山药15g,刺蒺藜12g,熟地15g,茯苓15g,全蝎5g,丹皮10g。若大便干结者,加女贞子、草决明。兼面红口苦者加黄柏、牡蛎。

28.肾虚头痛

【症状】头空痛,眩晕耳鸣,腰膝疫软,畏寒肢冷,遗精带下,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治法】益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减。人参10g(另炖),熟地15g,山药1 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5g,炙黄芪30g,葛根15g,紫河车10g(分冲),甘草3g。若大便干结者加何首乌、肉苁蓉、怀牛膝。形寒肢冷明显者加肉桂。

29.脾虚气陷

【症状】头痛日久,痛势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尤剧,神疲乏力,口淡无味,胃纳不佳,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

【方药】顺气和中汤(《证治准绳》)加减。黄芪30g,党参12g,蔓荆子10g,白术10g,升麻5g,柴胡5g,川芎10g,白芍15g,全蝎5g,炙甘草5g。若兼腹胀者加枳壳、砂仁。舌苔白腻者加石菖蒲、薏苡仁。

30.血虚头痛

【症状】头痛隐隐,喜温喜按,眩晕,心悸,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芤。

【治法】滋阴养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金匮翼》)化裁。生地15g,当归12g,白芍15g,蔓荆子10g,川芎10g,菊花10g,炙甘草6g。若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若因肝血不足,肝阴

亏损,血虚阴虚并见,出现虚烦少寐,耳鸣眩晕明显者,可加枸杞子、何首乌、黄精、酸枣仁、鸡血藤。

针灸疗法

(1)外感头痛取百会、太阳、风池、合谷,针用泻法。前额痛加印堂,偏头痛配外关,后头痛配天

柱,巅顶疼痛配四神聪,风热配曲池,风寒配风门拔火罐,风湿配头维、阴陵泉。

(2)肝阳上亢取百会、风池、太冲、太溪,针用泻法。胁痛、口苦配阳陵泉。

(3)肾虚头痛取百会、肾俞、太溪、悬钟,针用补法。遗精带下配关元、三阴交,少寐配心俞。

(4)血虚头痛取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针用补法。纳差配中脘,心悸配大陵。

(5)痰浊头痛取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针用泻法。胸闷配膻中,呕恶配内关。

(6)瘀血头痛取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针用泻法。肝郁配太冲。

头痛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风热头痛

【症状】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加减。川芎10g,白芷10g,石膏20g,菊花12g,藁本6g,羌活6g,黄芩10g,栀子10g,生甘草6g。若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石斛、知母、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泻热。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2g,蔓荆子10g,防风10g,藁本6g,茯苓12g,薏苡仁15g,炙甘草6g。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脘痞便溏,可加苍术、厚朴、枳壳、陈皮等以燥湿和中。若兼恶心呕吐者,可加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4.暑湿头痛

【症状】夏季发病,头痛且胀,身热少汗,或身热微恶风而汗出不畅,心烦胸闷,干呕不食,口渴,舌红苔黄略腻,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黄连9g,香薷9g,厚朴6g,生石膏15g,藿香12g,佩兰9g,竹茹9g,知母9g,白茅根15g,鲜荷叶15g。若小便短兼纳少者加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湿。

5.湿热痰浊(雷头风)

【症状】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清震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升麻6g,苍术10荷叶10g,黄芩15g,酒黄连15g,柴胡10g,玄参10g,陈皮6g,桔梗6g,板蓝根10g,马勃6g,薄荷10g,僵蚕6g,牛蒡子10g,生甘草6g。若大便燥结者可以大黄(后下)通腑泻热。

【症状】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散止痛。

【方药】加味败毒散(《医学见能》)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沙参10g,柴胡10g,葛根12g,桔梗10g,前胡10g,茯苓12g,枳壳10g,甘草6g。并可酌加桂枝、蔓荆子、细辛以通阳散

【症状】两颞头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呕逆,苔薄黄,脉弦。

【方药】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芍12g,玉竹10g,钩藤12g,生姜12g,大枣2枚。若兼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者可加龙胆草、丹皮、栀子、郁金以清。

8.阳明头痛

【症状】前额头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

【治法】清泻阳明。

【方药】升麻葛根汤。(医学能见》)加减。升麻10g,葛根1 5g,白芷12g,黄芩10g,天花粉12g,赤芍10g,生甘草3g。兼腹胀便秘者加枳实、大黄。

【症状】前额或巅顶冷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止痛。

【方药】加味白通汤。(《医学见能》)。黄芪25g,党参15g,附子10g(先煎),细辛5g,川芎10g,葱白6g,干姜5g,炙甘草3g。

10.寒客厥阴

【症状】巅顶痛剧,遇冷加重,伴呕吐清涎,恶寒畏风,四肢厥冷,或少腹冷痛,舌苔白滑,脉沉

【治法】散寒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伤寒论》)加减。吴茱萸10g,党参15g,熟附子10g(先煎).细辛6g,藁本12g,川芎15g,当归15g,干姜10g,炙甘草10g。兼肾阳不足者加肉桂、鹿角胶。寒凝血瘀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红花。

