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交往_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争的一个角度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卢彪【摘要】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突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渠道.【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上半月)》【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作者】卢彪【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强调思想性而不是知识性。
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思想只有同他人的思想发生重要的交往和对话关系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在交往中彼此对话并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相互理解与融通,从而达成师生间的互识与共识。
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其观念必须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 〔1〕这种界定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它对于文化的传承、社会的统一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个体社会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总是盘算着如何按确定的路径用确凿性的内容教导学生,学生往往处在被告知的状态。
由于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革新,教育者信息优势地位有所丧失,有的甚至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
教育者传授的内容,学生可能早就熟悉;学生了如指掌的事,教育者可能一无所知。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文章从实践的科学含义,包括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等发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括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
关键词:实践概念; 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正文: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对于实践范畴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在此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实践的本质上论述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关系。
一.实践的内涵一般来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即把实践理解为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把生产活动看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试验、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实践即实践等等。
而西方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也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
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对实践概念的不同使用。
由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因素在各种社会生产、管理工作、教育和科研活动、艺术创作、交往行为以及新兴产业开发等实践领域中的作用加大,致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实践问题产生了种种的争论。
对话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特点-最新文档

对话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话”一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明确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 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 [1] 如今,对话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言语状态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而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对话教学由于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教学形态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科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青睐。
然而,现实中仍有许多教师对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及践行特点不甚了解,使得他们难以顺畅地将其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推广应用。
鉴于此,分析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准确把握其内涵、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1. 何为对话“对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思:一是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人物之间的);二是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和谈判。
在教育学领域“对话”的意思并不完全等同于以上两种,但却是由第一种引申而来。
我们一直认为的“对话”更多的倾向于“谈话”但又有所不同,“谈话”是人与人之间言语的交互,它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固定的未经思考的脱口而出。
但是“对话”着重于交谈者们通过相互思考、理解产生的有意义的、融入个人思维、性格特征而得出的回答。
就这点上来说,英语中的“对话”意思更明确。
“英语的‘对话' ( Dialogue )一词源于希腊词‘ dialogos'。
Logos 的意思是‘词’(the word),或者按照我们的理解来说它代表着‘词的意义'(即meaning of the word )。
Dia 的意思不是‘两'个(two),而是‘穿越’(through )。
因此对话不仅局限于两人之间,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
” [2] 由此我们可以将“对话”理解成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意义的探讨,而且是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一个过程。
最早提出对话哲学思想的是德国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
由翻译的主体间性透视翻译的本质

作者简介 : 冯岩松 (9 2 , , 1 7 一) 男 山东东 营人 , 徐州 工程学 院外 国语学 院,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
达出来” 为结果。] _2 2
一
超越 自 己个体的有限视界 , 主体间关系是一种理解关系 。 然后, 哈 贝马斯以主体间性问题 为基础构建 了交往行动理论。他认为, 在 交往的过程中, 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不 是互为 客体 , 而是互为主体, 交往是通过主体间的互动达成共识。主体 间性可以说是人作为主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 最早涉及到认识主体之间关系的是胡
来说 , 作者的意图、 的意义、 文本 读者的期待乃至赞助人的意志能
否与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形成和谐 的关系 , 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 响了翻译的 目的与任务能否完成 。
二、 翻译过程的多元主体 间性分析
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 ( t sb cvy , i e ui t i )意味着多重主体 n r e it 间关系。哈贝马斯认为: 主体间性是通过语 言交往 , 即参与语言交 往的本我和他我之间相互理解、 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由多种视角组 成的系统整体。换句话 说,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 言和行动 上相互平等 、 相互理解 和融合 , 双方互动 、 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 和 关系 , 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 , 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现出来的一
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 中与他者 的相关关 系, 从其本质上说是主 体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实践 。] - [1 柳即, 39 8 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
相互平等 、 相互理解 和融合 , 双方互动 、 主动对话 的交往特点和关
系, 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 , 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现出来的一致
解释学:意义的理解还是意识形态批判?