11.湿热头痛

【症状】头痛重着,身重困倦,目赤口苦,午后烦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药】东垣清空膏(《脾胃论》)加减。川芎,柴胡,羌活g,防风g,黄芩g,黄连5g,甘草3g,茶叶少许。兼恶心欲呕者加竹茹、旋10复g花、代1赭0g石。大便10秘结者加大10黄、龙胆1 0g 。

12.营卫不调

【症状】头胀痛或跳痛,痛无定处,多因外感风邪而诱发,或与气候变化有关,恶风汗出,项背强几几,口中无味,舌淡苔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伤寒论》)加减。桂枝10g,白芍12g,葛根15g,荆芥10g,防风10g,蔓荆子10g,生姜5片,大枣5枚。兼鼻寒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

13.痰浊头痛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痰涎,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法半夏10g,天麻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白蒺藜15g,厚朴10g,蔓荆子10g,甘草6g,生姜3片。若胸闷纳呆明显者加枳壳、全瓜蒌和中降逆。若痰浊郁久化热而见口苦便干者,去白术加黄芩、竹茹、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14.风痰阻络

【症状】偏侧头痛,痛连目眶,沉重如裹,缠绵不止,胸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疏风化痰。

【方药】芎辛导痰汤(《证治准绳》)加减。川芎10g,细辛3g,胆南星10g,枳壳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羌活6g,蔓荆子10g,石菖蒲10g,僵蚕10g。若身体困重明显者加独活、蚕砂。

15.气郁痰滞

【症状】偏侧头痛,以胀痛、重痛为多,情绪激动则发作,精神抑郁,胸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解郁化痰。

【方药】散偏汤(《辨证录》)加减。川芎30g,白芍15g,白芷6g,香附10g,柴胡6g,白芥子3g,郁李仁10g,僵蚕10g,蔓荆子10g,钩藤15g(后下)。若心烦口苦者加菊花、苦丁茶。

16.瘀血阻络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麝香0.1g(冲服),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元胡10g,酸枣仁15g,龙骨30g(先煎),全蝎5g,山楂10g,青葱2根。若头痛剧烈者可加蜈蚣、地鳖虫以搜络止痛。如久病气血不足者,可加黄芪、当归等。如头痛缓解,但有头晕、健忘、失眠多梦等症者,上方去麝香,加何首乌、熟地、枸杞子、天麻、石菖蒲以养心安神,益肾平肝。

17.气虚血瘀

【症状】头痛如刺,遇劳痛甚,神疲乏力,自汗懒言,舌淡红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蔓荆子12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升麻6g。自汗明显者加白术、防风。畏寒肢冷者加桂枝、细辛、炮附子。口淡无味,纳呆者加砂仁、山楂、麦芽、白术、党参。

18.瘀热内结

【症状】头痛剧烈或胀痛或如锥刺,视物昏花,发热烦躁,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活血。

【方药】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连翘10g,葛根10g,当归尾10g,生地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黄连5g,蝉衣10g。若兼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偏瘫者,加丝瓜络、银花藤。肢体抽搐者,加僵蚕、全蝎。大便干结者,加酒大黄。19.胃热上扰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壮热口渴,腹满硬结,甚则抽搐时作,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实。【治法】清胃泻热,通腑祛邪。

【方药】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生大黄10g(后下),银花20g,麦冬10g,蝉衣10g,玄明粉10g(冲服),生甘草5g,枳实10g。若兼壮热汗出而烦渴饮冷者,加生石膏、知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

20.胃火上攻

【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口渴口臭,畏光怕声,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治法】清胃泻热。

【方药】三黄泻心汤(《伤寒论》)加减。生大黄10g(后下),黄芩10g,银花炭30g,黄连6g,菊花炭30g,栀子10g,生地炭30g,竹茹10g。若兼谵妄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目赤烦躁,舌红少苔者,加水牛角、丹皮。肢体偏瘫者,加桑枝、牛膝。抽搐者加全蝎,僵蚕。

21.肝火上炎

【症状】头痛较剧,恶心呕吐,烦躁口苦,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龙胆草10g,雇子10g,生地15g,紫草10g,黄芩10g,车前子10g(包煎),白茅根30g,臭牡丹20g,仙鹤草30g/川牛膝10g。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颈项强直者,加银花炭、桑枝。抽搐者,加全蝎,僵蚕,钩藤。。。22.风火上旋

【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发热,嗜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或抽搐间作,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热,熄风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羊角5g(先煎),夏枯草10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菊花15g,生地20g,白芍15g,川牛膝12g,丹皮10g,全蝎5g,僵蚕10g。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昏迷不省人事,加石菖蒲、郁金、胆南星、安宫牛黄丸。肢体瘫痪者,加银花藤、秦艽。苔黄腻者加黄连、竹茹。

23.肝经风热

【症状】偏侧头痛,以胀痛、跳痛为多,面红烘热,心烦易怒,闭目喜静,恶风畏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而数。

【治法】疏风清热,平肝止痛。

【方药】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加减。菊花10g,川芎15g,蔓荆子10g,僵蚕10g,防风10g,细辛3g,黄芩10g,蝉衣10g,薄荷10g(后下),钩藤1 5g(后下),清茶调下。若伴胁痛者加郁金、白芍。

24.肝气郁滞

中医内科之头痛(一)

中医内科之头痛(一) 丁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头痛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2. 熟悉头痛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头痛的分型、病因病机 3. 了解头痛的概念、古代文献对头痛的论述 内容介绍 1. 头痛的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T_e 一、概述 B_e (一)概念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二)古代文献论述 《素问·风论篇》谓:“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五脏生成篇》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指出头痛的发生和哪些经脉脏腑有关。 《伤寒论》分别论述了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明确提出治法、方药。 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不同。《东垣十书》补充了太阴头痛、少阴头痛,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 《丹溪心法·头痛》谓:“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认为头痛的发生多与痰和火密切相关。 《普济方·头痛附论》谓:“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认为,气血亏虚,又感受风邪,则发生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谓:“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而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1.分类 (1)功能性头痛 包含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病因和病理尚不甚清楚的头痛,也称特发性头痛。功能性头痛症状和体征分离,病程长,或反复发作,一般情况良好,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2)器质性头痛 器质性头痛是指的继发于某些疾病而出现的以头痛为主的症状。常见于颅内感染、脑血管病等,又称为继发性头痛。 器质性头痛具有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呈进行性、持续性、局灶性头痛,CT、核磁共振、脑血流图检查有阳性发现。 (3)非神经疾病所致头痛 常见于五官科的疾病,如青光眼、副鼻窦炎、中耳炎,或高血压、感染、发热性疾病、颈椎

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doc

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 (一)风寒头痛 此种头痛最常见。系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起病较急,头痛 为重,以前额及太阳区为主,常牵连颈项部拘紧感,遇风寒 时头痛即刻加重,由于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而头痛无汗,影 响肺气宣降可伴有咳嗽、喷嚏、鼻塞或流清涕等。重者伴有 发烧、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则:散风止痛 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 10 克,荆芥 10 克,薄荷 6 克,羌活 10 克,细辛 3 克,白芷 10 克,防风 10 克,甘草 6 克。 (二)风热头痛 临床表现: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 ,常有发烧、头中觉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鼻流浊涕或有牙痛等。舌苔黄,脉浮数。 治则:祛风清热 方剂:桑菊饮加减 桑叶 10 克,菊花 10 克,桔梗 10 克,连翘 10 克,杏仁 10 克,甘草 6 克,薄荷 6 克,芦根 10 克(三)风湿头痛 临床表现:头重如裹、头痛头胀而有紧缚感,伴四肢沉重、

胸胁满闷、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湿化湿止痛 方剂:羌活胜风湿加减 羌活 10 克,独活 10 克,川芎 10 克,蔓荆子 10 克,甘草 6 克,藁本 10 克,防风 10 克。 (四)肝阳头痛 本型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为搏动样跳痛,伴有头晕耳鸣、 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面红口苦咽干等。舌质 红,脉弦。 治则:以平肝阳为主 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 淮牛膝 10 克,生龙骨 10 克,白芍 10 克,天冬 10 克,生麦芽10 克,生牡蛎 10 克,赭石 10 克,玄参 10 克,川楝子 10 克,青蒿 10 克,甘草 6 克。 (五)痰浊挟风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较重,伴有目眩、胸闷、恶心呕吐、咳嗽多 痰。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化痰、兼以除风 方剂: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茯苓10 克,甘草 6 克,半夏 10 克,防风 10 克。 (六)血瘀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

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肾阳虚者呈现面白畏寒、腹泻便溏、自汗、手足冷、食欲欠佳等症状,脉沉细弱;肾阴虚者兼有烦躁烘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尿赤便秘等症状。 外伤头痛因跌或扑撞伤之后,或久病入络,使气血淤滞,亦可发生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甚至痛得像锥刺一样。

中医选奇方治疗老年头痛的经验

中医选奇方治疗老年头痛的体会(附医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廖华君医师 头痛病,类型多种,原因多样,现代医学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以及其他种类的头痛。临床上有一部分头痛找不出病因,临床仪器、化验等检查也发现不了病灶。有不少患者只能通过服用止痛药临床缓解症状,过几天头痛又会继续发作,如此循环,终究解决不了问题。 头痛病,中医若是辨证准确,临床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头痛大多由瘀血、寒凝、肝火、伤风以及精血亏虚等原因所引起。尤其是被风邪所伤,临床更为常见。《黄帝内经》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最易侵犯人体,并且风为无形,犯人体最为隐蔽,风邪侵袭人体脑窍,沿着经络进入大脑,从而引起头痛。 郭某,年事已高,气血衰弱,并且体内有瘀血(头为刺痛感、舌质可见瘀点、脉弦涩,此为瘀血证据),起初选用玉屏风散+通窍活血汤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后面反复思考,发现人年老气血虚弱,极易被风邪所侵犯,故头痛病,中医又称为“头风”“首风”,因此治疗头痛莫忘治风。据于此,后面运用选奇方治疗,3个药祛外风(防风、葛根、炒蒺藜),3个药熄内风(天麻、钩藤、炒僵蚕),再辅佐头痛专药川芎,活血化瘀之品当归尾,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推动血液运行(气足则血行的理论),从而收到佳效。