伽达默尔秉承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的精神余绪,他以生命的经验抗争启蒙主义的理性。经验一词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到伽达默尔都被理解为人的生命体验。它同传统的关系不同于理性同传统的关系。理性总是处于对传统和偏见的自觉审视和批判地位,而经验总是在与传统的互动中接纳传统,经验不可能是自主的自觉的,因此不可能接受自觉的反省和批判,它无法转变为完全的自我意识,不属于先验反思的理性建构。哈贝马斯反对以经验来消弱理性。他认为,无论如何,只要它把解释学的经验绝对化,没有认识到反思的超越作用,解释学的自我反思就把自己卷入到非理性主义中去了。〔11〕
对传统和理性、语言和反思这一内在的统一的辩证结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范式来得到理解。伽达默尔认为不同语言翻译可以作为说明其解释学理论的范式。翻译,尤其是不同语言翻译问题类似于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问题。我们在翻译时不可能借助外语单纯地理解异域文化,然后再用母语来表达。因为语言不是单纯的工具,母语的学习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习得一种语言,而且还接受了语言中积淀的传统。母语及其渗透在里面的传统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前理解结构,它总影响着我们对其它传统的理解,因此,只有那种能把语言带到本文所指向的地方,翻译才能成功,这意味着发现一种既是自己的,又同原作相匹配的语言〔3〕。 成功的翻译意味着两种语言传统的相互交融。这样,语言和传统代替了理性主义的个人意识而成为理性的主体。传统的理性主义试图追求无前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生存在一定的视界之中,无法抛弃自己的视界进入别人的视界,成功的解释只能是视界融合,在这里既不可能有非历史的主体和批判者存在,也没有自明的不变的本文存在,理解永远是本文的传统和理解者本身的传统之间张力的和解。因此,理性无法置身于传统之外来反思和批判传统,传统本身的偏见和局限性只能靠传统本身来克服。
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从理性到沟通论文

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从理性到沟通论文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从理性到沟通论文一、理性、沟通与语言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是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甚至有人认为他是马克斯·韦伯以来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家。
之所以在马列文论上有哈贝马斯的一席之地,乃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他有很深的影响。
他通过黑格尔的遗产来重新利用哲学的思维来审视马克思,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
他的研究范围颇广,遍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美学、心理学和现象学-解释学。
而为什么他在后期越来越关注语言学?为什么其研究论题发生了从社会理论到语言学的转折?一般认为,哈氏思想的两个高峰分别表现在他的名著《知识与人类趣向》(1968,一译《认识与兴趣》)以及《沟通行动理论》(1981,一译《交往行动理论》)上。
自《沟通行动理论》一书出版以来,哈氏虽然仍旧保留着理性批判的观点,然而其整个主旨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那就是从知识理论转向沟通理论,从社会理论转向语言哲学。
我们不难发现,哈贝马斯是一个具有强烈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他将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分为两个方面: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
系统世界是一个控制、操纵的世界,而生活世界则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沟通领域。
哈氏注意到由于近代技术(工具)理性的发展,造成技术(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物质越来越压制精神,人类精神层面和心灵领域的沟通成为问题。
他认为,理性除了技术(工具)理性外还应该包括沟通理性,人类的解放不是不要理性,而是要有全面的理性。
在此,我们的第一个疑问似乎得到了一些答案:既然生活世界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沟通领域,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媒介,那么沟通行动就以语言为媒介反映行动者与世界的关系,所以探讨沟通领域的问题就不能不关注语言。
解释学大师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说得好:“语言不仅是握在我们手中的一个客体,它更是传统的贮存器以及我们生存的媒介。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文章从实践的科学含义,包括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等发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括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