医案举隅: 郭某女81 头痛 2019.8.21 七月二十一处暑前3天周三 左侧头部疼痛1周余,刺痛感,恶风,夜痛甚于白日,脚挛急,左上肢无力,皆为左侧,汗多,纳眠可,二便可,舌质可见瘀点,脉弦浮硬,沉取无力。 处方:玉屏风散+通窍活血汤 黄芪30 防风10 川芎24 赤芍20 麸炒苍术10 桃仁10 红花10 当归尾6 醋没药6 葛根30 炒蒺藜10 柴胡12 6剂颗粒剂 2019.8.27 七月二十七处暑后四天周二 服药后舌苔好转,头痛依旧,夜间甚,早饭后头痛好转,走快即喘,腹中鸣响,矢气则舒,舌下瘀点瘀斑,脉右浮弦,左弦涩,沉取无力。处方:选奇方 川芎18 天麻10 钩藤30 炒僵蚕10 葛根30 炒蒺藜10 防风10 白芷12 当归尾12 黄芪40 6剂颗粒剂 2019.9.4 八月初五白露前5天周二 服药后头痛明显好转。唯留下午头稍有疼痛,其余无明显不适,舌下瘀点瘀斑,脉弦涩好转。 处方:选奇方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 中医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中药疗法 (1)丹参息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养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鸡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熔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1剂,12~15天为1疗程。(2)天麻头痛散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驱风镇痛。主治偏头痛。 [处方及用法]天麻12克、当归尾12克、白菊花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蔓荆子12克,水煎服。(3)疏肝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柴胡9克、赤白芍10克、香附10克、桔叶10克、炒枳壳9克、甘草6克,水煎服。 (4)清热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化痰热;主治痰湿化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0克、陈皮9克、枳实6克、竹茹2克、桔梗9克、茯苓15克,水煎服。(5)当归化瘀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当归10克、丹皮1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桔梗9克、川芎6克,水煎服。 (6)清肝痛停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肝凉血;主治肝经血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龙胆草9克、柴胡9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白芍各10克、枳壳9克,水煎服。 (7)莲草茯苓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菊花9克,水煎服。(8)散寒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温肝散寒;主治寒凝厥阴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旋覆花10克,水煎服。

中医中药治验头痛之浅谈

中医中药治验头痛之浅谈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头痛病因多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致头痛。 外感六淫:六淫外袭起居不慎,均可致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为多见。且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为患,若风寒袭表,寒凝血涩,则头痛而恶寒战栗,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而身热烦心,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内伤不足: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濡养,气血不足,失却濡养可见头痛,三脏邪盛亦可引发头痛,故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头痛的辩证,要详问病史,根据各种症状不同表现,辨别致病之因以外,尤其注意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及部位之不同,辨别外感和内伤,以便进行论治。 另外,头痛还应根据发病部位之异,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加以判断-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眉棱骨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接耳部;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临床辨证既应注意头痛的不同特点,同时还应结合整体

情况及其有关兼症全面分析以便处方用药。 本人行医30多年,对治疗头痛有很好的经验,根据外感、内伤两大类来自拟头痛外感一号方,内伤头痛一号方,应用于临床两年来,治疗患者9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外感头痛一号方 组成:菊花一包(10g),川芎一包(6g),羌活一包(10g),白芷一包(6g),蔓荆子一包(10g),甘草一包(3g)。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 外感头痛:头痛,恶寒恶风,肢体困重,脉浮。 用法:一日一剂,温开水冲服。 方义分析:菊花散风清热,川芎、白芷祛风止痛,羌活除湿散寒,蔓荆子清头目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头痛而胀,发热而加石膏一包以助清热泻火之功。 内伤头痛一号方 功效:平肝养血,祛瘀止痛。 主治:内伤头痛势弱,时发时止,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方药:石决明潜镇以定肝阳上亢。天麻、钩藤平肝熄风,菊花、蔓荆子、藁本、川芎清头目,祛风止痛。当归养阴补血,茯神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平肝养血祛瘀止痛之功。

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1)

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 (2)流泪; (3)鼻塞; (4)流涕; (5)前额和面部出汗; (6)瞳孔缩小; (7)上睑下垂; (8)眼睑水肿。 3)紧张型头痛 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这种头痛发作的数目:<180日/年 (<15天/月);

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

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 一)风寒头痛 此种头痛最常见。系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起病较急,头痛为重,以前额及太阳区为主,常牵连颈项部拘紧感,遇风寒时头痛即刻加重,由于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而头痛无汗,影响肺气宣降可伴有咳嗽、喷嚏、鼻塞或流清涕等。重者伴有发烧、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则:散风止痛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0 克,荆芥10 克,薄荷6 克,羌活10 克,细辛3 克,白芷10 克,防风10 克,甘草6 克。 二)风热头痛 临床表现: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 常有发烧、头中觉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鼻流浊涕或有牙痛等。舌苔黄,脉浮数。 治则:祛风清热方剂:桑菊饮加减桑叶10 克,菊花10 克,桔梗10 克,连翘10 克,杏仁10 克,甘草6 克,薄荷6 克,芦根10 克 三)风湿头痛临床表现:头重如裹、头痛头胀而有紧缚感,伴四肢沉重、 胸胁满闷、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湿化湿止痛方剂:羌活胜风湿加减羌活10 克,独活10 克,川芎10 克,蔓荆子10 克,甘草6 克,藁本10 克,防风10 克。 四)肝阳头痛本型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为搏动样跳痛,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面红口苦咽干等。舌质

红,脉弦。 治则:以平肝阳为主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淮牛膝10 克,生龙骨10 克,白芍10 克,天冬10 克,生麦芽10 克,生牡蛎10 克,赭石10 克,玄参10 克,川楝子 10 克,青蒿10 克,甘草6 克。 五)痰浊挟风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较重,伴有目眩、胸闷、恶心呕吐、咳嗽多痰。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化痰、兼以除风方剂: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0 克,白术10 克,茯苓10 克,甘草6 克,半夏10 克,防风10 克。 六)血瘀头痛

头痛宁胶囊治疗头痛体会

头痛宁胶囊治疗头痛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头痛障碍性疾病也不例外。工作、生活压力,饮酒、吸烟、缺乏睡眠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以引起头痛障碍性疾病。欧美更是把偏头痛视为最有可能致残的4类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原发性头痛的发病率占人口总数的10%~13%以上,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约50%的患者有家族史。该病发病人群广泛,涉及儿童、青年和成人,偏头痛是周期性发作疾病,病程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国内外对偏头痛发作期治疗与预防的常用药物包括曲坦类、麦角胺制剂、普萘洛尔(心得安)、苯噻啶、钙离子拮抗剂等,但因服药周期长,副作用大,禁忌症多,且不能有效控制复发,难以在临床长期、广泛应用。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之精华、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部。寒、湿、痰、火、虚等因素均可使气血运行失畅而瘀阻,不通则痛。本人临床多年,用头痛宁胶囊治疗头痛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中医对头痛的定义: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而作,

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二、头痛宁胶囊成分:土茯苓、天麻、制何首乌、当归、防风、全蝎。功效主治:熄风涤痰,逐瘀止痛。用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属痰瘀阻络证,证见:痛势甚剧,或攻冲作痛,或痛如锥刺,或连及目齿,伴目眩畏光,胸闷脘胀,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反复发作。 三、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范畴,中医学认为偏头痛主要病机为外感或内伤所致头部脉络阻闭,神机受累,清窍不利。治宜平肝熄风,滋补肾阴,通络止痛之法。而头痛宁方天麻平肝潜阳、熄风除痰。全蝎熄风通络止痛。二药合用,平肝熄风止痛之功相得益彰,故共为君药。方中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止痛之功。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注射液可增加小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天麻苷可增加动脉血流惯性,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减轻脑缺血及其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作用。天麻含增强脑细胞功能、营养脑神经成分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且对肝脏有很强的营养、保护作用。而且天麻和其他活血类中药同用,能够显著抑制血液中5-HT活性,维持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以抗衡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亢进,缓解脑血管痉挛,增加大脑供血供氧,改善大脑微循环,对致痛因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显著改善脑细胞功能,具有镇痛、解痉、祛

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头痛是指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头痛的病因病机 头痛的病因: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失调③饮食劳倦,久病体虚 ④先天不足,房事不节⑤头部外伤 头痛的病机: 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内伤——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 病位——肝、脾、肾。 病理因素——痰湿、风火、血瘀。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外感头痛——病程较短,治疗养护得当则少有转化。 内伤头痛——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 头痛的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

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太阳头痛—头后部,下连于项 阳明——前额及眉棱骨处 少阳——头两侧,连及耳部 厥阴——巅顶部,或连于目系 头痛的辨证论治 风寒头痛 证候主症: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 加减:1.头痛,恶寒明显—加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 2.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寒邪侵于厥阴经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54人已访问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风热头痛 【症状】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加减。川芎10g,白芷10g,石膏20g,菊花12g,藁本6g,羌活6g,黄芩10g,栀子10g,生甘草6g。若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石斛、知母、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泻热。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2g,蔓荆子10g,防风10g,藁本6g,茯苓12g,薏苡仁15g,炙甘草6g。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脘痞便溏,可加苍术、厚朴、枳壳、陈皮等以燥湿和中。若兼恶心呕吐者,可加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4.暑湿头痛 【症状】夏季发病,头痛且胀,身热少汗,或身热微恶风而汗出不畅,心烦胸闷,干呕不食,口渴,舌红苔黄略腻,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黄连9g,香薷9g,厚朴6g,生石膏15g,藿香12g,佩兰9g,竹茹9g,知母9g,白茅根15g,鲜荷叶15g。若小便短兼纳少者加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湿。 5.湿热痰浊(雷头风) 【症状】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清震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升麻6g,苍术10荷叶10g,黄芩15g,酒黄连15g,柴胡10g,玄参10g,陈皮6g,桔梗6g,板蓝