关键词:实践概念; 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正文: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对于实践范畴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在此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实践的本质上论述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关系。
一.实践的内涵一般来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即把实践理解为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把生产活动看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试验、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实践即实践等等。
而西方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也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
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对实践概念的不同使用。
由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因素在各种社会生产、管理工作、教育和科研活动、艺术创作、交往行为以及新兴产业开发等实践领域中的作用加大,致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实践问题产生了种种的争论。
因此,重新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考察,并把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当今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途径

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途径彭中礼【摘要】当代中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按照法治要求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通过法治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恰当运用法治思维,坚持合法性思维,反对人治思维和政治正确思维;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发扬契约精神,倡导自由精神,实践对话精神;要熟练运用法治方式,坚持法治方式是理顺国家和公民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是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基本方式.【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年(卷),期】2014(035)004【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法治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中国现代化【作者】彭中礼【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法学部,湖南长沙4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03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时代使命是由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既不能虚设也不能视而不见。
国家能够顺利完成时代使命的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国家政治,能够实现意见表达畅通,社会相对稳定和谐,保护好公民的基本权利。
可以说,在国家的发展当中,通过正确的体制机制来维护公民在国家社会当中的地位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能否完成使命、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因素所在。
所以,当代中国就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按照法治的要求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一、法治思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关于“合法性”的思维,即领导干部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要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思考、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法律程序,尊重人民权利,接受法律监督,运用有制约的权力来为人民谋福利。
在当代中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将法治思维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思维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实现科学的引导治理过程,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