偏头痛的治疗

偏头痛的治疗 (一)偏头痛的治疗策略 偏头痛的发作是神经化学事件级联激发的多个步骤的结果。因此,靶向此级联中的一步或几步也许能获得更好的疗效,焦点是采取有潜力的药理学靶向治疗遏制急性偏头痛的发作、发展,从靶向神经元激活的早期机制入手,达到尽快恢复神经元稳定性的目的。①抑制 CSD:CSD是由谷氨酸、细胞外钾离子及降低的镁水平引发和传播的,因此采用谷氨酸调节剂、δ-1受体激动剂、氯通道增强剂和钾通道调节剂,可恢复神经元的稳定性。镁调节剂、NMDA受体调节剂和非NMDA谷氨酸调节剂、钾通道调节剂理论上都可能有效。②抑制神经血管偶联的神经原性炎症机制 NOS抑制剂对偏头痛治疗可能有效。③抑制伤害性感受器激活血管扩张抑制剂曲普坦类药物可遏制偏头痛发作。④增强下行调控机 制方法之一是提高阿片能的功能。阿片短期应急使用对下行抑制系统有很强的激动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刺激下行疼痛的易化系统,从而引起痛觉过敏和头痛。此外,增强腺苷-1(A1)受体的功能也可提高下行抑制能力,但对偏头痛采用A1激动剂治疗应权衡潜在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影响。⑤前列腺素(PG)介导中枢敏化,阻断PG合成可防止或逆转中枢敏化。钠通道的开放和香草酸类(vanilloid)受体的激活在常见头痛症的外周敏化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利多卡因是外周钠通道阻滞剂,利多卡因贴膜对由外周和中枢敏化引起的带状疮疹后神经痛有效。抑制外周敏化还包括抑制香草酸类受体的活性和可能与之相关的大麻素系统。调控谷氨酸能系统可阻断中枢敏化机制。用NMDA受体抑制剂和非NMDA的AMPA- 红藻氮酸受体抑制剂治疗急性偏头痛也有治疗前景。 (二)偏头痛的治疗措施 1、一般性措施 (1)、对许多患者而言,可以识别并能部分控制其激发因素,一些患者诉称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与吸烟、饮酒、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疲劳、或吃某种食物有关,尤其是含有巧克力和酪胺的奶酪、血管扩张剂 (例如,硝酸甘油、潘生丁)可造成某些个体的偏头痛。 (2)、焦虑和抑郁亦应采取适当的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3)、服用避孕药的偏头痛女性约有1/3头痛增加。妇女在不连续应用口服避孕药期间间断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可能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一些偏头痛妇女开始口服避孕药则呈现头痛减轻。 (4)、在偏头痛期间进行脑动脉造影常是不适当的。因为有报道,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可以作为急性发作期间的罕见并发症。囊性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偏头痛发生率并不比一般人群更高。所以,仅有偏头痛并不是神经放射学检查的指征。但若偏头痛伴有持续的神经病学缺损、癎性发作、或病史中提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有理由进行神经放射学检查、有时需脑血管造影。

李鲤教授治疗头痛经验初探

27 第12卷第12期·总第188期2014年6月·下半月刊 经(19.19%),第三为心经(15.83%)。在五脏系统的 统计中,脾系统出现频率最高(29.05%),肝系统次之(21.89%),心系统(17.53%)居第三位。这一结果与我们前面所述中风与肝、肾、脾、心关系密切亦基本相符。3 有关五脏与中风关系的讨论 从上述内容来看,中风与“风”邪关系密切,但同时其病机也多呈现出诸邪夹杂、虚实并见。临床上中风的辩证一般首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分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两型;中脏腑则需区别闭证(包括阳闭和阴闭两种)和脱证。此外,亦包括对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辨证治疗。归结到脏腑,中风与脾、肝、心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运化乏源则营卫失常,卫外不固,以致内虚邪中。且脾失健运易聚湿生痰,进而阻滞经络、蒙蔽清窍。肝在志为怒,大怒肝气升发太过,气血随之上逆,心神昏冒而发为中风。心主神明又主血脉,在有神志改变症状的中风病中有重要关系。总而言之,此次研究表明中风与脾、肝、心等系统关系尤为密切,希望能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 [1]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2.[2]马静,王健.?表面肌电图技术在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 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5:345-347. [3]翟双庆,王长宇.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 (本文编辑:杨 杰 本文校对:梁 艳 收稿日期:2014-02-21) 表4?治疗中风五脏系统出现频率统计表 (n ,% ) 五脏系统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总计出现次数103082513678086754705出现频率 21.89 17.53? 29.05 17.17 14.35 100 注:五脏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为脾系统(29.05%),肝系统次之(21.89%),再次之为心系统(17.53%) 图1 治疗中风十二经出现频率统计 图2 (古代治疗中风医案用药)五脏系统出现频率统计 △指导老师 李鲤教授治疗头痛经验初探 韩小磊?李 鲤△ (河南中医学院医学硕士研究生2012级,郑州450046) 关键词:李鲤;头痛;保和丸;虫类药;分经用药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01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4)-12-0027-02 李鲤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 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临床对疑难病的治疗重视脾胃的调理,擅长应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对头痛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李老治疗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开阔思路 扩大保和丸的应用范围 保和丸是元代朱震亨所创,李老临床上扩大保和丸应用范围,也常用此方治疗胸痹、中风、鼓胀、头痛等,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李老认为治疗内科杂病,合用保和丸,一可顾护脾胃,二可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三可防治药邪,临床上许多疾病寒热错杂,虚实交错,痰瘀痼结,治疗时,用寒凉药治之则生寒,用温热药治之则产热,用补药治之就易成实证,用泻药治之就易成虚证[1]。保和丸功擅消食化痰,健脾和胃,全方无 明显的寒热偏颇,配合补药则使补而不滞,配合清热药则不致寒凉伤脾胃,配合祛寒药则不致热生,配合泻下药可减少泻下药用量无伤正之弊。2?辨头痛相关经络脏腑,分经用药 太阳头痛:头痛多在后枕及颈项部,太阳主表,可兼有表证如恶寒发热、腰脊疼痛、脉浮等表现。寒主收引,疼痛性质多为头部紧束作痛,治疗时加蔓荆子、羌活以疏风散邪。阳明头痛:头痛多在额面部,以前额眉棱骨为主,甚者痛连目珠,阳明属里,可兼有里证如有时可伴见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口鼻干燥,心烦少寐,腹胀便结,甚则谵语等表现,治疗时加白芷、葛根、知母以清热泄邪。少阳头痛:少阳头痛,多为侧头部的疼痛,少阳属半表半里,可兼有寒热错杂之证如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干呕,胸胁苦满等症。治疗时加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太阴头痛:头痛多为头身重着,如有物裹,因湿邪弥漫,头痛部位广泛,太阴属里证寒证可兼有腹满而吐、痰多身困、时腹自痛、舌苔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25例疗效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25例疗效体会 发表时间:2017-07-07T15:14:08.73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作者:张晓梅 [导读] 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多见的发作性的头痛疾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体自身的神经血管功能存在着障碍。黑龙江省建边农场医院黑龙江黑河市 161415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中医内科中治疗偏头疼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中医内科收治偏头痛患者25例进行研究。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对照组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13例,显效者6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1例,治疗总有效率92.30%;对照组患者12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3例,治疗总有效率75.00%。中医内科治疗比西医治疗总体疗效较好。结论:对于偏头痛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是现阶段十分理想的治疗方式,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可以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Methods:a total of 25 patients with migraine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tudie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3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n = 12).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oral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CM therapy.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13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6 cases were cured,6 cases effective,1 cases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reatment was 92.30%;the control group 12 cases,8 cases were cured,1 cases effective,3 cases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the efficiency of 75%. Good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in general. Conclusion: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is a very ideal treatment at this stage,can help patients recover as soon as possible,can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migra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efficacy 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多见的发作性的头痛疾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体自身的神经血管功能存在着障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症状。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偏侧搏动头痛,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于安静、黑暗环境或睡眠后可部分缓解,部分患者于发病前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偏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中医内科对25例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中医内科收治偏头痛患者25例进行研究。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患者入院伴有如下症状,常表现为精神疲乏、睡眠不佳、特定季节发作;部分患者发作前有先兆,视线模糊、或有闪光,肢体异常等;发作部位多位于眼眶周围,局限于一侧;可伴有肠道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观察组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2.1±1.6)岁,患病时间1~15年,平均患病时间(6.2±1.2)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即瘀阻脑络型4例、肝郁气滞型5例、风痰上扰型2例、肝肾阴型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例,女6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4.2±3.2)岁,患病时间2~16年,平均患病时间(6.3±2.4)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即瘀阻脑络型3例、肝郁气滞型6例、风痰上扰型2例、肝肾阴型1例。两组间对比,年龄、疾病分型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病例采用中医治疗,选择疏风通络,温经止痛的中药。方药如下:川芎15g,防风15g,白芷15g,羌活12g,薄荷15g,蔓荆子15g,菊花15g,全蝎5g,蜈蚣1条,细辛6g。每天1剂,水煎内服。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治疗。选取药物:给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次/d,5mg/次。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期间不服干扰药物。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13例,显效者6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1例,治疗总有效率92.30%;对照组患者12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3例,治疗总有效率75.00%。中医内科治疗比西医治疗总体疗效较好。 3.讨论 偏头痛为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常见于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偏头痛据中医理论属“偏头风”、“脑风”范畴,主要症状为风邪人脑、夹寒、热、湿,或经络阻塞、气血失衡,或肝、脾失调以至脑络失调,总而言之偏头痛并非局部病痛,反应内在机理失调,应辨证论治。一般在临床上主要是采取西药或者是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式,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中医内科治疗有着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毒副作用比较少、治疗的费用相对比较低,因而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采用常规中药方剂以丹参、川穹、当归等入药,具有活血祛瘀、补血养肝等效用,可调节机理,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因疲劳、困倦、气血虚弱引起的偏头风疗效较显著,据疼痛部位进行适当的加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偏头风病情复杂、证型较多、病情各异,单纯的方剂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诊疗时应据疼痛症状、发作规律、舌像、脉相、面色等综合确诊,以确定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满意度疗效。在本研究中,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13例,显效者6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1例,治疗总有效率92.30%;对照组患者12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3例,治疗总有效率75.00%。中医内科治疗比西医治疗总体疗效较好。这说明中医内科在治疗偏头疼方面有着比较好的效果,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偏头疼的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减轻,促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头痛的中医辨证