从法治思维的正面主张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合法性思维,即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时刻思考是否符合现有宪法法律的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8期 山东社会科学 N o.8总第180期 S HANDO NG SOCI AL SC I ENCES GeneralNo.180 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研究(学术主持人:傅永军)对话与交往!!!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争的一个角度鲁 路(中央编译局,北京 100032)[摘要] 伽达默尔的对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是不同的哲学理论。
从对话与交往的词义及其在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争中的具体应用来说,它们的分歧在于,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侧重于对话双方的交互性,交往在一定意义上关注交往双方的共同性。
由于交互性与共同性是主体间性的一体之两面,所以对话与交往具有互补的可能性,解释学与交往理论可维系在一种张力关系中。
[关键词] 对话;交往;交互性;共同性[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0]08!0005!05一、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的分歧解释学与批判理论是德国学术界的两门显学,这两门显学彼此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哈贝马斯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提出了批评,而伽达默尔则对哈贝马斯的批评作出了反批评。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依赖于语境,但理解要由传统所支持的前理解出发,因而传统比语境更重要。
人只能在从属于传统总体的情况下对个别传统作出批判,所以说传统先在于批判。
传统意味着共识,共识未必是真理,但共识作为前理解性悬设,是理解与解释所必需的。
理解与解释是从当下语境出发与传统的对话,而任何对话都以我们假定它可达成新的共识为条件。
所以,传统与共识是伽达默尔主张的对话的前提。
哈贝马斯批评伽达默尔说,过分在意前理解结构,忽略反思的批判性作用,会导致对权威的认可,尽管这种权威已经从蒙昧时期的人格性权威转变为开化时期的传统性权威。
权威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是因为解释学反思是在传统的界限内作出的。
要形成新的共识,前提是对传统性共识持认可态度,但对传统性共识的认可未必与对真实之物的认识相一致,因而所谓传统,有可能只是一种假定。
传统既有可能带来真理和共识,也有可能带来虚妄和强制。
这就是说,人们有可能是虚假地认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偏见的。
所以,交往有可能为强制性所扭曲,貌似合理的共识有可能是伪交往的结果。
因此,批判理论的反思要对解释学号称具有的普遍有效性作出限定,在一个超越传统的参照系下对传统作出批判。
∀针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哈贝马斯提出以解放为旨趣的深层解释学。
深层解释学以心理诊疗式反思为基础,以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为例,致力于澄清个人动机与社会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人从社会强制中解放出来,从扭曲性交往中解救出收稿日期:2010-01-23作者简介:鲁 路,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
参见J rgen H aber m as:Der Un i versalit tsanspruch der H er m eneu ti k,i n:H er m eneu ti k und Ideo l og i ek ri ti k,Suhrka m p V erlag,Frankfurt a m M ai n,1971,S.150-154.∀参见J rgen H aber mas:Zu Gada m ers#W ahrheit und M et hod e∃,i n:H er m eneu ti k und Ideologiekritik,Suhrka m p Verl ag,Frank f u rt a m M ai n, 1971,S.48-50.来。
针对哈贝马斯的批评,伽达默尔提出反诉说,理性反思与权威不是绝对地彼此对立的。
尽管权威会起到教条式作用,但这既不能说明权威来自于合理的秩序还是来自于权利的滥用,也不能说明权威本身合法与否。
所以说,权威不一定都是错误的。
况且,权威并非来自于人们对权威的顺从,而是来自于人们对权威的自由认可。
尽管这种认可表现出弱者对强者的回避态度,但它认可权威在认识上占有优势,因而得到认可的传统与权威本身就带有理性因素。
相反,否认批判性反思具有依附性,赋予批判性反思以动摇教条的独立性作用,这种看法将权威与理性抽象地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种教条式偏见。
同时,医患关系不足以代表社会伙伴关系,心理分析不足以替代解释学对话,因为解放性功能只是一种特殊功能,而解释学对话的宗旨不在于治疗而在于取得共识。
相反,心理分析具有诱导性乃至欺骗性,不能实现解释学对话旨在取得的那种共识。
这样看来,似乎批判理论与解释学是具有原则性分歧的不同哲学,彼此没有可沟通性。
二、交往理论与解释学的不同侧重点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批判理论与解释学并非没有可沟通性。
伽达默尔讲求的对话与哈贝马斯讲求的交往在含义上有彼此吻合之处,只是它们并非完全一致,而带有细微的差别。
一般来说,解释学致力于取得理解的共识,理应强调理解的普遍性、主体间行动的共同性。
伽达默尔讲述教化、审美共通性等内容就是对此的明证。
而交往理论以主体间性为前提,理应强调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及主体间的交互性。
解释学注重共同性,交往理论注重交互性,这种差异似乎应当是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分歧的由来。