头痛症的中医辨证施治 xx,头痛,辨证施治 作者/xxxx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因感受外邪引起,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临床常见者多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几种类型。内伤头痛,是脏腑气血失调所致,临床常见者,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的发作过程中,情况非常复杂,辨治并非简易。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位有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证候有寒热虚实之辨,既涉及脏腑、经络,又与五官有联系,主要有肝阳头痛,血瘀头痛,痰浊头痛几种类型。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分析清楚,辨证施治才能确切。中医学认为: 头为诸阳之首,其位最高;脑为元神之府,其用最灵。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统帅全身。若遇外感诸邪,上犯巅顶,经络之气失于舒展,则为头痛。又或内伤诸不足,精血无以上荣于脑,或瘀滞、痰浊,壅阻不通,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多由感受外来之邪所引起,以风寒、风热、湿邪三种为常见。风寒之邪伤于络脉,营血失和则头痛作。风热之邪易于化火,邪火热毒侵扰清空则发头痛。风湿之邪易蒙清阳,浊阴不降而头脑胀痛。更有邪火热毒上冲于脑也会头痛。 内伤头痛以肝、脾、肾三脏病变为多。肝主情志,为情志不悦,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犯巅顶而头痛。肝肾阴血不足,肝失濡养,肝阳易于上亢亦会头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和,易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则发生头痛。脾失健运,又易聚湿生痰,痰湿上扰,清阳被遏,亦会头痛。肾主藏精。肾精耗失太过,或者素来禀赋不足,精髓不足,脑海空虚,则耳鸣头痛。还有外伤跌仆,以及久病气滞、血瘀,头部经络被阻,既所谓“久病入络”,亦可发生头痛。 一、风寒型

罗铨导师治疗头痛的经验,中医中药范文.doc

罗铨导师治疗头痛的经验,中医中药- 罗铨教授,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名中医”称号,全国第二、三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罗铨教授倾心于中医事业50余年春秋,从事心脑血管病医、教、研工作数十年,学识渊博,医学精勘,医德高尚;恪守“洋为中用”、“继承和发展”的主导思想,坚持用中医理论和中医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临床实践;精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中风病等,对这些病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及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上累起沉疴。笔者跟师二年来,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头痛的经验总结一二,以飨同道。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外感头痛,以突然而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为特征,其痛多以掣痛、跳痛、灼痛、胀痛或重痛为主;内伤头痛,以缓慢而痛,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为特征,其痛多以空痛、隐痛、昏痛、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与加重为主。 1本病的病机特点 导师认为外感头痛多由外邪引起,又以风邪为主,挟寒、挟热、挟湿,其证属实。内伤头痛多因内伤而成,有以肾虚、气虚、血虚属虚者,又有肝阳、痰浊、瘀血属实或虚实夹杂者。 1.1外感头痛以感受风邪为主,多挟寒、热、湿邪。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又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若挟寒者,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脉络不畅则失养,绌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犯于清窍,蔽蒙脑髓,脉络失充而痛。

1.2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一是肝阴不足或肾阴素亏,肝阳失敛而上亢;二是郁怒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清窍受伤,脉络失养导致头痛。因于脾者,多因饮食所伤,劳逸失度,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痹阻,痰瘀相结,脑失清阳,精血失充,脉络失养而痛。或病后,产后、失血后,营血亏损,脑髓失充,脉络失荣而痛。因于肾者,多因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劳欲所伤,阴精耗损,或肝乏疏泄之力,少阳升发之气不能疏泄于中,中焦呆滞,化源不足,或肝郁疏泄失司,横乘于中,化源不足,终致脑髓失养,脉络失荣而痛。此外,外伤跌仆,或久病入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 2本病的治疗原则 导师认为外感头痛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头痛以缓急止痛为要务,切忌单纯使用止痛药物。 导师临床常用的“头痛要方”为其使用多年的经验方,其组方原则是祛风通络,缓急止痛。该方由天麻、葳蕤仁、炙首乌、生地、杭芍、刺蒺藜、川芎、全虫、白芷、粉葛、当归、丹参等10余味药组成。方中天麻、刺蒺藜、全虫为主药以平抑肝阳,熄风解痉;葳蕤仁、首乌、生地、杭芍为臣药滋养阴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白芷、粉葛通络止痛,全方共奏袪风通络,缓急止痛之功。在临证中,针对不同病因所致头痛。无论外感或内伤,在本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减。如在治疗外感头痛时,若挟寒可加荆芥、薄荷、防风等辛香走窜之品;若挟热可加菊花、枯芩等辛凉清解之品;若挟湿可加羌活、独活、蔓荆子等辛散之品。如在治疗内伤头痛时,若肝阳偏亢可加钩藤、石决明、山栀子以清肝火;痰浊较重者可加胆南星、小白附子、半夏、温化痰浊,降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