但是,联系到具体情况来说,伽达默尔的对话来自于柏拉图的对话,它是针对独白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强调真理形成于对话双方的互动关系之中,而不是由单方面的独白宣示出来的。
固然,对话悬设了共识,但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传统性共识不是原封不动地承传下来的,而要通过今天的语境与往昔的传统之间的对话,有所损益、有所沿革地承传下来。
而教化与审美共通性#不是概念的或知性的普遍性%%是一种普遍的感觉。
∃∀普遍的感觉要传承下来,必然经历一个诸多审美判断互动与交融的过程。
所以说,伽达默尔讲求的对话同样侧重对话双方的交互性。
本文为突出对话与交往的关系起见,着重强调解释学的这另外一个维度,即对话双方的互动性、传统与当下语境的交互性。
相比之下,哈贝马斯讲求的交往是针对主体性观念而提出来的,它强调真理形成于主体间性当中,并在这一意义上同对话的含义相吻合。
但是,哈贝马斯讲求的交往不仅是个体间的交往,而且是群体性交往。
交往既可将作为个体的社会伙伴联系起来,又可将同一群体中的社会伙伴联系起来。
个体之#间∃,即主体之#间∃,侧重一个#间∃字,而群体性交往彰显的是#我们∃区别于#你们∃或#他们∃的共同属性,侧重一个#共∃字。
这样,在哈贝马斯那里,交往不仅有交互性这一层含义,而且有共同性这一层含义。
当然,这种共同性不是普遍性意义上的共同性,因为#我们∃是#我∃与#你∃之间的共同性,不是所有的人的共同性。
毕竟,生活世界中的共同性不同于系统中的普遍性,因为系统中的普遍性脱离了主体间的交互性,而生活世界中的共同性关联着主体间的交互性。
本文为论述对话与交往的特定关系起见,着重强调交往理论的这另外一个维度,即由群体性交往而来的交往双方的共同性。
固然,对话与交往在词义上有重合之处,但对话(D ialog)的重点在#相互∃、#彼此∃(D ia-)上,它侧重二者之#间∃,像辩证法(D ialekti k)讲的就是对立双方彼此间的关系。
而交往(K o mm un i k a ti o n)的重点在#共同∃、#一道∃(K o-)上,它侧重二者或多者之#共∃,像共存(Koex istenz)讲的就是不同存在者的共同存在。
当然,#间∃的关系与#共∃的关系互为表里。
例如,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争执就是一种对话。
他们观点不同,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交流看法,因而有一种彼此#间∃的关系,但他们也因这种争执或者说对话而组成一个思想交往的共同体,即组成一种#共∃的关系。
#共∃的关系寓存于#间∃的关系中,确保这种#共∃的关系是一种真实的交往,而不是彼此隔膜、毫无瓜葛的同时或同地存在而已。
同时,#共∃的关系维系着#间∃的关系,确保#间∃的关系不至于分裂与瓦解,对话不至于破裂与失败。
但是,对话与交往毕竟在词义上侧重点不同,而词义上的侧重点不同,关联着思想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即对话侧重#间∃的关系,交往侧重#共∃的关系。
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分别选取对话概念与交往概念,已然显示出各自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尤其反映在他们∀参见H ans-Georg Gada m er:Rhet ori k,H er m en euti k und Ideol ogiekriti k.M etakriti sche E r rter ungen zu#W ah rheit und M ethode∃,i n:H er m en euti k und Ideol ogiekriti k,Suhrka m p Verl ag,Frankfurt a m M ai n,1971,S.72-7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分别援引的医患关系与强弱关系这一事实之中。
这也是本文从词义出发,有所偏重地分别看待交往的共同性与对话的交互性的理由所在。
就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分别援引的医患关系与强弱关系来说,医生与患者之间更多地是交往关系,不是对话关系,弱者与强者之间更多地是对话关系,不是交往关系。
患者与医生共同处理的,是患者的心理,而不是患者与医生各自的心理。
所以这里只有一种#共∃的关系,没有一种#间∃的关系。
这两种关系不可彼此混淆,因为它们有效于不同领域。
在医患关系中,患者自愿接受分析,并认可医生的权威,甚至为配合心理诊疗而努力克服自己抵制接受心理分析的本能。
而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彼此之#间∃不是医患关系,而是游戏伙伴关系。
游戏双方往往既抵制对方,又抵制对方所作出的抵制。
如果将心理分析无条件地运用于社会伙伴之间的对话,势必干扰对话。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描写的他人的注视,就是对这种干扰的出色写照。
在这一意义上,萨特甚至讲,他人就是地狱,因为他人的注视吞噬了被注视者的独立性,吞噬了注视者与被注视者之#间∃的关系,仅留下地狱一般的共在关系。
当然,这种对注视的解释将错置医患关系的做法推广到极致了。
但它表明,用心理分析来解释哲学对话,会导致#共∃的关系消灭#间∃的关系。
伽达默尔否认医患关系是对话关系,一方面表明自己重视对话中蕴涵的#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否定了交往所倾向的#共∃的关系,从而限定了哈贝马斯津津乐道地谈论的深层解释学的有效性及其应用范围。
就强弱关系来说,它既带有弱者对强者的自由认可,又带有弱者对强者的被迫屈从,而且认可与屈从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
当然,即使是自由的认可,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强者具有合理性,而有可能意味着弱者认可自身无法与强者匹敌,意味着弱者将自身受支配的状况予以内心化了,而这实质上已经接近于屈从了。
屈从没有患者服从医生这一自愿态度,实质上反而蕴藏着弱者为保持自身主体性而对强者作出的抵制,即尝试着用#间∃的关系来突破强加于人的#共∃的关系,其极端表现就是黑格尔笔下的主奴关系。